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八百年前,远江国 无间山某寺的和尚们,欲给寺内添置一座大钟,便发出呼告,请近村的香火大户及诸位女施主们随喜一些旧青铜镜,用做铸钟的材料。
(今时今日,去往日本的某些寺院,仍能见到以铸钟为由筹来的铜镜堆满院落。迄今本人所见过拥有最多铜镜的,则属九州博多的净土宗寺,是为打造高达三十三尺的阿弥陀像而募集的。——小泉八云按)
彼时,无间山某位农夫的妻子也想为铸钟尽些薄力,便把自家的铜镜捐了出去。谁知方才赠出,就心疼起来,想起以往曾听母亲讲过这面镜子的来历。此镜不单曾为母亲所有,亦是外祖母,甚至曾祖母用过的旧物。细忖来,往昔岁月中更映照过自己的几许笑靥。当然,只要封几两银钱捐给寺里,即可将承载着对亡母历历回忆的镜子赎回,可她偏偏又拿不出这个钱来。每次往寺里去时,都能隔着栅篱看到院内堆置着许多铜镜,而自家的那面就混放在当中。因镜子背面镌有松竹梅的图案,一眼便能认出。每当此时,她就会忆起当年,母亲初次将那美丽的纹样拿给自己看时,幼小的她曾眉开眼笑、欢喜颜开的情形,于是便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把此镜偷偷取回,当作传家之宝永远珍藏。可惜的是,却总也遇不到合适的时机。而她则为此心绪不宁,愁云惨淡,仿佛皆因一念之错,而将生命中极为宝贵的部分愚蠢地赠予了他人。自古有谚曰:女魂镜中栖(古时许多铜镜背面皆刻有个“魂”字,即是对这句神秘谚语的一种体现—小泉八云按)。她镇日提心吊胆,生怕谚语所言为真,更怕后果会恐怖到超乎自己所能想象。但这份忧虑与苦楚,她却从未向任何人启齿过。
为无间山铸钟募集的铜镜,悉数被送往了铸造场。然而工匠们却发现:其中有面镜子无论如何不能熔化,任凭他们一次又一次反复以烈火焚烧,都始终完好无损。显然,定是随喜铜镜的女人生了悔意。女人的奉纳并非出自诚心本愿,她的我执便附在了镜中,即使经过几重炉火煅烧,也依然固守原样,冷硬不化。
此事迅速风传开来,弄得人尽皆知。这“顽固不化”的铜镜究竟来自于谁家的奉纳,亦很快水落石出。当心中的秘密与自身犯下的罪咎大白于众时,女人既羞愧难当,又怨愤不已。最后,终归不堪承受世人的冷眼,而修书一封,投河自尽。
那遗书如此写道:“奴死之后,镜必可熔,钟得铸矣。若有可击破梵钟者,奴将以己身之灵力,赐其财帛珍宝,金玉满钵。此诺必践。”
众所周知,凡心智失常,癫狂而死者,或自戕而亡之人,他们临终之前的遗愿与誓约,通常都具有超自然的灵力。女人死后,铜镜顺利熔化,一座气派的大钟得以铸成,人们亦始终牢记着其遗书所言,坚信她的魂魄必会给撞破大钟之人授以万贯家财。因此大钟方在寺内悬起,人们便蜂拥而至,纷纷前来一试身手,想要撞钟求财。所有人皆攒足浑身气力,拼命去摇荡那撞钟棒,然而巨钟岿如磐石,无论众人如何簇拥着敲打撞击,都始终无法损其分毫。饶是如此,世人却从不气馁,日复一日,从早到晚撞钟不辍,前仆后继,如痴似狂,即使院僧出面劝阻,也置若罔闻。于是钟声日日响彻,不绝于耳,简直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终于,忍无可忍之下,众僧们取下大钟,将其自山上滚落,沉入了泥沼之中,眼看幽深的渊薮彻底将大钟吞没了事。自此,巨钟便从世间销声匿迹,只剩下古老的传说流传至今。而传说中的那座钟,则被称作为“无间钟”。
话说日语中有一动词为“拟”,通常意指“比拟、摹拟、模仿、假想”,同时也包含“驱策念力、心灵暗示、意念传输与转换”的意思。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对“拟”这个动词所意味的某种通过头脑与心智运作,即调动主观意念来达成目的的、神秘的精神动力现象抱有一种奇妙的信仰。这个词无法在英文中找到适当的对译,因为它常常涉及形形色色的巫术、魔法,以及宗教信仰的实践活动。辞典中,一般将之解释为to imitate、to compare、to liken等,但仅仅如此仍不足以概括它所有的含义。更深层面上,它指的是:凭借冥想与念力,影响或支配客观现象,将物品、行为等,用其他事物转移和替代。通过这样的方式,取得一种灵异的、奇迹的结果。
举例来说,你想建造一座寺庙,却苦无这样的能力。但你可以假想自己像一位发心修庙的富翁那样,怀着与之相同的虔敬之情,在佛前放一颗小小的石子。你放下这颗石子的功德,就等同于建了一座寺庙。两者可以大致对等。再举一例:你无法读完佛教六千七百七十一卷经,但你可以制作一个能够容纳这些经卷的旋转书架,而后像摇辘轳一样转动这书架,只要你心中怀着想要阅尽六千七百七十一卷经的热诚,就必定可以获得与之等量的功德。以上两例,便足以说明“拟”这个词在宗教方面所具有的含义了。
不过,其在巫术运用当中的语义,不通过大量举例,却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尽管如此,暂且以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大致也可有所了解吧。譬如,你像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 在诗作《海伦姐姐》中描述的那样,模仿海伦烧蜡人的方法扎一个稻草小人,而后子夜丑时,用一把五寸长钉将之钉在寺院林间的某棵树上,并在脑中想象它代表某个人,那么现实中该人便会在巨大的折磨中痛苦至死。这样解释,想必读者们该会明白何所谓“拟”了吧?再比如,有盗贼夜闯门户,窃走了你家许多贵重财物,随后你在院中发现了贼人留下的足迹,此时你若能迅速在两只脚印上点燃大捆艾草,窃贼的脚底就会立刻肿痛难当,除非他上门求饶,听你发落,否则便将痛到坐卧不宁,不眠不休。这即是动词“拟”所表现的另一种“拟态化”的巫术仪式。而围绕无间钟的相关传说,其中所描绘的,则类似于前文第三例的做法。
自打巨钟滚落泥沼之后,世人想要撞钟,自然是无法如愿了。人们抱憾之余,开始在脑中观想敲破某件替代物的画面,认为即便如此也能讨好铜镜的原主人,即那名逝去女子的亡灵,从而求得富贵钱财。想来,那铜镜还真不是个省心的物什。以此法求财的人当中,有位名唤梅枝的女子,在日本民间传说里,因与源氏武将梶原景季关系密切而为人所知。两人曾结伴外出游玩,某日因梶原盘缠用尽,不意陷入窘境。于是,梅枝便想起了无间钟的故事。她找来一只青铜洗手钵,将之想象为巨钟,一面尽力敲击,一面高声求祷:“黄金三百两!黄金三百两!”直至将水钵击破才罢。此时,与两人同栖一间客栈的某位住客,听见梅枝对着一只铜钵敲敲打打,又口中念念有词,便饶有兴味前来一探原委,闻知两人正为银钱窘迫,竟当即慷慨解囊,惠予梅枝黄金三百两以充旅资。事后,梅枝敲钵求金的故事便被编成了歌谣,至今仍为艺妓们到处传唱:
梅枝敲铜钵,
黄金唾手得,
劝汝同效仿,
赎取自由身。
梅枝求财如愿以偿的消息,使得无间钟再度名声大噪,众多信者纷纷有样学样,巴望这番幸运也能惠临在自己头上。这些人当中,有个住在无间山大井川畔的农夫,镇日游手好闲,不事正业,终将家产挥霍得一干二净。于是这好吃懒做的汉子,便用自家院中泥土,比照无间钟的模样塑了口泥钟,一面口中大喊:“求金银财宝,求大富大贵!”一面将泥钟敲了个稀烂。
果然,自庭前地下冒出一位长发飘飘的白衣女子,手持一有盖的陶瓮,来到农夫面前,道:“汝之恳愿,奴已知悉。今授尔此瓮,以完汝愿。”
言毕,女子将陶瓮交至农夫手上,便隐去了身形。
那汉子大喜过望,忙飞奔回屋,将这喜讯告知妻子,并将陶瓮摆在妻子面前。那瓮沉甸甸颇有分量,夫妇二人合力才将盖子撬开,赶紧低头察看,却见瓮内有东西迅速充盈,不停漫涨,自瓮口满溢出来……
那充斥瓮中的,究竟是什么呢?恕本人实难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