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总结与展望

近十多年来,纳米粒子表面结构控制合成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于很多金属,采用合适的制备方法,通过筛选金属前驱体、还原剂、形貌控制剂等反应条件,都可以高产率地获得形状均一的多面体纳米粒子,包括低指数晶面和高指数晶面结构纳米粒子。纳米粒子表面结构的控制合成,不但可以提供非常均一的表面位,还能构筑一些特殊的催化活性位,有利于提高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高性能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但从技术角度,我们认为未来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①尺寸控制合成。特别是制备粒径与现有商业催化剂相当,但表面原子结构可控的纳米粒子催化剂目前仅有Pt立方体和四面体可以实现在5nm以下可控制备,其它金属还鲜有报道。②发展纳米粒子表面清洁技术。湿化学法往往采用表面活性剂来控制形貌,同时防止纳米粒子团聚。但这些吸附能力很强的表面活性剂(如PVP)会占据表面位,降低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能。因此,发展可以方便清除表面活性剂、同时又不影响纳米粒子表面结构和尺寸的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③合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结构控制合成。在现阶段,虽然已有一些规则形貌合金纳米粒子制备的报道,但其最外层元素的分布与排列并不清楚,比如合金元素是否随机分布,还是有偏析。由于表面元素对催化反应往往有所谓的组装效应(比如Pt与Ru相邻,会更有利于发挥双功能作用,氧化脱除CO毒性中间体),合金分布的控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但该方向的发展除了制备技术,还受限于表面表征技术。④高指数晶面结构纳米粒子的电化学批量制备技术。由于无需表面活性剂,电化学法可以制备出表面洁净的高指数晶面结构纳米粒子,且当前在粒径控制方面,也优于湿化学法。但电化学法通常是在电极表面生长纳米粒子,产量受到限制,仅能在电极表面得到一层催化剂纳米粒子薄膜。

从基础研究角度,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①检测、跟踪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排列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尤其是实际催化条件下)的稳定性,探明反应分子/离子吸附对纳米粒子表面结构的影响;②深入认识纳米粒子,特别是高指数晶面结构纳米粒子的生长机理;③获取高指数晶面结构纳米粒子在(电)催化中的尺寸效应;④揭示纳米粒子的表面结构(晶面原子排列结构,顶位、棱边位的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并进一步认识催化剂表面结构-载体-催化性能三者之间的联系规律。

可以预期,随着纳米材料合成技术和表征方法的快速发展,表面结构可控纳米粒子将在催化、能源等重大应用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致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21002,20933004,20833005)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ECT-11-0301,NECT-10-0715)。 PfKOeEvNG8p/Imwqsu2YP1N6jQFL5nSBY1Wm3RZ80mbI9ckwak7obUknFaluAJ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