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世界地图,亚欧大陆的中央有一片棕色的桑叶形地区。这个地方叫阿富汗,它的完整发音是“Afghanistan”,意即“阿富汗人的土地”。阿富汗的国土面积约有65万平方公里,总面积比欧洲的法国多近10万平方公里(法国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比法国和奥地利加起来还多约1.6万平方公里。作为西亚唯一的内陆国家,阿富汗不算小国。可惜,它被众多真正的大国包夹其中。阿富汗的西部与波斯高原一串湖泊相连,因而跟伊朗接壤,两国有长达820公里的边境线。阿富汗的东北角是名为瓦罕走廊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新疆有75公里的边境线。如今阿富汗的北部是中亚三国,即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那里从前属于苏联,再前溯则是庞大的俄罗斯帝国。阿富汗的东南部淹没在与巴基斯坦历史上从来没有分清过的一片模糊边境线中,两国共同边境长达2180公里。另外,阿富汗在东北方向的克什米尔地区还有120公里的边境线。
阿富汗跟伊朗接壤或许是真主的旨意,它们同属波斯高原,同样继承了多山的高地特色。可惜,阿富汗没有伊朗那惊人的石油储量,也不像伊朗那样拥有肥沃的土壤,能出产各种各样的瓜果粮食。与伊朗相比,阿富汗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国,五分之四的土地上遍布着崇山峻岭和海拔5000英尺(1英尺=0.3048米)以上、岗峦起伏的“台原”,平地只有五分之一。据统计,阿富汗全国89.9%土地都在600米以上,首都喀布尔海拔高达1760米,重要城市加兹尼更达到2360米。喀布尔以东不远就是有名的开伯尔山口,地势十分险要,它是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的重要关口。喀布尔以北则有著名的萨朗山口,它是贯通阿富汗南北的咽喉要道。
平原分布在阿富汗的西南和北部,其中很多是沙漠,或者与沙漠相差无几的沙碛荒原。灰色单调的沙海中,偶尔能见到闪烁水光的绿洲。北部平原位于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之间,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地势狭长,海拔相对较低。这里有牧草和水源,能产粮、棉,亦能放牧,出产的紫羔皮闻名于世。西南平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这个广阔的沙漠地带由两种沙漠组成:一种是沙砾沙漠,即雷吉斯坦(意即“沙境之地”);另一种是黏土沙漠,即达什提·马尔戈(意即“死亡沙漠”)。整个平原炎热不堪,荒无人烟,横贯其间的却有阿富汗境内最长河流——赫尔曼德河。这条河沿岸绿洲片片,甚至还出产葡萄、石榴和核桃等。这些绿洲集中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居民。
赫尔曼德河全长1300公里,由北流向西南,上游穿越高山峡谷,形成了一个天然蓄水库,尔后流入雷吉斯坦沙漠。它的流域面积占了阿富汗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二。阿富汗境内其实有为数不少的山地河流,只是多为源头或上游河段。每当春夏季节,高山的积雪融化,湍流直泻,水量勉强充足;秋冬季节,水量则陡然变小。所以阿富汗自古有民谚云:“不怕无黄金,但恐无白雪。”除了赫尔曼德河,阿富汗其他的著名河流当属阿姆河、哈里河和喀布尔河。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全长2620公里,其中1100公里成为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天然边界。该河由东向西,水势上急下缓,很多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阿富汗内陆,形成了科克临河和昆都士河两大主要支流;哈里河全长9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有650公里,东西流向,经赫拉特南部绿洲后北折,约有130公里成为阿富汗和伊朗之间的界河,最后流向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其沙漠;喀布尔河发源于科伊玛扎尔山北麓,全长7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有460公里,由西向东穿越喀布尔和贾拉拉巴德平原后进入巴基斯坦,汇入印度河,最后注入阿拉伯海。喀布尔河的中下游河道可以通行木筏和驳船,这是阿富汗通往印度洋的惟一水路。
著名的兴都库什山脉,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脉之一。它自东北向西南斜贯阿富汗全国,绵延1200公里,一路高低起伏,高大的山岭和狭长的河谷贯穿其中。山脉陡峭而荒凉,几乎没有树木。山岭绵亘,多悬崖峭壁,湍急的河流蜿蜒于深山峡谷中,最后汇入印度河,其中有些河谷成了波斯高原和印度河平原之间的交通要道。兴都库什山脉常年积雪,中国古代称之为“大雪山”。举目望去,那些被冰雪覆盖的圆锥形岩石山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闪闪发光。有人说,古波斯语中的“阿富汗”即“山上人”一词的延续。由兴都库什山脉及其支脉形成的中部山地,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形成了阿富汗国土面积的主体。
兴都库什山脉决定了阿富汗的地理和气候,决定了古代阿富汗人的生存方式。阿富汗虽属于亚热带,但远离海洋,海拔又高,因而属于标准的大陆性气候。这里夏天异常炎热,冬天极度寒冷,昼夜温差变化剧烈。阿富汗每年7月前后最热,平均气温为25——30度;1月前后最冷,气温在0——5度。这里空气干燥,5——9月为旱季,10——4月为雨季,但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阿富汗的旱季降雨量极为稀少,像坎大哈、赫拉特之类的地方夏秋两季根本无雨。不过,阿富汗春秋季节的气候较好,尤其是夜晚。即使在最热的季节,伴随落日余晖而来的往往也是凉爽之夜。在贾拉拉巴德,尽管夏季难熬,冬季却是温暖的。另外,在阿富汗的西部山区,每年6——9月多刮大风。刮风时,天空飞沙走石,地面酷热难当;每隔两三天就要持续刮三四天大风,周而复始长达4个月之久。人们称它为“一百二十日风”,又名“阿富汗热风”。
如此气候之下,阿富汗人以畜牧和农耕艰辛度日。耕地只占全国土地的0.2%,古代定居的居民大多集中在坎大哈、贾拉拉巴德和赫拉特的绿洲,牧民则每年做一次长距离的迁徙,夏季带着畜群向北移动,冬季再回南方。如果去今天的阿富汗,只要进入山区,就会看到在那贫瘠的山谷中到处都种植着亘古罪恶之花——罂粟。虽然毒品浸染了阿富汗遍布砺石的土地,让阿富汗人生来就要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但阿富汗仍然有上天赋予它的资源——阿富汗有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综合性矿藏资源,目前已探明的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煤、盐、铬、铁、铜、云母及绿宝石等,仅探明的天然气就有10.6万亿立方米。阿富汗可能拥有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铜矿,全球第五大铁矿脉以及储量4亿吨的煤矿。此外,阿富汗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资源,那就是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在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看来,不论谁继承他的王位,都应该向南推进到君士坦丁堡和印度。“不管谁在那里统治,谁就将统治世界。”彼得大帝说,“当俄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彼得大帝为他的后代设想了俄罗斯帝国南下的三条路线:一条是从黑海经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地中海,第二条是从南高加索经伊朗到波斯湾,第三条就是从中亚经阿富汗到阿拉伯海。人们翻开地图就会发现,在这三条路线中,经阿富汗这条通道为最近。
彼得大帝的话无异于告诉世人——谁控制了阿富汗,谁就迈出了控制世界的第一步。所以,19世纪的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勋爵为阿富汗取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绰号,他说阿富汗是一杯亚洲的“鸡尾酒”,常常会引来很多国家的“搅和”。
最早的阿富汗人来自何方已不可考,阿富汗的历史则可上溯到古老的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的开创者居鲁士大帝远征中亚,阿富汗地区被并入波斯帝国版图。居鲁士以波斯高原西南部的小邦起兵,历经多年征战,击败米底、吕底亚和巴比伦三大强国,统一从中东到中亚大部,建立起从印度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如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居鲁士亲自降服了(亚洲的)上半部地区,征服了每一个国家,不让一个逃脱。”彼时,阿富汗地区作为波斯帝国统治的东部重要地区,是帝国通向中亚和印度的桥梁。赫拉特、锡斯坦、喀布尔、坎大哈和贾拉拉巴德等地,都是阿富汗土地上波斯帝国的重要城市。
波斯帝国统治着人种繁多的东西方臣民,因此阿富汗的居民不仅要和波斯人、米底人交往,而且要跟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以及小亚细亚的居民进行交往。阿富汗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变迁,是接受了古老的祆教(即“拜火教”或“琐罗亚斯德教”)。这种波斯帝国的国教从波斯传入阿富汗,再经阿富汗传入中亚,直至从中亚传入中国,成为除佛教之外传入中国最早的西域宗教。
几百年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横扫欧亚大陆,阿富汗地区在这场远征中又成了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大帝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曾说:“就我自己来说,我想,在那个时候,没有一个种族、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单独的人,不接触亚历山大的名字和名声的。为了这个理由,我觉得,一个英雄,与普通人截然不同,没有神的委托,是绝不会降生到人间的。”亚历山大心怀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征服了当时西方人已知的几乎整个世界。他在征服阿富汗时,相继修建了三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城是这位伟大征服者“世界帝国”思想的产物,亚历山大力图将东西方所有臣民都统一为一个民族,于是在他的远征军后面就出现了两种文化交往的景象:一种是希腊人和腓尼基人组成的商队,其中许多人在阿富汗定居下来,与当地人通婚;另一种便是新的城市在商道上拔地而起,战略和商业意义兼而有之。亚历山大由此控制了贯通欧亚的古代商路交通。
亚历山大以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巴克特里亚地区为中心,北征粟特,南伐印度,战火始终不息。亚历山大继续推行自己“世界帝国”的理念,规定在自己的宫廷中采取波斯礼仪,行跪拜礼;他本人身着波斯的紫袍与王冠,将自己打扮成波斯皇帝的模样。战争形式的东西方交流逐渐被“入乡随俗”的文化交流所代替。公元前328年冬天,亚历山大通过半希腊半波斯的仪式,同巴克特里亚贵族奥克夏特的女儿罗克珊娜结婚。“罗克珊娜”意即“光明”,关于这次婚事至今在阿富汗流行着许多传说,很多阿富汗人仍喜欢给女孩起名为“罗克珊娜”。亚历山大按照马其顿的风俗,在结婚仪式上用剑切一块麦饼,同罗克珊娜各吃一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于此堪为鉴证。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三分,巴克特里亚地区转属于东部的塞琉古王国(即中国古代史籍中所称的“条支”)。后世史家对王国的开创者塞琉古评价甚高,如阿里安即曾说:“在亚历山大之后所有继承王权的人当中,唯有塞琉古成为最伟大的国王。他是最有王者之心的人,统治着亚历山大之后最广大的国土。”塞琉古还曾率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进攻印度的孔雀王朝。极盛时期,塞琉古王国的疆域从地中海扩大到印度。孔雀王朝的一代名王阿育王也曾攻入阿富汗,在阿富汗境内留下了传播佛法、宣扬佛教的石柱敕铭。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希腊化王国,塞琉古王国控制着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同时获取印度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不断充实自己的经济。贸易的兴旺,成为沟通东西方交往的新动力。
大约公元前250年,位于阿姆河(即中国古代史籍中所称的“乌浒水”)与兴都库什山间的巴克特里亚地区发生了一件大事,总督狄奥多德脱离塞琉古王国独立,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这个巴克特里亚王国,便是中国古代史籍中所称的“大夏”和“吐火罗”。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巴克特里亚王国达到最强盛,曾扩张至印度。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正是通过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交汇于巴克特里亚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东西方的商人经过巴克特里亚,沟通了爱琴海、两河流域、波斯、印度、中国与西伯利亚的商路,让世界文化得以交融。西方学者有言:“如果说欧洲的思想是通过巴克特里亚传到远东的,那么亚洲的观念也是通过这里和同样的渠道传到欧洲的。”异邦人盛传,这里遍地黄金。可惜,巴克特里亚后来因内乱而慢慢转向衰落。
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正是中国的西汉王朝前期。原居住在中国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即西方人所称的“斯基泰人”)被匈奴所击败,只能西迁至阿姆河领域。公元前140——130年左右,大月氏征服了阿富汗地区,将巴克特里亚王国逐向南方。等到中国的东汉时期,大月氏分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肸顿五部。公元1世纪,贵霜统一诸部,建立起强大的贵霜帝国。帝国的极盛时期版图一度西起咸海,东至帕米尔高原(即中国古代史籍中所称的“葱岭”),横跨中亚和印度半岛西北部,阿富汗地区几乎位于贵霜帝国版图的中央。值得一提的是,贵霜帝国尊崇大乘佛教。1——2世纪是东西方丝绸之路最活跃的时期之一,贵霜帝国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一时繁盛。丝绸之路的传统路线是通过波斯(即中国古代史籍中所称的“安息”)到赫拉特,再一路向南。由于安息国王心怀敌意,阻断丝绸之路的贸易,贵霜帝国打通了从巴克特里亚通往印度河三角洲的商路;商品由印度出海,经海上的丝绸之路通向阿拉伯,穿越红海,由埃及进入欧洲。
尽管创造了犍陀罗艺术的辉煌成就,3世纪之后,贵霜帝国还是陷入衰落,分裂为若干小国。5世纪上半叶,这些分裂的小国终于被从北方袭来的恹哒人所灭。恹哒是游牧民族,原居于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一度臣属于柔然,罗马人称之为“白匈奴”。5世纪初,恹哒人西迁,以后相继征服中国的伊犁河流域、中亚的河中地区(即阿姆河、锡尔河中间地区)、阿富汗地区和印度西北部,还击败了萨珊波斯,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强国。恹哒的统治中心就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值得一提的是,恹哒重新尊崇祆教。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道,恹哒王摩醯逻矩罗极力排斥佛教:“乘其战胜之威,西讨健驮逻国,潜兵伏甲,遂杀其王,国族大臣,诛锄殄灭。毁窣堵波,废僧伽蓝,凡一千六百所。”阿富汗的佛教因而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犍陀罗艺术的辉煌再也没能恢复。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记载,恹哒人是勇敢的战士,风俗与突厥人十分相似。《洛阳伽蓝记》称,恹哒人“王者锦衣,坐金床”。出土的钱币也显示,恹哒人的统治者穿着富丽华美的服饰,其发饰和复杂的头饰酷似萨珊波斯国王阅兵时的装束。《北史·西域传》却又记载了恹哒人保留原始遗风的一面:“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角帽焉。”《梁书·滑国传》记载,这种角帽“刻木为角,长六尺,以金银饰之”。由此可见,恹哒人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对金银颇有需求。
萨珊波斯国王巴赫兰及其宫廷的奢华向来名声在外,一直吸引着掠夺金银欲望极强的恹哒人。恹哒出动大军越过阿姆河,进攻呼罗珊。巴赫兰为人机敏多谋,因喜欢捕猎野驴而有一个“巴赫兰·古尔”(“古尔”意即“野驴”)的绰号。他得知恹哒人袭来,竟置之不理,下令举行游猎,然后策马西去了,这使他的大臣们大为惊异。其实,巴赫兰·古尔从宫廷出走以后,行动十分隐蔽,迅速向东进发,每到一处即征集士兵,准备对恹哒人发动夜袭。他采用新奇的战术,用装满小石子的皮袋子系在战马脖子上。夜袭中,萨珊波斯骑兵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将恹哒人的马匹惊得狂奔乱跑。巴赫兰·古尔大败恹哒人,将恹哒人一路追过阿姆河,击杀恹哒王,迫使恹哒人求和。恹哒人被迫在合约中将边界定在巴克特里亚以西400公里处。尽管遭此大败,恹哒依然保持着中亚强国的地位。
恹哒与萨珊波斯的战争持续了多年。它们的战争实质上是控制东西方商路之争,是为抢夺丝绸之路而进行的战争。恹哒人掌握了陆路和里海沿岸的贸易港口,操纵着往来于波斯、拜占庭、印度和中国的贸易。567年左右,萨珊波斯与西突厥终于联合击灭恹哒,以阿姆河为界瓜分其领土,“吐火罗”这个名称也重新见于史籍。“吐火罗”并非严格意义上阿富汗的代称,它是以今天的昆都士为中心的阿富汗北部地区,位于帕米尔高原以西、阿姆河之南,是古大夏的故地。按照击灭恹哒后的协议,吐火罗被划归属波斯。过了大概一年时间,这里又被西突厥夺取。627年,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派其长子在吐火罗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657年,即中国的唐朝显庆二年,唐高宗遣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大军攻灭西突厥,吐火罗的突厥王朝向大唐帝国称臣。唐朝在这里设置了月氏都督府。另外,此时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及其附近,还有若干臣属于吐火罗的小国,包括护密、护时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宾(修鲜州都督府)、帆延(乌凤都督府)、诃达罗支(条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
除此之外,唐朝还于662——674年间封流亡来唐的萨珊波斯末代国王之子卑路斯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东部与阿富汗境内。8世纪初,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进入这一地区,控制了吐火罗。阿拉伯人正是追击战败的萨珊波斯末代国王伊嗣侯三世(卑路斯之父)进入了阿富汗。如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所写:“哈里发奥斯曼答应把呼罗珊的统治权给予第一个进入巨大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即古代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将军。这个条件被接受了,这种嘉奖是受之无愧的;因为穆罕默德的旗帜已被插上赫拉特、梅尔夫和巴尔赫的城墙,这位胜利的将领既不停驻,也不休息,一直到他的汗流浃背的骑兵尝到乌浒河河水。”
阿拉伯人没想到,在阿富汗居然处处遇到顽强的抵抗。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常常要增派军队,对不驯服的阿富汗人进行征剿。一些山区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状态,比如巴尔赫到707年才最后停止战斗,坎大哈到9世纪才臣服于阿拉伯人,喀布尔更是阿富汗人不屈的象征。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阿拉伯大军进攻喀布尔不下九次,全部以失败告终。直到871年喀布尔依然保持着独立地位。
初步控制阿富汗后,阿拉伯军队继续东进。阿拉伯帝国向东,大唐帝国向西,两大帝国无可避免地在中亚发生了碰撞,那就是改变了世界文明史进程的怛罗斯之战。751年的怛罗斯之战,大唐帝国战败,从而丢掉了整个中亚。怛罗斯之战后,葱岭以西的西域诸国尽皆归于阿拉伯人。在此之前,阿富汗境内拜火教、婆罗门教、佛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乃至万物皆有灵的原始宗教等多种信仰并存。阿拉伯人的到来,让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中亚地区逐渐伊斯兰化,直至今日。一千三百多年来,阿富汗人彻底接受了真主唯一、真主万能、穆斯林兄弟平等和分享彼此兄弟情谊的宗教价值观念。于阿富汗人而言,伊斯兰教赋予了他们在一个共同信仰下的凝聚力。阿富汗各部族原有的尚武精神,更是为宗教色彩的“圣战”所深化。阿富汗历代王朝,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神职人员与政权的关系密切。与许多伊斯兰国家不同,阿富汗不但将先知穆罕默德神圣化,而且将他的门徒也神圣化,崇拜圣徒之风盛行。至于毛拉(即伊斯兰教教士),不仅是人们出生、婚娶、死亡仪式和宗教节日典礼的主持人,同时又是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地区的教师、司法仲裁人和精神领袖。
随伊斯兰教信仰而来的,是阿拉伯语和完整的伊斯兰文化。新的统治者将阿拉伯语作为阿富汗的国语和标准语,而且阿富汗当地的方言也用阿拉伯字母拼写。阿拉伯语作为《古兰经》的语言,随着穆斯林们虔诚的诵读,与阿富汗当地方言渐渐相融合。至于吸收了埃及、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文化的伊斯兰文化,更是在阿富汗广为传播。如阿富汗史学家穆罕默德·阿里所言:“要细致地追溯伊斯兰文化对阿富汗的影响程度是不可能的,但是它的影响无处不在,并且表现得栩栩如生,如诗如画。生活习俗、服饰风尚、烹调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甚至日常生活的细节小事,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熏陶。”伊斯兰文化同阿富汗当地文化接触,融合为新的文化,成为近代阿富汗文化的主要源泉;这种传播与融合本身,也正是古代东西方丝绸之路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