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诵读指导

《大学》《中庸》《孝经》诵读中的教化之音

李洪岩

《大学》《中庸》和《孝经》均为儒家经典中的重要代表作,前两部为“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孝经》又因其阐发了中国古代乃至沿袭至今的伦理思想而成为人们的安身之本。因此,这三部儒家经典在修习心性、待人治世、和谐身家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诵读这三部著作,应该从了解作品的核心思想、把握作品写作手法、熟读作品经典语句入手,以心驭声,以声达意,以意明志。

首先,了解作品核心思想,从理念上分析其观念主张,有助于确立诵读的基调与节奏。

基调是作品蕴含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节奏是诵读中整体上呈现出来的高低疏密、抑扬顿挫的表达形式。而了解作品核心思想,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大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子思及孟子)学派,提出了修、齐、治、平的观念,丰富了儒家思想。正如《内容导读》所言,朱熹将《大学》纳为“四书”之一,使之成为儒家经典。《大学》,从大处看是讲治国安邦的,从小处看是讲初学入门的,总的来说,它在于明辨事理,讲修身治世之道。《内容导读》中提及,《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了“三纲八目”,并分而论述之。因此,诵读时,一是把握总纲结构,二是明确“修身”为根本,之后将各纲、各目分而述之,各章主题鲜明,章章相互呼应。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相传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朱熹同样将其纳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中庸》涉及一些“天命”“性”“道”等抽象概念,理解起来似乎难于《大学》,不过围绕着这些概念而展开的无非还是修身、待人、治世等问题的讨论,并且重点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准则,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从“道”入手,引发了“君子慎独”的方法准则。当然,《中庸》中最大的准则就是中庸之道。诵读时,把握这一核心思想,亦即把握了作品的主题,那么无论如何引发延展,基本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会偏离主旨的。

《孝经》据说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也有研究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该书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对孝的地位、本义、功用、方法等都进行了阐释。孝的地位乃是“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孝的本义乃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第七》);孝的功用乃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孝的方法乃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以此为基础,《孝经》从天子之孝到庶民之孝,从治国到治刑等多方面谈及了孝的方法及功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孝”并非“愚孝”,其齐家治世的伦理主张是值得现代人去思考的。诵读时,把握促进家国和谐的根本理念,则态度语气自然会恭敬平和,有助于颐养和畅之气,理顺语气文脉。

第二,把握作品写作手法,有助于分析章句的具体结构,以采取恰切的表达方法。

这三部经典有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是儒家经典,说理劝诫温柔敦厚而又无可辩驳,善于引经据典,行文言简意赅。概括地说,在诵读时可关注如下要点。

(一)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诵读层次的转换与推进有清晰的脉络。

比如《大学·第六章》在论及“格物致知”时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先说明天下之物的理是没有穷尽的,因此,其知也是没有穷尽的。《大学》就是教人面对天下之物要有穷尽其理的决心,持之以恒,定会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通晓的程度。其内在逻辑清晰严密,诵读时要运用停顿、连接、重音的呼应来推进层次变化。

同样,《中庸》所主张的“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孝经》所论述的“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都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诵读时注意层次的推进、语气的呼应,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二)有说明,有阐释,有抒情,行文错落,诵读时要善于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方法和语体样态。

儒家经典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长于谆谆教诲而缺少感性色彩,实则不然。说明、阐释等手法俯拾皆是,自不必说,就是在以说理见长的儒家经典著作中也不乏抒情文字。比如《中庸·第二十七章》在论及圣人之道时说: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这段话本来要说明圣人之道该如何达到,但却以若干极具铺排色彩的文字起兴,“大哉”“洋洋乎”“优优大哉”等字眼的恰切使用,给这段论述增添了一种气势与神韵,使得道理的阐释更具影响力,诵读时不妨直抒胸臆、浓墨渲染,以烘托气势。

(三)引经据典,且经常紧密结合《诗经》名句,诵读时要做好案头准备,通过了解《诗经》文风来展现说理与抒怀相结合的风格。

这一点之所以很值得关注,是因为这三部经典中儒家修身治世的劝谏良言与《诗经》中的诗句结合得如此紧密,且章法都如出一辙。例如: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第三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中庸·第十五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孝经·诸侯章第三》)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先议论,再引入《诗经》词句,如不标明出处,几乎看不出三段文字竟然出自不同的儒家经典,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孔门群贤对《诗经》的熟悉与推崇。诵读这样的段落,如能博览诗书并做充分的案头准备则更能够深入理解作品,把握创作要津。

第三,熟读作品经典语句,把握精髓,活学活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巨大,这种影响力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甚至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惯性之中并达到了令人熟不自知的程度。

比如《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中庸》中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这些名句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滋养了民族的心性,指导着民众的行为。如今,则更有必要通过诵读来强化整个民族对古代文化的集体记忆,相信其滋养的作用会更显著,更久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艺术学院) IJcZm9Sr8fEC4k/edFDwicFCgkg4oGZx3tVxjpXY6A6NwM/21xWARHydOSkA4/2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