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脾处中焦连五脏,脾虚脏腑皆“遭殃”

45岁的杨先生是一位“老胃病”患者,之所以在胃病前面加一个“老”字,是说这种病病程长,而且容易反复,十分难以治愈。他说自己的“老胃病”已经有约6年的历史了,其主要表现为反复的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感,尤其是在进食之后腹部不适、饱胀的症状表现得更为严重。由于工作忙,常常是吃点止痛药了事,也没有找医生好好地调治过。我跟他说,你的“老胃病”伴有脾虚的症状,止痛是只能治标而治不了本。最好的方法是“脾胃同治”。

在前文中我们讲过,“脾胃相表里”,它们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运化。而且它们的经脉也相互络属。从人体经络图中可以看出,脾经和胃经的线路为一表一里的关系,足阳明胃经主要循行于四肢的外侧,而足太阴脾经主要循行于下肢的内侧,最后两经于足大趾端交会。太阴脾经的脉络贯通于胃,连于脾。所以,在病理上也会互相影响,如果胃出现了病变,脾也会变虚,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胃病患者常伴有脾虚的症状;同样,脾虚久了,也会导致胃病。因为脾虚运化无力,食物久积于胃中,化热而会导致胃病的发生。另外,脾处于中焦的位置,与其他四脏直接相连,所以脾虚时,不光是胃受牵连,其他四脏也会跟着“遭殃”。

首先,我们来说说脾与肾。大家已经知道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它们的关系为“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养先天”,具体地说就是作为“后天之本”的脾需要作为“先天之本”的肾中所藏的肾精肾气的温养,如脾能正常地运化水液,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而肾中所藏的肾精同样离不开脾生化的气血来不断充养,否则肾精就起不到滋养人体一身、并伴随人的一生的作用。另外,肾在五行中属水,因此肾能走水,具有主水的功能。但它主水的功能,也有赖于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和制约,这就是五行养生理论中常说的“土能制水”。总而言之,就是说脾健则肾健,肾精肾气充旺,身体健康。如果脾虚,则肾充养乏源,从而导致肾精亏虚、肾气不足,而让人出现早衰、耳鸣、脱发、牙齿松动、健忘、水肿、盗汗、大便秘结,以及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白带异常、月经不调、闭经等病症。

除了主水的肾,脾还与一个可以调水的脏器关系密切,它就是肺。肺在五行中属金,有喜润恶燥的特点,那濡养肺的水液从哪里来呢?所谓“土生金”,也就是说,脾土可以滋生和培养肺金,对肺的健康和功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肺居于五脏之顶部,素有“华盖”之称。脾具有运化水谷之精气的功能,它首先是将这些水谷之精气运化到肺里,来滋养肺,再通过肺的主肃降和宣发的功能统调水液来达到滋养脏腑组织和濡养全身的皮毛肌腠的目的。如果脾虚、有失健运的话,肺失所养,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肺燥病症,如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咽喉肿痛、咳嗽等。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和藏血,它疏泄功能的正常是脾运化正常的基本保证,它的藏血必须依赖脾功能的正常发挥。因为,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有生血和统摄血液的作用。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肝中藏血足,自己得以濡养,也有利于肝气疏泄功能的发挥。如果脾虚不能生化和统摄血液,则肝中藏血不足,肝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疏泄不畅出现一系列肝虚或是肝脾两虚病症,如胸腹闷胀、消化不良、胃痛、肝区疼痛,眼睛红肿、干涩、疼痛、视力减退、胸腹闷胀、消化不良等。

而脾与心的生理关系表现在生血与主血的关系上。中医认为,心主一身之血,虽然脾运化而成的营气和津液入脉之后,需要经过心阳的温养才能转化为红色的血液,并在心气能推动下在血脉中运行,以输送至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但脾始终是“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气能统摄血液,可以帮助心气在经脉中正常完成推动工作。如果脾虚,无力运化,那心也就无所养,同时还会因为有失所养而出现一系列病症,如心神不宁,五心烦热、失眠、健忘,面容干枯等。

总之,脾与其他四脏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脾若不健,必然影响它们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并引发一系列病症。

健脾小提醒

既然脾与其他四脏生理、病理紧密相关,那么,不仅是脾虚会“殃及”其他四脏,同样,其他四脏虚而不足,脾也会因此受到“牵连”。所以养生最好是五脏都要兼顾。 YVKngUqE8XzaFdKgK2PKZVaXfvzJgsFss5tj44drfNNs0ZsfNPe7uXNUQm7zHN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