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氏家族的第一次分裂

自从宋蔼龄与孔祥熙开始了东京之恋后,蔼龄已经知道自己辞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职务只是时间问题了。由谁接替她的这项工作?她很自然地想到了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妹妹宋庆龄。

宋庆龄是宋氏家族中真正的“白雪公主”。无论是在童年、少年或青年时期,庆龄都表现出一种清纯脱俗的气质与理想主义的诗化信念,对偶像的崇拜以及对英雄的迷恋时时充斥着她的整个心灵,使她最终成为20世纪中国的“圣女贞德”。这与她的姐姐蔼龄所具有的冷静世故、追求实际,甚至是带有一些市侩气的复杂个性相比较,实在是相去甚远。

宋蔼龄的市侩个性得之于她早年独立离家求学的严峻生活,在那个环境中,蔼龄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理想、感情都代替不了冷酷的现实,特别是在旧金山港口度过的备受煎熬的三个星期,等于给她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人生大课。她从此懂得:在这个十分现实的世界上,没有金钱又没有权势,那就等于失去了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培养宋庆龄的这种纯情个性的土壤,则更多地来自宋氏家庭那种特殊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氛围。浓烈庄重的宗教气氛,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优雅和谐的家庭亲情,美丽动听的美国民歌,婉转悠扬的钢琴音乐,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以及无忧无虑的物质生活等,都给庆龄的气质与性格中注入了那种纯真、质朴、美好、善良及理想主义的诗化成分。

如果仅从外表上看,蔼龄与庆龄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蔼龄锋芒外露,大胆泼辣,果断干练,但又不失老成持重,冷静世故,深谋远虑。庆龄腼腆文静,稳重端庄,纤弱秀丽,但也不失勇敢顽强,坚韧不拔,一往无前。蔼龄外热内冷,性格深沉,有如一口深井,不可测度。庆龄则外冷内热,性格清纯,有如一泓清水,明澈照人。正因为两姐妹在气质与性格上的巨大差异,结果是庆龄而不是蔼龄在宋氏家族中和中国政坛上一次次引起震动,并且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代伟人。

宋庆龄于1913年春毕业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8月29日,抵达日本横滨,与逃亡日本的家人团聚。蔼龄对庆龄的到来,显然是十分高兴的。20多年来,她们亲姐妹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难得有朝夕相守、尽诉衷肠的机会。庆龄的到来,也使蔼龄心理和工作减轻了压力。当时,集结在孙中山周围的资产阶级革命党的上层人士中,绝少有像蔼龄这样的年轻女性,因而限制了蔼龄的社交圈子,丰富的内心感情因无人可以交谈、宣泄,而常常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落寞的境地。庆龄的翩然而来,无疑帮助她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同时,庆龄又很快就帮助她分担了许多繁忙的工作,从而成为接替她的最佳人选。

庆龄到达东京后,很快由蔼龄陪同去拜见孙中山。孙中山对宋庆龄当然是熟悉的,因为还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孙中山就已经是宋耀如寓所的最受欢迎的客人。现在,她们一个个从国外学成归来,孙中山不但以父辈的感情对她们表示问候,而且以领袖的身份对她们回来襄助革命表示热情欢迎。同时,孙中山对多年不见如今却出落得超凡脱俗、楚楚动人的宋二小姐的美貌感到震惊,他对宋庆龄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庆龄感到能再次见到她从小就很景仰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则表示一种由衷的欣慰和兴奋之情。从此以后,蔼龄带着庆龄频繁地出入孙中山的寓所,帮助她熟悉革命党的许多要人,共同处理孙中山交代的秘书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庆龄对这方面的工作,表现出比蔼龄更大的热忱和激情。显然,具有理想主义信念和诗化情感的人,更适合从事革命活动,她自己则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正是自己献身革命、实现自己抱负的最好方式。

1914年3月27日,孙中山腹痛,蔼龄与庆龄共同来到孙中山的住所进行护理。这时候,蔼龄已经决定很快将与孔祥熙结婚,并已正式向孙中山推荐由庆龄接替自己的秘书工作,孙中山则很愉快地表示同意。至5月24日,蔼龄已将全部工作向庆龄交代完毕,开始专心准备结婚事宜,而庆龄则单独前往孙寓,正式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工作。

谁也没有预见到蔼龄辞去孙中山的秘书工作,并且推荐庆龄接任这个职务,最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宋蔼龄选中了宋庆龄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正像宋蔼龄要嫁人、要结婚一样,是一桩十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那时,她不可能选择别人,也没有另外一个人能像庆龄这样具备代替自己的优越条件。

第一,从孙宋两家的友谊来说,既有革命中的志同道合,也有生活中的志趣相投。父辈们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自然对第二代有着极深的影响。在当时暗杀之风盛行的非常时期,忠诚,是挑选革命者,特别是在领袖身边的革命者的首选条件。无疑,宋庆龄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第二,在当时要能很快找到一位像庆龄这样聪明伶俐,才识过人,特别是具有一流英语水准的年轻秘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孙中山处在流亡阶段,在他周围和交往的人中,华人本就不多,华人中受过西方高等文化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或者说,除了宋氏姐妹俩,几无他人。现在宋氏大姐已作“孔雀东南飞”,宋氏二姐只能是唯一的恰当人选了。

第三,庆龄从美国学成来到日本的时机,恰好起到了替补“队员”的作用。同时,庆龄又在蔼龄正式辞职之前,预先熟悉和处理了许多秘书方面的事务,这样,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孔祥熙、宋蔼龄与卢慕贞(中)合影

但是,一年后,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庆龄向家里人宣布,她要与孙中山先生结为夫妇。人们可以想象,在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的家庭中,庆龄的这个决定所引起的强烈震动将是如何的巨大。宋耀如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等到两位老人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时,情绪激动的父亲已经完全失去控制,他马上大叫大嚷地喊道:“这完全不可能!”确实,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孙中山与宋庆龄都不具备联姻的可能性。在宋耀如眼中,孙中山可以是革命领袖,也可以是自己的亲密战友,可以做自己的知心朋友,也可以做孩子们忘年交,唯独不可以做的就是自己的东床快婿,不可以做自己任何一个女儿的“白马王子”。年龄上的差异自不必说,在父辈子辈关系上的尴尬也不必说,更主要的是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女士生有三个子女,是位尽人皆知的贤妻良母,孙中山没有理由要停妻再娶。而且,宋耀如夫妇与孙夫人卢慕贞及其子女都有很好的家族情谊,现在如果孙夫人知道是自己的女儿破坏了他们的家庭,夺去了本应属于她的家庭幸福,这简直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孽。并且,孙中山也是一位基督教的信徒,从宗教的观念来说,孙中山与妻子立下的婚约,应当约束他们白头到老,否则,上帝是会惩罚他的。

不但宋庆龄的父母亲坚决反对这门惊世骇俗的婚姻,就是在美国学习的子文、美龄兄妹也加入了反对“孙宋联姻”的阵线,使反对者的一方声势更壮,而宋庆龄则越发显得势孤力单,应战不暇。面对家族势力的强大压力,宋庆龄外柔内刚、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她声称她不会屈服任何压力,即使这种压力是来自她所最亲爱的人。在“文斗”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后,宋氏家庭决定用“武斗”解决问题。他们将她软禁在家中,不许她和孙中山见面;同时,策划用一劳永逸的办法,且先下手为强,为她另择佳偶结婚等等。宋氏家庭面临着第一次真正的危机和分裂。

在这场剑拔弩张的“两军对垒”中,唯有宋蔼龄表现出一种大姐式超脱和宽容大度。庆龄的婚事,当然也是出乎蔼龄的想象的。但是,一旦当这件事成为事实时,蔼龄却显得异常冷静。她本是宋家长女,又是把庆龄送到孙中山身边的引路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应该是孙宋联姻的始作俑者。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在家庭中,除了父母以外,她是最有发言权的。

然而,出乎大家的想象,蔼龄在这个问题上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蔼龄认为,孙宋联姻固然是一桩不合常规的婚姻,但是这仅仅是从东方传统观念与西方基督教义的基础上看问题的,如果换一个角度,再从政治关系上看,又未尝不是一桩美满姻缘。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当过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在海内外都有深不可测的影响力。从1915年的国内政治形势来看,孙中山重新执政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再次成功,这对孙宋联姻后的宋氏家庭来说,自然有不可估量的好处。

蔼龄内心虽然有这些想法,但是,当时家庭中的情势,又使她决不可能公开站在庆龄一边来反对父母的决定。她只能用比较婉转的办法,逐渐化解父母的激动情绪与极端的态度。蔼龄的策略是奏效的,最初的状况是庆龄在上海的家中被软禁,然后由女佣帮助而得以逃跑,到达日本并与孙中山正式结合。宋耀如与倪桂珍得到消息后,曾怒气冲冲地乘船追到日本,当他们发现一切措施都已为时过晚时,当即发誓与孙中山绝交,并与庆龄也脱离父女关系。但是,在蔼龄坚持不懈的劝说下,父母亲终于与孙中山、宋庆龄和解了。宋耀如不但在政治上继续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而且为庆龄补送了一套古朴的家具和百子图缎绣被面的嫁妆。庆龄在日本收到父母表示和解的“礼物”,至为感动,且视为最珍贵的纪念物珍藏在自己身边。

在宋氏家庭宣布与孙中山绝交并与宋庆龄脱离亲情关系的这段时间里,宋氏家族中只有宋蔼龄、孔祥熙夫妇始终与孙中山、宋庆龄夫妇保持着亲密的联系,蔼龄与庆龄之间的姐妹亲情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为了表示对庆龄一如既往的爱意,蔼龄于1916年生下长女孔令仪时,给孩子取的名字叫“罗莎蒙德”,这是当年庆龄在美国所用的名字。宋氏家庭对孙宋联姻的谅解和认可,化解了革命党人内部对孙宋联姻的反对和抵触情绪,促进了革命党人的团结。

宋蔼龄与宋庆龄等众亲属合影。前排:倪桂珍;后排:宋子良(右一)、宋庆龄(右三)、孔祥熙(右四)、宋蔼龄(右五)、宋美龄(右六)、宋子安(右七)

孙宋联姻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但是,人们难以一下子弄懂的是,为什么是庆龄而不是蔼龄成为孙宋联姻的主角之一。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的条件看,蔼龄都比庆龄更有优势,她最先到孙中山身边工作。然而,蔼龄选择了孔祥熙,庆龄则选择了孙中山,这个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一言难以尽述。不过,我们却也看到了蔼龄与庆龄在思想及气质上的明显差异。蔼龄重实际,凡事注重权衡利弊,对己有利则干,无利则弃;庆龄重理想,勇于为心目中的神圣事业和信仰而献身。因此,对孙宋联姻本身来看,蔼龄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少女与一个已有妻室的老人联姻的婚姻,庆龄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少女与一个为民族、为革命而奋斗不止的英雄联姻的婚姻。个人气质与人生追求上的差异,注定了是庆龄而不是蔼龄最终成为孙中山的革命伴侣,并且成为一位20世纪中国的“圣女贞德”。蔼龄则完全按自己设计的人生轨迹,与庆龄走着全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多年以后,蔼龄成为20世纪中国最有权力的无冕女王。 lDipYgqv0H4Ulh1rJ4d4mauRStPUsOsjgkydUwuYgZhXG1Fbq1EsPK/7peIfGg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