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冷战和社会主义洪流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在这短短的7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不仅很快就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完成了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还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制定了以实现工业化为“主体”,同时推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通过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等政策,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从时代的角度来研究这段历史,中国共产党当时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下呢?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大决策在这7年中所发生的变化,同党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局势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革命胜利之际,国际局势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特点。从全局看,帝国主义时代的本质没有改变,但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和东欧发展起来了;战争和革命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战争已经从“热战”变为“冷战”。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当时所处的时代,依然是帝国主义时代,但在帝国主义依然占主导地位的这个时代里,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特点:其一,由于帝国主义害怕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和人民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千方百计阻止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活动,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开始了,战后国际关系形成了两极格局。其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批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影响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人民向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从未有过的时代大潮。总起来说,从1949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具有冷战和社会主义欣欣向荣发展的特点。

第一,两极对立和冷战格局的形成,是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研究战后的世界历史也好,研究战后社会主义由盛到衰的历史也好,研究战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也好,都离不开冷战这个时代特点。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一边倒”,之所以要加快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都和冷战以及冷战中出现的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滚滚向前发展的时代洪流有关。

冷战的发生,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关系的大调整,特别是同雅尔塔体系有关。在世界人民反对德日意法西斯的斗争中,世界各国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召开的开罗会议,商讨了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及援华方案。会后公布的《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一切侵占的土地,塑造战后东亚的新局势。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首脑1945年2月4日到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如何彻底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规划战后欧亚有关国家的疆界,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由于苏联当时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这一会议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实际上体现和承认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平相处的局面。

同时,由于雅尔塔体系明确划分了苏联和美英的势力范围,这就成为后来导致两极对立的重要政治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本土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比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要好,因此它凭借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走上了全球扩张,遏制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1946 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在一篇电文中主张美国应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颠覆、局部武装干涉和持续政治冷战的办法,来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在这篇电文中,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冷战”这个概念。

接着,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杜鲁门总统陪同下,在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今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个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铁幕”后面的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这一关于“铁幕”的描述,第一次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世界分为隔绝的两半:东方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个对立的阵营。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要求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目的是援助两国镇压国内的共产党。杜鲁门公开表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在史学界被称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紧接着,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历史上著名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决定在1948年4月到1952年6月拨款援助欧洲131.5亿美元,稳定西欧经济,防止社会动乱和革命的发生。

更进一步的动作,是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由美国主导的针对苏联的欧洲军事同盟。这样,东西方之间从政治、经济对立发展到了军事对立。1955年5月14日,由苏联牵头的包括东欧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就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冷战格局全面形成。

所谓“冷战”,带有浓厚的反共色彩。只要看一看中国革命的胜利给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就可以明白“冷战”的实质。中国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国会发生了著名的“麦卡锡事件”,即参议员麦卡锡提出了“谁丢失了中国”这样荒唐的问题,并由此在美国形成了一股歇斯底里的反共反华浪潮,对抗日战争期间同中国有联系的“中国通”外交官进行所谓“忠诚”审查和司法追究。这样的事件,在世界上被称为“毛泽东的胜利和美国外交官的悲剧”。在美国这样一个自诩“民主”的国家里,发生这样的悲剧,同当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冷战格局有直接的关系。

今天,许多年轻朋友还在问:“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后,为什么要‘一边倒’?”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实行后来那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而只是一边倒向苏联。

回顾历史,关于“一边倒”问题,是毛泽东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的时候,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来的。当年,毛泽东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的回答,当年针对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一些人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幻想。为什么说这是“幻想”呢?这不仅是因为历史上关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各种方案都试过、都失败了,而且时代也不允许。这是因为,中国革命胜利之际,国际局势早已在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动,美国、英国和苏联已经从反法西斯同盟变为两极对立对峙的关系,国际社会形成了影响世界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格局。而中国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在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共浪潮中,中国共产党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一边倒”。即使如此,中国共产党还是决定暂时不收回香港和澳门,为中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交往留了一个窗口。

第二,社会主义欣欣向荣,是当时国际形势和时代潮流中的又一个特点。

无论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牺牲,还是为最后打败德日意法西斯作出的贡献,苏联都是最大的。因此,帝国主义国家十分害怕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在战后迅速扩大,对苏联发动了冷战。但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是谁也遏制不了的,特别是欧洲许多国家都是在苏联红军击败德意法西斯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加上各国共产党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战后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时代洪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还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东欧以及亚洲一些国家都建立了共产党掌握政权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些国家都以社会主义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许多殖民地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也打出了社会主义的旗号(尽管它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世界格局变动中成为一股时代洪流,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研究中国1949年后从新民主主义迅速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须看到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还原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各国人民在打击德意占领军和本国反动派的艰苦斗争中,民主力量不断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纷纷成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特别是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唯一领导力量。南斯拉夫共产党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时候就成立了临时政府,并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苏联红军开进南斯拉夫时和他们并肩作战,解放了首都贝尔格莱德,随后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全部国土。战后举行全国大选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阵线获胜,1945年11月29日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在德军入侵后,也领导人民开展了勇敢的斗争,并组建了临时民主政府和民族解放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于1944年11月17日解放了首都地拉那,29日解放了全部国土。1945年12月,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阵线在立宪议会选举中获胜,随后成立了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德国的附庸国,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或工人党)同其他反法西斯政党组成爱国阵线(或祖国阵线、民族独立阵线),在苏军进入这些国家的时候,或发动起义成立新政权,或直接召开临时国民大会组建临时政府。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47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9月废除君主政体后宣告成立,10月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任部长会议主席;匈牙利共和国于1946年2月宣布废除帝制后成立。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既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又有资产阶级流亡政府拥有的武装力量,此外,波兰还有农民党等其他政党及其武装力量,情况比较复杂。在苏联红军攻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人民成立了临时政府,然后经过商谈,临时政府和流亡政府于1945年6月28日组成联合政府,共产党人进入联合政府;捷克斯洛伐克则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共产党和前总统在英国组织的临时政府达成协议,1945年4月4日成立民族解放阵线,5月5日在首都布拉格发动起义,在苏联红军开进捷克斯洛伐克消灭德军后,1946 年5月全国进行议会选举,共产党成为第一大党,组建新政府。

德国的情况更复杂。在德国1945年5月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区占领了全德,实行军事管制。苏联当局在自己的占领区内整肃法西斯分子,打击容克地主和反动资本家,大力扶持民主势力,允许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同盟、自由民主党公开活动,并于1945年6月和8月先后建立了州政府和中央机关,于1947年12月在柏林召开了德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选出的德国人民委员会为整个德国起草一部宪法。1949年5月15、16日,苏军占领区选举了人民代表;5月29日,第三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柏林开幕,批准了人民委员会提出的宪法草案,呼吁在德国实现统一与和平。但是,美英法反对苏联主导的德国统一方案,1949年9月20日在西方占领区正式成立联邦德国政府。这样,1949年10月7日,德国人民委员会举行会议,宣布行使最高立法机关的职权,同时宣告5月30日通过的宪法生效,决定当天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是,就在战后出现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即我们常说的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

这样,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东欧已经有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共8个人民民主国家。这些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既和本国共产党和人民坚持反法西斯斗争相联系,又和苏联红军打击法西斯主义以及战后提供的支持分不开。

由于这些国家原来大多是落后的农业国,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后,都进行了民主改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1946年到1952年期间,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推进银行和工业国有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苏联对这些国家影响很大,各国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时候,制订了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这些国家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加剧。除了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外,这些国家在战后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大多数是多党制的民主联合政府,共产党一方面同其他左翼政党合并,团结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另一方面同资产阶级和其他的右翼政党开展激烈的斗争,有的右翼领导人失势后逃亡国外。到1948年,东欧各国最终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

除了苏联和东欧出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局面外,在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越南也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蒙古则在1924年就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的情况比较复杂。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美苏两国商定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北,接受侵朝日军的投降。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 年8月,北朝鲜共产党和新民党合并为北朝鲜劳动党。这之前,北朝鲜已经成立了临时人民委员会,并领导人民开始了土地改革。美军占领南朝鲜后,先宣布成立军政府,解散南方各地人民委员会,然后在1948年8 月15日经过选举宣布成立大韩民国。在这种情况下,北朝鲜劳动党联合南北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于1948年8月进行普选,9月2日举行朝鲜最高人民会议,9月9日宣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越南在获悉日本投降消息后,由印度支那共产党中央和越南独立同盟总部决定立即发动总起义。1945年8月16日,越南解放军攻克太原;17日到19日河内人民发动起义,夺得政权。接着,各地纷纷起义。这在越南历史上,被称为“八月革命”。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蒙古情况比较特殊,那里的革命者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在1921年3月1日就成立了蒙古人民党(1925年3月起改称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人民革命。在苏俄红军帮助下,1921年7月11日就宣布成立人民革命政府。经过废除农奴制、取消封建主特权,1924年6月13日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同年11月8日召开第一届大人民呼拉尔会议;11月26日,通过了第一部宪法,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1945年8月正式向日本宣战,配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为击败日本关东军作出了贡献。由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原来叫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苏美两个大国的压力下,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达成协议,同意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来“证实其独立愿望”。1945年10月,外蒙古举行全民投票。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承认了外蒙古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古开始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因此,新中国成立前,在亚洲已经有朝鲜、越南、蒙古3个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加上苏联和东欧的8个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已经有12个人民民主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诞生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由共产党来领导人民开始当家作主,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人民大革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最好的局面。

1949年12月,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苏联结成互助的同盟关系,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标志意义。

综上所述,从1949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就是在全世界进入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出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欣欣向荣的态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洪流。

了解了这一点,对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事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就比较好理解了。比如,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来的。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早已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过渡、过渡时期有多长,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回答。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说过过渡时期要20年,党的文件中也说过要三个五年计划,等等。总之,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目标和任务,过渡时期不会很短。但是,实际上,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只有4年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只有7年时间,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而且,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这样,就在理论界和党史界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关于过渡时期问题的争论。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经对此作出了结论。这里,我们可以从时代的角度,联系当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社会主义洪流和世界人民向往社会主义的激情,对在过渡时期里为什么那么快就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可以理解了。其一,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是当时的时代大潮。这个潮流对于中国国内来讲,不仅对共产党人有影响,对广大人民包括对民族资产阶级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当时许多人看来,“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种深刻而又广泛的思想影响,对于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改造速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既是一种思想影响,同时也意味着在这样的思想认识条件下加快过渡,可以减少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阵痛和障碍。这对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来讲,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其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我们加快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也起了很大作用。中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在这样的国家怎么推进社会变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原来,我们考虑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打好工业化的基础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在土地改革后形成的个体经济基础上不仅发展不了工业化,而且个体农民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会重新出现两极分化。苏联的经验则是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结合起来,把农村的技术改革和社会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农业合作化的社会改革来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国家的工业化。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加快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是学习了苏联的经验,同时又面对土地改革后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这一客观现实,目的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地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当然,后来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我们也沿袭了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弊端,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因此,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把这件事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大潮中去认识,就可以认识到,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工作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件事,无疑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vxBBHTjfPJDucySVFMnC7Obc6zTy8Nk+P2qcwo85BhndXyw4ewkRDucnlw0eiF5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