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

6岁上学,不要抢跑

现在,我们国家标准的小学入学年龄是6周岁,具体地说,就是前一年9月1号以后到入学当年8月31号之间满6周岁的孩子,其中9月1号和8月31号都包含在其中。

为什么是6岁,不是5岁,不是7岁?因为6岁孩子的总体特征显示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开始有了系统学习新知的需求。

那是不是说在9月1号以前已经庆祝了6岁生日的孩子,就能够毫无疑义地融入规律的学习生活、轻松应付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呢?当然不是,孩子的行为年龄可能比他的生理年龄更能够说明一年级的学业对他到底意味着探索的乐趣、获得新知的喜悦还是辛苦负重的行程。

在我的经验基础上,参考国外的一些机构的一年级孩子行为能力清单,我认为这几个方面的情况会有助于我们预判孩子对于一年级生活的适应能力:

※ 9月份开学的时候是否年满6周岁,或者超过;

※ 在同龄孩子中,显得稚嫩,还是刚刚好,或者沉稳;

※ 能和你一起或者独自安静地看完一本绘本书;

※ 能区分生活中不同的物体,属于球体、长方体、立方体等;

※ 能认识自己的名字,能够写或者画出来;

※ 知道正确的握笔姿势;

※ 能数数到20以上(不用更多了),能理解加减法的意思;

※ 知道自己的生日;

※ 在离家两个路口之外,能找到回家的路;

※ 会从头顶扔球;

※ 能骑尺寸适合的单车;

※ 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 能独力完成上厕所的全部过程;

※ 需要的时候,清晰表达自己的愿望;

※ 需要的时候,愿意和能够求助。

理想化的状态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开学的时候,都能够满足合乎以上的15个项目。但是总有或这或那的少数几项不能够全部达到,这也没有关系,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准备好。只是父母需要判断一下,是从未尝试和练习,还是能力不能达到,需不需要投入更多一些的关注和引导?

只有第一项,我强调必须年满6岁,不要抢跑。听说有一些年轻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就会想办法,甚至动用医学手段把孩子的生日提前到9月1号以前,就为了孩子将来进小学的时候可以提前一年,在同龄孩子中领跑一段。千万不要这样做。晚于入学当年3月出生的孩子,我们叫作夏天的孩子(其实也包括春天),他们在实际的小学低年级学习中是比较吃亏的。新生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天算的,婴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月算的,幼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季度算的。就算是儿童,半年的年龄差也会在孩子们的各种行为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就普遍性来说,秋冬季的孩子能够一遍就听懂的内容,在春夏季的孩子那里可能就需要多两遍;秋冬季的孩子能够轻松达标的一项体育成绩,春夏季的孩子可能就要多加练习几次。并不是不能做到,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能做到,也不是没有特例,可谁就能保证自己孩子是那个超越成长规律的特例呢?

其实,利用各种办法提前入学抢跑了的孩子,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上也许不比别人差,但在班上往往成了“小字辈儿”,总爱跟从比他们大一点的孩子,或者养成从众心理,缺乏创造性,缺乏领导或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缺失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但感觉出来已经悔之晚矣。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把入学年龄做了如下规定:“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我觉得,这并不等于孩子入学的年龄可以随意提前或错后,这是要求各地以省为单位,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等条件规定一个地区的入学年龄,但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来说,入学年龄是一致的。教育部门以此编写相关教材、制订相关教学计划,这是科学的、可行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或是一些个别的超常的孩子,他们可以提前或者是错后入学,但这必须由家长和相关部门经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和考量后才可以作出决定。否则,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是难以弥补的。

如果你的孩子出生在秋天,我觉得这是命运给孩子的一件礼物,他的行为能力、心智都是在同级的孩子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生长发展的那一个,他就有可能行有余力、轻松自如地进入小学阶段。做父母的,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收回这份礼物呢?再举一个例子,记得是在台湾学者杨照写给女儿的书里边看到的:美国的学制是按照出生的年份来区分,也就是说,同级的孩子最大的是1月份出生的,最小的是12月份出生的,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几乎一年。而美国优秀的职业冰球球员多半在每年的头三个月出生,他们在五六岁接触冰球这样的运动的时候,就相较同龄的孩子学得快、表现好,从而也更容易获得自信。而正是这样的成就感和自信,点燃了他们对于冰球这项运动的超乎常人的热情。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全然自我,舒展开合任天真……让孩子们多享受一段这样的时光吧,没有必要人为地提早把孩子拖到社会化发展的轨道上来。

需不需上个学前班

每年的招生季都是在前一年的寒假就开始了,这个时候,我往往会接到来自各个渠道的父母提问,其中频率很高的一个问题是:孩子需不需要上学前班?

虽然我想说:不需要。

但是,结合我们一年级课堂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会答:需要。

在东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孩子是在5岁开始上一年级。那么,5岁的孩子尝试课堂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开学以后能够理解课堂的规则、在教室里坐得住,进入学前班这个练习场所体验一下还是有价值的。

需要注意的是:学前班是为了预先感受即将到来的课堂学习方式,而不是去接受小学一二年级知识的提前灌输。遇到以教会孩子多少算数题目、多少英文对话、多少古诗词为卖点的学前班都要敬而远之,除非在你细致的观察中,发现你的孩子感知觉和行为能力都已经发展到了需要学习这些知识的阶段。

学前班是开启小学学习的前哨,我们现在在学校里也开这样的班级。在他们的教学中,我就一再强调:要因需施教,每一个孩子需要多少、能接受多少,我们就给多少;不能全班一锅烩,更不能做一刀切的标准要求;不考试不评判,只观察只建议。学前班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们渐进地适应课堂学习这个形式,并且争取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做到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了,学前班的任务就完成了。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之,浪费孩子的精力,也消磨了他学习的兴趣。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园或者校外机构开设的学前班,他们教授知识的方法是和小学老师不一样的。你别小看“1+1=2”,小学老师教的是不一样的。在这里,1的概念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东西。为什么“1+1”老师能讲一节课呢?恨不得讲好几天呢。同样一个加法,小学老师教与幼儿园和家长教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学前班,不仅带孩子学习加减法,还学“1×1”“1÷1”,恨不得把这些全部告诉孩子。其实这样没用,你速度越快越深入不了,当真正教他“1+1”的时候,他说我会了,他就以为真会了,这个意思不一样。

提前教的孩子可能刚开始什么都会,但我们过一两个月之后再问他,3是由什么组成的,不知道了,因为那个时候教的时候就是“1+2=3”,没有学过别的,他当然就不知道了。

我听说最近在学前班的课程里,还出现了初中的化学知识,真是吓了一跳。那是关于铜锌的置换实验,就是将锌片放在硫酸铜溶液里,锌片会由于置换出溶液里的铜而变黑。孩子或许在学龄前能够被动地记得这个现象,但是其背后的原理不在孩子的理解范围内。等到上到中学,再接触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反应,喔,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上学以前就知道了,化学也不过如此嘛——由此而懈怠于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

学前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将孩子在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中的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表现了出来,可以给父母一个即时的提醒,以便更早找到对策。

最常见的表现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游戏当中;玩自己的手或者衣服;试图和同学搭讪或者邀请同学一起玩游戏;站起来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者干脆走到老师附近,近距离观察老师的行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年龄偏小,或者行为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和课堂学习匹配的阶段。适应课堂学习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先不要在掌握知识或者技能上做过多的要求,陪他慢慢来就好。

第二种是,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孩子,在进入学前班以后,每天早上都说:“我不想去上学”“我太困了,不想去上学”“我肚子疼不想去上学”“我的小水壶摔破了,我不想去上学”……总之,他有一万个充分的理由,不想去上学——是课堂的纪律,还是老师教学的内容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还是两者都有?这是孩子最初接触和产生与学习相关的压力感,也意味着孩子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毫无障碍地进入课堂学习。

第三种是,真的生病了。平时很健康的孩子,忽然变得时不时就感冒了;看见喜欢的食物没有以前贪吃了;流鼻涕或者咳嗽,一直也不好;偶尔,大小便也控制不好了。这种状态是第二种状态的升级版,不知道该如何释放的压力通过身体真实地表现出来了。让孩子在家稍作休整,保证健康的同时,孩子会在距离感中,重新感受自己的学校生活。同时了解孩子的压力源,帮助孩子及时释放。如果还是都没有用,那就考虑换一个学前班吧,毕竟没有孩子是刻意要抗拒新的环境的。

说到这里,关于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还有一个我们国家的特有情况,也可以说一下。就是有很多的妈妈来问:“我大概打听了一下,我家小孩马上要去读的那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是上过学前班的,那些小孩都会好多东西,听说老师讲课的时候,有些基础的算术、拼音等都会直接跳过去不讲的。”——即便是这种情况,如果你不想强制孩子在学龄前就开始学习,还是可以应对的。一是在孩子入学前一年,父母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带入一些一年级的知识概念;二是在开学后,及时和老师报备自家孩子的情况,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如果有落后于大部分同学的地方,听听老师的建议,抓紧补上就好。一些父母会感到被动和焦虑,往往就是对这种情况没有心理预期。有准备就会有方法,也就能有选择。学前班,上的话意味着什么,不上的话需要如何应对——有选择,就是好选择。

仪式感

帮助孩子走进小学生活,“仪式感”是一个好帮手。

关于名字的仪式感

从孩子准备上小学开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孩子的大名来称呼孩子。在孩子6岁生日这一天,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贺卡上写上孩子的大名;在庆祝的同时,正式告诉孩子:以后,爸爸妈妈只会在家里叫你的小名,在家庭之外的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将称呼你的大名。你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你会拥有学籍卡、学生证——也就是说,你除了作为自然人拥有出生证、身份证之外,将会拥有你的第一个社会身份,你是张俊豪、你是杜景怡、你是李明澈……那么,你和那些还在被妈妈爸爸叫作“宝宝、妮妮、玲玲、冬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大不一样了。这是对你的尊重,更是认可和期许。孩子,从名字上你就是独立的,你将是一个独立的人。

关于入学照的仪式感

现在,拍照已经成为生活中很普通的行为。无论大人孩子,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拿起手机,给别人、给自己拍几张,拍得漂亮的话,发朋友圈炫一炫也是举手之劳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在拍照已经平常得如同每天吃饭睡觉的时代,我还是想提倡年轻的父母们在孩子入学前的那个8月底,找个时间,带着孩子到照相馆去照一张标准的入学照片。

最好选择传统的老字号照相馆,也就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照全家福的地方,那样的照相馆自带一种庄严端正的氛围,既不同于当下时髦活泼的影楼,也不同于日常父母用手机单反记录的生活瞬间。如果校服已经发下来,就让孩子穿着校服,拍一张正正经经的照片,留下自己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个形象,也可以备用于入学后的各种证件照片。

这样的照片,会让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是多么地不同于以往,从而在心里就先庄严以待起来。

让孩子参与入学登记报名的每一个环节

家长从自己开始,意识到:我是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了。比起知识的准备,孩子更需要我们从心理上帮助他进入到小学。比如,提前带着孩子上小学门口看看。如果开学的时候他才第一次来,他可能会抗拒学校。陌生的环境与不熟悉的老师都会增加他对学校的恐惧,甚至不愿进校门……尤其内向的孩子,更需要早一点来熟悉熟悉。

从报名登记开始,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学校,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他将要开始的新生活。让孩子看一看,这是你将要读书的校园,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图书馆,哪里是操场,哪里是体育馆,哪里有洗手间,哪里有饮水间……环境熟悉了,孩子心里就不慌了。现在的小学一年级通常会在开学前安排班级参观,这个参观一定要参加。在这个机会里,认识老师和同学,孩子的心就踏实下来一大半了。有心的父母更可以利用这样的参观机会,在同班的孩子里边瞄一瞄,看看有没有气质类型上有可能和自家孩子成为好朋友的同学,主动和他们的家长交换一下联系方式,先帮孩子一把,让他在新环境里有一两个好朋友,这样孩子对于新学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就会减少很多。

让孩子参与准备学习生活用具的全过程

在购买书包、文具,准备校服和在学校使用的水壶餐具的过程中,让孩子全程参与,并充分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会让孩子直接产生“小学学习大不同”“我的学习我负责”的直观感受。这是因为小学的用具和幼儿园很不一样。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用品清单(参考):

※ 书包,需要考虑其良好的负重性能和使用时的舒适性;

※ 铅笔盒,需要朴素实用、容量大、拿取方便;

※ 每天削好6支以上的铅笔备用;

※ 一把大的削笔刀放在家里,削多量的铅笔,一把小的铅笔刀,放在文具盒中备用;

※ 白橡皮;

※ 包书使用的8开和16开的厚纸张,或者专用的包书纸;

※ 三个大号的文件袋,选择不同的颜色,方便分类语文、数学、外语的相关学习资料。

无论是在实体商店,还是在网络上购买学习用品,都邀请孩子参与选购的过程。选购的过程是财务交易实际发生的过程,是将来数学学习的实践场所,也是和孩子交流物质生活态度和审美观的过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加以说明,同时也鼓励孩子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物品,养成惜物的美德;鼓励孩子欣赏大气实用的产品形象,放弃浮夸粗糙的设计,逐步养成优雅从容的品位。

一年级小学生的服装和生活用品清单(参考):

※ 春秋季节校服一套;

※ 夏季校服一套;

※ 冬季校服两套;

※ 校礼服,根据需要购买;

※ 不同季节的运动鞋;

※ 保温水壶和夏季水壶各一个;

※ 餐具根据学校的要求准备。

小学生在校内的服装以运动服为主,绝大部分学校的校服也都设计成运动服的样式,这是由孩子们活泼爱动的天性和我们体育课的重要性决定的。同理,孩子们在学校里主要穿的鞋也是运动鞋,这样才能在运动中最大限度地助力和保护孩子。装饰性比较强的服装,可以在校外合适的场合穿着,让孩子体验服装的多样性和场合感。

订购校服的过程中,需要量尺寸、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小、向班主任老师提交尺码,或者直接到门店购买网络下单……这些都可以尝试让孩子来做一做。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孩子才会一点一滴地体会到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多么庄重严肃的事情;而在选购过程中,让孩子充分参与各种用品的选购,也会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产生主人翁意识;孩子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心里重视起来,准备起来。 H+/WUZ9dw5lzrQMpEGkqaZhPm8SkeV4cvyi1H3hZB5cLPz/GGatIAafnD46nkN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