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贫血的原因非常多,甚至有些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归纳起来,贫血不外乎由三大类原因造成: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原料的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可形成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缺陷有关。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及相关的贫血、感染综合征。
2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单纯红细胞减少性贫血。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3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是一类遗传性红系干祖细胞良性克隆异常所致的,以红系无效造血和形态异常为特征的难治性贫血。根据遗传方式,该病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和显性遗传型。
4 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发生了质的异常,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前者因为病态造血,高增生,高凋亡,出现原位溶血;后者肿瘤性增生、低分化,造血调节也受到影响,从而使正常成熟红细胞减少而发生贫血。
2.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
微环境包括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
1 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硬化病、各种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以及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均可损伤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使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而影响血细胞生成。
2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均具有正负调控造血作用。肾功能不全、肝病和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足;肿瘤性疾病或某些病毒感染会诱导机体产生较多的造血负调控因子如TNF、IFN、炎症因子等,均可导致慢性贫血。
3.任何一种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可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1 叶酸或维生素B 1 2 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由于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导致机体叶酸或维生素B 1 2 绝对或相对缺乏或利用障碍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2 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素合成,又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该类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红细胞异常所致溶血
1 血红素异常所致溶血。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所致溶血,如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继发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所致溶血,如铅中毒。
2 珠蛋白合成异常所致溶血。珠蛋白肽链合成量的异常所致溶血,如海洋性贫血;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所致溶血,如异常血红蛋白病。
3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所致溶血:如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4 红细胞膜异常所致溶血。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棘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链膜蛋白异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红细胞胞外环境异常所致溶血
1 免疫性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同种免疫性溶血,如因血型不符所致的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或慢性输血相关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症。
2 血管性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血管壁被反复挤压,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血管壁异常,如血管炎、瓣膜病、人工瓣膜植入术后。
3 物理因素所致溶血。血浆渗透压改变。
4 化学因素所致溶血。氧化剂所致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5 生物因素所致溶血。疟疾、黑热病、蛇毒。
因失血过多引起的贫血称为失血性贫血,可根据失血速度分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属于正常细胞型,而慢性失血性贫血被称为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由出凝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和严重肝病等)和非出凝血性疾病(如外伤、肿瘤、结核、支气管扩张、消化性溃疡、痔疮和妇科疾病等)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