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简介】
鼻三针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局部病症——鼻塞、鼻衄、口歪。
刺灸法:向鼻翼或向鼻根部斜刺0.5~0.8寸。
释义:迎,迎接;香,气味。本穴位于鼻旁,当嗅觉之冲,可知香臭,故名。本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足阳明之会,手阳明之脉上夹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两脉相接于本穴。本穴正当鼻部,为治疗鼻病之要穴。
定位: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
主治:局部病症——鼻塞、鼻衄等鼻疾。
刺灸法:向鼻根部方向斜刺0.5~0.8寸。
释义:本穴为经外奇穴,又名鼻通。因位于鼻旁,可使鼻塞得通,主治鼻疾,故名。本穴善于通鼻开窍,为临床治疗鼻疾之要穴。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之中间。
主治:局部病症
刺灸法:向鼻柱方向平刺0.5寸。
释义:本穴为经外奇穴,位于前额部,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本穴具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的作用,用于治疗头面病与鼻病;又因本穴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之上,“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故本穴可安神镇静,常用于治疗各种眩晕。
【刺灸图】
鼻三针 变应性鼻炎刺法 |
鼻三针 慢性鼻炎刺法 |
【组方与主治】
“鼻三针”由迎香、上迎香、印堂组成,为靳老根据病灶局部取穴配方。“鼻三针”位于鼻柱之两侧上、中、下缘,充分加强了腧穴的近治作用,经过临床反复验证,其临床疗效确实较单穴、双穴以及远取多穴要好,这也是靳三针组穴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三穴均为治疗鼻疾的要穴,善于宣通肺气、通鼻开窍而治疗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包括额窦炎、筛窦炎、上颌窦炎、蝶窦炎)等鼻病。
靳三针的特色之一体现在针刺手法及针刺方向。运用“鼻三针”治疗鼻炎,如果是治疗变应性鼻炎,针刺迎香时针尖应朝鼻翼方向横向刺入,重手法浅刺,以眼流泪为度,若同时令患者深呼吸,效果更佳;如果是治疗慢性鼻炎,针刺迎香时针尖应向上沿鼻唇沟斜刺,因为慢性鼻炎多与阳明经病变相关,而攒竹有阳明、太阳经经气流过,故靳老认为把“鼻三针”中的印堂换为攒竹,效果更好;对于额窦炎、筛窦炎等引起的前额胀痛,宜配合印堂、攒竹,以增强疗效。
现代研究认为:强刺激“鼻三针”诸穴能影响到鼻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可改善局部循环,减轻鼻黏膜的炎性水肿,从而达到减轻甚至消除症状的目的。
【速记总结】
【临证配伍】
【速记歌诀】
印堂鼻通与迎香,
局部取穴鼻三针;
鼻部上中下三缘,
三穴分居鼻周边;
宣通肺气通鼻窍,
专治鼻疾有奇效。
【研究进展】
(1)临床研究发现 [1~4] ,“鼻三针”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总体有效率可达80%以上;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组的对照研究中 [5] ,鼻三针组在疗程结束半年后随访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鼻三针”组远期疗效优于口服西药组。
(2)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鼻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鼻三针”在临证运用中,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经络注血疗法,以增强疗效。临床观察显示 [5] ,“鼻三针”配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 12 、维生素D胶性钙等穴位注射迎香、风池、肺俞(均双)等穴交替应用],总有效率为93.3%;“鼻三针”配合经络注血疗法 [6] [取大杼、风门、肺俞(均双)交替隔日注血一次]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