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心理起源:告诉你什么是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一反传统心理学采用内省的方法,研究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意识”的研究方向,主张研究能够直接反应人意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特征,即对人的行为本身进行研究,因而影响深刻。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心理学主张采用客观行为观察的实验方法,而不是意识的内省法。要想真正了解行为心理学,就需要明确其基本概念,因为这是指导我们打破旧有的心理学观念束缚,彻底抛弃意识为主的思想的核心理念。

1. 行为心理学中的刺激与反应

夜晚,将探照灯的光打到人的脸上,人们的瞳孔便会迅速收缩,而如果将光源切断,人的瞳孔又会重新放大。在气氛和谐的室内,若是突然有东西掉落到地上发出巨响,那么,屋内的每个人都会受到惊吓而左右张望。又或者室内有难闻的气味,屋里的人也会捂着鼻子出去透气。将室温升高,里面的人就会出汗并脱掉上衣,但将室温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温度线下,里面的人又会做出哆嗦、相互拥抱取暖等反应。

我们的体内也有因刺激而产生作用的诸多部位,例如,因为没有进食的缘故,胃部的肌肉开始有节奏地进行收缩,而一旦摄入了足量的食物,胃部又会停止收缩。我们身上的肌肉也不仅仅只受到来自血液的刺激,它们同样受制于自身的张力——张力的增强,会使得肌肉和躯体满有活力,充满内劲;而张力减弱时,肌肉就会松弛,使得躯体失去活力。

动物和人类作为有机体,会不断地受到来自环境客体的刺激,包括身体内部组织本身的变化所带来的刺激。但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认为我们的身体内部组织对我们的影响力,比外部客体对我们施加的影响力更为神秘或者不同。

人类除了眼、耳、鼻、舌这些感觉器官,还有整个肌肉系统,包括横纹肌、非横纹肌。这些肌肉不仅仅是反应器官,也同样是感觉器官。在人类的行为方面,它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绝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在横纹肌和内脏组织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有人关注过人类行为的成长过程,他就会发现,新生儿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有很多刺激能够引起他们的反应,但同样也有很多刺激不能引起他们的反应。比如人们将蜡笔画或者贝多芬的交响曲乐谱放到新生儿的面前时,就不会指望孩子能够做出什么反应。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们将会与大家一起探讨那些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反应的刺激,以及那些能够引起我们反应的刺激——我们把后者称为“条件反射”。

从出生到死亡,有机体无时无刻不在受内在的或外来的刺激,而当有机体受到刺激时,就会开始反应,做出运动。这些反应可以是大幅度的,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到的,如手臂、大腿、躯干的运动;也可能是十分微弱的,只有通过相关仪器才能检测到。这样的微弱反应,可能是以呼吸的变化反映出来,也可能是以血压的升降表现出来,还可能是一丝不易被人捕捉到的眼神流露。

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机体都会为了适应刺激所带来的袭击而做出本能的反应。在适应的过程中,有机体会通过运动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以使刺激作用消失。也许这么说不够形象具体,但通过以下举例,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依然拿饮食举例,当人感到饥饿的时候,胃部会开始收缩,接着我们会难以忍受,感到心理失衡,于是开始寻找有什么可以吃的。这时,我们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冰箱里仍有剩下的面包奶酪,于是便饥不择食地享用起来。饱餐一顿之后,我们的胃部得以恢复,即便大街上的超市和购物中心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悦人眼目的食品,我们也不会再有进食的欲望。或者在寒冷的冬季,走在大街上,强风刮到我们全身,我们就会加快脚步,或者寻找一个可以挡风取暖的地方来驱散身体里的寒气。又或者我们饮酒过度时,脾胃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会迫使喝酒的人把酒吐出去。其实,以上这些都是有机体为了适应刺激、保护自己而做出的反应。

行为心理学家对刺激—反应的研究和强调,引起了一些心理学家的不满,他们认为行为心理学家的兴趣是记录肌肉的反应,而对这些肌肉反应的观察总结对心理学的研究并不能做出实质性的帮助。于此,我要声明,行为心理学家的主要关注力集中在整个人类的行为上,而不单单是肌肉反应。具体研究时,行为心理学家会观察一个人如何在工作日履行他的职责,他们对反应的研究无非是想清晰明白地告诉人们,一个人正在做什么,还有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那些宣称行为心理学不过是研究肌肉反应的心理学家,他们对行为心理学的歪曲理解是令人难以容忍的。

2. 行为心理学与社会的关系

在对社会发展进行实验时,我们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境:

第一,当社会情形变得无法容忍时,我们要采取怎样的行动才能将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现实中,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盲目地采取行动,而在采取行动前,又通常会这样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在这样的境遇下做出如此的改变,虽然无法肯定一定能进入坦途,但至少要比现在的境遇好。其实,这是不知道社会实验将来会引发何种反应而做出的应激行为。

第二,想要某批人或者某个地区的人做某件特定的事,但我们现在不知道该如何让那些人做出这样的反应。不同于第一个对于反应是未知的社会实验,第二个社会实验操纵刺激的目的,不是为了看将要发生什么情况,而是要看刺激能否引起特定的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其中的差异。对于第一种社会实验,我们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人们对其结果往往不能预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战争。当一个国家发生战争时,国内和国际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是不可预计的。

还有就是应对社会窘况时,所采取的一些盲目对治行为。我们知道,酒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很多遭受谴责的影响。由于酗酒带来了很多家庭暴力问题,为了保护妇女权益,政府实施了禁酒令。但是,这个政策将会激起的社会反应是无法预言的。即便想要通过禁酒来降低犯罪率,减少婚外情等有违治安的现状,但是对于那些热衷于研究人类罪性和地域文化的学者来说,虽然无法预言将要发生的情况,但也能够清楚地知道,禁酒并不会使犯罪率降低。禁酒令致使地下私酒买卖泛滥,很多人通过贩卖私酒来赚取丰厚利润,酒贩子的潜力因此得到深度挖掘——有人把福特汽车的中间掏空,有人用婴儿车来偷运葡萄酒和白兰地,还有人在家里藏酒的地方安装假门。禁酒令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纸空文根本无法消除人们喝酒的欲望,正规市场虽然被禁了,但地下黑市却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严重的是,在禁酒令实施之前,因为没有财政依据,黑社会波澜不兴;而在禁酒令实施之后,依靠私酒贸易带来的暴利,美国的黑社会开始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警察也日益腐败,犯罪率不断上升。禁酒令没能如预期一样,净化国民的道德情操,反而导致成千上万的公民因参与酒的走私而被枪杀,也有一些人因为酒精中毒死亡,而且凶杀案盛行。禁酒令颁布10年之后,许多美国人开始呼吁解除禁令。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危机,全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美国人希望飘香的美酒能缓解他们紧张忧虑的心情,唤起他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希望重启的酿酒业、售酒业能刺激深陷危机中的经济,使之早日复苏。最终的社会反应表明,禁酒是一场盲目操纵形势的闹剧。

以上都是第一种社会实验激起的状况,这些状况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改变糟糕的现状,并没有明确想要实现的目标和反应,其行动是盲目的、无序的,毫无严谨性、逻辑性可言。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第二种社会实验,即在反应是已知的且被社会认可的条件下,我们如何使刺激所激起的反应导向刺激本身。这个过程需要建立一组组的刺激方案,而后要严谨有序地加以求证。这里通常被人们接受的反应是婚姻的和谐、未婚者的克制、参加教会,还有基督教中要求的积极行动。我们为实现这些既定的反应,需要从刺激源中逐渐筛选出有效的刺激方案来得到既定的反应。试想一下,行为心理学家通过刺激—反应的方程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从刺激所激起的反应中积累大量的数据资料,再从引起既定反应的刺激中建立刺激源的数据,有了这套数据资料,相信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会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而且,行为心理学家相信,科学地从刺激—反应的方程式去研究社会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学的结构和知识,才是真正的社会学。

3. 在生活中建立一套自己的实用心理学标准

对于行为心理学在研究刺激—反应方法上的问题,我们已经做了详细的讨论。不过这只是实验领域的,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能否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反应,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实用心理学的标准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几乎每一个生活能够自理的人,都已经训练出了相当程度的观察能力,并且在这种能力之上,也已掌握了或多或少的心理学知识,即便这种知识在每个人那里还不能自觉地用心理学术语表述出来,但其应用实质与心理学无异。

一个人倘若没有这种观察能力,他将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并且,善于观察的人如果足够细心,那么,他对人和自己观察得越是透彻,他就越容易与他人和谐共处,而幸福的生活总是离不开这点。这可以算作对心理学的实践,我们将之称为“实践心理学”。

上周,有个疲于应对自己生活的人邀我给他做一次心理辅导。由于前几日参加了一次超负荷的健身运动,他感到浑身疼痛难忍,如同分娩的妇人一般呻吟着,同时抱怨着这些日子发生的所有的烦心事。我试着用言语让他放松下来,就对他说:“请稍稍放松你的臂和腿,做完该做的事以后,去洗个温水澡,一切都能恢复常态。”听完我说的话,他就开始享用早餐,心情也舒坦了起来。吃完饭后,我们去赶火车,结果晚了十多秒,未能赶上火车出发。于是他火爆的脾气又被点燃了,抱怨的声音如同火药般在我耳边乱炸:“那么长的时间,从来没有准点过,偏偏今天准点。”他发泄怒气的时候,就像孩子一般脆弱,谁都能看出他情绪的低落。

因为这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让自己陷入如此混乱、无序、愤怒的境地,可见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多么备受煎熬。目睹了这一幕,我不得不向他发出警告:“你得注意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如果你时常将自己的怒气向周围的人倾泻,不但会伤及别人的感情,还会使得原本可以有个好的结尾的一天变得更糟。”于是,他试着平复自己的心情,在进入办公室的时候,他面带微笑地与照面的人点头问好,接着便着手工作,渐渐沉浸到自己熟悉的技术世界中去了。

通过观察他这一天的生活状态,我差不多把他摸了个透,也确信自己能够帮助他扭转他的个人世界。如果我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在他的身边,接管他的整个工作日,也参与到他的家庭生活中去,相信很快就能使他的生命状态得到改善。我通过观察得知他的个性,进而就知道他在生活中哪方面处理失当,他的人际关系如何,家庭状况和事业状况如何。而这一切,我不需要让他通过内省或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来表述。行为心理学家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一些方面对他进行历练,用不了多久——可能几个星期,可能一两个月,一个崭新的人就能出现在我们面前。因为行为心理学家就是如此坚信,他们相信心理学不单单是用来分析飘忽不定的个人意识的,而且是可以真正融入每个人的生命中去,并对他们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学科。

也许有些读者会认为这样说言过其实,但是不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它渐渐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没有人会在学砌砖头的时候拿自己的房子做训练,所以在用心理学改变自己的生活之初,你需要不断地、日复一日地对他人的行为心理进行观察、分析,并以此作为对人的把握和对自己的参考。如果你想更进一步、更系统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行动力,你就需要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东西系统地归类、累积,用内隐的语言表述出来,以便形成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印象。假如你内隐的语言这样说道:“这个人是我见到过的最冷静的人,他始终心平气和,用沉稳平和的语调在讲话。我以后能否像他这样说话呢?”那么,这内隐的语言势必会对你产生刺激作用,它已经对你形成了间接的暗示,即“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它的呈现方式是如此含蓄、谦卑。在以后的生活中,它便会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行为,直到你的确成为这样的人。

当然,我们在提倡通过观察形成自己甄别事物、鉴查人物的标准的时候,也不能废弃格言的重要性。格言就是历史上一代传一代,经过反复修饰、删减、凝练出来的社会实践语录。之所以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是因为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更容易内化、合理化,而盲目接受二手材料容易养成机械的方程式思维。但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集体社会实验的总结,只要我们已经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对这些格言进行过检验,我们就能真正将之内化、合理化。

4. 行为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学科

在本书中,我尽量用翔实的实验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的观点。尽管其中有些东西可能还未被大家理解或接受,但一定能引起你们对某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我们的观点也将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做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愿意借本次讲座说明一点:当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科学,即一种独立、有趣、有价值的心理科学时,它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成为我们探索人类生活的基础。所以在我看来,行为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科学,因为它为健全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基础。我们每一个人在理解自己的行为时,都会依据一个主要的原则,而行为心理学为理解这一原则做了准备,因此,它应该使所有的人升起一种这样的渴望,那就是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特别是为培养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做准备。对于这一点,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加以描述。

每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都应该让他健康成长,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他适当地成形,然后为他提供一个锻炼其组织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没有受几千年民间传说束缚的世界,没有受耻辱的政治历史阻碍的世界,没有被毫无意义的愚昧的风俗禁锢的世界。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要求大家进行改革,也没有要人们到某地去形成一个殖民地,在那里过赤身裸体的公有制生活;或者要求你们追求“自由之爱”,抑或是以树根和草本植物为食物。我只是努力地想带你们追逐一种言语的刺激,如果这种刺激可以起作用,那么这个世界将会被逐渐改变。而随着世界的改变,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培养时,将不再满足于奴隶获得的自由,而会将目光集中在一种我们很难用语言来描绘,并且知之甚少的行为心理学自由。我想这些孩子是可以按照次序,用更好的生活和思考方法,使得我们这个社会得以重新恢复。他们会按照次序,用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对他们自己的孩子进行培养,直到这个世界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5. 放弃灵魂,心理学就是科学

在对比传统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时,我们在新旧心理学之间最容易发现的不同之处就是:传统学派一致认为人的意识是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课题,而在行为心理学中,人类存在的行为和活动才是心理学真正的研究课题。行为心理学宣称,意识的概念如同远古时候人们使用“灵魂”一般,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它既不能界定,也不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因而,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传统心理学是一种受制于心灵体验的宗教哲学。

在讨论行为心理学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行为心理学诞生之前,即1912年之前,曾处于鼎盛状态的传统心理学派。

灵魂和超自然的观念由来已久,久到我们已经无法溯源,没人知道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有人猜想,它们也许是一些人在懒散的状态下幻想出来的。在原始社会,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拒绝和同类出去劳作,既不参与狩猎,也不参与其他活动,这使得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同类。于是,人类的本质在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下,被揭开了朦胧的面纱。

他们发现,自然界中有一些声音会引起同类的恐慌,如雷声、轰鸣声,或者其他与常态不符的声音。这些声源迫使他们的同类做出恐惧的反应,或大叫,或躲藏,并停止一切劳作。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养成了条件反射的习惯,当环境的刺激作用出现时,他们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所以,在发现这一状况后,这些懒惰的人中,一些精于观察的人就会对人的恐惧心理加以利用,通过设计一些手段来让众人恐惧,以图控制他们的行为。这种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也通常会这么做。他们会在一个雷声轰隆的夜晚,对自己的孩子说,在这样的夜晚,外面可能有强盗来抓他们等诸如此类的话,而且这招通常很奏效。类似于这种方式,原始人中智力相较于同类更完善的人,也会用诸如“符号”、“象征”、“仪式”等工具,去施加自己对于智力低下的蛮人的管辖,巫医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帮助别人占卜、解梦、预言、规划来获得丰盛报酬,自己则劳作甚微。另外,占星家、预言家、解梦家等也都属于此类。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巫医间的组织就形成了,他们是众人的头,拥有超出所有人的智慧,于是宗教、教会、寺庙、教堂就诞生了。在今天,这些巫医还有着各式各样的名号。

对人类心理史的检验表明,人的很多行为容易被恐惧的刺激所掌控,即他们的行为是出自恐惧,而不是自然和谐的。恐惧的要素如果离开了宗教,那宗教便无法维系。当然,宗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恐惧而存在的,它最终是为了释放人的恐惧,解放人而存在的。就教会而言,在释放恐惧的过程中,信奉上帝的人们被要求认识“罪孽”、“邪恶”、“原罪”等概念,而牧师在这个群体中就扮演着管家的角色,在管家之上是上帝,或称耶和华,他是众信徒的父。

有了这样的历史沉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与躯体相分离的灵魂,这个灵魂曾是上帝的一部分。这一概念产生了哲学上的一个纲领——“二元论”,即身与心的各自独立性,也就是说,我们有着与身体相独立的心灵(灵魂)部分。传统心理学正是基于这样的二元论展开的。怀疑灵魂的存在就意味着自己是个异教徒,在很久以前,这个行为是会招致死刑的。即便在当今这个时代,也很少有人会对此产生异议。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将灵魂的话题不纳入一些问题的考虑范围,如天体力学、天文学、万有引力等。一些自然科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摆脱了对于灵魂问题的回避,但心理学、哲学依然在漫长的历史里热衷于对非物质对象的思考,在阐述理论时他们也难以回避宗教的语言,心灵和灵魂概念对心理学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叶才得以停息。

心理学的发展虽然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是由于本身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很长的时期里,它都一直没有获得重视,没有独立的地位。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越来富裕,要求心理学独立的相关人士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进步人士,但他排斥使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心理学。费希纳出于为自己的哲学观点进行辩护的目的,对心理现象做了物理学方面的测试,使实验心理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他的测试并不是为了创立心理学科学而做的。在这方面做出开拓性进展的是冯特,1879年,冯特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针对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他用实验法建立了新的实验心理学体系,使得心理学正式宣告独立。冯特的一位学生感叹到,没有灵魂,心理学至少成了一门科学。但这50多年来,我们一直维护着冯特创建的伪科学,因为在冯特和学生所完成的一切工作上,灵魂的概念不过是被新的意识概念偷换了。

6. 打破主观的行为心理学

基于传统心理学无法自圆其说的论调,行为心理学家决定不再寻觅那些捉摸不定的意识和无法实现统一的各式论断。他们做了一个决策,决定放弃对心理意识的研究,如若不然,心理学将会永远被自然科学拒之门外。在当今这个时代,医学、化学、物理学都取得了非凡的进步,其中的很多科学家得到了举世的认可,然而心理学却一直止步不前。在以上诸多取得非凡成就的领域,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每一项新发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性质:他们从实验室里剥离出来的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在其他实验室里被以相同的形式剥离,而且这些要素都无一例外地依循着科学的经纬被直接处理。如我们已经所熟知的镭、胰岛素、甲状腺素,还有诸多千奇百怪的发现,这些要素可以在相同性质的实验条件下被提取,而提取它们的方法又是清晰明了的。类似这样严谨、客观的实验方法,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行为心理学家觉得不能再让传统心理学的自我意识捕捉的研究成为常态,要进行颠覆性的研究革命。他们要面临的第一个严峻的任务就是在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上取得共识,在扫荡中世纪以来所提出的所有概念之后,摆出自己的心理学问题的公式。诸如“感觉”、“知觉”、“意象”、“愿望”、“意念”、“情绪”、“思维”这样从主观立场出发的术语,研究者现在都要从科学、客观的立场出发,将一切主观性的术语清除。

7. 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纲领

行为心理学家发问到:我们之前在研究心理学时,一直将注意力放在不能被客观观察的事物上,这使得观察者本身对意识的捕捉也显得力不从心,令实验的过程缺乏客观性,实验的结论不具备可复制性,不能被检验。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将注意力从对飘忽不定的意识的捕捉分析上转到对客观行为的直接观摩上?我们为什么要去研究分析缺乏客观性、规律性的意识,而不是去阐释客观行为的规律?之前观察了那么久,我们又观察到了什么?我们唯一能够观察到的是行为,一个有机体或做或说的行为。虽然说作为外显的语言活动,是思维外显的呈现,但思维本身也是内隐的语言,是如同棒球运动一样的客观行为。

行为心理学家主张将人类一切的行为活动,都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解释。“刺激”是指一般环境中的任何客体对主体施加的影响力,或者是主体自身的生理在组织内发生的变化。例如,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指责一些懒汉,或者阻止一些人进食,也可以对一些人的不当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对于这些人而言,我们施加的影响力就属于客体的刺激。那什么是“反应”呢?动物所做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为“反应”。趋利避害是一种反应,遭受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受到惊吓也是一种反应,读书、写字、聆听,成家立室、工作筹划等都是反应。总之,行为本身即是反应。所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纲领,即对人的一切行为做出“刺激—反应”的观察、研究、解释、归类。

8. 行为主义与心理学、生理学

在行为心理学家表明自己对心理学问题的观点后,一些人产生了质疑:“通过研究行为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是有价值的,但这并非心理学的全部,且忽视了很多其他问题。一个人难道没有感觉、知觉吗?一个人难道不会对一些事物进行记忆和遗忘吗?那些看到、听到过的东西难道不会使人产生视觉上、听觉上的意象吗?难道人对那些事物的记忆、感情仅仅是生理上的一些物理化学反应吗?一个人是否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做或者不去做一些事?这是否要我们认为,与其相信这些感受是真实的,不如在行为心理学的影响下接受它们并非真实的事实?这简直是胡扯,行为心理学家正以高举自己主张的野心,试图去瓦解人类社会的一切感情、记忆,还有信仰的真实性。”

如同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这些疑问和主张,是内省心理学产生的根源。但绕了很大的圈子之后,你们终究会发现,如果不抛开这些从主观感受出发的心理学术语,人就无法从行为心理学的立场出发,去解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新酒不能放在旧的瓶子里,恐怕旧瓶子破了,新酒也要流出来,因此我们也要为这新酒预备一个新的瓶子。在接受行为心理学的宣言之前,我要求你们要放弃一些曾在你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的观点,当你们的自然对抗性减弱之后,接受行为心理学的观点就不是什么费力的事,以至于你们今后将会习以为常地使用行为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你们曾经无法用传统心理学解释的问题。其实,你们并不知道自己惯用的那些心理学术语意味着什么,但接受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之后,你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在很多时候会让他们的信奉者自相矛盾而无言以对。但这些术语如今早已深深地融入你们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之中,希望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共进中忘记这些令人迷惑的术语。

内省法在心理学研究里并非是自然、容易的方法,它其实是一种不可能的办法,这种方法使得研究者陷在一个旋涡里不断地打转,摸不着出路。其实,我们能够最直观地观察到的,仅仅是人的基本反应形式。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比如从你的邻舍开始,从日常中观察他们的行为,你渐渐就会对推动人的行为的理由或者情境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行为心理学因将人类的客观行为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最亲密的伙伴是生理学。生理学热衷于动物器官的功能,比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排泄系统以及神经和肌肉反应的机制等。行为心理学刚好鉴于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并在解释人和动物的行为时将之应用到其中,而行为心理学家在有感于器官作用的同时,更关注人和动物从早到晚的行为——行为心理学家对它们的兴趣远远超过旁观者。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分析,来达到预测、控制人和动物行为的目的,就如同物理科学家意欲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分析来控制自然现象一样,预测、控制人类的行为,是行为心理学家研究事业的出发点,不过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在累积到一定量时,行为心理学家会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之后,训练有素的人就能通过外界所施加的刺激,来预测人和动物会出现的反应,也能够由一些反应推测出引起它们的某种情境、刺激。

在我们继续讨论下去之前,先来对这两个术语——刺激和反应——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9. 习得性反应与非习得性反应

按照常识,反应可以分为两类:外部反应(external response)和内部反应(internal response),在行为心理学里,它们被称为外显反应(overt response)和内隐反应(implicit response)。外显反应,是我们在日常中可见的行为。一个人正在踢足球,或者坐在餐厅里与人聊天向异性示爱,又或者正在开车行驶等,这些不需要仪器就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行为,都属于外显反应。还有一些反应,人的肉眼是捕捉不到的,也不可能透过行为表征出什么,因为这些反应仅仅限制在体内的肌肉和腺体系统中。例如,一个饥饿的人在餐厅的外面走来走去,时不时地瞟一眼餐桌上的美食。从外人的直接反应来看,这可能是个闲汉,也有可能是在等某个人。但相关的科学测量仪却显示,他的唾液腺正在分泌口水,并且胃部正在有节奏地进行收缩运动,因为内分泌腺的分泌物进入了血液,所以此人的血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隐反应和外显反应本质上并没有不同,区别仅限于肉眼可察与不可察。

反应的另一种分类是:习得的反应(learning response)与非习得的反应(unlearning response)。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做出反应的刺激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习得的反应,是指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复杂习惯,还有相应场景下的条件反射。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后期习得的,但在这些行为中,仍然有很多行为是不学而能的,例如瞳孔因为光源远近的缘故而进行收放运动,热时会排汗,还有心跳、呼吸这样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功能,都不是通过习得而有的。

以上关于刺激和反应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梳理出心理学领域应该研究的课题。行为心理学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制造刺激来观察人的反应,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根据某种刺激对人的行为做出预判,或者根据人的行为来推导引起该反应的刺激。

10. 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将何去何从?

在行为心理学尚未站住脚跟时,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这样的疑问:既然传统心理学无法对“心灵”和“意识”等术语做出明证,也无法从其他角度找到他们客观存在的证据,那么,如今围绕这些术语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哲学体系和社会科学体系又将何去何从?当然,行为心理学在自己的立论过于新颖、理论领域尚未成型、立足尚未稳固的环境下,虽然敢于发问,却不敢给出解答。这个问题实在过于庞大、严峻。为了不使行为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因为这个问题而止步不前,我们也曾多次告诫自己:“目前,我们不能让这个问题困扰自己。行为心理学的诞生,是为提供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满意方法,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探讨心理学问题的。”回避的时间已经够了,如今,行为心理学的影响已经牢固、深远。在这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的大门被开启了,过去那些围绕心灵、意识建立起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将何去何从的问题,已经不能再继续困扰我们——我们会作出越来越恰当的解释。

如今,行为心理学能够大胆地向传统心理学家发出挑战:“请向我们展示你们的可靠方法,请向我们表明你们的合理主题,请为我们提供一个围绕你们建立起来的、能够真正促进发展中的学生思想的哲学和社会科学。”

心理科学在过去的10年里,出现了很多令人可喜的发展倾向,它不再用高墙把自己和行为心理学隔离开来。曾经的心灵概念的科学,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动态,我用下面的表格来展示它们的走向:

以上诸多的讨论和列举都已证明,行为心理学的公式正在成为心理学、哲学、社科领域的核心论题。在后面的篇幅里,我将会继续证明,行为心理学的主张才是解决所有心理学问题的直接途径。 dVzMQABogIlNa+OoMT8bdamMFV7J2cqHZv5ocUJvkQrA52uh9P7kouf2GJmzKn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