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经期相关病症自诊秘诀

女性在行经期间还会存在一些月经伴随诸症,即月经前后及经期伴随月经所出现的一些全身特殊不适等病症,也需要引起重视。

行经乳房胀痛

每值经前或经期乳房作胀,甚至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者,称“经行乳房痛”。本病属现代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多见于中青年妇女。乳房属胃,乳头属肝,冲脉所司在肝而又隶于足阳明胃经,故冲脉与乳房、乳头相关。若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遇经前、经期冲脉气血充盛,淤滞更甚,令乳络不畅,可致本病发生。常见分型有“肝郁气滞型”和“胃虚痰滞型”。本病以乳房胀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辨证要点,治疗以行气豁痰、疏通乳络为原则。

肝郁气滞型

经前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痛甚不可触衣,疼痛拒按,经行小腹胀痛,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经行不畅,色黯红,舌红,苔薄,脉弦。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气血不畅,肝司冲脉,经前冲气偏盛,冲气循肝脉上逆,肝经气血壅盛,乳络不畅,“不通则痛”,故乳房胀痛或乳头痛痒,疼痛拒按;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故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经行小腹胀痛;肝郁气滞,冲任阻滞,故经行不畅,色黯红。舌红,苔薄,脉弦,也为肝郁气滞之征。

治法: 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方药: 柴胡、枳壳、炙甘草、白芍、川芎、香附、陈皮。

胃虚痰滞型

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痛甚不可触衣,胸闷痰多,食少纳呆,平素带下量多,色白稠黏,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滑。胃虚痰盛,气机不畅,经前或经期冲气偏盛,挟痰上逆,壅阻乳络,“不通则痛”,故经前、经期乳房胀满而痛,或乳头痒痛;痰湿壅滞中焦,中阳不振,运化失职,故胸闷痰多,食少纳呆;痰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平时带下量多,色白黏腻;痰湿阻于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故经行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滑,也为胃虚痰滞之征。

治法: 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药: 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陈皮、半夏、茯苓、海藻、红花、香附、丹皮、甘草。

行经泄泻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性的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又称“经行而泻”。经行泄泻属于现代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范畴。经行泄泻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因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温煦脾阳,又为胃关,主司二便。经行前或经时,血盈于冲任,气随血下,脾肾益虚,虚则不能运行其湿,湿聚而下走肠间,发为经行泄泻。经行泄泻的辩证,主要分清脏腑所属,泄泻伴脘腹胀满者,多为脾虚;腹痛即泻,两胁胀痛者,多为脾虚肝木乘之;若泄泻清稀如水,五更而泻,畏寒肢冷者,则为肾阳虚所致。治疗本病的总则,以健脾温肾调经为主。

脾虚型

证见月经将潮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脘腹胀满,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经色淡红,质稀。面色黄,唇舌淡红,苔白,脉细缓。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调经。

方药: 健固汤加减。

处方: 党参、薏苡仁、山楂子各20克,白术、巴戟天、石榴皮各15克,云苓、白扁豆各30克,砂仁6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水煎服。

肾虚型

证见经前或正值经期,大便泄泻如水样,常于五更天亮前泄泻。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月经可后期,经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肾扶阳,暖肚止泻。

方药: 四神丸合健固汤加减。

处方: 补骨脂、吴茱萸、白术、巴戟天、石榴皮、白芍各15克,肉豆蔻、薏苡仁各10克,五味子、炮姜各9克,党参20克,云苓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白术

行经浮肿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本病多因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湿不运,或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而作胀。经行浮肿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证候,经净则浮肿渐消。如经净后浮肿仍不能消退者,则需考虑是否为肝、肾功能不良而引起,应结合有关检查,明确诊断。

脾肾阳虚型

主要证候为经行面浮肢肿,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经行量多,色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莫制,则见四肢浮肿。脾虚失运,则纳减腹胀,大便稀溏。腰为肾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脾肾虚损,经血失固,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乃为阳虚不足之候。

治法: 温肾,健脾,利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加补骨脂、川芎、巴戟、茯苓、白术、桂枝、甘草。

气滞血淤型

主要证候为经行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叹息。苔薄白,脉弦细。A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 八物汤(《济阴纲目》),加泽兰、茯苓皮、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延胡索、川楝子、炒木香、槟榔。

行经吐衄

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称“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代偿性月经。发病机理主要为火热上痰,值月经期冲脉气盛上逆,损伤阳络而发生吐血、衄血。经血上行由口鼻出,必致下注冲任者少,甚或全无,故经行吐衄时,月经量减少,甚或无月经。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不同,治疗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为大法,或滋阴降火,或清泄肝火。

阴虚肺燥型

主要证候为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热干咳,咽干口渴,月经量少,或无月经,颧赤唇红,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素体阴虚,心火偏亢,经期冲脉气盛,冲气挟心火上逆,灼肺伤津,损伤肺络,以致经前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阴虚精血耗伤,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虚热上浮,故颧赤唇红;虚热灼肺伤津,肃降失职,故咽干口渴,潮热干咳;阴虚精血亏少,冲任空虚,故月经量少或无月经。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也为阴虚肺燥之征。

治法: 滋阴润肺,降火止血。

方药: 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芥穗、丹皮)加知母、麦冬、旱莲草。

肝经郁火型

主要证候为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深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经量减少,甚或无月经,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经郁火,伏于冲任,经前或经期冲气偏盛,冲气挟肝火循经上逆,损伤阳络,故经行吐血、衄血,色深红,量较多;经不下行而由口鼻溢出,冲任气血因而不足,血海满溢不多甚或无血可下,故经量减少或无月经;肝气郁结,故烦躁易怒,两胁胀痛;郁火上扰清窍,故头晕目眩;肝与胆相表里,肝火盛则胆也热盛,胆热液泄,故口苦咽干;火热伤津,则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也为郁火之征。

治法: 疏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 清肝引经汤加减。当归、白芍、生地、丹皮、栀子、黄芩、川楝子、茜草、牛膝、甘草、白茅根。 LvERa7TEK5mffEZkB/w1k+Flns4vXXlfuVKDya3Y5yfAcqVOZJLcIRHqIvV3Av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