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不强出头,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避开强势,以柔克刚

一只狼在路上遇见一只羊。狼说:“我要吃了你。”

“狼先生,你要吃了我,我没有办法。不过,我提醒你注意的是,我可绝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软弱无力的弱者,我拥有强大的力量,足以战胜一头公牛。不信,你可以让我试试。”羊说道。

狼哪里肯相信,于是,它找来一头力大无比的公牛,让它与羊搏斗。为了防止羊临阵脱逃,狼把羊和牛关在一间屋子里,自己在门外等着。

开始,狼在门外听见里面传来一阵阵“咚咚”的声响。后来,声音渐弱。最后,完全没有了声响。

“哈哈!说大话的羊一定被牛抵死了,该我去品尝美味了!”狼说着,打开了房门,要看看羊成什么样了。然而,从门内昂首阔步走出的,不是那头高大健壮的牛,而是那头矮小瘦弱的羊!

而那头牛呢?正躺在屋里有进的气儿没出的气儿啦。它头上的犄角已经折断,鲜血满头都是。

“天哪!那只古怪的羊怎么把你打得如此惨呀?”狼说。

“唉!其实,我是被我自己的蛮力打败的,我每次鼓足力气向羊冲去时,它都灵巧地一闪,而我则硬生生地撞在石头墙上。我越扑越生气,越气就越容易撞到自己。而它呢,越躲越灵巧,越闪越得意。我就在它的得意和我的暴怒中受了重伤。”牛老老实实向狼交了底。

“噢!狡猾的羊!原来它是以退避为进击呢,我得赶快抓住它!”狼恍然大悟地说道。

狼赶紧出门找羊,然而哪里还找得到呢?退避的羊,成了这场较量中的最终胜利者。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几只“狼”,那个时候你准备如何对付他们呢?是像小人物一样针尖对麦芒,还是和大人物一样斗智不斗力,和故事中的羊一样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后一种答案无疑是最值得肯定的。大人物认为,战胜对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打倒他的人,而是打倒他的心。要征服别人的心,必须要从感化他的心灵、摧毁他的意志入手。

其实,人生有时候就像砍柴,当一大堆柴火堆在那里,与其费尽周折把它们都掰成小段,然后拿麻袋装回去,还不如找根儿绳子把它们捆起来背回去,既省时又快捷。

炼钢冶铁,须用柔火才能将钢铁烧熔。立身处世,也最忌用强。倘若对方跟你以强对强,必然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要是碰上善于以柔克刚的高手,恐怕更要败个稀里糊涂。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众所周知。常言说:“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了。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捺着性子忍下去,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下定决心不再叛乱。这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之后一刀杀掉,那也就只能出一时之气,且会激起孟获族人的敌忾,竞起效尤,那么他不但会对此疲于应付,而且会因无暇他顾而被曹魏和东吴有机可乘,丢了川蜀。

示弱一时,赢得一世

示人以弱也就是把自己比较强的一面暂时隐藏起来,而向别人展示自己比较弱的一面,给别人一个不太强大的感觉!这里的“弱”,并不是展示自身实力的“弱小”,而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一种谦和的、柔中带刚的处世原则;示弱是为了便于双方的沟通、争取对方的理解、避免矛盾的升级,最终的目的是确保相关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刘邦就是一位很会示弱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成为汉朝的创立者;而项羽英雄盖世,处处逞强,却成了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命运,很值得后人深思。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与刘邦说好了先入关者为王,但项羽遇上秦军主力,战争异常激烈;而刘邦却一路顺畅,只遇上秦兵的些许抵抗,所以得以先入关。

项羽哪里肯做这种吃亏上当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主力,到头来却被一个无赖做了王者,岂不叫天下人耻笑,加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女色,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为刘邦经常自诩头上有天子气,范增又添油加醋地挑起项羽的怒火:“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

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下定决心要将刘邦除掉。

当时,项羽的兵马40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10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40里地,兵力悬殊,力斗的话刘邦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了。”

刘邦想了一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如此。

刘邦挑个日子,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入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是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的样子,满肚子气也消了不少。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大松了口气。后来刘邦巧妙地设计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刘邦的这一示弱为他日后的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

楚汉之争这段恢宏的历史虽已成了过眼烟云,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教训却发人深省。刘邦遇强则避,适时示弱,却最终开创了四百年的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汉朝盛世的开山之人。而楚霸王项羽虽然英勇盖世,却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为后人所惋惜和感叹。

从楚汉相争来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绝对的弱者。项羽处处逞强,最终难以坐得天下;刘邦懂得适时示弱,因而在秦末乱世最终胜出,一统四海。我们由此可以推出,那些所谓的“弱者”是在不该当“老子”时绝对不逞英雄气概,而一旦得势就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一举强攻以获得成功。这就是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的道理。

当别人的“老子”当然好,可以指手画脚,可以高高在上,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当“老子”的,很多时候人难免会失意,这就要有点心计,先当“孙子”,以求日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被人公认的强者准则?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人认为强者即力量的强大者,权力处在巅峰,占据老大的位置即为强者;另一种人认为世上并无永恒的强者,强弱是相对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强大或许正掩盖了其在其他方面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远坐下去。

强者不会永远强大,弱者也不会永远弱小,强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你还不是强者时应该示弱,该当“孙子”时就当“孙子”,千万不要强出头当“老子”。

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不同的人遇到别人高高在上不怀好意的打压,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人,经不起困难和挫折,往往将此看作人生和事业的尽头,他们畏缩不前,不愿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怨天尤人听天由命;而有的人,大有进取之心,往往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唐朝开国之君李渊就是这样一个有进取之心的人。

隋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没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做人要有心计,就应该懂得变通的道理,如果暂时不得势而依附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得低下你的头,收敛自己的个性,以隐忍换得以后的腾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自认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这就是人在屋檐下,低头收敛的真实写照。一个人暂时处于劣势,靠着别人生活,还要飞扬跋扈,岂不自讨苦吃?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这是明哲保身的心计所在。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并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一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莫名其妙的指责和讥讽都可能时常发生,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可以选择离开,但是前路艰难,祸福难料;你也可以选择留下,以低调的姿态慢慢融入这个集体,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如果你不想做令人憋闷的“檐”下之人,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在人屋檐下时,如果你不想碰头,最好的办法便是低头,在生存与尊严的矛盾中,有心计的人会先把尊严放在一边,顽强地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

“低头”有非常多的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屋檐”拆得掉拆不掉,你总会受伤的,老祖宗早就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要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来个“鸠占鹊巢”,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先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谁都知道做人难,难就难在一个变字,时间、地点、对象改变了,那么做人的技巧也必须跟着改变。只有懂得圆通变化的道理,做人才能真正成功。

大概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其中很少人会真正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总是以高姿态入世,却往往被人冷眼相拒,这时如果适时放下架子,以弯腰的低姿态入世,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别被自己的锋芒刺到

做人要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但锋芒却给别人压力。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可以用一点“心眼”巧妙展露,要记得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处世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也便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连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扬名立万的目标?

古人有“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智慧之语,旨在提点后人莫要锋芒毕露、太过张扬。而三国时期的谋士许攸,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双方僵持两月之久。在曹操兵力悬殊、粮草将尽、渐渐支持不住之际,谋士许攸因不为袁绍重用而前来投奔曹操,为曹操礼待并重用,他于是献烧粮之计。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兵烧了乌巢之粮。袁绍大军人心惶惶,曹操趁势猛攻,使袁绍仅剩千余将,大败而归。声势浩大的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收场。

此后在曹操攻打冀州时,许攸又献上决漳河水淹城的妙计,帮助曹操攻破冀州城,为曹操彻底消灭袁绍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功勋卓著的许攸,最后还是被曹操杀了。《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注引《魏略》,对许攸如何“不虔”于曹操有具体记载。

《魏略》说,许攸自幼与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曹操大获全胜。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得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又得意地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许攸。

许攸为人“贪而不智”,本身德行就有污点。他之所以投奔曹操,和他在袁绍手下时被人揭发收受贿赂,纵容子侄辈搜刮民财,将税银装入自己的腰包等罪行不无关系。他被袁绍大骂一通赶出帐外,无路可走,只好来投曹操。

许攸来到曹操阵营后,虽然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但他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所起的作用,好像没有他就没有曹操的胜利,于是狂妄到了极点。人一狂妄,便容易浮躁;人一浮躁,便不能自持,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无数历史、现实都告诉我们:得意时不可过分张扬。这种姿态,只能招来更多的嫉妒和敌意,为自己平添层层障碍和数不尽的烦恼。

非但得意时不可张扬,任何时候都不可太惹眼。孙膑之所以被庞涓所害,是因为兵法谋略强于庞涓;苏轼之所以被制造乌台诗案,而且遭到贬谪,就是因为他的才学无人能及。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锋芒毕露后,受伤的一定是你自己。将自己的过人之处急于呈现出来,不见得是什么好兆头。人世险象环生,各色人等充斥其间,翅膀不够硬,还不能飞得足够高的时候,不要将你的优势暴露无遗。做人应该学学成熟的稻穗,低调一些,低下高贵的头颅。

做人并不容易。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同时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的显露要适可而止。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即使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会陷入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则你不被别人当作靶子打才怪呢!

人要学会韬光养晦

人应该学会聪明做人,学会生存之道。但不是学小聪明,小聪明的人能聪明一时而不能聪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的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清代的郑板桥在自己奋斗了一生即将离去之时,留下了“难得糊涂”这一名训,是不无道理的。

当年与刘邦共同打天下的众多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辈,而最后皆被刘邦和吕氏疏远和加害,唯有萧何能安度晚年,为什么呢?因为萧何有一种难得的糊涂。他从来对一些大事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样刘邦、吕后便放松了对他的注意,他也就聪明地保全了自己。

为人臣子、为人下属者,为防功高震主,更应该智慧深藏。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主子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杀功臣之事,这正是所谓的“卸磨杀驴”。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

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至流血。

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柄。而且他的锋芒也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蜀国的发展大业。千秋功过,真的只能待后人评说了。

商朝纣王时,有位大臣名叫箕子。一次,箕子上朝参见纣王,问纣王现在是什么时辰,纣王喝酒喝得昏昏欲睡,不愿意理他。但箕子是纣王的叔叔,所以纣王不能不回答箕子,于是就搪塞箕子说:“我不知道几点了,你问问别人吧。”

于是,箕子就问纣王的侍从和臣子。侍从和臣子们由于和纣王一起酗酒,因此也不知道时间。这时,箕子又去问看守宫门的卫兵。卫兵们由于和纣王一起观赏歌舞,所以也都不知道时间。这时,箕子悄悄地离开王宫,回家开始装疯。

箕子的奴隶很不解,就问箕子:“现在大王这样的昏庸不理朝政,您应该劝谏大王才对啊。为什么要装疯呢?”箕子回答说:“大王已经荒废朝政了,而他身边的人也都和大王一起沉迷酒色。如果我现在劝诫大王。必定由于比大王聪明而招来杀身之祸。难道你没有看到比干的下场吗?”

箕子具有很强的见微知著的能力,他看见宫廷内的侍者都和纣王一起花天酒地,就知道必定是国家破败的征兆。但是,他并没有像比干那样苦谏纣王,而是藏拙,不让自己的才智显露出来,用装疯卖傻保全性命。

终于,周朝取代了商朝。箕子继续替周王朝治理天下,成为孔子口中的上古三圣之一。

人性有一个弱点,一旦你表现得才智超过别人,他们便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不会让你长期这样下去,所以他们很可能给你带来很大阻力。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具有智慧的人,就应该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处处张扬你的聪明和才智。

世事艰险,谦虚恭顺一些绝对没有坏处,这样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这期间,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

194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心想:命令终归是命令,只能服从了。

等上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了,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

这通训斥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10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应该说“时间证明论”是对的。他们在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并没有恼怒,过了铁元帅这一关,体现了后生的谦卑及对长者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dkv5bWg9uPxEU7achi2KltiGSHJC5DEiU5r9VNBr1Uhx8HEcs0mYkf3kok+nAo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