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标准与标准化

标准是人类社会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之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得越快,标准占有的地位就越重要,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而标准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创立起来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技术。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技术基础,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标准化是以科学、技术与实验的综合成果为依据,不仅奠定了当前科学技术的基础,而且还决定了将来的发展,并始终和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随着标准化日益渗透到产业、科技、对外贸易和国内流通等领域,标准化问题日益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内容。标准化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与标准化是与标准相关的基础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标准化活动有关范畴、本质特征的概括。研究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对于标准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开展和传播标准化的活动都有重要意义。标准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依法组织食品生产、销售与服务的主要技术依据,也是监督检查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或生产供应的食品进行合格评定的重要依据。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食品标准化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在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方面的保护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保护水平。因此,掌握标准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国内外标准化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标准(standard)
1.各方对标准概念的定义

标准概念是标准化概念的基础,在标准化学科理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对标准与标准化的认识也各不相同。世界上的标准化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一些国家、技术机构等分别对标准概念进行了研究和定义。具有影响性和代表性的标准概念的定义列举如下。

美国标准化专家盖拉德(J. Gailard)对标准概念的定义为:“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程序、方式、常用方法、能力、职能、办法、设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或想法的某些特征给出定义,作出规定和详细说明。它是为了在某一时期内运用,而用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模型、标样及其他表现方法所做出的统一规定。”英国标准化专家桑德斯(T.R.B.Sanders)对标准概念的定义为:“是经公认的权威当局批准的一个个标准化工作成果。它可采用下述形式:①文件形式,内容是记述一系列必须达到的要求;②规定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如:安培、米、绝对零度等。”日本工业标准对标准概念的定义为:“为广泛应用及重复利用而采纳的规格(JIS Z 8101—1956)。”德国标准对标准概念的定义为:“调节人类社会的协定或规定。有伦理的、法律的、科学的、技术的和管理的标准等(DIN 820—1960)”。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一直致力于标准化基本概念的研究,并在1991年的ISO/IEC第2号指南《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将“标准”的定义确定为:“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征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注: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其英文版的定义内容为:“Document, established by consensus and approved by a recognized body, that provides, for common and repeated use, rules, aimed at the achievement of theoptimum degree of order in a given context.

NOTE: standard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solidated result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and aimed at the promotions of optimum community benefits.”

其后该指南更新的1996年版本和2004版本均沿用了此定义。而该定义所具有的国际权威性和科学性,使得它无疑是世界各国尤其是ISO和IEC成员所应该遵循的。

我国历史上对“标准”的定义均是由ISO/IEC第2号指南等同转化而来。最新的国家标准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通用词汇》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定义之后的注释为:“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该标准同时也是修改采用ISO/IEC第2号指南《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

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对“标准”的定义是:“由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2. “标准”概念的含义

上述定义,各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标准这一概念的含义。结合国家标准GB/T 20000.1—2002给出的最新定义,我们对“标准”的概念归纳了以下几点分析和理解。

(1)标准的属性 ISO/IEC将其定义为“规范性文件”;WTO将其定义为“非强制性的”、“提供规则、指南和特性的文件”。这其中虽有微妙的差别,但比“技术规定”的范围宽得多。通过GB/T 20000.1—2002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标准简单理解成一种文件,但标准不是一般意义的文件,而是一种约束、指导人们行为的特殊规范性文件。

在国际上,标准通常是自愿性的,不是法规。尤其在WTO/TBT中,将标准定义为自愿性文件,技术法规才是强制性文件,也就是说标准只有被技术法规引用时才具有强制性。既然标准是自愿的,就不是法律、法规;当国家法律赋予它法律效力之后,才应视同为法规。而ISO/IEC第2号指南定义的标准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性的,我国的标准主要与此定义一致。由于我国的管理、法规体制与国际的差异,我国的强制性标准也发挥了某些技术法规的作用。

(2)标准产生的基础 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是标准产生的基础和依据。标准这一规范性文件是一种技术类文件,具有科技含量,是在分析、比较、选择并综合最新技术水平后制定的;标准又是对人们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整理并规范化的结果,是到截止时间的某一点为止,社会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及成果的规范化。从这个角度讲,制定标准的过程就是对科学、技术和经验加以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由此奠定了标准科学性的基础。

(3)标准制定的出发点 “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共同效益”,这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最佳秩序”指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最佳共同效益”指的是相关方的共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某一方的效益,这是作为“公共资源”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所必须做到的。这里的“最佳”有两重含义:一是努力方向、奋斗目标,要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二是要有整体观念,局部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佳。

(4)标准制定的原则和过程 制定标准的原则是协商一致。协商一致是指普遍同意,即对于实质性问题,有关重要方面没有坚持反对意见,并且按程序对有关各方面的观点进行了研究和对争议进行了协调,各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简言之,协商一致是指有关各界的重要一方对标准中的实质性问题普遍接受,没有坚持反对意见,但并不是说各方全无异议。

制定标准需要按一定的规范化程序进行,并且最终要由公认机构批准发布。这里的公认机构一般指标准机构。标准机构是在国家、行业、区域或国际层面上承认的,由能代表各方利益的组织或个人参与的,以制定标准、通过或批准标准、公开发布标准为主要职能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其包括但不限于:①法律规定的标准化机构,如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行业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等;②标准化组织或团体(包括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如ISO、IEC、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计量局(BIPM)、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泛美标准化委员会(COPANT)等;③从事标准化工作的协会、学会或产业联盟等,如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AACC)、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等。

(5)标准必备的特点 标准必须具备“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特点,因而标准的对象是那些“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活动或其结果”。

“共同使用”是指相关利益的各方都要用。例如国际标准是供全球相关领域使用的标准;国家标准是供一个国家版图范围内的相关领域使用的标准;而企业标准除了企业集团内部或自身使用外,还要供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时使用。

“重复使用”,这里的“重复”是指同一事物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事物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标准才能重复使用,也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对重复事物制定标准就是总结以往的经验,选择最佳方案,作为今后实践的目标和依据。这样既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扩大“最佳方案”的重复利用次数和范围。标准化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与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从语义上来说,将“化”连至名词或形容词后,形成的新词就是一个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现代化、美化、机械化等)。因此,标准化就是使标准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使原先不够标准的状态变为标准状态的一项活动。国家标准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通用词汇》对“标准化”给出了如下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注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该定义同样是等同采用ISO/IEC第2号指南的定义,所以这也可以说是ISO/IEC给出的“标准化”定义。

上述定义所揭示的“标准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如下:

1.标准化的属性

标准化是“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条款的活动”,其中所说的“条款”是指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表述方式。标准化活动所建立的规范具有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特征。

标准化是一种活动过程,主要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进而修订标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完结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的水平就提高一步,标准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更加紧密。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时,是研究标准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标准化作为一项工作时,就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促进这种循环过程的进行和发展。而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是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标准来体现的。所以,标准化活动不能脱离制定、修订和实施标准的任何一个过程,这是标准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2.标准化的对象

标准化的对象是“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可以理解为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问题,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定义中的“要求”指明示和隐含的需求或期望,可以视为与标准化定义中的“现实或潜在”相互对应;而质量定义中的“特性”与标准化定义中的“适用性”可以视为相互对应。可以看出,标准化的主要对象就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

3.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

标准化的目的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这既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点,也是标准化的最终目的。获得“最佳秩序”可以说是标准化的总目的。除此之外,标准化还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目的,以使产品、过程、服务具有适用性。这些目的可以包括品种控制、适用性、兼容性、互换性、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产品防护、相互理解、经济效能、贸易等。标准化的主要作用,除了达到预期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之外,还包括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等。

二、标准与标准化的基本特征

研究各种标准与标准化的特征,不仅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标准化的不同特征来完成不同标准化任务的既定目标,而且能够根据标准化内容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及时地更新,为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一)标准的基本特征
1.科学性

标准的基础和依据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制定以及修订标准时,必须将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归纳、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形成标准的内容。所以,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的,即标准不是由制定者随心所欲决定的,而是根据一定的科学技术理论并经过科学试验验证制定出来的。它反映了某一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

2.统一性

标准的本质反映的是需求的扩大和统一。统一是标准的本质,简化、优化是统一的过程,秩序化是统一的效果。标准要求对一定的事或物(标准化对象)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不允许有任何含糊不清的解释。标准不仅有“质”的规定,还要有“量”的规定,不仅对内容要有规定,有时对形式和对其生效的范围也要作出规定。

统一有两类,一类是绝对的统一,它不允许有什么灵活性。例如,各种编码、代号、标志、名称、单位、运动方向(开关的转换方向、电机轴的旋转方向、交通规则)等。另一类是相对的统一,它的出发点或总趋势是统一,但统一中还有灵活,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例如,产品的质量标准,不仅质量指标允许有灵活性(如分级规定、指标的上下限范围等),而且允许有自由竞争的内容,不能一律强求统一。

3.时效性

标准的时效性是指标准是有有效期的。标准的有效期,即自标准实施之日起,至标准复审重新确认、修订或废止的时间,又称为标龄。

标准颁布以后,并不是永久有效的。既然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结晶,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将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要求也会提高,这样原来标准规定的要求就可能大大落后于标准化对象已经达到的实际水平,也落后于消费者的使用要求,这时标准的适用性大幅减小,甚至丧失,就需要重新修订。所以,标准都有一定的时效性。我国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国家标准实施5年要进行复审,即国家标准的有效期一般为5年。而企业标准的有效期为3年。

4.强制性

标准是一种规范性文件,是一种约束、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依据。标准的本质就是“统一”,这一点赋予了标准严肃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点。目前,我国的国家标准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推荐性标准虽然属于自愿性标准,但并不影响该类标准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因为这只是标准实施的体制问题。推荐性标准并不强求生产者和用户一定要采用,企业采用推荐性标准的自愿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来自于市场需要和顾客要求,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但是,企业一旦采用了某推荐性标准作为产品的标准,或与顾客商定将某推荐性标准作为合同条款,那么该推荐性标准就具有了相应的约束力。虽然标准的强制性方式不一,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标准的贯彻执行。因此,就标准的本质来说是带有强制性的。

(二)标准化的基本特征
1.经济性

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求得最佳的全面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是获得最佳秩序的基础;谋求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是考虑获取最佳秩序的主要出发点。并且标准化的经济效果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片面”的,不是只考虑某一方面的经济效果,或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企业的经济效果,而是应该兼顾考虑全社会的经济效果。在考虑标准化的效果时,企业的经济效果在一些行业是主要的,如电子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纺织行业等;但在某些情况下,在涉及民生、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标准化的效果时,如国防的标准化、环境保护的标准化、安全卫生的标准化等,则应该优先考虑社会效益。

2.科学性

标准化以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基础。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需要科学实验的验证与分析,科学技术水平奠定了当前实验的验证与分析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会不断提高事物认识的层次,促进标准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标准化活动对科学研究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而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标准化不仅奠定当前生产活动水平的基础,还必将促进其未来的发展。可见,标准化活动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3.民主性

标准化活动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的“有秩序的特定活动”。各方面的不同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且认识上的分歧也是普遍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有关方面必须进行协商与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这是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标准化活动的民主性。

三、标准、标准化和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1.标准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

标准与标准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规定,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其表现形式为规范性文件。而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即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可以说标准化是确定标准的过程。因此,标准和标准化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标准是因,标准化是果。标准是标准化的基础,标准化是标准的普遍化。

制定标准是建立性的工作,标准化是实施性的工作。标准建立的水平关系到标准化的效果,先进、适用的标准将产生有益和积极的标准化效果,空泛的标准将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错误的标准将会带来广泛的危害。标准的制定是收敛性的工作,标准的实施是发散性的工作。好的标准一定是来自于研究制定工作,即基于对标准制定对象深入研究、验证、实践检验,汇集专家集体智慧,收敛优化关系,使标准内容具有高的知识权威性和信任度,而不仅仅是文字表达的“起草”工作。若标准的制定工作只停留在单纯的“起草”方式上,将会编写成一个缺乏灵魂(科学、技术、知识、经验)的标准,形成文字化的格式躯壳。标准化的形成首先是要使标准能被广泛获得,要扩散标准的发行范围,使标准全面地实施。

2.标准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运行中包含了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市场主体指运作市场的自然人和法人,他们是市场行为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市场客体指在市场上被运作的事物,即商品。其不但包括各种实体的商品,还包括为经营这些商品所做的劳务(既包括以体力形式支出的直接形式的劳务,也包括以咨询、法律事务或会计事务等形式支出的劳务)。

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运作需要管理,而进行这种管理的规则就是法律、法规,即规范管理人(自然人、法人)或者说市场主体行为的是法律和法规。因此说市场行为主体由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而市场行为客体是商品,主要靠技术标准来规范。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是管理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两种必备手段,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割裂、互不相交和互无联系的。它们在一定范围和领域中相互渗透、交叉、支持和依存,两者的关系见图2-1。

img

图2-1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

法律和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以及政府制定的,而技术标准是由经国家授权的标准化机构或组织制定的。图2-1中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相交的阴影部分,既有法律、法规的内容,也有技术标准的内容,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与标准化机构共同制定的。这有的是由政府制定管理条款时,涉及技术指标的内容委托标准化机构统一制定,再由政府在管理条款中引用,有的是在制定管理条款时也请标准化机构制定相应的技术条款。

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技术法规这种形式。而《标准化法》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分别规定了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和使用了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概念,这两者在一起可对外称之为技术法规。

四、标准化的目的

正如前文对标准化目的的叙述,获得最佳秩序是标准化的总目的,但标准化还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目的,以使产品、过程、服务具有适用性。这些目的可以包括品种控制、适用性、兼容性、互换性、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产品防护、相互理解、经济效能、贸易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重叠。这里主要对一些特定目的做简要的说明。

① 品种控制(variety control) 为满足主导需要,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规格或类型的最佳数量的选择。品种控制通常指减少品种。

② 适用性(fitness for purpose) 产品、过程或服务在具体条件下适合规定用途的能力。

③ 兼容性(compatibility) 在具体条件下,诸多产品、过程或服务一起使用,各自满足相应要求,彼此间不引起不可接受的相互干扰的适应能力。

④ 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 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代替另一种产品、过程或服务并满足同样要求的能力。功能方面的互换性称为“功能互换性”,尺寸方面的互换性称为“尺寸互换性”。

⑤ 安全(s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通常着眼于实现包括诸如人类行为等非技术因素在内的若干因素的最佳平衡,把损害人员和物品可避免的风险消除到可接受的程度。

⑥ 环境保护(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保护环境,使之免受由产品、过程或服务的影响和作用造成的不可接受的损害。

⑦ 产品防护(product protection) 保护产品,使之在使用、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免受由气候或其他不利条件造成的损害。

五、标准化的作用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各行各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搞好标准化工作,对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国民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标准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标准化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的大生产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特征的。前者表现为生产过程的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生产的连续性和节奏性等要求增强;后者表示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部门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并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科学化的管理和统一的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协作也越来越广泛。许多产品的加工或各种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企业,协作点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必定要以技术上的高度统一与广泛的协调为前提,这样才能确保质量水平的达到和目标的实现。要实现这种统一与协调,就必须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统一的标准,使得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在技术上有机地联系起来,保证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

2.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基础

如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70多年前所说:“正像当年工业革命引进机器一样,标准化引进科学管理必将结出丰硕之果”。他的预言早已被历史证实。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成为企业进行技术、生产、质量、物资、设备等管理的基本依据;各种标准中统一的符号、代号、术语、编号制度、标准化管理程序和生产流程以及统一化的报表格式,是实现现代化、自动化管理的基础。

为了保证企业整体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需要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制定各种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建立生产技术上的统一。尤其是通过管理业务标准化,可把各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活动内容、相互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的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确定,使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完善和实施标准体系;制定、发布企业标准;组织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内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对标准体系的实施进行监督、评定并分析改进。标准化使企业管理系统与企业外部约束条件相协调,不仅有利于企业解决原材料、元器件、配套产品、外购件等的供应问题,而且可以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为其实行精益生产方式、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创造条件。

3.标准化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标准化活动不仅促进企业内部采取一系列的保证产品质量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而且使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所有生产原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工艺操作、检测手段、组织机构形式都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这样就可从根本上保证生产质量。如食品质量标准,在其制定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食品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通过规定食品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检验方法、保质期等一系列技术要求,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4.标准化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桥梁

标准化的发展历史证明,标准是科研、生产和应用三者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一项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始只能在小范围进行示范推广与应用,只有在经过中试成功以后,并经过技术鉴定、制定标准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一个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把标准化工作纳入企业的总体规划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企业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产品优势,从而对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5.标准化是国家对企业产品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

国务院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各种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维护消费者、生产者和企业的合法权利,不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食品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的必需品,国家对此行业的管理离不开食品标准。

6.标准化可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要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增加出口贸易额,国家就必须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要提高产品质量,就一刻也离不开标准化工作。世界上各个国家几乎都有产品的质量认证等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对产品进行具体的标准化管理。如在大多数的国家,家用电器产品上如果没有安全认证标志就很难在市场上销售。只有产品进行了质量认证才会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承认,从而消除贸易壁垒。

六、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

1.超前预防的原则

标准化的对象不仅要在依存主体的实际问题中选取,而且更应从潜在问题中选取,以预防该对象非标准化造成的损失。标准的制定是以科学技术与实验成果为基础的,对于复杂问题,如安全、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制定标准时必须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考虑,以避免不必要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

2.协商一致的原则

标准化的成果应建立在相关各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标准化活动要得到社会的接受和执行,就要坚持标准化民主性,经过标准使用各方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最终形成一致的标准,这样才能使标准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顺利地贯彻实施。如许多国际先进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很严格,但有的标准与我国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不相符,因此,许多国际标准没有被我国等同采用。

3.统一有度的原则

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特性和特征应做出统一规定,以实现标准化的目的。这一原则是标准化的技术核心,是标准中技术指标的量化体现。技术指标反映标准水平,因此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技术指标,必须坚持统一有度的原则。

4.动变有序的原则

标准应依据其所处环境的变化,相应的新科技成果的出现,按规定的程序适时地进行修订,如此才能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一项标准制定完成之后,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要适时地对标准进行修订,以适应其发展需要,否则就会因滞后而丧失生命力。同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要有规定的程序,要按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程序进行修订和批准,不允许朝令夕改。

5.互相兼容的原则

在制定标准时,必须坚持互相兼容的原则,尽可能使不同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实现互换和兼容,以扩大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标准中要统一计量单位、统一制图符号,对一个活动或同一类的产品在核心技术上应制定统一的技术要求,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对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统一规格,以应用于不同的生产企业;农药残留最大限量的规定值,要适用于各种食品。

6.系列优化的原则

标准化的对象应优先考虑其所依存主体系统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标准制定中,尤其是系列标准的制定中,如通用检测方法标准、不同档次的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一定要坚持系列优化的原则,减少重复,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食品中微生物的测定方法就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方法,不同种类的食品都可以引用该方法,也便于测定结果的相互比较,保证产品质量。

7.阶梯发展的原则

标准化活动过程是一个阶梯状的上升发展过程,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验的积累同步前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标准化的发展得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标准通过修订也使得社会生活的要求不断得到满足,如此标准水平就像人们攀登阶梯一样不断向前发展。

8.滞阻即废的原则

当标准制约或阻碍依存主体的发展时,应进行更正、修订或废止。任何标准都有二重性,当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后,现行的标准出于制定时的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这时就要立即更正、修订或废止,重新制定新标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794vxpiXStmm890+slhGxUCFOwlG8Bbo6SRvWbTVGwtSdOBpfo8r6YlIPV16dRj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