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2008年出版“复旦文史讲堂”第一辑《八方来风》,接着《着壁成绘》、《鼎和五味》、《思接千载》、《牖启户明》、《移位东西》相继面世,如今奉献给读者的这册讲演集,已是本系列的第七种。

除了延续以往的基本风格和追求,本辑有个不小的特点:一半(即有四篇)的讲演题目和其内容,都着力与“物”有关,显示出对于物质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或者说,体现了基于物证材料开展或推进学术研究的一种取向。这既映射出当代人文学术转型发展中的某些动向,也与讲演主办方近年坚持的若干研究方向及努力密不可分。这四篇分别是:

从事宋元美术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的杰西卡·罗森女爵士,通过展示早期中国(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000年)与亚洲内陆的交流,给听众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主治中外比较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王晴佳教授,以筷子和筷子文化史为题,从中抉发新意——为减少大家的“惊讶”,他对这项研究所涉的转向还特别给予了说明;郑岩教授对“阿房宫”展开辨析:有秦代的阿房宫,历史学写作中的阿房宫,文学中的阿房宫,还有图像的阿房宫,作为废墟的阿房宫;曾蓝莹博士考察了乾嘉时期的访碑活动,并论述了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生产中的相关问题。郑、曾两位的讲演透露出图像研究与艺术史领域的不少新讯息。

当然,此外还有四位著名学人的讲演,同样十分精彩,各擅胜场,给人启迪。

以物质遗存的发现、研究为工作特点的考古学,晚近以来一直强调要“透物见人”。可如何“透”、又如何“见”,无疑很有讲究。不过此种关切已影响到诸多学科领域,激起一系列的反响,确是事实。我们正身处各种学科的激荡之中。

2015年2月26日 +8Q4P9cWpQEB4PgcTy9aXFXk6HBepojps2DxaKdSMMEt1nULRi5kH2Y1ncI/jj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