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功夫的悟

功夫之所以如此特别,正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仅仅只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来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每个动作都是它自身的,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越接近功夫的真谛,冗余的表达就越少。

功夫不需要漂亮的西装和配套的领带。当我们焦急地寻求精准、致命的技巧时,它还存在一些秘诀。但是如果习武者将注意力放在“看”和“搏”上,就可能会错过这些秘诀。(毕竟,用不过分偏离自然的招式,来对付对手的方法又有多少呢?)功夫看重平凡中的奇迹,而这个观念是与日俱消,而非与日俱增的。

功夫中的明智,并不意味着要去增加更多东西,而是要祛除过分复杂和装饰性的东西,简简单单就好。就像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会在塑像上增砖添瓦。而是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这样本质才可以毫无阻碍地再现于观者面前。功夫只要一双手,不需要那些花哨的装饰和手套,他们只会阻碍双手的正常功能。功夫修为越高,越趋于质朴无华。而越是境界不够的人,就越喜欢装饰自己。

功夫的修炼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以及“无艺术”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习武者对武术中的搏击艺术一无所知,天真无邪。在搏击战时,他只是本能地防御和攻击,而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尽管他不懂什么是科学搏击方法,但他显示出的是本真的自己。

第二阶段是艺术阶段,也就是功夫训练的开始。有人会教他各种各样防御和攻击的方法,各式各样的踢腿、步法、移动、调整呼吸以及思考问题的技巧。毫无疑问,此时他对搏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但是遗憾的是,他同时也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以及自由的感觉。他的动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也往往会在不同的动作之间,停下来思索和分析各种动作是否正确。更糟的是,他可能会被智力所束缚,而让自己游离于真实之外。

第三阶段,“无艺术”的阶段。经过多年严格而艰难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功夫终究没什么特别的,他不会再强迫自己去想招式,而是像压在土墙上的水一样,调节自己去适应他的对手——从最细微的裂缝里流过。这时他只要像水一样无形且漫无目的即可,其他什么也不用去做。没有任何事情掌控着他,他因此也就获得了自由。

这三个阶段同样适用于中国功夫的各种招式,有些招式十分简单,只是基本的防御和攻击,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些招式的组合缺少连贯和变化,比较粗糙。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些更复杂的招式,又太过注重装饰,习武者往往因为动作的优雅和花哨而忘乎所以。不管是所谓的硬派还是柔派,都常常涉及大量的花哨动作。他们往往会用一大堆复杂的进退步法,去攻击一个目标。(这如同艺术家在画完一条蛇之后,还要添上漂亮的脚一样——画蛇添足而已。)

举个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这样,再那样,最后那样”——然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对手沉浸在抓住领口的愉悦之中(不管怎样,他确实抓住了),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对于想追求与众不同的武术家来说,这也许有点太不精明了,因为它太简单,可以说毫无艺术感可言。但正是因为它如此平常,才适合我们在实战中运用。

艺术是对自我的表达,方法越复杂越有所限制,表达原始自由感的机会就越小。尽管技术在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应该太复杂、太局限或太机械。如果我们受它的牵制,我们就会被其局限性所累。

记住,要让人去创造方法,而不是让方法去创造人,所以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别人预想的招式之中。毫无疑问,他的方法适合他,但却不一定适合你,你自己是要展现技巧而非“做”技巧。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行动者”,而只有行为本身。当有人袭击你时,你所使用的并非特定的招式(招式二,或者招式四),而是当你察觉对手的袭击时,你轻轻一闪,如影随形,像回声一样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就像我叫你时你会答应,或是我扔东西你会接住一样。

多年来,在接受了不同门派的训练之后,我发现,那些招式仅仅是为了让训练者知道,他学的招式已经够多的了。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因此,我也会兼收并蓄地吸收南派和北派功夫的各种招式,仔细观察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运用的动作的相似之处。 xFbUJdeD7KnTXaUSTdQBi6rU6gXVM1PJr24OkAxfl59oF99Uwifzk9/JDXctE+6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