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李悝(亏)变法

成功安抚了赵、韩两家以后,魏斯终于能空出手来归拢秦国了,可还没等他再次对秦国攻击呢,人家秦国自己先发生政变(此时的庶长晁已经死了)了。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被自己位高权重的叔叔赢悼子赶下了君位。赢悼子自立为君,这便是秦简公了。

秦灵公在位十年,前些年都被庶长晁掌控,没有什么政治资本,外加上他上位的时候太年幼,就是现在也属于年轻人那一列的,所以,秦国人都不怎么认他。

而赢悼子就不一样了,他在秦国的势力很大,说一不二,民望也高。再说庶长晁死后秦灵公也没有什么政治实绩(史书上没说庶长晁是怎么死的,但是笔者分析和他应该是有关系),所以,赢悼子便以“无能”为借口将秦灵公赶下了君主的宝座并取而代之。

秦灵公有一个儿子,叫赢师隰(席),秦灵公被赶下台的时候他还是个吃奶小子,秦简公怕留下祸患,便将其和其家人流放至陇西河谷。

赢师隰的家人生怕秦简公哪天后悔了再来将他直接弄死,便连夜逃到魏国去了,也幸好他的家人聪明,要不然以后就没有强大的“新秦国”了。

秦简公上位以后,深知现在秦国四面临敌,实在是不适合再继续战争,便着力发展秦国内政。

他先是派遣使者结好四方的少数民族,取消比较有威胁部落的贡品。紧接着,在少梁对岸建造了籍姑和繁庞两个军事要塞,以此遏制魏国。

他着力发展经济和农业,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秦国也因此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

可是留给秦简公的时间明显不多了,因为魏斯那边正磨刀霍霍的准备宰掉秦国呢,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出兵攻打秦国,第一是因为后方的中山国再次复国,第二是因为魏家正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活动,当魏国的变法结束以后,那便是秦国的末日了。

公元前414年,之前被智伯打残的中山国复国。

中山武公便是当初抵抗智伯之中山文公的儿子。

原来,当初智伯打残了中山国以后,中山文公带领着中山人民和晋国展开了常年的游击战。等到智伯被赵、魏、韩三家灭掉以后,赵、魏两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便打算消灭中山国。

中山文公深知两家的强大,想要凭着中山这么点儿的士兵对抗两家联军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他派遣使者前去联军大帐,表示中山愿意臣服于晋(实际上是臣服魏、赵两家),并年年上供。

两家族长也不愿意和凶狠的“中山狼”来回打游击,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魏斯为了控制中山文公,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时刻监视着中山文公的一举一动,使得中山文公简直和傀儡无异。

而中山武公便是中山文公和魏家公主的孩子,他幼年生活在中人城,看到父亲文公被赵、魏所控制时所过的傀儡日子,倍感羞愧,从小便立下了复国大志。

中山文公死后,将位置传给了中山武公。武公暗地结交、拉拢鲜虞族势力,培植亲信,积蓄力量,终于在前414年宣布从此不再听魏国的号令。

魏斯得知此事以后,凭着他的暴脾气,这时候应该就去讨伐中山,宰掉中山武公这个便宜外孙了。什么亲情,什么血浓于水,只要敢阻止魏家的强大之路,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照杀不误。

但是魏斯还是先忍住了,因为他现在还有一件更大的事情要做,那便是准备在魏国大变法。

要说魏国的变法,就一定要先说李悝。熟悉点儿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李悝乃是法家开天辟地的人物,是华夏史上第一个实施变法的人。

当然了,也有人说第一次变法的人实际上是管仲,他虽然没有把自己的治国方式叫变法,但也差不多了。

可您说的这一点我只能承认一大半,不能完全赞同,因为管仲虽然是用自己新的治国政策使得齐国富强起来,但是并没有大面积的改变法律,只不过是用法律的手段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富足。而李悝却是在魏家大改法律,使得本来就强大的魏家也因为他的变法更加强悍,所以我说李悝是实施变法的第一人。

李悝担任魏国丞相以后,在魏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他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从政治、经济、农业、军事和法律五个方面开始了魏国的全方位变法。

在政治上,李悝废除了世袭贵族特权,谁都甭想不劳而获。

那么什么叫做世袭特权呢?

比如说,笔者现在就是魏国的一名贵族,我的祖上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将军,给魏家立过无数的汗马功劳,魏家给了我祖宗好多赏赐,并承认我祖宗是贵族,月月发高额工资。

而我呢?我啥也不是,可就凭着我那个优秀的祖宗,也照样月月拿高薪,衣食住行样样不愁。

那么像我这样的人是什么呢?说好听一点儿是富N代,说难听一点儿那就是国家的蛀虫。

所以,李悝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以后,一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也能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

这样改革的结果彻底的灭绝了魏国“世卿世禄”制度,魏国因此省下了巨额资金,还让魏国的人民更加具有凝聚力。

在农业上,李悝主要实行“尽地力”和“平籴(敌)法”,废除了古老的井田制。

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

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

此法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当然了,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个平籴法是李悝和管仲学的,因为管仲当初在治理齐国的时候也使用了同样的办法。

在法律上,李悝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使之成为魏国的法律,并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了变法,固定了封建法权。

《法经》一共有六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这些法律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使得魏国在强大的同时也能够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转。

那别的都说完了,军事呢?军事上的变法哪去了?各位别急,咱现在就说。

公元前412年,李悝的变法已经在魏国成功实施,魏国的国力也蹭蹭的往上窜。

就在这个时候,魏斯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大才,这人就是吴起。

吴起投靠了魏斯以后,在军事上给魏斯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魏斯经常听得入迷,便让他和李悝一起负责魏国的军事改革。

而李悝和吴起也是真不负众望,一起弄出了当时在整个中原,哦不,应该是整个亚洲最悍的步兵战斗集团。

这个战斗集团清一色的重步兵,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叫魏武卒。

魏武卒,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支职业战斗集团。在以前,华夏从来都没有职业的士兵,各个国家都是在战斗之前定好了每户哪个人是士兵,并在开战以前集结起来,等打完仗以后再把他们放回去,让他们继续耕田。所谓的战功也就是两个赏钱,仅此而已。

这样毫无疑问的,使得士兵们的作战热情不高,并且战斗能力低下。

而魏武卒不一样,不但能按月领到高额的工资,还能用军功换取爵位。那么魏武卒的精锐程度究竟到了什么地步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选拔标准。

因为魏武卒的待遇非常好,所以魏国那些青壮年的小伙子全都来报名,吴起和李悝先是将这些青年聚集在一起,然后让士兵们披上三层重甲和铁盔,所谓的三层重甲不是说穿三件衣甲,而是一种独有的,重达七十到九十斤不等的铠甲。

这三层铠甲最外面全是铁制,第二层是皮制,第三层是加厚的绸制(注:加厚绸制衣甲能够在被弓箭射中以后不破开,连着绸子一起进入到肉里面,这样会减少弓箭的冲击力,并且保持伤口的清洁,使得因中箭而引起的破伤风(那时候没有破伤风这个词,具体叫什么我也不知道)在魏军杜绝)。

这还不算,这些人还要能拉动重弩,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并在走完一百多里以后能马上投入战斗的,这才算是合格,能够入选魏武卒的阵营。

武卒的编制是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将”,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

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魏武卒作战指挥系统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即便是战败了,也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在军事训练上,吴起聘请了专职教练(林冲上梁山以前的职位),对这些军事基本素质较高的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

在训练中,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

凭借着这些精悍的魏武卒和魏国强大国力的支持,吴起即将为魏国打下了秦国整个河西之地,让从建国至今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秦人闻吴起之名便丧胆,也使得吴起在时无人敢犯魏国。

那这个吴起究竟是什么人呢?他凭什么能够得到魏斯如此的器重呢?他有什么英雄事迹呢? I2jz/ITCHOoMtNL9Z81kkz+hipUoHK+U2jlVB8ANdanVzSOk+giV2ylZQ6MuzT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