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也称为经期疼痛,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等,常伴有下背部痛、恶心、呕吐、头痛或腹泻。痛经会影响人的正常活动,需要通过药物对症治疗。
中医分型
1.肾气亏损型
病因病机: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证候分析: 肾气本虚,精血不足,经期或行经前后,精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下腹部隐隐作痛,喜按;肾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不足,不能上养清窍,故头晕耳鸣;肾亏则腰腿失养,故腰酸腿软;肾气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肾气亏损之征。
治疗原则: 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饮食禁忌: 忌食寒凉生冷食物,忌食难消化的食物。
对症方药: 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2.气血虚弱型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血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
证候分析: 气血本虚,经血外泄,气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隐痛喜按;气血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不养心神,故心悸,失眠多梦;气血虚不荣头面,故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也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疗原则: 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饮食禁忌: 忌食寒凉生冷、刺激性食物。
对症方药: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当归、党参。
方药加减: 若反酸者,酌加煅瓦楞子;若泛吐清水者,酌加半夏、吴茱萸;若痛甚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若胀满苔腻者,去党参、红枣,加泡参、薏仁、砂仁;若寒热互见者,酌加黄连。
3.气滞血淤型
病因病机: 素性抑郁,或愤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或经期产后,余血内留,蓄而成淤,淤滞冲任,血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证候分析: 肝郁气滞,淤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肝气郁滞,故胸胁、乳房胀痛;冲任气滞血淤,故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淤点,脉弦或弦涩有力,也为气滞血淤之征。
治疗原则: 理气活血,化淤止痛。
饮食禁忌: 忌食寒凉冰冷之物。
对症方药: 膈下逐淤汤(《医林改错》)。
方药加减: 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黄柏。
4.寒凝血淤型
病因病机: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食物,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证候分析: 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淤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经血量少,色黯有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寒伤阳气,阳气不能外达敷布于体表,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也为寒凝血淤之征。
治疗原则: 温经散寒,化淤止痛。
饮食禁忌: 忌食寒凉生冷、刺激性食物。
对症方药: 温经汤(《金匮要略》)。
方药加减: 若痛经发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宜吃食物
饮食均衡,补充矿物质,多食红糖;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禁酒。
油菜
苹果
鸡肉
鱼肉
紫菜
牛奶
生活保健
√学习掌握月经卫生知识,消除或改善不良的心理变化。
√饮食起居要有规律,积极做好月经期的卫生保健。
√适当参加一些低强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积极正确地检查和治疗妇科病,是预防痛经的一项重要措施。
√注意保暖,尤其是痉挛及充血的骨盆部位,这样会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松弛。
×月经期不避免寒冷刺激,如淋雨、涉水等。
保健秘方
秘方一: 取鸡蛋2个,益母草30克,元胡15克,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同煮,鸡蛋煮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喝汤。经前1~2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服5~7天,能起到行气、养血、活血、去淤、止痛的作用,最适合于气滞血淤型痛经者食用。
秘方二: 苹果(约400克)去皮,用刀切成月牙状。把苹果放入奶锅,倒入红酒没过苹果,开中火炖煮15分钟即成。每日热饮两次,具有温阳补血、缓急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