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心构图

中心构图是一种让主体居于画面中心的构图形式。由于摄影作品通常是长方形的,将重点表现的人物或物体安排在长方形画面的中心位置,可使整个画面显得很稳定。

主体处于画面中心位置,能将观者的视线强烈地引向主体,起到聚焦的作用,是摄影构图中用以突出主体的最简单方法。

左下图拍摄于法国首都巴黎,在面对凯旋门取景构图时,由于当时的天气很好,天空中布满了层次鲜明的云朵,因此摄影师决定竖幅构图,又由于画面左右的空间并不多,为了营造凯旋门巍峨的气势,摄影师决定使用中心构图完成拍摄。

右下图拍摄于奥地利的梅尔克小城,拍摄时天气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山顶上修道院的教堂被灯光打亮,由于画面中几乎没有其他可以被用来组织的元素,而且拍摄题材非常特殊,具有宗教意义,因此,使用中心构图无疑是最合适的,它可以将教堂的神圣感很好地表现出来。

用中心构图拍摄巴黎的地标建筑凯旋门

[光圈:F4 快门速度:1/50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24mm]

将山顶的梅尔克修道院安排在画面的中心位置

[光圈:F2.8 快门速度:1/15s 感光度:ISO1600 焦距:24mm]

黄金分割构图

构图与摄影者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摄影者可以掌控的部分,镜头对准哪里,画面中保留多少内容,完全由摄影者决定。

在摄影中,好的构图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要确定画面的兴趣中心,如下图中广场上的英雄雕塑;接下来就要决定将其放在画面中什么位置比较理想。在摄影构图中,按照“黄金分割”定律进行画面布局可以给照片带来愉悦的视觉感,它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黄金分割理论指出,画面中主体两侧的画面长度比应为0.618,按照这个比例构成的画面是最完美的。在实际操作中,影友们无需严格地遵守黄金分割定律,而是要灵活地利用这个美学原理进行画面构图。在摄影画面中,观者目光最集中的位置,就是兴趣中心的最佳位置。下图中将英雄雕塑安排在“黄金分割点”位置,既有变化,又不失视觉上的均衡,具有“以静为动”的美感和张力。

这尊雕像和底座被摄影师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位置

[光圈:F4 快门速度:1/200s 感光度:ISO800 焦距:21mm]

三分法构图

摄像实践表明,将画面纵向和横向均分成三份,纵向和横向的三等分线即可形成“井”字形,“井”字形的四个交叉点都是理想的视觉重心,让重要的景物位于这些点上,通常能获得理想的画面效果。如下图所示,将埃菲尔铁塔放在画面三等分的交汇点上,可使主体显得更突出,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在巴黎拍摄的埃菲尔铁塔远景照片时,将主体安排在了画面三等分线的交汇点上

[光圈:F4 快门速度:1/125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21mm]

矩形构图

矩形构图是指利用被摄对象所形成的矩形进行构图的形式,主要用于表现物体的自然形状,并能较好地表现其细节内容。这种构图方式多用于自然风景、建筑物摄影。矩形构图可使画面看起来平稳、有气势,但也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因此在构图时,应留意其结构特点及矩形框内所展示的内容,以点、线等元素来充实画面,增强活泼感与灵动感。

下图拍摄的是西班牙南部小城的建筑,那里的建筑以欧洲风格和阿拉伯风格的混搭而闻名。从外部结构来看,整个建筑为长方形,浅橙色外墙点缀着天蓝色,窗户如拱门的翼廊排列成矩阵,门口琳琅满目是的纪念品,给规矩的建筑增加了热闹气氛。

用矩形构图的方式展现阿拉伯风格的建筑

[光圈:F8 快门速度:1/20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16mm]

对称式构图

对称是一种同形等量的布局方法,能够给人以对等、均衡的美感。对称式构图的画面结构完整,布局均衡、和谐。每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感,也就是说,在安排被摄体时不能使画面出现左右倾倒或上下失衡的现象。对称平衡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要求和审美定势。但平衡并不仅仅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形状的物体严格地安排在对称的位置上。

下图采用的是对称式构图方法,将相机放在合适的位置,利用广场左右的建筑物使画面形成形状、体积、位置、数量、色彩、质感等的相对均衡。

采用左右对称的布局拍摄波尔图的古建筑

[光圈:F9 快门速度:1/16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16mm]

天平式构图

天平式构图是一种表现上下、左右对称效果的构图方式,给人安定、庄重之感。

由于人的视线重复观赏同样的形态,可能会产生视觉疲劳,所以,采用此构图形式时,景物的结构要有一定的个性特征,景物要素的组合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景象中应蕴涵着一定的情趣。还应特别注意利用色彩、光影等拍摄技巧,才能打破画面的单调感。

采用对称式构图拍摄教堂的穹顶,使画面展现出完美的几何布局

[光圈:F2.8 快门速度:1/250s 感光度:ISO800 焦距:14mm]

三角形构图

形状是构图中最基本的要素。三角形是由三条封闭直线组成的形状,正三角形给人以稳重的感觉,倒三角形则会呈现出不稳定的动感效果。所谓三角形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将所要突出表现的主体放在三角形中,或物像组合的外形看起来像几何学上的三角形。

下图采用三角形构图,画面中的建筑本身呈三角形形态,因此画面具有较强的向上冲击力和视觉引导力。在拍摄时让镜头稍有倾斜,即可形成斜三角形。在三角形构图中,不同倾斜角度的变化,可使画面产生别样的动感效果,而且形式新颖、主体指向明确,在拍摄景物全景时效果最好。

埃菲尔铁塔在画面中以三角形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光圈:F4 快门速度:1/60s 感光度:ISO1600 焦距:16mm]

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是指把圆形安排在画面中央的构图形式,此时,圆心往往正是视觉中心。右图拍摄的是教堂华美的穹顶。如果摄取内圆叠加形式的组合,可产生多圆连环的光影透视效果,再配合建筑物的规律曲线,所产生的效果就更强烈。圆形构图容易形成整体感很强的画面效果,并能产生旋转、运动等视觉效果,常用于拍摄着重表现场面或者渲染气氛的拍摄对象和拍摄场景。

教堂的穹顶展现出圆形构图的视觉效果

[光圈:F3.5 快门速度:1/20s 感光度:ISO2000 焦距:16mm]

曲线构图

曲线富有自然美,它是一种情感浓郁、造型能力极强的线条。当画面中的景物呈S形曲线形式时,观者的视线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曲线移动、延长,画面动感十足,常用于表现河流的蜿蜒、山脉的起伏、小路的崎岖等。

如右图所示,作者在欧洲之巅拍摄远处的雪山,积雪沿着山脊的起伏向远处延伸,峰顶雪线的轨迹增强了画面的三维空间感,画面富有流畅的动态美。

光线将雪山的山脊变成一道明暗分界曲线

[光圈:F16 快门速度:1/125s 感光度:ISO125 焦距:70mm]

汇聚线构图

汇聚线是指画面中向某一点汇聚的线条,其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线,也可以是一种视觉上的抽象线条。汇聚线能强烈地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使人能够在二维的平面图片中感受到三维的空间立体感。画面中的汇聚线越急剧,画面透视的纵深感也就越强烈。使用广角镜头可以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因此通过调整镜头的焦距,并选择适当的拍摄角度,就可以调整这种透视效果的强弱。

如图所示,同样是使用了汇聚线构图方式,所不同的是画面中心是主体元素,汇聚的线条有利于把观者的视线由四周引向画面中心,起到了突出主体的作用。

在汇聚线的中心安排画面主体,形成放射线构图

[光圈:F3.5 快门速度:1/30s 感光度:ISO2500 焦距:16mm]

在下图中,道路两侧的平行街道和建筑原本不可能在远处相接,但是,在我们拍出的大景深画面中,它们似乎是可能的,形成了汇聚线构图。汇聚的线条会加强透视的延伸效果,随着画面中的景物向远处延伸,并汇聚在远处,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广角透视营造出的汇聚线构图,能够很好地表现画面的空间立体感。

使用广角镜头在欧洲老城的街区拍摄,建筑呈现为汇聚线条的形态

[光圈:F10 快门速度:1/125s 感光度:ISO125 焦距:16mm]

平行线构图

平行线使人联想到稳定、深远等,常用在风景摄影构图中。平行线构图也常用来表示包含某种事物的场景,给人空灵而静态的感觉。

下图拍摄于巴黎地铁站。通过两条平行线展示了候车站台的情景。列车和站台就应该是长长的,平行线把站台的景象向两端延长,并限制了上下方向的视野。安静的站台,一动一静两位乘客,简单的站台设施,因为平行线构图的缘故,画面充满秩序感。

地铁站中的灯箱、线条和广告构成一幅极富形式感的照片

[光圈:F3.5 快门速度:1/200s 感光度:ISO1600 焦距:24mm]

框式构图

框式构图是一种能够更好地突出主体、优化画面效果的构图方法。如下图所示,半圆形拱廊作为照片的画框,可以将拍摄主体从视域中分离出来,吸引观者向里张望。而其内部更有光与影的变化、不同色彩的灯光、不同建筑物的细节,有了框架的视觉限定,反而会使主体在含蓄中显得格外突出。框架的出现还能增强画面的纵深感,获得强烈的空间变换和透视效果,给观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另外,拍摄框架式构图的夜景照片,要尽量保持真实的色彩和影调。夜晚的光照强度低,景物反差大,要适当控制曝光量,如果把场景拍得过亮,会减弱夜晚的气氛,影响画面中景物层次的表现。

采用框式构图拍摄圣地亚哥大教堂的夜色,以半圆形拱廊为前景,很好地突出了画面主体

[光圈:F4 快门速度:1/10s 感光度:ISO1600 焦距:16mm]

下图拍摄的是巴伦西亚科学城中的索菲娅王后大剧院,是后现代建筑的典范之作。拍摄者在桥下使用超广角镜头将巨大的桥体在画面中呈现为框架,将周围环境不必要的部分排除在画面之外,突出了建筑主体,使其看上去像是一艘远航的太空船。

从桥下拍摄艺术科学城的现代建筑,桥梁成为画面的框架

[光圈:F5.6 快门速度:1/100s 感光度:ISO250 焦距:16mm]

构图中的形态对比与统一

对比构图指是在拍摄时把主体和陪体都拍下来,陪体起到衬托主体的作用,在视觉效果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如右图所示,左右两座建筑高矮不同,以矮衬高,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建筑前有一位牵狗行走的老人,人与建筑相比显得渺小,以小衬大可夸张建筑的体量。

用对比构图展现圣塞巴斯蒂安的影节宫

[光圈:F8 快门速度:1/20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16mm]

在运用对比构图拍摄时,要注意画面中的共性因素,抓住共性因素,对比构图才不突兀。右图中同样存在共性因素,比如高矮对比的建筑之间风格一致,都是几何形状;再如上午湛蓝天空使画面整体呈现出蓝调气氛。

构图中的色彩基调与色彩对比

在摄影构图中,色彩作为一个重要元素不仅要注重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更要看重色彩的基调作用、对比作用以及和谐协调的配置。

我们知道,色彩有冷暖之分。色彩中的红、橙、黄与人们心目中对太阳和火光的印象相似,暖意融融的感觉,所以被视为暖色。而蓝、紫、青等颜色与人们生活中的夜晚、冰雪等寒意相近,所以被视为冷色。所谓基调,就是指画面的主要色调,即基本色调。基调对主题表达、意境引发、形象造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彩色摄影构图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

在下图中,欧洲巴洛克风貌的楼房精巧别致、连缀成片,建筑具有童话般美丽的色彩,由欧洲人钟爱的咖啡色、酒红色、亮黄色等组成,暖色调构成了图像色彩的基调,像壁炉里燃烧的炭火一样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

用长焦镜头展现古典建筑屋顶的色彩和几何线条

[光圈:F6.3 快门速度:1/125s 感光度:ISO100 焦距:200mm]

此图是采用长焦镜头侧光拍摄的。在侧向绚丽的阳光照耀下,建筑物显得很明亮,明暗反差大,色彩也很鲜艳。长焦镜头压缩了近处和远处物体间的透视距离,从而也压缩了整个空间的透视关系,呈现出了紧凑、饱满的画面效果。

另外,长焦镜头有准确地刻画细节的作用,突出了大面积红屋顶的色彩、质感,与小窗户的蓝色顶棚形成了冷暖对比,使画面充满了生机,同时,画面中建筑的几何线条还形成了一个标准的三角形构图样式。

构图中的动静对比

动静对比是指利用构图元素之间的动静关系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动中的静或者静中的动都可以形成对比关系。

走在欧洲的街头,经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真人雕塑。如下图所示,这是一种行为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卖艺方式,一位穿着银装的绅士雕塑般静立在路旁,一动不动,装钱的小盒子点缀放在其前面,让人无法忽视。

拍摄者采用慢门拍摄动静对比画面,使路人因脚步匆匆而变得模糊,而绅士雕塑因静止而保持清晰,形成了与一般视觉印象不同的动静对比画面。它既把一种难以名状的生活状态留在了画面中,因艺术而膜拜,为生活而折腰,也表现出了很多人对这种街头文化的熟视无睹、不愿驻足的心态。

动静对比构图拍摄实例,画面中岿然不动的街头艺人和行色匆匆的行人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

[光圈:F14 快门速度:1/1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50mm]

构图中的明暗对比

光影在明暗上会形成对比。摄影中运用明暗关系,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主体。如果没有影调的对比和间隔,主体形象和背景融成一片,会丧失被识别的可能性。另外,明暗关系适合表现拍摄对象的立体感、空间感与层次感。如下图所示,在夜间拍摄教堂时,建筑物被造型灯照亮,由于照射光的角度和强度不同,建筑主体与背景存在较明显的明暗差别,恰当的明暗关系突出了主体建筑,把教堂神圣的尖塔和宏大的空间气势很好地表现出来。

在这种明暗对比强烈的夜景场景中测光时,因为光线条件复杂,原则上应使用点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模式,尽量保证主体获得正确曝光。在下图中,由于面光比较大,如果按照平均测光进行曝光,很可能导致亮部区域曝光过度。作者使用点测光对亮部侧光,画面亮部主体能够正确曝光,照片质感很细腻,背景层次比较丰富,明暗过渡自然。

明暗对比构图典型实例,建筑的塔顶被打亮成为画面的主体

[光圈:F4.5 快门速度:1/15s 感光度:ISO2500 焦距:16mm]

构图中的关照与呼应

关照和呼应是指景物之间无论远近,都要有应答、对照、关联。在摄影画面中,景物与景物之间可以不相连接,但彼此之间不能没有联系,这种无形的联系就是呼应。联系和呼应的目的是使画面中的景物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呼应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上图,一大两小三个建筑遥遥相对,因形态、风格相似而形成彼此照应之势,提高了画面的平稳性和整体性。

用全景接片的方式拍摄瓦伦西亚的艺术科学城

[光圈:F4 快门速度:1/6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16mm]

广角营造深邃的透视感

通常我们认知物体间的相对距离,是凭借着视觉上的“近大远小”来分辨的,而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画面中近大远小的效果比一般焦段镜头还要明显,造成离镜头越近的物体被放得越大,离镜头越远的物体被缩得越小,远物与近物之间的距离就像是被拉远了,在室内拍摄时,运用这种透视效果可增强建筑的透视感,让拍摄的影像显得更有立体感。

利用超广角镜头的透视特性表现教堂内部的宏大和纵深感

[光圈:F2.8 快门速度:1/10s 感光度:ISO4000 焦距:16mm]

超广角获取宽广的视野

超广角镜头最大的好处是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能捕捉更多画面场景,在教堂、博物馆、展览馆等空间有限的场合拍摄时,都能将想表现的内容轻松入镜。

巴黎先贤祠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式,上部巨大的采光窗和柱头雕饰非常精美,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著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

采用超广角镜头拍摄先贤祠,无疑是看重它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强烈的透视特性以及可以获得足够大的景深,在距离拍摄对象很近时同样纳入更多画面元素,容纳更多的前景或背景元素。而且由于景深大的特性,画面元素之间只要没有清晰度的差异,照片就能以线条形式感和建筑的细节美感赢得观众。

在教堂内向斜上方拍摄,画面包含教堂的圣坛和大面积穹顶

[光圈:F8 快门速度:1/13s 感光度:ISO1600 焦距:16mm]

画面中的“点睛”之笔

摄影画面中的“点”应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影像,它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和趣味点,也是画面的“眼”。我们在构图时要特别注意能够起到“点睛”作用的点,一定要把其安排在画面的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背景的选择和影调、色彩的配置,使它真正成为视觉中心。要尽可能地把这个“画眼”作为聚焦的中心,使其成为画面中的焦点。当存在与背景形成对比的点形态时,该点会被孤立出来吸引观者的视线。

右图拍摄于美丽的尼斯海边,宁静的大海是情侣爱情的见证。画面中一对情侣依偎的背影虽然所占面积很小,但体态表现却十分鲜明,成为画面中最吸引观众视线的地方。这样的“点睛”之笔很容易成为视觉中心。

一对年轻的情侣成为这张平淡海景照片的“点睛”之笔

[光圈:F13 快门速度:1/160s 感光度:ISO200 焦距:50mm]

点、线、面的协调

在点、线、面同时存在的画面中,通过差别较大的不同形态的对比,来构成画面影像的基本关系。

站在尼斯的城堡公园,用镜头对准远处岛屿、防护坝和灯塔拍摄时,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防护坝和灯塔伸向大海,与海水拥围着的岛屿对望。防护坝呈线状起着引导作用,灯塔是小的聚焦点,它们和远处的岛屿影像相互呼应。三者之间有对比又相互衬托,从而构成了一幅十分协调的画面。

尼斯海岸边的灯塔向大海中延伸

[光圈:F5 快门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180mm]

引导线使画面渐入高潮

下图拍摄的是葡萄牙境内毗邻大西洋的罗卡角,处于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端。人们在罗卡角的山崖上建了一座灯塔,碑上用葡萄牙语写着一句著名的话:“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欧洲最西端葡萄牙罗卡角的灯塔

[光圈:F11 快门速度:1/30s 感光度:ISO800 焦距:35mm]

拍摄者采用引导线构图的方式,让观者的视线随着曲折的栏杆向上移动,以感受到地势的变化,一边是浩瀚的大海,一边是险峻山崖,在山崖的顶部是白墙红顶的灯塔,画面通过引导线将景物呈现出来,并渐入高潮,引导线使照片有了一个舒缓的变化,从而使其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沿着导入线阅读画面

导入线是画面的一部分,其本身往往也是十分吸引人的画面构图元素,而且应该和画面的其他部分相协调。

下图拍摄的是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城市美景。古罗马桥的北端是大清真寺以及古老的城区,南端连着安达卢斯博物馆。站在桥的南端,对岸雄伟的建筑和古朴的大桥相映生辉。欣赏一幅画面就宛若读一本书,我们的视线会自然地进入画面而落到焦点上。在图中,画面中的大桥作为引导线索,沿着自画面下方延伸到上方的长长的桥身,将观者的视线引到靠近画面上方的古城和建筑上来。

西班牙南部城市科尔多瓦的古桥

[光圈:F90 快门速度:1/1000s 感光度:ISO160 焦距:35mm]

仰拍获取独特的视角

在摄影构图中,拍摄角度的变换往往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其中,仰拍和俯拍是最易于掌握的非常规视角。

巴塞罗那的米拉之家是高迪最成熟的作品,从里到外整个结构全无棱角,采光的中庭是建筑的特色之一。拍摄者采用垂直仰视角度从地面拍摄中庭,从接近地面的位置向上拍摄,把建筑的高度、力量和对比强调出来,用抽象的虚拟现实手法营造了流动的空间,较好地表现出了高迪建筑的传奇活力。

巴塞罗那高迪建筑的天井,以低角度仰拍的方式呈现

[光圈:F4.5 快门速度:1/1250s 感光度:ISO800 焦距:16mm]

鸟瞰将风光尽收眼底

以俯视角度拍摄带有地平线的城市风光,当将地平线置于画面的上方时,地面景物就会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随着拍摄点的升高,场景将更加广阔,景物也会显得越渺小,并且随着拍摄点的不同,画面视觉效果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俯瞰拍摄的画面中,远近景物将由上至下有层次地平展铺开,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城市的空间感。下图是俯瞰拍摄的格拉纳达城市美景,拍摄者站在城堡上,通过镜头表现了格拉纳达自然环境、多彩的建筑、地域风情等,特别突出展现了城市的完整地貌,视觉语言简洁、概括,给观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阿尔罕布拉宫的高点拍摄格拉纳达的全景照片

[光圈:F11 快门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16mm]

营造框井的透视感和几何美感

框式构图一般用来突出画框中的主体,而在实际拍摄时,如果能在画面中营造出一个充满几何美感的框井形态,也是一种绝妙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需要拍摄角度和透视变形等技法的综合运用。

把观者的目光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照片的边框以内绝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此我们不得不使用各种拍摄技术来达到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制造”一个框架来“框”住目光。左图拍摄的是塞维利亚的一座贵族宫殿的中庭,拍摄者在矩形的回廊一角仰拍天井,为观者的目光制造了一个心理上的“框子”,抽象的形状和阴影都可以帮助你完成这个视觉“诡计”,框架赋予了画面一种强烈的远近比例感。

以低角度仰拍回廊的矩形天井

[光圈:F4 快门速度:1/250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16mm]

作为前景元素的画框

框式构图的变化很多,当框井元素细节丰富、充满美感时,它可以成为照片的前景。

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是阿拉伯式宫殿庭院建筑的代表,宫殿中的“桃金娘中庭”是一处引人注目的大庭院,它由大理石拱门围合而成。多个拱门组合在一起,既满足了支撑结构的需求,又增添了庭院建筑的层次感。

右图以拱门作为画框和前景,透过拱门,对远处的中庭进行构图,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纤巧的立柱、优雅的拱券结构以及远处回廊经典的弧度,与静谧而清澈的池水交相辉映,使人恍如身处漂浮空灵的圣地之中。拍摄时使用小光圈,可让前后景物都处在景深范围之内。

从回廊内拍摄阿尔罕布拉宫宫殿,回廊和立柱成为画面的前景

[光圈:F11 快门速度:1/12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16mm]

作为前景的街灯

拍摄夜景忌讳黑色的面积占太大的比例,这样会使画面显得沉闷,因此前景的选择很重要。通常不宜选择不发光的物体作为前景,所以在构图取景时要特别留意发光体,可以远近结合、前后呼应,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如下图所示,选择明亮的路灯作为前景,采用广角镜头拍摄,由于镜头的透视放大效应,使拍出的画面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前景的光影与主体建筑相互呼应,对主体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画面给人很讲究的感觉。

在傍晚时分,用街灯作为前景拍摄马德里的大教堂

[光圈:F4 快门速度:1/25s 感光度:ISO1000 焦距:16mm]

前景与画面中的故事

那些风光迤逦的海景照片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如果拍摄的是海边景色,照片的前景常常是人物或海滩,上图中一对赤脚漫步在海滩上的情侣成为照片极富味道的前景;②画面的中景,可能是浩瀚大海和美丽的浪花;③画面的背景可能是远处的岛屿、天空和云朵。利用人物作为画面的前景,尤其是一对标致般配的年轻人,更增加了照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效果,让照片看起来更有生命力,从而牢牢地吸引观者的眼球。

一位情侣漫步在圣塞巴斯蒂安美丽的海边

[光圈:F11 快门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16mm]

营造动感的前景

在摄影构图中,位于主体前面或靠近画面前沿的人或物被被称为前景,它具有烘托主体和装饰环境等作用,有助于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

葡萄牙波尔图风格迥异的建筑是去当地旅行必拍的题材,拍摄老城的最佳地点是杜罗河上的路易一世桥,可以将河边的老城区、潺潺流过的杜罗河水、五颜六色的窗户尽收眼底。

下图画面中有一只船,这是摄影师刻意等待的结果,将船只作为前景放在画面的醒目位置,打破了画面的沉静,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活力,这时前景就成为了让照片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很容易把人带入到照片里。

波尔图的河岸风光,画面中一艘小货船成为前景元素

[光圈:F11 快门速度:1/50s 感光度:ISO200 焦距:18mm]

自然元素构成的别致前景

除了具象的前景外,有时一些杂乱的自然元素也可以成为照片的前景,而且这种元素在画面中出现会显得更加自然。

下图拍摄的是法国著名的香波城堡,在构图时将一片叶子落光的树木作为画面的前景,画面中既有近景,又有远景,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同时,树木主干和枝叶还模糊地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画框,使建筑物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照片的主体和视觉中心。不同于常见的比较紧凑的构图方式,有时在前景与主体间留出很大的空间也有助于强调主体。将主体置于很大的空间中,能够帮助你讲述一个故事,强调某种意境,或者交代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卢瓦尔河谷地区著名的香波城堡,树木和杂乱的枝叶成为画面的前景

[光圈:F10 快门速度:1/60s 感光度:ISO640 焦距:18mm]

水面镜像中的实体具象

镜像指的是物体在镜面中所成的像。镜像可以用来在那些不对称的场景中创造出对称的另一半。右图拍摄于世纪摩尔人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王宫。在拍摄宫殿的一角时,周边建筑投影于水池中,纤巧的立柱、优雅的拱券以及回廊外墙上精致的图案,与清澈的池水交相辉映。

摄影师采用镜像构图,获得了轮廓明朗、层次丰富的画面效果。由于倒影在水中,水面吸收了一部分光线,使倒影的亮度低于实景的亮度。在构图时,一般不宜将倒影放在画面的正中形成对称,应略偏某一边,使构图在统一均衡中又有变化。

用水面倒影的手法拍摄摩尔人的阿拉伯风格宫殿

[光圈:F8 快门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焦距:35mm]

水中抽象的灯光倒影

倒影总是伴随着它的实体而产生,是实体的“第二个自我”。所谓的“形影不离”,很好地形容了实景与倒影之间的关系。不少摄影作品中的倒影,由于很好地表现了对称之美,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下图拍摄于法国波尔多的月亮港,作者在河对岸拍摄灯火辉煌的建筑,为避免画面模糊,使用了三脚架辅助拍摄,适当缩小光圈,并做负向曝光补偿,使建筑灯光的倒影在微风中被分割为线状、束状或被变形虚化,摇曳的倒影有一种抽象美。

法国波尔多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月亮港

[光圈:F4.5 快门速度:0.4s 感光度:ISO400 焦距:70mm]

用背景丰富照片的影调

位于画面主体后方的景物通常被称为照片的背景,与选择前景一样,背景的选取对于画面构图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它决定着照片的整体气氛和画面的影调。

本图拍摄于格拉纳达,站在城市制高点上,可以拍摄树木葱茏中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全景。白雪皑皑的斯拉纳瓦达山成为了照片的背景,选择背景的原则是,其能够与主体形成较明显的明暗反差,由于阿尔罕布拉宫较暗,将其安排在白雪覆盖的雪山背景前,能够使其显得更加突出,同时利用景物中的绿树前景、宫殿中景、雪山远景构成多景层,通过景物影调的明暗、浓淡变化突出景物的空间,真实地表现了壮观的景色。

用雪山作为背景拍摄山上的阿尔罕布拉宫建筑群

[光圈:F10 快门速度:1/800s 感光度:ISO400 焦距:70mm] NGqmBWXzYykJLVCC3sj/l+bgCPmFTsNXvCVktvJk5bfZzck8xVNXIxgNqLZY70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