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假亲密的真相

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不是一个严肃的心理学术语,但这个词却相当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常见的情景:一方面,两个人的生活或许已经非常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一切日常活动都围绕着彼此安排,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经营着婚姻或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人之间开始有了越来越多无法探讨的话题、不敢表达的情绪,以及难以掩饰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当两人看似亲密地长期相处,但是情感问题一直存在,却无法被察觉和解决时,假性亲密关系就产生了。这样的关系中有很多双方小心回避的禁区,也有很多被忽略的盲区,让本来可以更加亲近的关系止于小心翼翼和心照不宣。

如今,伴侣之间的假性亲密关系是非常普遍的。相恋数年却不了解彼此的成长经历,即将走入婚姻却并不了解彼此的婚恋观念,尤其是夫妻之间,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貌合神离的例子比比皆是。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在这样的关系中度过余生,我也相信那些未婚的人更希望提前做好准备以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

过去的五年中,我以心理咨询师和人际关系培训师的身份帮助许多伴侣们克服关系中的障碍,建立更亲密的感情。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带着对爱的真诚渴望建立起亲密关系,也曾一度感到与爱人非常亲近,并因这种亲近的感觉而组建了家庭。可是赚钱养家令人疲惫,日复一日的相处让人产生惰性,他们的关系停止成长,一轮又一轮的挑战和矛盾让亲近的感觉开始消退。亲密感成了昨日的美好记忆,而对于未来的关系发展,只剩下越来越多的迷茫和担忧。

我们的社会,对于什么是亲密关系已经做出了非常多的描述和界定。周末的烛光晚餐,忐忑不安的表白,羞涩的牵手和初吻,情人节的巧克力和玫瑰花,雪白的婚纱和盛大的婚礼……似乎当两个人经历了这些过程,关系自然会变得十分亲密。可事实上,合乎普世价值观的仪式并不能保障深入持续的亲密感。

真正的亲密,是由两个人关系的质量、情感的联结、沟通的深度以及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来决定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能力,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普遍比较缺失,很多人并不懂得具体要怎么做,所以只能观察、模仿一些流程化、仪式化的东西。

真爱为什么会掺假

在我的来访者中,遇到假性亲密关系问题的伴侣们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许多人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恋爱、结婚,也不确定自己希望从感情中获得什么。当我问他们“你能想象的最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他们往往一脸茫然。替代他们做出婚恋决定的,往往是家人或世俗的压力,“糊里糊涂先把婚结了再说”是常见的心态。

其次,很多伴侣并不完全了解彼此。他们虽然在形式上非常亲近,甚至习惯了彼此的存在,但是并不了解对方对于情感、性、金钱、生育、精神追求等问题的看法。很多人是糊里糊涂地走进婚姻的,并没有意识到作为夫妻,他们需要达成怎样的默契。而当关系出现问题、两个人不得不坐下来谈谈时,才会意识到“他(她)居然是这样一个人”,于是进退两难。

最后,很多人自身的心理问题阻碍了亲密关系的发展。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从负面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亲密关系中情感的表达、信任的建立、矛盾冲突的处理,都会受到个人心理问题的影响。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这些问题会愈发明显。

理想的关系,应该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但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亲密关系很早就停止了成长,伴侣之间为了避免矛盾,谨慎地回避着一些重要或者敏感的话题。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接纳和信任并没有随着交往时间渐长而增多,相处也仅仅依赖于习惯、义务和责任。

假性亲密关系怎么破?

我在情感和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一方面很多人对自己的情绪模式缺乏觉察和思索,另一方面,在遇到矛盾时,两个人缺少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因此会反复在一些琐碎事务上争论,却忽略了对错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匮乏和不满足。情感交流不畅、了解和信任的缺失感被放大,导致误解和错误的表达,才是问题的根本。

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最关键的一点是要重视建设高质量的关系。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性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一定有很多差异,需要有效的沟通、理智的探讨和积极的表达,共同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容易被生活的琐事分心,或者太忙于工作。重视关系意味着无论多忙,两个人也会安排时间,专注于让关系成长的事情。

如何沟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关于沟通,应该不仅仅关注具体的事件,更应该关注两个人在关系中的角色、期待、评价和感受。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下次如何共同解决;久未表达的想法,是否可以在此刻和盘托出等等。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探讨,才能铸就高质量的关系。

如果你们之间的矛盾已经产生,并且超出你们所能处理的范围,我强烈建议你们去找一位做夫妻关系咨询和治疗的心理咨询师,为你们提供专业有效的帮助。很多时候花几百元接受夫妻心理咨询,便能够解决送上万元礼物也修复不了的问题,这是我作为咨询师常有的感受。

如果两人已经过多地相互伤害,彼此都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时才寻求帮助,恐怕连专业人士也无能为力了。

另外,不是所有不理想的感情都存在假性亲密关系。当两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即使理解彼此也难以接纳和认同时,这种关系就是不合适的关系。假性亲密关系描述的是亲密关系中的盲区和未被解锁的状态,而不合适是假设所有盲区都已解锁,依然无法接纳彼此。两个人越亲近,是否合适的问题就会越清晰。由于害怕面对不合适的真相而回避更进一步的亲密,是许多假性亲密关系的成因。

破解假性亲密关系,是一个需要细心和勇气的过程。我总和我的来访者说,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坦诚的基础上的,不合适、不喜欢的话,不要忽视,因为迟早要面对。世界上或许没有绝对合适的关系,两个人共同努力建立的亲密和信任,才是求同存异的基础。

本书第一部分“走近爱情”的内容,就是帮助你从各个方面去学会如何更加靠近彼此,获得真正的亲密。

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我做心理咨询师之后,意外地发现这份工作给我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原本不是一个特别善于和他人亲近的人,但是在心理咨询信念和原则的引导下,我发现自己时常可以和来访者进行非常深刻和亲近的交谈。

虽然这种关系只存在于咨询室里,两个人之间也有特定的角色和界限,而且咨询关系也会受到各种问题的挑战,但是那种深刻的情感共鸣让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可能性。我开始尝试用类似的思路和方式对待他人,包括父母、伴侣和挚友,而且很幸运地收获了很多崭新的美好体验。

在咨询关系里,有几个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在个人实践中也收到良好效果的思路和方法。

“此时此地”的坦诚

咨询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此时此地”(here and now)。来访者常常会和我聊很多他与别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但由于大都是从他自己的视角出发,所以我并不确定描述是否客观、准确。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通常会更多地参考自己的感受,观察此时此地咨询关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识别来访者的问题。

咨询过程中我会一边关注来访者,一边关注自己的感受,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感受非常坦诚地分享给对方。比如,我曾经遇到一个滔滔不绝的来访者,她用大量时间讲述与此次求助问题并不相关的人生故事,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来打断她:“在听你讲述故事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有一些疏离,和你的距离变得有些远了。你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吗?对我讲故事是因为你不愿意接近我吗?”

这一番提问让来访者有机会袒露她对于被我批判的恐惧,以及对自身问题的逃避情绪,让我们的交流走向了更深的层次。这种针对此时此地的反馈,往往能够让双方的对话变得非常坦诚,从客套的侃侃而谈走向更真实和深刻的层面。

当我处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时,也会运用类似的沟通方式,尤其是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但是又找不到谈话的切入点,都有些不确定或者畏惧不前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且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和意图。

例如,有一次处理和朋友相关的矛盾时,我和伴侣反复地争论如何对待那位朋友的问题,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我的第一反应是希望进一步解释和论证,因为感觉自己此前并没有把观点很好地表达清楚。

可是接下来我注意到了自己急需证明自己的心情,于是把当下的感受反馈给她:“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也让我感到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这样的反馈让我们不再纠结于那位朋友的问题,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双方的情绪上。结果,我们发现她的不耐烦和我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在沟通中,情感比事实信息更难传递,所以很容易迷失在对事实的无休止的争执中,而忽略了各自的内心感受。要对此时此地保持关注,促进关系中的情感表达,才能塑造更亲密的关系。

无话不谈的氛围

我的表达能力还不错,大学时期还参加过学校辩论队,所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语言比较强势——会倾向于说服对方,通过论理让对方接受我的观点和要求。

这样的习惯在做心理咨询师之后被彻底地改变。起初,我经常自认为我知道来访者应该怎么做,也很想要去说服对方接受我的建议。可是我发现每当我尝试反驳和辩论的时候,对方就会退缩、疏远,也不愿意再继续探讨一些重要或私人的话题。

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提供的信息越多,对于咨询工作越有利。但涉及某些比较隐私的信息时,来访者会感到不安、羞耻或者焦虑。为了鼓励他们克服这些情绪,敞开心扉,有经验的咨询师会非常注重为来访者营造安全的、非批判性的对话氛围。

来访者在袒露心声时,若能得到咨询师耐心专注的聆听和不带批判性的回应,那么对咨询师的信任感就会加强。可是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往往会在尚未完全理解对方时就开始批判或反驳。这种方式看似能够说服伴侣,让对方在压力之下顺从你的意愿,可是却会让对方害怕在你面前畅所欲言。结果就是你以为你很了解对方,其实他内心还有许多保留的秘密。

在深入了解双方的想法时,例如聊到和前任的关系或者异性朋友这类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建议你平和而又诚恳地邀请对方表达,让对方感到安全:“我知道这个话题对你来说可能比较敏感,或许你可以试着说说看,我很想了解你,也向你保证,我不会在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时候给你贴标签或者批判你。”

在亲密关系中,语言的强势并不等同于对关系的把握能力。只有当伴侣发自内心地想要向你袒露心声时,才是真正的亲密。

关系重于一切

大量分析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大约有30%~60%的效果其实归因于治疗关系,也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这个结论也是目前临床心理学普遍的认知。出色的咨询师,并不会急于去解决或者改善来访者的问题,而是在整个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视建设和维护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在专业上称为治疗同盟(therapeutic alliance)。除了上面提到的对于此时此地的坦诚反馈以及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以外,还包括信任、耐心、专注、支持、关怀等元素。

亲密关系中的爱,会比咨询关系中的更广义一些,因为两个人的距离会更近。不过道理是一样的,矛盾冲突永远存在,但是高质量的关系可以保障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更持久。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分出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

我刚开始做心理咨询师时,常常会很迫切地希望说服我的来访者去反思和改变。我也曾经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伴侣。在两类关系中,这样的方式都带来了对抗和冲突,让双方感到挫败和不快。发自内心的协作和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亲密关系中,每当我不确定有些话是否该表达时,都会问自己:“我这样说,对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而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来访者一起去面对无解的困局。亲密关系的维系也是如此,总有不可调和的差异或者无法逆转的过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强调关系建设,就是在表达这样一种态度:“我不会因为无法解决你的问题而离开你。只要你接受,我愿意一直陪着你去面对无解的生活。”

爱无能

我的初恋是在大一,从那时候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感情中都有一种爱无能的感觉。不论是刚开始交往,还是相处已久关系稳定时,我都隐约有种不安。我能感觉到自己心里面有一部分是沉寂的、被动的、冷漠的、死气沉沉的。在度过热恋期之后,我便对感情彻底失去兴趣。

曾经的恋人为我做过不少令人感动的事情,亲手织围巾,费尽心思组织生日派对,等等。如果是现在,我可能会很开心而且感动地给予对方拥抱和亲吻,让她知道我有多么幸福。我想任何正常人都会这样,不是吗?

可我却没有。

我没有感动,没有开心,甚至没有什么反应。但理智让我意识到这种情况下对方期望看到我开心,于是很努力地装作开心的样子。可是敏感的她们一定能察觉出我的开心快乐并非出于真心,只是没有戳穿而已。

我感受不到自己的爱,感觉不到对方的付出和温暖带给我的欣喜。我的很多表达和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经过理性思考后,逼迫自己去做的。这样的感觉让我很累、很不耐烦,因为我做着言不由衷的事,脑海中却是一片空白。

我发现自己常常处于一种介于发呆和白日梦之间的状态。可我没意识到,或者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会糊里糊涂地从一段感情走进另一段感情,用热恋期的兴奋来掩盖爱无能的事实。

沉默中的顿悟

刚到上海的时候我交往过一个女友,她心直口快。有一次她毫不客气地指出,我在感情中始终与她保持着距离,让人觉得很冷漠。我向她坦言自己也感觉到了,但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接下来我们花了好几个小时去探讨原因,我向她描述,自己心里面好像有一堵墙,有很多的情感和情绪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都被这堵墙挡在里面了。她的言语间充满了愤怒和委屈,责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我带着羞愧和困惑,变得更加沉默。就在这种矛盾交织中,我突然感觉想通了什么。

然后我无法自控地痛哭了十分钟。

我的反应把我和她都吓到了。等情绪稍微平复之后,我开始向她解释自己的心理变化。

我在沉默中,回想起了小时候,在家里面对父母时,一直都是默不作声的状态。因为我父母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他们经常会冷战或者争吵。我父亲脾气暴躁,对人挑剔苛刻。母亲曾患有神经衰弱,情绪很不稳定。我们家当时的氛围就是高冲突、高焦虑的环境,一家三口只要聚在一起,空气中就充满了焦虑感。

那时的我,只要一听到爸妈回家开门的声音,心里就会紧张。生活中有无数的小细节,都成了即将有麻烦的预兆,而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写到这里,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呼吸急促,胃也因为紧张而有些难受)。

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时刻被无法逃避的焦虑感环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人的心理特性之一就是会不断地调整并适应环境。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在内心修筑一堵“高墙”,这意味着我不去体会自己的情绪,不对引起我情绪波动的事情做出回应,不和他人探讨我的感受,也不愿意去考虑他人的感受。换句话说,高压之下,我的内心进入了铁桶式防守的自我保护状态。

可是想到这里,我还没有情绪失控。我只是恨这堵墙,感觉它让我失去和错过了很多美好时刻,它的存在让我在感情中感觉不到幸福,让我习惯以打游戏和喝酒的方式来逃避问题,也让我伤害了那些爱我、在乎我的人。

痛哭后的释放

女友的指责和我心中强烈的愧疚,让我对自己厌恶起来,但突然有一个声音就像要冲出压力锅的高气压一样,在意识深处爆发出来:“如果不是这堵墙,你可能活不到今天吧?”

因为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两件事情。第一,我是无辜的。我会伤害到别人,并不是因为我生性邪恶或者有心理问题。第二,我意识到心里的那堵墙终究也是我的一部分,虽然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扰,但正是因为它,才能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坚持过来。

想通这两件事情之后,我停止了对自己的谴责,我感到那个长久以来无助而孤独的小男孩,这时候突然被自己紧紧地抱住了,很温暖。

所以这痛哭,其实是心里的墙背后所禁锢的那些情绪,突然一下子被释放出来了。我丝毫没有感到悲伤,只有委屈平复之后的解脱。

墙倒了吗?

这段经历让我记忆深刻,因为这次谈话之后,我对自己的很多行为都有了新的认识。人的情绪不能选择性地屏蔽。当我们压抑那些不良情绪时,也压抑了快乐、感动、幸福和其他积极的情绪。

心里那堵墙的存在让我付出了代价。它让我在感情中体会不到爱的感觉,让我用过于冷漠和理性的方式回应他人的心意,它甚至剥夺了我被感动的权利。

它的存在已经不合时宜了。成年后的我,已经离开了曾经的家庭环境,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不再需要时刻面对那种令人窒息的焦虑感。可是因为我和这堵墙在一起生活了太长时间,我习惯了它的存在,对它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依赖感。

每当我感受到情感上的刺激和波动时,都会本能地向它求援。因为它是我唯一可以依赖的心理防御机制,唯一可以参考的行为和情感模式,是我唯一知道的让自己能够承受更多压力的方法。

我尝试过推倒这堵墙吗?没有。因为墙如果倒了,我将一无所有,将近乎赤裸地暴露在这个世界面前。于是我开始以一种更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这堵墙,我曾经很厌恶它,可现在我向它表达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我对待它的方式,也就是对待自己的方式。

现在的我和这堵墙成了默契的朋友。在我需要克服艰难和挑战的时候,会让它出来帮我挡一挡痛苦的感觉,可是在我面对自己的伴侣时,在我表达和接受爱时,在我看到、听到那些美丽动人的事物时,会平静地告诉它:“别担心,让我出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无代价,没爱情

爱情不可能零风险,愿意冒险,愿意付出代价,才能有回报。在我看来很多人的情感问题都源于此。总是想轻易地碰到一个有眼缘的人,然后很顺利地发展。

不少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我至今单身是因为没有碰到对的人,是因为现在的“奇葩”太多,因为他们都只是想玩弄感情,因为没有眼缘,因为……但是在指责他人时你有没有想过,爱情是很公平的,同样的城市,同样的人群,有的人就能找到伴侣,他们同样也会面对这些问题。为什么只有你会把问题归因于他人?

欲望和渴求陪伴,是顺其自然发生的,可爱情却不能信手拈来。你要获得一段理想的感情,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爱情是颁发给那些勇敢、执着而又善于思考的人们的勋章。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是代价,你再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愿意付出。

单身就是代价。 在你获得感情之前,所有独处的日子都是代价。你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单身生活,还是把所有问题堆积等着另一半来解决?如果你把单身看成是不完美、不够好、不该有的状态,你就是在拒绝付出代价。爱情不是两个残缺的人拼在一起凑合,而是两个完整的人聚在一起庆贺。

爱错是代价。 没有人能保证一段感情自始至终都完美,就好像一觉醒来你才知道昨晚是否睡得好一样。许多人在感情中犹豫不决,生怕一旦做错了决定,这辈子就完了。不要幻想初次恋爱就可以遇到真爱,在一次次的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不爱什么样的人,才能无限接近真理,知道真爱的模样。

分手之痛是代价。 找我咨询分手问题的人几乎都会怕以后找不到更好的了,但事实证明下一个通常会更好。因为害怕分手,让自己勉强停留在错误的关系里,进入错误的婚姻,直到痛苦不堪才醒悟。这期间浪费的不只是发现真爱的可能性,更是你宝贵的时间。

走出舒适区是代价。 你可能习惯了不说话,在人群里永远保持沉默,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理,对异性充满恐惧。你可能有很多情结、障碍、缺点,但你必须要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浪漫的事情,都多少带些不寻常甚至是冒险。在恐惧、焦虑、不确定的时候,你习惯了逃避,那么,多半也会错过那些美好奇妙的邂逅。

提升自己是代价。 许多人总要求对方要与自己有精神共鸣、有生活情趣、要浪漫、要体贴入微。要求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你是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吗?你的生活是不是充满了各种趣味?你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手艺和爱好可以用来营造浪漫?你是否习惯于帮助他人和奉献自我?长久积累的品质才能产生魅力,而平庸和平淡的你,拿什么吸引心仪的人,拿什么让亲密关系保鲜?

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谈情说爱,没有情哪来的爱?不向伴侣表达和交流情绪,不知不觉便影响了许多亲密关系的质量。因为不表达情感,日常相处会缺少温度,对彼此的信任也会受到限制,因为不了解彼此的感受而产生的猜测和误解便会增加。为什么我们常常无法向亲密的人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认为可以从心理学的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心理动力学角度

早期和父母的关系如果存在问题,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结构,在潜意识中留下冲突的记忆。为了减少内在冲突带来的焦虑,他可能发展出各种形式的防御机制来扭曲或者否认现实,包括对自己情绪体验的疏离、压抑、投射或者其他不恰当处理。这些不健康的防御机制,会导致亲密关系中的真实情绪难以实时自然地表露。

例如,一个女孩,小时候父母总吵架,自己被夹在中间,因此对冲突和紧张关系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成年后和自己的伴侣之间出现矛盾时,情感起伏强烈,愤怒和恐惧情绪甚至与实际的矛盾不成比例,如果直白表达将会伤害伴侣,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因此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

行为主义角度

行为会被其结果所改变。曾经直白表达情感的行为,导致双方关系紧张,产生矛盾,或者自己心理上感到焦虑不安。每次希望通过直白表达情绪来处理问题的结果都不好,所以我们逐渐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例如,男友和其他女生聊天,女方因此感到不满。尝试直白表达情绪后,引发对方抵触情绪并且被指责自己想太多、不信任对方。反复几次之后,女方不敢再轻易表达不满。

认知行为角度

情绪表达的方法和能力需要学习和培养。适时地觉察情绪,准确地描述情绪,合理地通过表达情绪来影响关系,包括具体的用词及话术,以及表达完情绪后如何应对对方的反应,如何将情绪表达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需要培养的能力。如果从小缺乏模仿对象,甚至长期被错误的行为和认知所影响,那么在能力意识上很可能一直处于“表达无能”的状态。结果是并非不愿意直白表达,只是想表达却无法清楚地表达。

例如,一个家庭中,父亲很强势,母亲长期受到压制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教育男孩,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男孩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情绪表达的教育培养,于是成年后缺乏相关能力技巧。情绪描述词汇仅限于“不高兴”等模糊语言,在出现冲突的情况下本能的回应是沉默或逃避等。

我的经验

第一,我在咨询和培训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可以从上面的认知行为角度来解释。很多人不直接表达,是因为他不知道在特定情况下应该怎么说出来。比如,家长强势地要求子女听从大人的意愿,虽然家长在理,但孩子很不开心。这样的情况下要怎么回应?很多年轻人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更多地选择沉默就范。

我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会细化到具体的话术,例如:“爸爸,你说的话的确有道理,我会认真考虑。但是你说话的方式让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很多人听到这话的反应是我真的可以这样和父母说话吗?这种反应很常见,这说明很多人对于具体的表达方式非常生疏。

我极力推荐大家去看看《摩登家庭》,此剧一个重要的看点就是学习剧中人物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如何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语言沟通彼此的感受。

第二,情侣、夫妻之间很难直白地表达情绪,通常是因为双方关系质量不高,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度有限,所以还没有达到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境界。很多人对情感关系缺少维护、建设和滋养的意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语言和肢体亲密上,没有把了解彼此情感模式、内心状态和成长经历等问题作为增进双方关系的必经之路。

所以到了需要表达的时候,即使相处很久的两个人,也可能会因为在心理上、情感上并不那么了解对方,不确定对方会如何理解和回应,从而不敢正面表达。从表达习惯上来说,更多的人选择比较委婉的方式,比如,用唠叨表现关爱,或者通过“作”来强调忠诚。这种方式让表达一方较为轻松,却会让接收方需要花额外的精力去理解。而日常相处中,人们未必随时都能认真体会和解读这些委婉的表示,所以无解或忽视情感表达的概率便大大增加。

第三,个人情绪被大环境所忽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做人要讲道理,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这种观念在我看来并不健康,因为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味地忽略和压抑,其实阻碍了我们发展成熟理性的情绪表达能力,同时也低估了情绪表达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

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们习惯的方式是说服、做思想工作、讲道理,而很少去感受对方的心情。这就导致了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认为情绪表达会有多大价值。至于如何调整,首要的就是将对情感的关注放在亲密关系最重要的位置。真正理性地看待亲密关系,就一定不会忽略它感性的本质。

对自己和对方情绪的觉察、描述和表达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持续的探索尝试一定可以带来提高。要实现这一点,我建议你多寻找学习对象,多观察和模仿那些善于表达情绪并且因此很好地解决问题的人。另外你需要意识到,亲密关系之所以亲密,在于它理应比普通关系更加容易接纳和宽容双方的情绪表达,而双方应该为构建这种宽容的氛围共同努力。 Qp22c7fXZ8lmOG9QxBqV9XAnTvk3IyWXce856+JRHfW8J1ansA+SimP2JL3TU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