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标准分类与标准体系

一、中国标准的分类

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管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一门科学建设的基础。人们从不同的目的和角度出发,依据不同的准则,对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标准种类。标准种类的划分,既有利于标准的管理,也方便了标准的应用,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来说,科学合理的分类则尤为重要。随着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和标准化领域的扩展,标准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标准分类问题变得复杂和困难,世界各国标准分类方法不尽一致。综合我国标准分类的现行做法,对标准种类进行如下大致的划分。

(一)根据标准制定的主体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划分为四种,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这是按照标准制定的主体来划分的。

1.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机构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对我国而言,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对全国国民经济和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国家标准由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起草、审查,并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审批、编号和发布。

2.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由行业组织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工业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属于民间组织,它们制定的标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通常称为行业协会标准。我国的行业标准是指由国家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标准。根据我国现行标准化法的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的发布部门必须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凡批准可以发布行业标准的行业,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布行业标准代号、行业标准的归口部门及其所管理的行业标准范围。

行业标准由行业标准归口部门审批、编号和发布。行业标准不得与有关国家标准相抵触;有关行业标准之间应该保持协调、统一,不得重复。行业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实施后,即行废止。

3.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是指在国家的某个地区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对我国而言,地方标准是针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我国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制计划、组织制定、审批、编号和发布。地方标准发布后,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分别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发布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4.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由企业制定并由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批准、发布的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理。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企业标准是企业独占的无形资产;第二,企业标准如何制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完全由企业自己决定;第三,企业标准采取什么形式、规定什么内容,以及标准制定的时机等,完全依据企业本身的需要和市场及客户的要求,由企业自己决定。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企业标准虽然只在企业内部适用,但在地域上可能影响多个国家。企业标准大多是不公开的。然而,作为组织生产和第一方合格评定依据的企业产品标准发布后,企业应该将企业标准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根据标准实施的约束力分类

我国根据标准实施的约束力,将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大类。

1.强制性标准

我国标准化法规定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是“GB”。强制性标准的强制性是指标准应用方式的强制性,即利用国家法制强制实施。这种强制性不是标准固有的,而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赋予的。

按照国际规则,标准不应该具有强制性,但我国加入WTO以后,但国际上已经基本认可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就是技术法规。强制性标准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手段加以实施。强制性标准一经发布,凡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2.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以外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是指由标准化机构发布的由生产、使用等方面自愿采用的标准,又称为非强制性标准或自愿性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是“GB/T”。推荐性标准是倡导性、指导性、自愿性的标准。通常,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向企业推荐采用这类标准,企业则完全按自愿原则自主决定是否采用。有些情况下,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会制定某种优惠措施鼓励企业采用。

企业采用推荐性标准的自愿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来自于市场需要和顾客要求,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一旦采用了某推荐性标准作为产品的出厂标准,或与顾客商定将某推荐性标准作为合同条款,那么该推荐性标准就具有了相应的约束力。

(三)根据标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分类

按标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1.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的形式可以是标准、技术规范、规程等文件,以及标准样品实物。

技术标准是标准体系的主体,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以下类别。

① 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或包含一个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的标准。基础标准可直接应用,也可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例如:标准化工作导则;通用技术语言标准;量和单位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公差、配合、精度、互换性、系列化标准;健康、健全、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通用技术要求标准;信息技术、人类工效学、价值工程和工业工程等通用技术方法标准;通用的技术导则等。

② 产品标准 产品标准是规定产品应满足的要求以确保其适用性的标准,其主要作用是规定产品的质量要求,包括性能要求、适应性要求、使用技术条件、检验方法、包装及运输要求等。一个完整的产品标准在内容上应包括产品分类(型式、尺寸、参数)、质量特性及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合格判定准则、产品标志、包装、运输、储存、使用等方面的要求。为了使产品满足不同的使用目的或适应不同经济水平的需要,产品标准中可以规定产品的分等分级。

③ 设计标准 设计标准是指为保证与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而制定的技术标准。设计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产品的质量,而设计标准通过规定设计的过程、程序、方法、技术手段,保证设计的质量。

④ 工艺标准 工艺标准是指依据产品标准要求,对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进行加工、制造、装配的方法,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的标准,其主要作用在于规定正确的产品生产、加工、装配方法、使用适宜的设备和工艺装备,使生产过程固定、稳定,以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

⑤ 检验和试验标准 检验是指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检验的目的是判断是否合格。针对不同的检验对象,检验标准分为进货检验标准、工序检验标准、产品检验标准、设备安装交付验收标准、工程竣工验收标准等。

⑥ 信息标识、包装、搬运、储存、安装、交付、维修、服务标准。

⑦ 设备和工艺装备标准 该类标准是指对产品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通用设备、专用工艺装备、工具及其他生产器具的要求制定的技术标准,其作用主要是保证设备的加工精度,以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维护设备使之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满足生产要求。

⑧ 基础设施和能源标准 这类标准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厂房、供电、供热、供水、供压缩空气、产品运输及储存设施等制定的技术标准。其主要作用是保证生产技术条件、环境和能源满足产品生产的质量要求。

⑨ 医药卫生和职业健康标准 医药卫生与人类健康直接相关,这方面的标准是标准化的重点内容,其中主要有药品、医疗器械、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营养卫生、卫生检疫、药品生产以及各种疾病诊断等标准。

职业健康标准是指为消除、限制或预防职业活动中危害人身健康的因素而制定的标准,其目的和作用是保护劳动者的健康,预防职业病。

⑩ 安全标准 安全标准是指为消除、限制或预防产品生产、运输、储存、使用或服务中潜在的危险因素,避免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而制定的标准。

img 环境标准 按环境范围不同,可分为社会环境标准与企业环境标准。社会环境标准总的可分为基础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等;企业环境标准分为工作场所环境和企业周围环境标准。环境标准的目的和作用是保证产品质量,保护工作场所内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以及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2.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制定管理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合理地组织、指挥生产和正确处理生产、交换、分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各项管理工作合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管理标准总的可分为管理基础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行政管理标准等,其中的每一类又可细分为更具体的内容。

企业中的管理标准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其中与管理现代化,特别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关系最密切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类。

(1)管理体系标准 管理体系标准通常是指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以及其他管理体系标准。

(2)管理程序标准 管理程序标准通常是在管理体系标准的框架结构下,对具体管理事物(事项)的过程、流程、活动、顺序、环节、路径、方法所做的规定,是对管理体系标准的具体展开。

(3)定额标准 定额标准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对生产某种产品或进行某项工作消耗的劳动、物化劳动、成本或费用所规定的数量限额标准。定额标准是进行生产管理和经济核算的基础。

(4)期量标准 期量标准是生产管理中关于期限和数量方面的标准。在生产期限方面,主要有流水线节拍、节奏,生产周期、生产间隔期、生产提前期等标准;在生产数量方面,主要有批量、在制品定额等标准。

3.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是为实现整个工作过程的协调,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工作岗位所制定的标准。通常,企业中的工作岗位可分为生产岗位(操作岗位)和管理岗位,相应的工作标准也分为以下两类。

(1)管理工作标准 主要规定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权限,本岗位与组织内部其他岗位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本岗位与外部的联系,岗位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资格要求等。

(2)作业标准 作业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规定作业程序的方法。在有的企业里,这类标准常以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的形式存在。

(四)根据标准信息载体分类

按标准信息载体,标准分为标准文件和标准样品。标准文件的作用主要是提出要求或做出规定,作为某一领域的共同准则;标准样品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一种确定了标准值的参照物,作为质量检验、鉴定的对比依据,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的依据,以及作为判断测试数据准确性和精确度的依据。

1.标准文件

① 不同形式的文件:标准文件有不同的形式,包括标准、技术规范、规程,以及技术报告、指南等。

② 不同介质的文件:标准文件有纸介质的文件和电子介质的文件。

2.标准样品

标准样品是具有足够均匀的一种或多种化学的、物理的、生物学的、工程技术的或感官等性能特征,经过技术鉴定,并附有说明有关性能数据证书的一批样品。

标准样品作为实物形式的标准,按其权威性和适用范围分为内部标准样品和有证标准样品。

① 内部标准样品:内部标准样品是在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内部使用的标准样品,其性质是一种实物形式的企业内控标准。例如,涂料生产企业用于控制每批产品色差的涂料标样就是一种内部标准样品。内部标准样品可以由组织自行研制,也可以从外部购买。

② 有证标准样品:有证标准样品是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特征,经过技术鉴定附有说明上述性能特征的证书,并经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批准的标准样品。有证标准样品的特点是经过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批准并发给证书,并由经过审核和准许的组织生产和销售。有证标准样品既广泛用于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和产品出厂检验,又大量用于社会上或国际贸易中的质量检验、鉴定,测量设备检定、校准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

(五)根据标准的要求程度分类

根据标准中技术内容的要求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将标准分为规范、规程和指南。这三类标准中技术内容的要求程度逐渐降低,标准中所使用的条款及表现形式也有差别。

1.规范

规范是指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需要满足的要求的文件。规范所规定的是各类标准化对象需要满足的要求。在适宜的情况下,规范最好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程序,也就是说规范中应该有由要求型条款组成的“要求”,其中所提出的要求,一旦声明符合标准是需要严格判定的。因此,规范中需要同时指出判定符合要求的程序。

2.规程

规程是指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度的文件。规程与规范有许多方面的区别,如:规程的标准化对象较规范来说更加具体,规程的标准化对象是设备、构件或产品;规程的内容是“推荐”惯例或程序,规范是“规定”技术要求;规程中的惯例或程序推荐的是“过程”,而规范规定的是“结果”;规程中大部分条款是由推荐型条款组成,规范必定有“要求”。因此,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力度上看,规程和规范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指南

指南是指给出某一主题的一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导或建议的文件。指南的标准化对象较为广泛,但具体到每一个特定的指南,其标准化对象则集中到某一个主题的特定方面,这些特定方面是有共性的,即一般性、原则性或方向性的内容。指南的具体内容限定在信息、指导或建议等方面,而不会涉及要求或程序。可见,指南的内容与规范有着本质的区别。

(六)根据标准的公开程度分类

根据标准的公开程度可以将标准分为可公开获得的标准和不可公开获得的其他标准。

1.可公开获得的标准

可公开获得的标准是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公开出版、发行不受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购买并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背后的知识产品的保护力度也在加强。因此期望在可公开获得的标准中获取新技术、新工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有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不宜作为可公开获得标准的标准化对象。

2.不可公开获得的其他标准

除了可公开获得的标准以外,企业标准、公司标准、集团标准、产业联盟标准等都属于不可公开获得的其他标准。凡是在可公开获得的标准中属于不宜作为标准化对象的,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其他标准的标准化对象。因此,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可作为企业标准的标准化对象或成为企业标准的内容。

二、国外标准的分类

所谓的国外标准不是指某个国家的标准,而是指国际间共同使用的标准,即国际标准和国际区域性标准。

(一)国际标准
1.国际标准的定义

国际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详见表2-1)制定的标准。即国际标准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大国际标准化机构制定的标准,分别称为ISO标准、IEC标准和ITU标准;第二部分是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

表2-1 40个国际标准化机构名称

img

所谓“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可以制定国际标准的“其他国际组织”必须经过ISO认可并公布。截至2011年,ISO通过其网站公布认可的“其他国际组织”共有40个。第二,并非这40个组织制定的标准都是国际标准,只有经过ISO确认并列入ISO国际标准年度目录中的标准才是国际标准。

2.国际标准的种类

按制定标准的组织划分的种类。包括ISO标准、IEC标准、ITU标准;其他国际组织的标准,如CAC(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OIML(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标准等。

按标准设计的专业划分的种类。其中,IEC标准分为八大类:①基础标准;②原材料标准;③一般安全、安装和操作标准;④测量、控制和一般测试标准;⑤电力产生和利用标准;⑥电力传输和分配标准;⑦电信和电子元件及组件标准;⑧电信、电子系统和设备及信息技术标准。ISO标准分为九大类:①通用、基础和科学标准;②卫生、安全和环境标准;③工程技术标准;④电子、信息技术和电信标准;⑤货物运输和分配标准;⑥农业和食品技术标准;⑦材料技术标准;⑧建筑标准;⑨特种技术标准。

3.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在上述正式的国际标准以外,一些国际组织、专业组织和跨国公司制定的标准在国际经济技术活动中客观上起着国际标准的作用,人们将其称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这些标准在形式上、名义上不是国际标准,但在事实上起着国际标准的作用。

例如,欧洲的OKO-TEX100标准是各国普遍承认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作为产品检验和授予“生态纺织品”标志的依据。美国率先提出的HACCP食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标准已发展成为国际食品行业普遍采用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并作为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的依据。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提出的OHSA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成为企业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的依据。

目前国际上权威性行业(或专业)组织的标准主要有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美国石油协会标准(API)、美国保险商实验室标准(UL)、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标准(ASME)、英国石油协会标准(IP)、英国劳氏船级社《船舶入级规范和条例》(LR)、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标准(VDE)等。

跨国公司或国外先进企业标准能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的一定是能在某个领域引领世界潮流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或管理标准,其标准水平的先进性得到了国际的公认,如微软公司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标准、施乐公司的复印机标准、诺基亚公司的移动电话机标准等。

(二)国际区域性标准

区域标准是指由区域标准化组织或区域标准组织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区域标准的种类通常按制定区域标准的组织进行划分。目前有影响的区域标准主要有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CN)标准,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标准,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标准,欧洲广播联盟(EBU)标准,独联体跨国标准化、计量与认证委员会(EASC)标准,太平洋地区标准会议(PASC)标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贸易与投资委员会/标准与合格评定委员会(APEC/CTI/SCSC)标准,东盟标准与质量咨询委员会(ACCSQ)标准,泛美标准委员会(COPANT)标准,非洲地区标准化组织(ARSO)标准,阿拉伯标准化与计量组织(ASMO)标准等。它们的出现对国际标准化既可能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成为影响国际统一协调的消极因素。

三、标准体系与标准体系表

在对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何种食品相关的工作,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制成标准化活动的标准体系的概念及基本架构。

(一)标准体系
1.标准体系的概念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一定范围”是指标准所覆盖的范围。国家标准体系的范围是整个国家;企业标准体系的范围则是企业范围。“内在联系”是指上下层次联系,共性与个性的联系和左右之间的联系,即相互统一协调、衔接配套的联系。“科学的有机整体”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整体,它并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根据标准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要素,组成具有一定集中程度的整体结构。

标准体系是一定时期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科技水平、资源条件、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它体现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又反映了人们的意志与愿望,是一个人造系统。正如一家企业围绕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经过设计、制造等各个阶段。在设计阶段要进行设计计算、制图,要确定产品型号、参数、技术要求等;在制造阶段需要原材料、工艺装备、设备、动力等;产品制成后还要包装、运输、贮存等。此外,为了进行有效的生产,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管理活动。所有这些事物和过程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那么,以它们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也必然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样,在这家企业内部所有这些标准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机整体,成为该企业的标准体系。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更是这样。所以标准体系是一个整体,它不仅包括标准化领域内诸多互相关联、互相协调、互为依存的标准,还需要对所有标准进行类别划分和标准层次的划定。

2.标准体系的特征

既然标准体系是一个由标准组成的系统,那么它就具有系统的一切特征。

(1)目的性 确定的标准体系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标准化目的而形成的。如企业的标准体系就是围绕着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总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的目的不仅决定了由哪些标准来构成体系,以及体系范围的大小,而且还决定了组成该体系的各标准以何种方式发生联系。

(2)整体性 标准体系是由一整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标准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功能。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标准都起着其他标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而体系中的每个标准都是不可缺少的。

(3)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标准体系中的标准之间在相关的质的方面互相一致、互相衔接和互为条件地协调发展。协调有两种形式:一是相关性协调,二是扩展性协调。

(4)动态性 同一般系统一样,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具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发展和更新的特性。

(二)标准体系表

标准体系表是指一定范围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的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标准体系表是标准体系的一种表示形式,即用图或表的形式把一个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表示该标准体系的概况、总体结构和各标准间的内在联系的图表。

标准体系表是一种指导性技术文件,可以指导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编制以及对现有标准体系的健全和改造。制作标准体系表,可以使标准体系的组成由重复、混乱走向科学、合理和简化,从而有利于加强对标准工作本身的管理。

标准体系表的结构是标准体系固有的内在结构的形象表示。标准体系同别的系统一样,其内部结构是一个空间结构,具有纵向的层次关系和横向的门类关系,同时还具有时间的序列关系。因此,作为该体系反映的标准体系表,其结构也具有这样三种关系。 AAv1+6UoDm7n6uuW0/9HHkx63KoWxDBiRSbJipWpafvOYx73cT2nB9c9CpLtbp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