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女性月经不调的相关内容,首先得从女性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月经的形成与变化、月经期间的生理表现与周期等知识进行逐步了解。
月经的特征
健康女子一般在14岁左右开始月经来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月经初潮是女子逐渐发育成熟并初步具有生育能力的标志。初潮年龄可因地域、气候、营养、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而略有差异,多数在13~15岁,可以早至11~12岁,或迟至16岁。
月经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表现为月经的正常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月经周期具有明显的月节律,一般为28~30天。每次月经的持续时间称为“经期”,正常为2~7天,多数为3~5天。每次月经流血的总量称为“经量”,具有个体差异。经色呈暗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较鲜,将净时渐淡。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经期一般无特殊症状。部分女子在经前或经期可出现轻微的小腹胀、腰酸、乳胀,或情绪不稳定,经后自然缓解,一般不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妇女一生中有月经来潮的时间在35年左右,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便停止来潮,以最后一次月经为标志,停经1年以上称为“绝经”或“经断”,绝经后不再具备生育能力。绝经年龄范围在44~54岁,受遗传、体质、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也可早至40岁或晚至55岁绝经。
生育年龄的妇女除了妊娠期间月经停闭不来潮外,多数哺乳期妇女亦无月经来潮,属于生理性停经。个别妇女身体无特殊不适,而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古人称为“并月”;三个月来一潮者称为“居经”,亦名“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终生不潮而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妊娠早期仍按周期有少量阴道流血,但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
生理年龄与月经的关系
女性根据其生理特点可分为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和老年期6个阶段。出生4周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期,婴儿由于受胎盘及母体性腺产生的激素影响,其太阴较为丰满,子宫、卵巢有一定程度的发育。
从新生儿期到12岁左右称为幼年期。这一时期的女孩儿体格虽快速增长,但生殖器却发育缓慢,生理学上称为幼稚型。特点是阴道狭窄、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酸度低、抗感染能力强。子宫颈比子宫体长,占子宫全长的2/3.卵巢狭长,卵泡不发育。七八岁起,内分泌腺开始活动,逐渐出现女性特征,骨盆逐渐变得宽大,髋、胸及耻骨前等处的皮下脂肪逐渐增多。10岁左右,卵巢中开始有少数卵泡发育,但大都达不到成熟。11~12岁时,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女性从月经来潮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一般在12~18岁。此期间全身及生殖器官迅速发育,性功能日趋成熟,第二性征明显。丘脑下部和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加强。卵巢增大,卵泡细胞反应性提高,且有进一步发育,并产生性激素。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内外生殖器官发育增大,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增加,阴道黏膜变厚,出现皱襞,上皮细胞内有糖原;子宫体增大,为宫颈长度的2倍;输卵管增粗。
女性卵巢功能成熟(性激素周期性分泌及排卵)时期称为性成熟,又称生育期。此阶段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是女性生育功能最为旺盛的时期,生殖器官及乳房在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作用下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在此时期需非常注意营养的补给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影响月经初潮期的因素
女性月经初次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初潮是少女进入青春期走向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初潮的年龄因个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条。
营养充足的营养直接滋养人们的身体,少女更是如此。据调查,5岁左右时身体瘦弱、发育欠佳、营养不良的女孩,初潮年龄平均为15.2岁;而5岁左右时身材较高、营养良好的女孩,初潮年龄则明显提前,平均为13.7岁。
疾病疾病直接影响健康,影响内分泌功能,造成发育中的少女月经初潮推迟,甚至带来生育上的麻烦。最常见的疾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其中结核、慢性肝炎、糖尿病、吸收不良综合征、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厌食症等,对初潮影响尤其明显。还有一些疾病,易导致初潮提前,如脑瘫、耳聋、视觉缺失、癫痫、身体残缺、神经血管缺损以及胎儿16周前发生的异常情况等。这些疾病中,有的是先天性疾病,需经婚前检查等措施予以避免;而很多是因后天的环境因素或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的,所以日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环境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其他因素初潮还与社会环境、种族、家庭、地理环境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这些因素的影响较为复杂,很难准确界定,但对少女初潮的影响通过观察还是可以发现的。据医生临床观察,母亲初潮晚,女儿的初潮年龄也会相应推迟;天气炎热与寒冷,对少女的初潮年龄影响不大;东北地区与南方的少女相比,差异很小;海拔高度对少女的初潮可能有一定影响,海拔越高越可能造成初潮推迟,但这种差异不能排除生活、营养因素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西藏的藏族少女,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7.6岁,这就说明少女初潮与物质生活和地理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总之,影响少女初潮的因素较多,也很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月经来潮
育龄妇女每隔1个月左右,子宫内膜发生一次自主增厚,血管增生、腺体生长分泌以及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并伴随出血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阴道排血或子宫出血现象,称为月经,其形成过程如下:
1.女性达到青春期后,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下,垂体前叶分泌促卵泡成熟素(FSH)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并开始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变化。
2.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又通过对下丘脑垂体的正反馈作用,促进垂体前叶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以增加LH分泌更为明显,形成黄体生成素释放高峰,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
3.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时期,子宫内膜主要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加速生长且机能分化,转变为分泌期内膜。
4.由于黄体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血液中这两种激素浓度增加,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和黄体生成素减少,黄体随之萎缩,因而孕激素和雌激素也迅速减少,子宫内膜骤然失去这两种性激素的支持,便崩溃出血,内膜脱落而月经来潮。
月经的周期节律
月经有月经为一个月经周期,阐述如下:
月经期行经第1~4天,此期子宫泻而不藏,排出经血,呈现“重阳转阴”特征。其中第1天经量较少,第2、3天较多,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此时要注意饮食健康、营养均衡,外阴干净,禁同房。经期时间过长或过短、经量过多或过少都属于月经不调,需要调经治疗。
经后期指月经干净后至经间期前,为周期的第5~13天,此期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呈现阴长的动态变化,呈“重阴”状态。重阴,是指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的阴长。此时也是卵泡生长的时期,子宫内膜增生,一般厚2~3毫米,月经干净后阴道会分泌一定量的带下,带下稀薄透明。
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真机”时期,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排卵期”。若有排卵,在测基础体温时可有体温由较低值突然升高0.3~0.5℃。监测排卵时B超可看到卵巢里有增大的卵泡至消失排出的过程。对于月经正常的女性,排卵多在下次月经前14天,卵子自卵巢排出后可存活1~2天,受精能力最强为排卵后24小时内,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可存活2~3天,因此在排卵前后4~5天为易受孕期,这可以指导夫妻正确地选择同房时间受孕。
经前期即经间期之后,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此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重阳,是指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阳生的高峰时期,此时阴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一般历时14天,因排卵后卵泡内出现黄体,故又称黄体期,卵巢受黄体刺激素的影响,分泌黄体素,维持增厚的子宫内膜,以利受精卵着床,若无受精卵着床,子宫内膜便会崩解,月经周期随着月经来潮结束。
月经暗藏的信号与作用
常有女性抱怨自己每个月都流血,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样反而大大降低了得癌症的概率,还能增加血液循环,时常造新血,让新陈代谢加快,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所以,月经对给女性来说,是正常的生理特征,会带来很多有用的信号。
怀孕信号育龄期已婚女性,以往月经规则,此次月经超过10天以上未来,首先要考虑是否怀孕了。确定妊娠以后,若不准备生育的要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想生育的,则要更加注意营养,避免接触烟、酒、农药、有害化学物质、射线等,避免服用可以引起胎儿畸形的药物。
疾病信号如果女孩已过18岁仍无月经来潮,称为原发性闭经;女性既往曾有过正常月经,现停经3个月以上,称为继发性闭经(不包括因妊娠、哺乳、绝经所致),此情况下,需检查是否有生殖道下段闭锁、先天性无子宫或子宫发育不良、卵巢肿瘤、脑垂体肿瘤或功能低下、内分泌或消耗性疾病。
增强造血功能月经引起机体经常性地失血与造血,使女性的循环系统和造血系统得到了一种男性所没有的“锻炼”,它使女性比男性更能经得起意外失血的打击,能够较快制造出新的血液以补足所失血液。
降低过量铁伤害有一种称为血色素沉着症的遗传性疾病,容易引起患者铁元素代谢失调,以致身体内会积聚过多的铁。铁过量会缓慢地导致皮肤、心脏、肝、关节、胰岛等处的病变。月经周期性的失血正好消耗掉了过量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