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处世要学会恰到好处的适度原则

逾越极限,适得其反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鱼汤》。大意是:杰米扬十分好客,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但觉得还能接受。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劝汤”,第三碗、第四碗……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

这个寓言故事也正是答案: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限度。鲜美的鱼汤无疑是佳肴,但过了量,就会适得其反。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这种刺激频率过多,强度过大,和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心理不耐烦或反抗的现象称为“超限效应”,它最早来源于马克·吐温的一个故事。

美国人有个习惯,星期天去教堂听牧师讲道,松弛一下平日绷得太紧的神经,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好让新的一周有一个新的开始。

因此,每到星期天,当镇上的教堂钟声响起时,人们便会陆陆续续地朝着教堂走去。牧师是这里的主角,他负责讲解诸如为什么事情募捐,不要大声吵闹,不要发牢骚,不要背后说别人坏话,不要歧视弱者,不要逃税,爱清洁,爱思考,谦让,爱护公物等主题。虽然牧师讲述的都是上帝的旨意,但却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的浅显道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教堂听牧师布道,但是几乎每家都有信教的人。一人影响多人,一代传授一代。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牧师站在那里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不仅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肢体语言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于是,马克·吐温觉得在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捐两倍,来表示自己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

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讲了40多分钟,却依旧没有要结束的迹象。这让马克·吐温有些不快。又过了近30分钟,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生气了,觉得他这样做只是在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马克·吐温生气地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会捐,真是太过分了。结果,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当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而且,他还从箱子里偷了2美元。

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地告诉人们:重复、冗长地讲解一件事情,会使人从最初的接受到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讨厌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你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现象:一位妈妈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孩子将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屋子杂乱依旧;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该戒烟了”,可丈夫依然吞云吐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使事物朝相反方向发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个体的心理在接受任何刺激时,无论是正面的、负面的,甚至是个体正在向往的刺激,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了心理承受的限度,就会产生一种倾向于逃避的心理反应。这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称为“超限逆反”,也就是俗称的心理饱和现象。

“饱和”原本是化学中的概念,比如将糖加入水中会溶解,如果糖放的数量超过了某种限度,就不再溶解,这就叫作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一般而言,反复虽是增强引导效果的手段,但同样的刺激物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就容易引起对象反应性质的变化。追求多样化和丰富性是人的先天倾向,呆板单一的方式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和反感的情绪。当抵达大脑皮层的信号刺激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能力时,大脑皮层就会表现出对信号的抵制,产生逆反和抗拒。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感官在接受外界的刺激时,也有一个适应过程。感官的适应可以使感觉性提高,也可以使感觉性降低。一般来讲,在强烈的刺激持续作用下感觉会降低,只有在弱刺激的作用下感觉才会提高。在这里,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强越好。

有一次,一位乐师被一个大富翁请到家中表演,其中有一曲音乐令富翁心旷神怡。富翁很高兴,心想这世上竟有如此美妙之声,便对乐师说:“如果你能留下来,天天为我演奏这首曲子,我便可以长期雇用你,给你终生的报酬是百亩良田。”乐师接受了富翁的条件,留了下来。于是,每天天一亮乐师就给富翁演奏那首曲子,直到熄灯睡觉。一开始富翁还沉浸在愉悦的心情里,可是三天三夜后,富翁有点烦了,到了第四天,富翁受不了了。到了第五天,再听到这首曲子,不但感受不到那优美的韵味,反而全都变成了令他烦躁不安的噪音。无奈,富翁只好把乐师打发走了。

当逾越了极限的时候,不管多么美妙的事物都会令人厌烦。做人做事也是这样,过度的追求很容易让自己卷入心理饱和的漩涡。所以,你一定要清楚临界点在哪里,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不要做过头。

言多必失,请勿授人以柄

上帝只给了我们一个嘴巴,却给了我们两个耳朵,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有时候一句话说不好,不仅会招人厌恶,搞不好还会带来大祸。有时候话说多了,就会露出马脚或者底线,就很容易被对方抓到把柄,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利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如果想好好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别人没办法操纵你。

可是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也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的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个心眼,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

和人初次见面,或才见过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你也喜欢他,但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来。我们主张不那么老实做人,意思是:对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做事,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之所以说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是因为人性复杂,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对方交往,那么就有可能受伤。

很多人总觉得只要自己光明磊落,便凡事无不可对人言,但假如对方是个根本不可以言尽的小人时,你说“三分话”都已经显得太多了。如果彼此间的关系一般,你却跟人家谈得很深,这就显示了你自己没有知人之明。若是你的话题涉及对方本人,但他与你根本就不熟悉,你却硬跟别人说一些纯属私人的事情,就显得唐突冒昧。再说,如果谈话本身涉及一些机密,因为你一时的“畅所欲言”,便将自己的底牌一股脑儿地兜售给对方,岂不是太过愚蠢了吗?实际上,与一些人交谈时,三分的话已经是太多了。

“交浅而言深,既为君子所忌,亦为小人所薄。”关键时刻,那些你曾经的失言、多言,很可能成为对方对付你的秘密武器,给你重重的一击,让你在竞争中失败。

聪明的人在交谈时,会掌握好透露秘密的分寸,也会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可以让你变得有亲和力;知道把握分寸,守住自己和别人的秘密则会让你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罗斯福出任海军助理部长时,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谈话间好友问及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军事基地的事。

“我只希望你能告诉我,”他的朋友说,“我所听到的有关建立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其事。”

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绝是好呢?

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音向朋友问道:“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出我的口入你的耳,切莫向第三个讲起。”这全是自欺欺人的废话,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别人对某事能守口如瓶,你可以给好朋友说,他也可以同样地给他的好朋友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打死我也不说”。

不能说的就不要说,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省一句话,就省下多少事儿!不仅工作中严肃的事情不能轻易泄露,生活中也是如此。谁没有心事呢?可是千万别轻易将自己的所想所思告诉别人。处理心事要慎重,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真实”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有可能成为日后被他人操纵的致命伤。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以恶毒的心思去揣测别人,只是如果能少让人掌握自己的弱点也是明智之举。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快乐地向别人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什么时候就被人拿来当成反驳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也不是。毕竟,朋友之间也是“距离产生美”。真诚也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既对别人真诚,也要对自己尊重。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的真诚和热情,但是你把心掏出来,他也把心掏出来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人掏的是假心。若这种人又别有居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相信你并不想因此而被人操纵吧?

言不在多,在于精辟,在于有效果。少说点话,让对方抓不到你的把柄,你自然就会安全很多,但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有度的真诚,才能让彼此更舒服、更安全。

把握分寸,一次错误只能给一次批评

所谓过犹不及,火候不到饭做不熟,火候过了会把饭做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超限效应”是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比如,父母的“苦口婆心”常常将孩子的心理状态推向饱和。有一些父母经常盲目地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已经太熟悉了,即使父母的话真的有道理,父母一开口他就反感。父母谍谍不休的抱怨、旷日持久的指责,最终会激起孩子的厌烦心理。

有一份资料显示,做丈夫的最受不了的是“妻子的唠叨”,做孩子的最厌烦的是“妈妈的唠叨”。

“我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妈妈的唠叨总在耳旁回旋……”孩子在上学路上唱道。“从早晨睁开眼起,妈妈就对我开始了唠叨,而且一天不再停止,让你心烦、冒火,什么也学不下去。妈妈,你的唠叨好似一座大山,把我压得都透不过气来了,我多么想让你给我一点安宁啊!”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父母的唠叨是望子成龙的急切,孩子的苦恼是父母唠叨的压力。但“超限效应”却告诉我们“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看来,要想达到教育效果,就应该尽力避免“超限效应”。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重复对这件事的批评,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学习要用心。”“考试要仔细。”家长以为反复叮咛会加深孩子的印象,其实,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再到反感讨厌,最后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花儿为什么凋谢了呢/我用热恋的爱把它紧紧地压在了我的心上/因此花儿凋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诗人泰戈尔用抒情的语言吟诵出了“超限效应”的心理奥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第一次受责骂时,对方的厌烦心理并不严重,还比较能接受你的说教。但假如你的第二次责骂在别人受批评的心情还没有平静时接踵而至,对方的厌烦度就会成倍增加。他会在心里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随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对方的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逐渐郁积成心理压力。过重的心理压力滋生出反抗心理,这种反抗心理就如同平静的火山下面汹涌的熔岩一样,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迸发出来,导致不同程度的丧失理智的行为。

“一次过错,只能批评一次。”当别人犯了错时,你要就事论事,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揪着同一问题不放。否则,苦口婆心的劝诫,换来的往往是对方的无动于衷和麻木漠然。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是同样的错误被你“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够在别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采取简单的重复,而是能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将对方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减到最低,到那时,你也许能真正体验到“一语千金”的威力。

托尔斯泰说过:“人的智慧越是深奥,其表达想法的语言就越简单。”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语言往往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那些简洁有力的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进攻,英国节节败退,人心惶惶,士兵士气低沉。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有必要做一场演讲,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挽救国家的命运。

丘吉尔拄着拐杖,戴着草帽,慢步走向讲台,先把草帽放在讲台,然后从左到右扫视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然后又从左到右扫视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当时整个军营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然后他又从左到右扫视了一次整个军营,加大声量说:“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整个军营都兴奋起来,欢呼声淹没了整个军营,此后英国连连打败了希特勒的进攻。

这就是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讲,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演讲。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你在处事当中,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要用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批评来浪费彼此的时间,损毁双方的关系,要明白并不是反复强化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依据对方脾气,把握交往的度

想要在短时间内让彼此陌生的人熟悉起来,看似很难,其实也有一些诀窍。你可以先顺着对方的心意,做到投其所好,真诚地赞美对方的长处,使对方的心情愉悦,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再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用话语巧妙地引领对方一层层地听清你要说的话,让其心甘情愿地受你的操纵。

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只要你有求于人,想要对方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就得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对方的喜好,摸清对方的脾气,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比如,假如对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你就可以随便一些,开开玩笑,逗逗嘴,他会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对方性格内向、敏感,你就可以讲一讲适合的笑话,让他开朗一些,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你的真诚,可以挖掘对方比较在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题,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真正地关心他。

有的女孩性格外向,个性鲜明,男孩子气十足,你若跟她谈化妆、美容,她也许会毫无兴趣;但如果和她谈足球、谈姚明,她可能会兴致勃勃。针对不同的性格,你应该学会说不同的话。同样说人胖,男性会一笑置之,而女性则可能把脸拉下来,自尊心受到伤害,这就是性别带来的差异。所以,同样的话对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同理,如果你对普通的工人、农民摆出知识分子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肯定让对方满头雾水,更别说会被接受了。要是遇见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也不能开口就一副江湖气,容易引起反感,更无法获得交往的信任和好感。

因此,说话时,我们就要注意到这种差异,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当你根据对方的性格递上自己为其量身定制的“交往名片”时,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便于你与其进行深度交往,进而“操纵”之。下面,我们具体来看该怎样与不同脾气的人交往:

1.死板的人

这种人往往是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与他寒暄、打招呼,他也总是爱理不理,不会做出你所期待的反应。其实,死板的人一般来说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只是别人不太了解而已。所以,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冷淡,反而更应该花些功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一旦你触及到他所热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马上会一扫往常那种死板的表情,而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

2.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往往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表现出“唯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又该怎么对付呢?首先,尽可能地减少与其交往的时间,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或某些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他表现自己傲慢无礼的机会,他往往也会由于没这样的机会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其次,语言简洁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你的要求与问题,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很干脆的人,是一个很少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人,因而约束自己的架子。最后,你还可以邀请这种人去跳舞、聊家常、唱歌等。而当对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现出其生活的原色之后,在以后的交往中,他往往不会再对你傲慢无礼。

3.沉默不语的人

和“闷葫芦”在一起,人们总会感到沉闷和压力,特别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外向、活跃的人,更是觉得难受。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活跃气氛,便故意找些话题来说,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沉默寡言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出于其有某种心事而不愿多言。这时,你应该尊重对方,而不要去破坏对方的心境,让其保持一种内心选择的生存方式。相反,你如果故意地没话找话,并拼命地想方设法与对方交谈,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厌恶。

4.自私自利的人

自私自利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别注重个人的得失和利益,但他们也往往会因利而忘我地工作,我们对他们不必有太高的期望,也没有必要希望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以情为重。与这类人交往可以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干多少活,给多少钱;干得好坏不同,钱也不一样。

5.争胜逞强的人

这种人狂妄自大,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正确,当遇到竞争对手时,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对人,不择手段地打击人,力求在各方面占上风。人们对这种人,虽然内心深处瞧不起,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伤交往中的和气,往往事事处处迁就他、让着他。殊不知,有些争胜逞强的人并不理解别人的谦让,还以为自己是真了不起,由此而变本加厉地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对这样的人,则不能一味迁就,而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打击一下他的傲气,使他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6.狂妄的人

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学问,往往是自我吹嘘,夸夸其谈,他们所表现的高傲、不屑一顾等神态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空虚的补充剂,以维持其虚荣心。与这些人相处的方式实际上很简单,乍看起来他们似乎视野开阔,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好像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但只要就某一问题深入地与之探讨,他便会露出马脚,一旦露了马脚,他的威风自然也就扫地了。另外,与这类人初次相处,可以用你的常识将之“震”住,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往后交往中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7.搬弄是非的人

不要以为把是非告诉你的人便是你的朋友,他们很可能是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谈话材料,从你的反应中再编造故事。所以,聪明人往往不会与这种人推心置腹,而令他远离你的办法,就是对任何有关你的传闻反应冷淡,不作答。如果对方总是不厌其烦地把不利于你的是非辗转相告,以致对你的情绪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你应拒绝和他见面或不接他的电话,此类人不宜过多交往。

8.性情急躁的人

遇上性情急躁的人冒犯你,可要严肃对待。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可以暂时置之不理,有时瞪他一眼就够了,有时一笑置之则可。这一笑,在大多数场合,可以使你摆脱尴尬的局面,避免与其发生争吵。

9.城府深的人

他可能是一位工于心计的人,这种人为了在与别人打交道时获得主动,或者出于某种目的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而把自己保护起来。这种人总希望更多地了解对方,从而在各种矛盾关系中周旋,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他也可能是一位曾经经历过挫折和打击,并受到别人伤害的人,过去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对别人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敌视态度,从而对自己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还有一种情况,他可能对某些事情缺乏了解,拿不出有价值的意见,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以一种未置可否的方式、含糊其词的语气与人交往,并装出一种城府很深的样子。

总而言之,“依据对方脾气,把握交往之度”其出发点仍是为了避免产生“超限效应”,是为了让你在人际交往中表现更为得体,避免出现热情过度、画蛇添足的做法。当你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时,就可以迅速赢得别人的欢心和信任,从而对别人产生影响力,顺利达到掌控对方的目的。

切忌无极限的愤怒

翻开历史,你会看到一系列喜欢愤怒的人:奴隶时代有盗跖,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后来陈胜、张角、翟让、黄巢、李自成等人都学了他,可惜的是,他们都因为愤怒而失去了性命。

中国历史上可奉为典型的两个愤怒者,一是项羽,一是张献忠。前者一时愤怒,一把火烧掉了八百里的阿房宫;后者愤怒一时见人就杀,使得川中尸横遍野,后来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湖广填四川”的措施,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才使四川恢复了人气。项羽因为自己的愤怒而失掉了人心,结果抛尸乌江;张献忠也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横尸街头,承受万人的口水。这些有大愤怒的人,无一能有善终者。

存在即为合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宣泄愤怒这种情绪的确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却远远大于正面作用。人的愤怒大部分来自生活中的不满及挫折,有时候很难控制;但只要我们能理智地找出原因,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当愤怒汹涌而上时,我们就可以不被这种情绪所控制,也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操控,从而真正征服愤怒。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既有顺境,也有逆境,而且逆境往往多于顺境。要想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生存,要想不被愤怒所控制,就必须学会而且要熟谙忍耐的智慧。人人都有喜怒,都有情感,可是如果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感,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能忍一时之气,那么后果就会不堪设想。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召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为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燕王,劝谏说:“从前以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你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为什么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却尊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而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您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燕王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的时候不慎重啊,希望您能让我改换使臣以表请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

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王,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

这样,由于燕王忍怒而委曲求全,从而保全了国家,为他后来攻打齐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试想假如燕王逞一时之怒,匆忙去攻打齐国,恐怕早已成为齐国刀俎下的鱼肉了。迫不及待地感情用事,只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按下自己的性子,不为一时之气大动干戈,忍小事而获长久安定,大臣凡繇为燕王和燕国算了很划算的一笔账。

忍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生存智慧。生活中和事业上的智者都懂得容忍之道。忍耐,不是一味妥协,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做人哲学!忍总是暂时的;而胜利却是长久的。以片刻之忍,避免被愤怒所伤,这个道理你懂了吗?

在小林的公司里,有位副总一心想当一把手,经常在一把手背后搞点小动作,对此大家都有目共睹。可是一把手还牢牢地在位置上,根本没他什么事,除非想办法把一把手整下去,他才可能有机会顺着梯子往上爬。可是光他一个人闹腾,是翻不起什么风浪的,他要暗地里物色合适的人选与他联手才行。年终时,他听到小林在总结会上给一把手提了点意见,于是就认为小林可以被他利用。

于是,有一天,他非常关切地把小林叫去聊天,聊着聊就把话题往一把手那里扯,然后就试探小林对一把手的看法。小林虽然年轻气盛,但并不傻,他什么都没说。

这位副总看到什么话也套不出来,干脆就别有用心地说这个一把手对小林是如何不公平,甚至还举了一些例子,他认为这样一来会激怒小林的情绪,从而与他同仇敌忾。

看小林依然一声不吭,这位副总以为他挑拨成功了,便慷慨激昂地说作为一把手在单位搞歪风邪气必须得有人制止,必须得有人出面告他。那神情、那口气就好像他有一身正气似的,说完便鬼头鬼脑地小声唆使小林,让他给上级部门写匿名信告这个一把手,他负责提供材料,并且还说写完了他会在上面签名。那一刻,小林真是毛骨悚然。

如果你是小林,该怎么做?很多时候,别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了,只是还没有到一个临界点,你千万不要去做那个点燃导火线的人,否则就很难做了,到那时,任凭你生气发火郁闷踢凳子,都没用了,因为你已经成了众矢之的,成了炮灰。所以,千万要抑制怒气,保持冷静,把握好自己,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喜的是,小林最终委婉地拒绝了副总的提议,逃过了一劫。

忍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个人的人生征途上,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暂时的忍让是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的重要方略。忍,就是这样一种貌似软弱、实则刚强的做人智慧。因为愤怒而被人利用的人是最愚蠢的,想要控制别人,可以利用别人的怒气。同理,要想不被人控制,就必须学会忍耐的智慧。 59NKqyTIgd6BMi+w2H7PhSEzGtNXMceFyI9eoeJRDgCFS76MZAwBDSICOoniBv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