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东征到北伐

1924年11月9日,黄埔一期学生经过了半年时间的训练,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学生的毕业分配去向主要是正在组建的黄埔教导团,少部分留校工作。在职务安排上,依据个人情况,分别担任上士、班长、文书、副排长、排长等职,特别优秀的则越级出任连党代表或连长职务。在具体分配时,产生了一点小小的麻烦,由于蒋先云、陈赓等几个“金牌”学生都已经被各方面看好,有时一个人,好几个方面抢着要,这就难免要争执一番;几方争执不下时,只好由蒋校长裁定。争得最厉害的当然是黄埔的头一块“金牌”蒋先云了,就连蒋介石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蒋先云同学文武全才,的确值得一争。”不过,蒋先生的既定方针是:当前最重要的是军事工作,理应给黄埔教导团一点“倾斜政策”。于是,其他方面知难而退,蒋先云给了教导团,任连党代表之职,教导团团长何应钦与党代表王登云喜笑颜开。作为一种平衡,陈赓被入伍生部要去当连长,李之龙和贺衷寒都被分配到军校政治部工作,李之龙主持血花剧社,贺衷寒任上尉秘书。

胡宗南没有被各方看好,当然也就没有人来抢。于是,他被分配到教导团第三营第八连,先是任少尉见习,不久调机关枪连任少尉排长。就一期学生的总体安排水平来说,胡宗南能当上一个排长,蒋校长大概还算是照拂的了。在当时只有一个教导团的情况下,要安排500名学生,庙小菩萨多,僧多粥亦少,哪里能够人人都有官当。即使是被称为“兵头将尾”的排长一职,满打满算,大致也就40多个。可见,当不上职务的要比能当上的多得多。

职务安排得比胡宗南好的,也大有人在。蒋先云、陈赓、李之龙、贺衷寒等黄埔骄子,不消去说了,诸如:桂永清先是任连党代表,很快改任一团九连连长;袁守谦留校任学生总队部上尉副官,曾扩情任政治部少校科员,黄鳌任政治部秘书股主任,郑洞国任一团四连助理党代表(很快升为党代表),许继慎当了几天排长,也是很快升任副连长等等。

胡宗南第一次让蒋校长露脸的,是在棉湖战役中的表现。

1925年1月,胡宗南所在的黄埔军教导第一团随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史称第一次东征。在这次东征中,有三次硬仗,一次是进攻坚城淡水之战,一次是在羊塘圩与陈部大将洪兆麟的野战,一次就是棉湖战役了。在当时,由于有苏联的支持,黄埔军的武器装备要比东征联军中各军优越,除当家武器步枪外,还装备有手榴弹、十响驳壳枪、手提机关枪、重机关枪、山炮等,这些在当时都可以算得上是“现代化”的先进武器了。因为山炮门数有限,弹药也不多,使用时毕竟要受到限制,故黄埔军东征中的“战争之神”,实际上还要算是机关枪。正因为这一点,黄埔军将有限的机关枪编成机枪连,集中掌握使用,以便发挥机关枪的最大威力。诸如:在淡水之役中,机关枪以强大的火力掩护奋勇队攻城;在羊塘圩野战中,机关枪就被摆在第一线,以密集的火力抗击陈军的梯次冲击。应当说,胡宗南在这两次战役中,较好地贯彻了战役指挥的意图,充分发挥了机关枪的强大威力,对取得战役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头头脑脑们也感到满意。但是,真正使胡宗南出名的是在棉湖战役中。

3月12日,陈炯明的王牌军林虎所部2万余人,与黄埔军在棉湖地区相遇。按黄埔军预定作战计划,以第一团正面迎击林虎主力,以第二团侧击林虎右翼。但是,由于第二团增援迟缓,结果第一团陷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林虎为陈炯明手下第一员虎将,向以善打硬仗著名。林虎本为复仇而来,士气高昂自不必说,正面冲击的主力就达1万余人;其时,黄埔军第一团仅1 000余人,且黄埔军自东征以来,连续作战,师老兵疲,战斗力已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以1 000余疲惫之兵,战1万多生力之军,无异于驱羊群而入虎狼之阵。于是,一场空前残酷的恶战就此打响。战斗从拂晓开始,一直打到下午。林虎凭借有利地形,率1万精兵直扑黄埔第一团,双方厮杀在一起,阵地反复易手,伤亡惨重。上午11时,一支敌军竟突入一团阵地,冲到距团部指挥所仅百余米的位置。这个时候,早已打红了眼的胡宗南,以两挺机枪死死顶住敌军的冲击,决不后退一步,终于压住了阵脚,后由二营营长刘峙率一连兵力,端起刺刀,将敌军逐出阵地。

中午,打疯了的林虎,加派重兵再次强行突入,最危急时距黄埔军指挥所处仅数十米。黄埔军在强敌的巨锤重击之下,拼死抵挡,成班成排地力竭而亡。指挥所的幕僚与警卫人员都已全部投入战斗。最后,第一团团长何应钦,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都举枪向敌军冲去。蒋介石手握战刀,军事顾问加仑大将军拔出手枪,也都做好了最后一搏的准备。在如此险恶的关头,胡宗南更是手端机枪,疯狂地向敌军扫射不止,一副其貌不扬的矮小身躯,却透出一股勇冠三军的气概,令在场亲眼目睹战况的蒋校长大为赞叹与感动。

棉湖战役结束,蒋校长论功行赏,胡宗南当上副连长,再任连长,再任教导第二团第二营副营长。这个时候,黄埔教导团中升得最快的蒋先云,也只是代理营长;郑洞国次快,也就是营党代表。胡宗南的这个速度,虽不算最快与次快,但也算是相当的快了。1925年10月,黄埔军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在海丰一战后,胡宗南升任营长。并在河婆横峰一战中,当第一师后路被陈军截断的危急情势下,胡宗南以冷静的头脑与果断的决策,亲率李铁军的第六连,夺取了生命攸关的制高点,使黄埔军免于陷入绝地。这个仗一打,使蒋介石开始注意到胡宗南的全局观念和战场指挥才能,培养胡宗南的考虑趋于成熟,为胡宗南在北伐中的擢升,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1926年7月北伐时,胡宗南的行情进一步看涨,被任命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上校团长。当时,真正属于蒋氏的嫡系部队,也就是第一军,计三个师九个团。胡宗南能当上团长,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位置了。况且,当时的黄埔学生在第一军中,所能担任的最高军职,也就是团长而已。由是,胡宗南已经算是爬得最快的黄埔学生之一。这个时候,可以看出蒋介石要把胡宗南作为黄埔学生中的旗帜来加以培养及运用的意图,已经比较清楚了。

不过,胡宗南能当上团长,有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忽视,这个人就是胡公冕。胡公冕是浙江永嘉人,于1921年10月加入中共组织,是一位资深共产党人。受中共派遣,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备工作,出任军校管理部卫兵长。黄埔建军后,先后出任教导第二团第二营营长、教导第二团团长等职,为胡宗南的直接长官。由于胡宗南在黄埔也算是一位先进,又有一层老乡关系,故胡公冕对胡宗南处处予以照拂。胡宗南亦对胡公冕恭敬有加,以师礼事之。由是,“二胡”之间,很有一点“同志加兄弟”的意思了。据说,胡宗南、胡公冕、章云三人,曾有“桃园三结义”之举,互结金兰之好。按例,在国民党军队中晋升军职,须有人举荐。当胡公冕从第一师第二团团长任上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副官长时,当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果断保荐胡宗南接任团长一职。胡宗南对胡公冕的这一“大恩”,可以说是没齿不忘。抗日战争时期,胡宗南荣登西北王宝座,特地将刚从狱中释放不久的胡公冕接到西安,推荐为陕西省岷县地区行政专员,以为报答。

胡宗南春风得意,荣任上校团长。这个时候,原先总是跑在黄埔学生前头的一批“金牌”学生在干什么呢?“黄埔三杰”中的“第一杰”蒋先云,被蒋介石调在身边任侍从秘书,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全看蒋校长的心情而定。因此,不好将他与胡宗南的团长一职进行比较。不过,从蒋先云后来担任了一段时间的补充第五团团长来看,蒋先云是落在胡宗南的后面了。“黄埔三杰”中的另一杰陈赓已经与蒋校长分道扬镳,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赴苏联海参崴学习组织群众武装暴动的经验去了,当然再不会在胡宗南前面“挡道”。“三杰”之一的贺衷寒,也被蒋校长派到苏联学习军事去了。曾经是黄埔学生中升职最快的海军局中将代理局长李之龙,在中山舰事件中,被“亲爱的”蒋校长逮捕关押,吃足了苦头。直到北伐前,才被释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新剧团主任,从事战时宣传工作,与风头正健的胡宗南自不可同日而语。

还有几位学生,原先也走在胡宗南的前头,现在的态势是:郑洞国任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团长,桂永清任独立第五十八团团长,孙元良任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等。这些同学虽然与胡宗南同处一个起跑线上,但是,就才干来说,不但与“黄埔三杰”相去甚远,就是与胡宗南比较,也要稍逊一筹。故胡宗南已不再担心他们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何况,蒋校长的“阿拉小同乡”这一金字招牌,是谁也夺不走的。从根本上来说,胡宗南能够异军突起,先后越过蒋先云、陈赓、李之龙等“大牌明星”,冲到前列,缘于蒋介石的反共决心与部署。蒋此时已认定:蒋先云等中共学生已不能为自己所用,必须迅速调整部署,抑制蒋先云等中共同学,重新培养心腹学生。胡宗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蒋选中而加以重用的。胡宗南亦于暗中额手庆幸:当初幸亏多了一个心眼,没有加入共产党,否则……这一个过节不提也罢。

胡宗南率团随第一师作为北伐军的预备队,跟随北伐大军向湖南开进。北伐中,胡宗南先后参加了浏阳阻击、再克南昌、攻占杭州、进军上海等战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第一军未打多少好仗,要是与北伐前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比较起来,“天下第一军”的表现简直只能算是一支“豆腐军”。当时,这两支部队的军官基本上都是黄埔学生;所不同的是,叶挺独立团受中共领导,并且连以上军官大都是黄埔一、二期毕业的中共党员,后来成为红军著名将领的周士第、许继慎等人,都在这个团中担任营长职务,故战斗力十分顽强;而第一军自从蒋介石将中共党员赶跑后,战斗力一落千丈,早已不复东征时的雄风。结果,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开路先锋,攻城略地,夺关斩将,一路势如破竹,特别是在攻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等鄂南天险,以及血战武昌之役中,直打得吴佩孚大帅的十数万精锐之师丧魂落魄,肝胆俱裂。从此,叶挺独立团享有“铁军”之誉,威震天下,海内摇动。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挺独立团席卷千军,横绝天下。胡宗南所在的第1师在南昌几乎全军覆没。原来,由王柏龄率领的第一师与第六军在攻克南昌后,竟被胜利冲昏头脑,对当面的严重敌情疏于戒备。师长王柏龄更是嫖性大发,一头钻进花街柳巷,竟数日不归,真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结果,被孙传芳“秋后算账”,来了一个反包围。等到王柏龄迷迷糊糊地被人从妓院里找出来时,所有的作战部署只剩下一个字:“退!”于是,王师长亲率胡宗南等人仓皇突围。因章法大乱,致遭敌围歼,第一师几乎全军覆没,逃出来的只剩下包括胡宗南在内的数十名军官。这个脸实在丢得太大,连胡宗南都觉得无地自容,不用说是北伐军蒋总司令了。这以后,胡宗南虽然参加再克南昌之役,率部首克南昌要津牛行车站,并在随后的追击战中,担任第一师前锋,俘敌达2万余人。但是,南昌之败的阴影始终未能在蒋介石心头消除。不久,蒋介石策划四一二政变,血洗共产党人,第一次北伐半途夭折。胡宗南至此仍然当他的第二团团长。 Ne+F9TSxEZOYnqGpeLmBU/3w3MfFFzpDDvJtg4qBW+p6rb9cQOokRZI1mjes7M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