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差一点成了共产党

军校的生活紧张、刻板而严格,这是大家都想到了的;但其艰苦的程度,超出了许多学员原先的想象。在这一点上,胡宗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显得从容而充实。

军校初创,经费紧张,生活非常清苦。一日三餐,大都是粗蔬淡饭,住宿条件亦很简陋,这些倒也罢了,当未来的大军事家,是要能吃各种各样苦的。使胡宗南最不适应的,是卫生条件极差。校内没有浴池,洗澡大成问题。况且每人仅发一套衬衣裤,在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中操练,终日汗流浃背,身上的衣服湿了又捂干,干了又湿,每个人身上都散发出难闻的汗馊味。这对于过惯了干净、卫生生活的浙江人胡宗南来说,显得十分难受。但是,胡宗南的黄埔生资格,是通过背水列阵、破釜沉舟的奋力一搏,才争取到的,胡宗南自感这一机会来之不易,故加倍地珍惜。并且,胡宗南深知,不达卓绝,不能遂大志;不经磨砺,不能成大器;不历艰苦,不能做大事。这就是孟老夫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效果了。在这样的心态下,胡宗南不但能够自觉经受军校各种艰苦生活的考验,有时还要找机会进一步磨砺自己。这对于胡宗南后来能够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西北高原上生存,受益匪浅。

研究一下胡宗南在黄埔军校初期的政治倾向,对认识胡宗南的政治性格,了解胡宗南后来的反共实践,至为重要。胡宗南一生的飞黄腾达,都建立在反共事业上,这是人所共知的。鲜为人知的是:胡宗南最初的政治倾向,竟是接近共产党,倾向共产党,在黄埔初期,也跟着共产党员跑了一段时间,甚至差一点成为共产党员。周恩来称他为“黄埔先进”,右派学生称他为跨党分子,都是缘出于此。

胡宗南出身寒微,地位卑下,投身国民革命之初,本也有通过社会变革改变社会地位,从而能爬上权势者阶层的动机。不消说,对于国民革命,胡宗南是拥护的。但是,胡宗南对国民革命目标的理解,大概与阿Q先生理解的“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名言相去不会太远。就是说:通过革命,把别人革下去,把他自己革上去,他能接受的就是这些。因此,孙中山主张实行三民主义,胡宗南是拥护的;共产党号召造反,反帝反封建,胡宗南也能同意。但是,对共产党未来的最高目标:主张实行共产主义,胡宗南不甚了了。这就是胡宗南思想上的矛盾之处。胡宗南曾经为血花剧社写作了一个剧本,剧中人的对话,突出地反映了胡宗南思辨上的自相矛盾。

“血花剧社”是黄埔军校的一个重要文化阵地,原由左派学生的重要领袖之一、中共党员李之龙创建并主持。从政治倾向与思想志趣上来说,由于胡宗南与左派学生较为合拍,故血花剧社初创时,胡宗南亦为创始成员之一,对剧社的编演活动十分投入与热心。问题是,胡宗南的个头太小,面孔长得也不敢恭维,因此,他总也当不了剧中的“一号人物”。凑合着跑跑龙套吧,胡宗南又觉得太对不起自己的雄才大略。于是,胡宗南另辟蹊径,弃演从编,创作剧本,通过剧中的人物,来反映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当然是好的,李之龙很支持。

当时,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体力量自然是像胡宗南这样的黄埔革命青年。顺理成章,胡宗南创作了一个革命青年同反动的北洋军官进行斗争的剧目。主题思想自然也是好的。于是,剧中的革命青年与剧中的反动军官对话了。

革命青年:不!不!我本意不要反对你,可是我如何可以不反对你!

反动军官:你反对我吧,没有人会反对我的。

革命青年:不!不!我不是这种意思……

反动军官:好了!好了!你去做你的事情吧。

胡宗南到底要表现一种什么莫测高深的哲学思想呢?没有人能够看得懂。其实,胡宗南自己也不一定清楚。剧中人的自相矛盾,实际上就是胡宗南思想上的自相矛盾。李之龙商请胡宗南进行修改,胡宗南断然拒绝。理所当然,这个剧本被李之龙枪毙了。不过,这件事惹恼了胡宗南,从此再不参加血花剧社的活动,并且与左派学生多了一层隔阂。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胡宗南与左派学生的关系还是相当好的,与军校中的共产党员也联系较紧。特别是自从周恩来主持军校政治部的工作以后,胡宗南看到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以及对国民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深为感动和振奋,与中共党员的关系也就更进了一步。本来,在胡宗南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抵御外侮的民族主义意识,当胡宗南读完了周恩来编写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简要讲义》后,对周恩来不但有一种好感,简直是钦佩崇敬了。胡宗南从内心里感到这位新来的政治部主任不仅为人师表,风度翩翩,学识渊博,机敏干练,而且具有强烈的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热忱与斗志,他觉得这位政治教官很对自己的胃口。

胡宗南本以狂傲出名,寻常时候,眼睛大都好像长在额头上,很少能有他看得上的人。但是,对周恩来,他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也不能不表示佩服。于是,胡宗南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周恩来的宿舍里去看望和请教。应当说,胡宗南的态度是真诚的。周恩来是古往今来一位“人学”大师。胡宗南上门请教,周恩来看成是送上门来的思想工作,不仅因势利导地利用自己在东西方留学的生活经历,生动传神地介绍落后就要挨打的史实,而且妙语解颐,要言不烦,平易近人,切磋交流,使胡宗南大为折服和感动。其实,论年龄,胡宗南比周恩来还要年长两岁。胡宗南这个人一生中佩服的人不多,周恩来始终算一个。

周恩来发现胡宗南的气质中固然有虚伪的成分,有时甚至带有一种装腔作势的做作;但是,总的来看,胡宗南思想敏锐,头脑清醒,文化程度较高,民族感很强,对政治有强烈兴趣,一手字写得尤为漂亮等等。于是,周恩来注意通过一些实际工作来影响胡宗南,促使他进一步向共产党靠拢。大凡在政治宣传活动极为紧张的时候,周恩来就把胡宗南拉来帮忙,帮助策划或写作,或抄抄宣传材料等。胡宗南亦十分乐意,干得挺欢,也挺投入,内心深处则以能被周恩来器重而自豪。后来,周恩来到第一军任政治部主任,胡在一团任排、连级基层军官,仍然是得空就去看望周主任,极愿意、极虚心地向周主任讨教问题。蒋介石对第一军里的中共党员下逐客令时,胡宗南竟不避嫌疑,主动前去为周恩来送行。一个学生能够对老师热爱到这一步,这便不是一个简单的师生之情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了。

周恩来走后,胡宗南感到很失落,也很惋惜。他对一期学生中的好友蒋超雄说:“周恩来是一个非常人物,校长失去了这样一个人,真是太可惜了!”顿了一顿,胡宗南以一种预言家的口吻强调:“再过几十年,你们才会明白我这话的意思。”胡宗南没有看错,也没有说错。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蒋介石总是败在周恩来手上。至于胡宗南本人,更是被周恩来玩弄于股掌之中。即使是黄埔学生的领袖,也仍然不是周老师的对手。

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党员的影响与团结下,综观在整个黄埔学习期间,胡宗南的政治态度可以说是倾向进步的,至少可以划入“中间偏左”一档。由此,学生中的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成员最初骂胡宗南是跨党分子,扬言要对他采取行动。黄埔学生在入学初期,就集体办理了加入国民党的手续,胡宗南也不例外,转瞬之间也成了国民党员。由于来得太过顺利,胡宗南似乎对这个头衔并不重视。倒是对共产党的活动,表现得很热心。不过,胡宗南到底没有加入共产党。其原因,就在于他还要看一看,说他是跨党分子,其实是没有根据的。不过,贺衷寒倒是利用这一点,对胡宗南进行威胁,终于把胡宗南拉入了孙文主义学会,成为其中的一名主要成员。尽管这样,对与共产党员打架这一类事,胡宗南总是不感兴趣。周恩来虽然走了,但周恩来对他的影响还在。

一般的说法是,胡宗南的飞黄腾达,是缘于黄埔时期就与蒋校长拉上浙东小同乡的关系。事实上,并没有充分的根据能够证明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时期,就给了这位小同乡更多的青睐。这原因很简单,胡宗南固然也可以算是一位人才,可是要与蒋先云、陈赓、李之龙、贺衷寒等奇才比起来,毕竟要逊色多了。特别是“蒋、陈、李三位共产党员学生,真是太棒了。为了与共产党争夺人才,蒋介石几乎使尽了看家手腕:封官、许愿、扬名、发财等等,然而,蒋想要把他们笼络在自己麾下,总是不能成功的。至于等而次之的胡宗南,他大概还没有怎么往心里去。

蒋介石初期没有过分重视胡宗南,可能还有一层原因,这就是胡宗南的形象问题。蒋介石用人,是很注重精神仪表与外观形象的,并且对每个黄埔学生的仪表与气质都进行过认真研究。这个方法,是从曾国藩那儿承袭过来的。在这一点上,蒋介石也是个货真价实的“追星族”,是个曾国藩迷。他大到治军理政,小到言行举止,无不模仿曾国藩。据说,曾国藩一生有13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剩下两套,一套是《曾文正公家书》,蒋介石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镇山之宝,这是尽人皆知的。另一套是《冰鉴》,总结了曾国藩相术的理论。《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曾国藩但凡选吏择将,必先面试目测,即为之看相了。蒋介石在公开的场合或讲话中,对《冰鉴》绝少提及(大概也有点顾忌)。可是,蒋介石对曾国藩的看相理论十分推崇,一生都在揣摩意会,精心实践。

在黄埔时期,蒋介石每个星期都要找十个学生见面,单独谈上几句,无非是问问籍贯、家庭、经历等等。长则十数分钟,短则三言五语,也就打发学生开路。不过,谈话的作用不能低估。其时,阅世未深的学生所看重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能被至尊无上、威风凛凛(有时是装腔作势)的蒋校长找去单独谈话,这实在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表示亲信与亲近的象征。由是,学生们谈话之后,大都是乐颠颠的,无不喜笑颜开,这是可以理解的。从蒋介石来说,单独谈话的过程,既是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笼络学生感情的过程,也是依据曾国藩的《冰鉴》理论,对每个学生的精神仪表与形象举止进行目测的过程。往往是经过一次谈话,蒋介石对这个学生的“印象分”就已经打下了。一般来说,这个最初印象对学生今后的前途至关重要,非有大的事件,是轻易不会改变的。

在黄埔一期开学约一个多月后,蒋介石也单独对胡宗南进行过一次目测性的谈话。过分重视外相的蒋介石,看到胡宗南长仅四尺余的矮小身躯,被裹在肥大的军衣内,实在有点不伦不类。心里直犯嘀咕:这个胡宗南,什么事不能干,怎么非要来当一个军人不可。不过,等到胡宗南离开时,蒋介石的印象分还算好,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个子学生的祖籍,原来是宁波镇海人。中国人的传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淌眼泪,当然没有必要了。不过,阿拉宁波小同乡,照拂一下,举手之劳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其实,在当时,蒋介石也就是仅此而已,这期间也没有给以什么特别的照拂。蒋介石发现胡宗南的统帅之才,是在二次北伐期间的事情。而胡的成名,则是在西北军事“剿共”,这是后话了。总之,有一点大抵可以肯定,在黄埔时期,周恩来对胡宗南的影响,肯定要比蒋介石对胡宗南的影响要大。而且,蒋介石对胡宗南的影响,主要是地位与权势;周恩来对胡宗南的影响,主要是品质与才识。两者之高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WtKFtCfu2RlgAmpzbHRJUpxmfMVf5sdRsr/OjW3swL4bTne06HIiKuQikWfoY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