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俗话说:“没啥也别没钱,有啥也别有病。”但人吃五谷杂粮,怎能不生病。那么,病又从何而来呢?金代著名脾胃病大医家李杲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他看来,脾胃受伤,是百病滋生的主要因素。同时他还指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不定、寒温不适、劳役过度等都是内伤脾胃的根本原因。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很大,常常加班熬夜,或是昼夜颠倒,作息时间混乱;同时饮食不规律,饥饱无常,过食肥甘;再加上焦虑、抑郁、忧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脾胃必然会受到损伤。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被历代医家称为“水谷之海”,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因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包括周身血液在内的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靠脾胃供给。一旦脾胃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身体肯定就会出现问题,而百病也会由此滋生。中医常说的“脾胃虚则百病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首先是胃的受纳与降浊功能受影响,以至于气血生化无源,使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头目肤发有失濡养,而发生病变;而脾失健运,不但其他脏腑组织得不到营养的供给,同时水湿内停,久蕴成湿热,或聚为水饮、痰浊等,这些都极容易引起和加重各种疾病,如眩晕、咳喘、胸痹心痛、痰多、腹胀、便秘、小便不利、水肿等,从而影响健康,加速衰老,缩短寿命。另外,脾胃虚弱,会导致人体元气不足,体质自然不好。然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如果体内的正气充足,病邪便无从损伤身体。而体质不好的人,元气也虚,抵抗病邪的能力自然就差,感冒等病邪也会乘虚而入,危害健康。

关于脾胃与健康的关系,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概括说:“盖人自有生以来,惟脾胃以立命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这里,他将脾胃视为人的立命之本,胃气强则生命健旺;胃气弱则身体会逐渐衰退;胃气无时,就说明人的生命已经结束,真正地死亡了。他还认为,在各种衰老与疾病的原因之中,脾胃虚损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理论,又一次将脾胃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如果脾胃不好,身体健康也就失去了保障。所以,要想平安健康地生活,长寿少生病,就必须养好脾胃,即使治病也要兼顾脾胃的补养。

怎样才能养好脾胃呢?我们常听人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两句话不仅道出了食物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也道出了食物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实际上,食物养生命,也就是养脾胃。因为,食物通过我们口中进入食管后,首先停留的地方就是胃。中医讲,“胃以喜为补”,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吃进去胃喜欢的食物,它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受纳与消化的功能,将之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般来说,胃喜欢的主要是易于消化且对它没有刺激的食物。脾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常说“冷食伤脾”,试想一下,炎热夏天里,浑身内外燥热之时,突然吃下一口冷饮,体内原本温热且正在运行的脾胃受到寒冷的刺激,它们的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食物对脾胃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脾胃本身也需要气血的濡养,而气血来源主要依靠食物营养供给。由此可见,养脾胃,“食养”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佳的方式。

而食养脾胃也很有讲究,不但要遵循科学之道,结合中医学原理及常识,才能算得上是正确与完美的方法,同时还有许多民间经验及偏方值得学习与借鉴。为此,笔者特别编著了这本《食养脾胃不生病》来献给所有珍爱生命与健康的朋友。全书共分为10章,内容涉及脾胃功能理论、科学的养脾胃之“道”、养脾胃的食物与药材,重点介绍了许多养脾胃、美容的方法,以及从脾胃入手的常见疾病的食疗防治方法,以期科学、正确、全面地指导人们养好脾胃、远离疾病,在健康的大道上一路顺风!

编著者
2014年2月 6RYSPLrSqH7kZLmcgR5Ouw4A7jSLJd17lDT5EwT38RnN8jYD51d/GlV9SbXjxCV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