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王朝的更替

821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即中国古代史籍中所称的“黑衣大食”)的呼罗珊总督塔希尔建立了塔希尔王朝,领有中亚、河中、阿富汗地区,名义上承认哈里发主权,但形如独立。塔希尔本是波斯人,先祖为阿拔斯王朝效力,世袭担任呼罗珊总督。他骁勇善战,在阿明与马蒙两兄弟争夺哈里发之位的战争中,为马蒙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场上曾用左手击杀阿明麾下的大将。马蒙登上哈里发宝座后,赐予塔希尔“祖·叶米奈因”(意即“两手俱利者”或“双手将”)称号。塔希尔下令辖地的穆斯林在主麻日祈祷时不再为哈里发祝福,而提自己的名字,并在铸币上不再铸哈里发的名字,事实上宣告独立。这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地方势力割据并起之始。这个王朝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实行伊斯兰教法,建立了不少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图书馆。塔希尔王朝的历代君主多爱好文学、艺术和科学,鼓励发展教育,他们的宫廷常常庇护和赞助诗人、学者。不过,他们同样支持河中地区的军事封臣萨曼家族摧毁拜火教和佛教,强推伊斯兰教。

867年,绰号“萨法尔”的阿拉伯帝国锡斯坦省军队统帅亚库布起兵,建立了萨法尔王朝。“萨法尔”意为铜匠,亚库布的父亲和亚库布本人少年时都曾以此为生。据说,亚库布是强盗出身,却怜悯穷人,宽待俘虏。871年,亚库布向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写去信件,自称是哈里发的奴隶,请求哈里发允许自己亲自前往帝国首都巴格达向哈里发致敬。哈里发明白其中的威胁意味,一定要将亚库布留在远方,任命他为巴尔赫、吐火罗斯坦以及喀布尔地区的统治者。873年,亚库布率军攻占塔希尔王朝都城内沙布尔,俘获末代国王穆罕默德·艾布·塔希尔,塔希尔王朝从此灭亡。

塔希尔王朝的灭亡引起了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极大恐慌。哈里发命令亚库布立刻撤军,但亚库布无视哈里发的命令,继续追剿塔希尔王朝的残余势力。875年,亚库布决定与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一决胜负;他已经控制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开始挥军西进。哈里发被迫再度宣布承认亚库布在巴尔赫、吐火罗斯坦以及喀布尔地区的权力,希望他撤军,但是已经没什么能阻止亚库布了。他几度与阿拉伯帝国开战,甚至曾一度远征巴格达,但始终未能成功。

亚库布后来与哈里发和解,名义上承认与阿拉伯帝国的隶属关系,在祈祷词和铸币上也都以哈里发的名义为号召;哈里发也承认了阿富汗萨法尔王朝的合法性,但萨法尔王朝并不向巴格达缴纳贡赋。亚库布临终时,哈里发派来使者探望。亚库布指着枕边的一柄剑、一块面包和洋葱对使者说:“假如我大难不死,决定我们之间命运的就是这柄剑了。如果我战胜了,我将如愿以偿;如果我战败了,就只配吃面包与洋葱过活。既不是你,也不是幸运,都能战胜我这样一个习惯这般饮食的人。”亚库布在弥留之际表现出的英勇气概,就此流芳千古。

可惜,亚库布和他的后继者都未能挽救这个短命的王朝。不久,由军事封臣和地方将领建立的萨曼王朝在河中地区兴起。萨法尔王朝和塔希尔王朝争斗的结果,就是河中地区脱离控制,萨曼家族势力不断坐大。萨曼家族名义上是塔希尔王朝的封臣,但一直作为一个地方统治实体存在,不过在阿拉伯帝国体系中始终居于塔希尔王朝之下。塔希尔王朝君主作为阿拉伯帝国的埃米尔(即总督)可以铸造银币,萨曼家族的阿米尔(即税官)只能铸造铜币。塔希尔王朝灭亡时,阿拉伯帝国哈里发一面被迫承认萨法尔王朝的统治,一面将河中地区授予萨曼家族,任命纳斯尔·伊本·艾哈迈德为河中地区总督,避免了中亚全部沦陷于萨法尔王朝之手。

纳斯尔之弟伊斯迈伊尔(又译伊斯玛仪)·本·艾哈迈德是萨曼王朝的真正缔造者。874年,伊斯迈伊尔建都布哈拉。伊斯迈伊尔进入布哈拉城时,当地百姓为他举行欢迎仪式,按照突厥人的风俗,将金银洒在他的身上。布哈拉城内穆斯林主麻日祈祷词中不再赞颂亚库布的名字,换成了伊斯迈伊尔的兄长纳斯尔,从此宣告独立。兄弟两人不久爆发阋墙之战,伊斯迈伊尔最终于888年击败纳斯尔,取得了整个河中地区的霸权。伊斯迈伊尔于893年正式立国,名义上仍承认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宗主权,仅向哈里发奉献贡物,报告军务。他效法古代波斯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宫廷,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和军事制度,确立了王朝与辖地的隶属关系。哈里发看准机会,积极挑拨萨曼王朝和萨法尔王朝的关系。898年,哈里发突然宣布将河中地区转而授予亚库布的弟弟、萨法尔王朝继任君主阿穆尔。阿穆尔于是要求伊斯迈伊尔归顺,伊斯迈伊尔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剑”。阿穆尔害怕了,放弃了对河中地区的权力,但伊斯迈伊尔执意开战。

900年,萨法尔王朝与萨曼王朝在巴尔赫附近爆发决战。萨法尔王朝大军惨败,阿穆尔沦为阶下囚。据说,阿穆尔的仆人为他被俘的主人煮了一块肉,当他离开锅子去取盐的时候,有条狗想抢这块肉,恰好锅柄落到狗脖子上,狗吓得跳起来,连锅带肉一起拖走了。阿穆尔见状,不禁哀叹:“今天早上我的厨房还需要用四百头骆驼来驮运吃的,今天晚上吃的却仅用一条狗就统统拖跑了。”命运之流转,亡国之悲凉,溢于言表。阿穆尔被押往巴格达,交由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处死,萨法尔王朝仅两世而亡。

萨法尔王朝领有波斯大部、河中地区、阿富汗全境以及印度西部,统治中心设在呼罗珊。萨法尔王朝在中世纪是一个特别的王朝,由下层人民崛起的势力而建立,亚库布自己是铜匠,他的继承者阿穆尔则是驴夫和石匠。这是一个军事化的王朝,政权依靠庞大的军队支撑,国库收入多用于军队开支。宫廷和各地官员均由王室成员和波斯人充任,行政制度效法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同样尊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阿穆尔统治时又下令穆斯林在主麻聚礼祈祷时不再为哈里发祝福,而为他祈祷,并自称是“穆斯林的长官”。萨法尔王朝以波斯文为官方通用文字,宗教活动中用阿拉伯语,倡导学者用波斯语进行文学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萨法尔王朝每年都会派兵保护去麦加朝觐的中亚和波斯的穆斯林,屡屡重金施舍麦加的圣寺,因而享有盛誉。萨法尔王朝灭亡后,仍有3个小邦相继统治锡斯坦,作为萨曼王朝的臣属存在,直至1002年被加兹尼王朝所灭。

新兴的萨曼王朝统治长达120多年,疆域包括阿富汗、河中地区和波斯大部。早在893年,萨曼王朝即大举发兵中亚,进攻突厥人的喀拉汗王朝。彼时萨曼王朝兵锋正盛,连续击溃突厥军队,相继攻克苏坎特、怛罗斯等城市,占据费尔干纳,迫使喀拉汗王朝将都城迁至喀什噶尔,这一事件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标志着中亚伊斯兰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开启了突厥语族伊斯兰化序幕。极盛时期,北方的塔什干,东北方的费尔干纳,西南方的赖伊(即今伊朗首都德黑兰),都在萨曼王朝的统治之下,王朝的实际影响远至喀什噶尔。随着萨曼王朝的征服,伊斯兰教在河中地区和费尔干纳北部得到广泛传播,大量原本信奉萨满教与拜火教的突厥部落改奉伊斯兰教,中亚伊斯兰化在此期间完成。

萨曼王朝不仅崇尚征服和武功,同样崇尚文化。这个王朝的所有君主都致力于波斯民族的历史与艺术发展。萨曼王朝的都城布哈拉成为学术与文化的中心,昌盛程度足以与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相媲美。布哈拉兴建的宫殿富丽堂皇,是萨曼王朝的建筑珍品;规模宏大的皇家图书馆藏书丰富,收藏有《古兰经》珍本和各学科的手抄本,堪称学术宝藏。时人言,图书馆中收藏着“大多数人连书名也不知道的许多书籍,还有许多过去没有见到过,以后也未见到的其他书籍”。撒马尔罕兴建的大清真寺、伊斯兰经学院和天文台,亦是文化高度发展的象征。

萨曼王朝大力奖掖学术,招贤纳士。各方学者云集一度在布哈拉的宫廷,在那里求学、研究和著述。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兼哲学家拉齐、伊本·西拿(阿维森纳)、博学家比鲁尼、诗人菲尔多西、诗人鲁达基、历史学家巴勒阿米、艾布·苏莱曼等人均在萨曼王朝的庇护下从事过学术活动。比如著名的伊本·西拿,身具“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据说试图将彼时的一切学问加以系统化。他既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又以一位伟大的医学家而著称,另外还是一位诗人;他的《医典》曾对全世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萨曼王朝赞美波斯文化,自命为波斯语及文学艺术的复兴者。王朝除通行突厥语和阿拉伯语外,还规定波斯文为官方通行文字,大力推广波斯语。诗人鲁达基等用波斯语进行文学创作,将伊斯兰教经典、科学和文学著作翻译成波斯语广泛流传。据说鲁达基最出名的一首诗,是应御从们之请,为劝说纳斯尔从赫拉特返回布哈拉而即席吟成。纳斯尔一听到此诗,深受感动,当即离开御座,跨上执勤御卫的马匹,疾奔布哈拉而去;他如此匆忙,竟顾不得换上马靴。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废除了诸多中古时代的陋习,但是并不彻底,蓄奴就被保留了下来。伊斯兰教对此做出了部分限制,即穆斯林不得奴役穆斯林。因此,古代穆斯林贵族的奴隶往往来自于异族的异教徒。在这个突厥人尚未完全伊斯兰化的时代,突厥人是奴隶的理想来源。由于奴隶贸易和战俘,大批突厥人成了奴隶。萨曼王朝在阿姆河各渡口设卡,对奴隶贸易征收税款,还设有固定的奴隶市场,世界各地的商人经丝绸之路云集于此,参与买卖突厥奴隶。经过训练的男性突厥奴隶被称为“古拉姆”,未经训练的称为“班达刚”。萨曼王朝给那些用于军中服役和官府供职的奴隶专门设立了学校,让他们学习。后来,“古拉姆”这个词成为“禁卫军”的代称,突厥人必须依靠军功才能改变自己的奴隶身份。一位成为“古拉姆”的突厥奴隶第一年要以马夫的身份服役,不准骑马,只能穿劣质的衣服;一年后,他可以拥有一匹马和一根鞭子;再过一年,他可以得到一束皮带;又过一年,他能得到一个箭袋和弓盒。以此类推,突厥奴隶一年一年服役,逐渐升职,待遇也会越来越好。到35岁,突厥人才可以被任命为总督。

如此,萨曼王朝渐渐倚重突厥人,突厥人成为禁卫军的最主要兵源;不少突厥人慢慢身居高位,参与萨曼王朝的军政机要。王朝后期,几任国王即位时皆年幼,宫廷实权尽归古拉姆禁卫军的突厥将军掌管,突厥将军成为各省的统治者,形同割据。这时喀拉汗王朝渐渐复兴,屡次击败萨曼王朝军队,重新占领了中亚部分地区。962年,身为突厥人的前古拉姆禁卫军将领、呼罗珊总督阿尔普特金据加兹尼城独立,称雄一方,建立加兹尼王朝。阿尔普特金与他的女婿苏布克提金屡经征战,逐渐占领阿富汗全境。999年,加兹尼王朝与喀拉汗王朝联合出兵,攻占萨曼王国都城首都布哈拉城。末代国王阿卜杜勒·马利克被俘囚禁,后死于狱中;他的国土被加兹尼王朝与喀拉汗王朝瓜分,萨曼王朝从此灭亡。

加兹尼王朝传王统达十六代,历时两百年。苏布克提金的儿子苏尔坦·马赫迈德统治时期(998——1030年),乃是王朝的极盛时期。马赫迈德东征西讨,999年联合喀拉汗王朝军队夹击萨曼王朝,攻陷布哈拉,灭萨曼王朝。接着,马赫迈德与喀拉汗王朝约定以阿姆河为界,平分了萨曼王朝的领土。1006年,喀拉汗王朝军队越过阿姆河,进入巴尔赫平原;正远征印度的马赫迈德回师北上,在巴尔赫平原用披甲战象大败喀拉汗军队,征服了花剌子模。马赫迈德又从波斯西部的布韦希王朝手中夺取赖伊和伊斯法罕,国势达到极盛。马赫迈德曾威胁布韦希王朝:“要派出两千头战象将赖伊的泥土运到加兹尼去。”布韦希王朝的摄政王太后一度回复:“我了解马赫迈德,而且知道他在未衡量一切危险之前,从来不会大动干戈。假如他发动进攻,征服了一位弱女子,这样的战绩有何光荣可言呢?假如他被打退了,他将遗臭万年,直到世界末日。”果然,马赫迈德直到1029年才进攻赖伊,攻占赖伊、伊斯法罕等省。

加兹尼王朝的领土包括中亚与伊朗的各一部分,印度河领域北部。具体来说,加兹尼王朝东起北印度、西至波斯西北部、北达阿姆河与咸海、南迄锡斯坦,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加兹尼王朝成为当时亚洲疆域最大的王朝,也是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以来版图最大的伊斯兰国家。后来,马赫迈德开始使用“苏丹”这一称号,这是伊斯兰国家第一次使用“苏丹”作为君主的称号。

战争的间隙,马赫迈德还大力支持文化艺术事业。他以科学和艺术的保护人自居,用大量金钱修筑科学殿堂,邀请科学家和艺术家前来,还喜欢与学者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许多萨曼王朝庇护过的学者,在马赫迈德的庇护下继续从事研究和创作,如博学家比鲁尼兼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和梵文学家的身份于一身,仅著作的目录就达60多页,其人被称作“知识的海洋”。诗人菲尔多西用11年时间完成了著名的史诗《列王传》献给马赫迈德。尽管其中多有处马赫迈德歌功颂德,却并未得到应有的报酬。此时的菲尔多西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他自感遭到羞辱,极为恼怒。气愤之余,他就在澡堂里将马赫迈德给自己的赏银分给了澡堂茶役和卖果子露的小贩,然后写了一首精彩的讽刺诗作为这部不朽之作的序诗,据说足以抵消掉对马赫迈德的歌颂。多年后,马赫迈德为补偿自己的过失,派人送去6万金币和绶带,却正赶上诗人的葬礼;当驮运金币的大批骆驼进入城门时,菲尔多西的遗体正从这座城门出去安葬。诗人的女儿骄傲地拒绝了这笔奖赏。马赫迈德的宫廷中最有影响的是桂冠诗人——阿富汗巴尔赫人温苏里,他也是一位哲学家。马赫迈德对他极为尊崇,给他王子般的生活,据说有400个童仆为他服务,宫廷中几百位诗人和学者都尊他为领袖和大师。宫廷中还有著名的苏菲派诗人阿卜杜拉·安萨里,被称为“皮尔·伊·赫拉特”(意即“赫拉特之圣”)。

如同马赫迈德发给布韦希王朝的一封“求贤令”中所写的那样:“我听说在你的宫殿里有几个有学问的人,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都是无可匹敌的。你必须把他们送到我的宫殿里来,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得到无上荣光,我们才能依靠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名声远播。”由于马赫迈德的资助,加兹尼这个阿富汗并不繁华的城镇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艺术中心。虽拥有广阔的疆土和庞大的军队,马赫迈德却依然承认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宗主权,自称“埃米尔”或“赛义德”。他被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授予“雅明·艾德·通拉”称号,意即“国之右臂”,加兹尼王朝因而也被称为“雅明王国”。

马赫迈德是虔诚的穆斯林,统率阿富汗军队不断发动“圣战”,在位期间远征印度达17次。1001年的第一次远征中,马赫迈德在白沙瓦击败了印度统治者贾帕尔一世。他允许沦为阶下囚的贾帕尔一世用钱赎回自己的自由,但贾帕尔一世无法忍受战败和沦为俘虏之耻,自己爬上火葬堆,自焚于烈焰中。1002年粉碎锡斯坦的叛乱后,当地首领向马赫迈德屈服,尊其为苏丹。马赫迈德随即宽恕了他,任命他为自己的“御马长”。1018年,马赫迈德摧毁了印度西北部的波罗提诃罗王朝。一直到1026年,他先后占领旁遮普、克什米尔、木尔坦和信德等地的部分地区,兵锋远达恒河的卡瑙吉。

马赫迈德每到一处都下令焚毁异教寺院和偶像,大力兴建清真寺,确立了伊斯兰教在旁遮普的统治地位。远征索姆纳特时,当地的印度人笃信印度教的湿婆神,以轻蔑的笑声来迎接马赫迈德的大军。第二天,马赫迈德的大军全力攻城,攀上城墙,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城中的湿婆神庙享誉全印度,供奉其中的巨大石雕“陵伽姆”象征着印度教的男性性力崇拜;马赫迈德以一个穆斯林的虔诚,亲自用铁矛捣毁了这座神像。神像捣毁后剩下的两块大石头被运往加兹尼,作为大清真寺入口处的阶石。据说当时印度的婆罗门们为了不让这尊神像被毁,向马赫迈德乞求,愿意出重金来赎买;马赫迈德断然拒绝,宣称自己是偶像的破坏者而不是偶像的出售者。结果,在这尊偶像掩盖的一个秘密洞窟内发现了许多财宝,价值比婆罗门们出的价钱多得多。这位“偶像破坏者”的虔诚,得到了真主的丰厚报偿。马赫迈德不但被称作“偶像破坏者”,还得到了“圣战者”的称号。

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甚至如此写道:“加兹尼的马赫迈德,最伟大的突厥王公之一,他在基督诞生后一千年时统治着波斯东部各省……这位穆斯林英雄,从来没有为寒冷的季节、峻峭的高山、宽阔的河流、荒凉的沙漠、众多的敌人及其可怕的战象队形而沮丧过。加兹尼的苏丹已经凌驾于亚历山大的远征近伐之上。”加兹尼王朝堪称阿富汗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

11世纪,加兹尼王朝因受到塞尔柱突厥人的打击而衰落,逐渐失去了波斯和中亚的领地。1040年,加兹尼王朝君主、马赫迈德之子马苏德一世大败于塞尔柱人之手。彼时的史家如此记载:

在敦达那根,塞尔柱人聚集了全部兵力,包围了(马苏德一世)国王的军队,占领了各个出口要道。马苏德摆好阵势准备战斗……敌人发出野蛮的嘶叫声,奋不顾身地从四面八方向前推进。这种不常见的冲锋方式竟使加兹尼的军队丧胆了;而且,不知道究竟是出于害怕还是不忠诚,几个将军在战斗才一开始便带着他们的全部人马投奔敌人去了。这位国王甚至在他的将军们变节时也毫不沮丧,英勇地驱马赶到战斗方酣的现场,他那种非凡的勇气,绝非其他君主能相比的。可是,他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他举目四望,除了他亲自率领的那部分人以外,他的整个军队差不多都在飞速逃跑。国王就这样被遗弃了……扭转马头,踩翻敌人,手持利剑,为他自己杀开一条路。

马苏德一世无法抵挡塞尔柱突厥人,只得放弃加兹尼,撤出阿富汗,退往印度。他在退往印度途中遭遇政变,被叛乱者杀死。马苏德一世之子穆达德削平叛乱,击败塞尔柱突厥人,一度稳定住局面。尽管如此,仍无法挽回庞大的加兹尼王朝渐趋分崩离析的命运。11世纪末,加兹尼王朝一度复兴,但内有王位之争,外有塞尔柱突厥人进攻,王朝再度陷入颓势。

12世纪中叶,赫拉特与加兹尼之间的山区兴起了古尔王朝。“古尔”原是阿富汗赫尔曼德山谷与赫拉特之间的一座山名,这里地旷人稀,气候寒冷,海拔之高仅次于帕米尔高原。古尔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库特布丁·穆罕默德曾臣属于加兹尼王朝,并与加兹尼王朝君主巴赫拉姆的妹妹结亲。当库特布丁因王位冲突而避居加兹尼时,巴赫拉姆听说库特布丁阴谋叛乱,遂下手将其毒杀。消息传到古尔,库特布丁之子赛夫丁兴兵为父王报仇,击败加兹尼王朝。巴赫拉姆逃往印度,赛夫丁遂将加兹尼并入古尔王国版图,自封为统治者。1148年,巴赫拉姆从印度卷土重来,击败赛夫丁。巴赫拉姆答应留赛夫丁一条活命,赛夫丁才敢向他投降。然而,据史家的描述,赛夫丁的下场却是这般凄惨:

这个不幸的俘虏,前额被抹成黑色,倒骑着一头母牛,脸对着牛屁股。他就这样,在众人的大声喊叫和辱骂声中到全城游街示众,以后又被酷刑拷打,他的头被割下来送给了塞尔柱苏丹桑伽尔。与此同时,他的宰相马吉德丁也被尖桩刺死。

赛夫丁的弟弟艾劳德丁决心为兄长报仇。1150年,艾劳德丁趁加兹尼王朝衰弱之际,给予这个仇敌以毁灭性的打击。古尔王朝军队三战三胜,击败巴赫拉姆,攻入加兹尼城。艾劳德丁下令将加兹尼付之一炬,大火和屠杀持续了七天七夜,这座文化名城中的高大建筑、精美花园、图书馆、王宫和学校就此化为灰烬,后来的考古发掘仅发现城中两座尖塔的遗址。艾劳德丁在附近的山顶一边欣赏这场浩劫,一边拨弄竖琴,吟诵着“让此地血流成河”的诗句。艾劳德丁试图博取“世界征服者”的美名,但后世却称他为“贾汉·苏吉”,意为“世界纵火者”。史书中有更可怕的记录:“艾劳德丁离开时,大批最可敬的博学之士被锁链拴着押往菲留兹库赫,以点缀他的威风。到了目的地,他下令割开他们的喉头,用他们的鲜血和泥土,涂抹自己家乡的城墙。”巴赫拉姆再一次逃往印度,后来再度返回加兹尼。加兹尼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艾劳德丁病故后,其侄吉亚斯丁·穆罕默德继位,于1173年又一次占领加兹尼城,任命其弟希哈卜丁·穆罕默德担任加兹尼城和东部边界的总督。1192年,加兹尼王朝的末代君主霍斯鲁·马立克被古尔王朝处死,王朝的历史方宣告终结。

古尔王朝灭亡加兹尼王朝,很快据有阿富汗全境,占领了波斯、印度各一部。吉亚斯丁主要治理古尔王国本土,其弟希哈卜丁则致力于开拓疆界,继续向印度朱木拿河和恒河流域扩张。1190年冬,希哈卜丁率军向印度德里挺进,与当地统治者展开大战。希哈卜丁亲自率军从中央发起冲锋,与敌军主帅单独对战。他的铁矛打落了对方的牙齿,但他也被对方的标枪射中而受重伤。希哈卜丁深恐自己一旦跌下马去,全军会惊慌失措,遂主动退下阵来;一个年轻的突厥骑兵趁势骑到他背后,扶着他稳坐在马鞍上,这样,全军在未遭遇严重伤亡的情况下撤出。第二年,吉亚斯丁再率大军回印度报仇,在塔劳里战役中亲率1.2万名骑兵冲击敌阵,大获全胜。此战让古尔王朝取得了征服印度次大陆的胜利,伊斯兰教从此深入印度。古尔王朝遵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承认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宗主权,以“伊斯兰教的捍卫者”自居。

古尔王朝存在不过半个多世纪。同样是12世纪中叶,由突厥人建立的花剌子模国 在中亚逐渐崛起。1204年,花剌子模国王阿拉·阿德丁·穆罕默德(中国古代史书中称为“摩诃末”)与古尔王朝国王希哈布·阿德丁·穆罕默德于阿姆河畔爆发大战。古尔王朝获胜,乘胜攻掠花剌子模本土。阿德丁向西辽(西方人称为“喀喇契丹”)求援,借兵将古尔王朝赶出本土。同年9月,阿德丁率军在巴尔赫以西给古尔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1206年,阿德丁夺取了赫拉特与古尔山区;1215年,阿德丁攻取加兹尼,完成了对阿富汗的征服。赢得此战后,阿德丁给自己加上了“世界征服者”的尊号。此时的花剌子模北以锡尔河为界,东以帕米尔和瓦济里斯坦山区为界,西以阿塞拜疆、卢里斯坦和胡齐斯坦山区为界,囊括河中地区、大半个阿富汗和几乎整个波斯,国土面积相当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大小。 uGm4t7PIEa2bN2bB+5vW2Jo9Tf7RMAyDhGI82P7sDBtPP/ZbRn/43QFuTTaOUt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