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1 吃饭要先学点营养学

合理膳食三要素

要素一:不迷信食物的“超能力”

您要是想获得健康,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迷信“超能力”的食物,食物不是药物,不具备治疗疾病的作用,不能取代正规的医疗手段。坚守这点,您就能不被忽悠,不被什么神奇的秘方所迷惑。

要素二:一辈子与食物打好交道

相信自然的力量,大自然造就人,同时也生发万物,人和食物相处了几百万年,共同进化、共同生存,其中必然有很多不言而喻的道理,所以,人不仅仅应该懂得食物的营养,更应该尊重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与食物“打好交道”。

要素三:健康贵在坚持

不能懒,像许多减肥的朋友,在头两个月是十分努力的,到了第三个月就坚持不了而放弃了。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不仅体重会立刻反弹,而且会将已经减去的重量又加倍补偿回来了。多一点坚持,在营养上只要坚持了正确的原则,一定会有不同的结果。

小贴士

你吃对了吗

你知道吗?吃得不对,肥胖、癌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人们健康的慢性杀手将更为猖獗。著名医学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的研究显示,全球早逝群体中,约有47%的人与饮食因素有关。

合理膳食要学点营养学

关注营养健康是迈向健康的第一步

我想,不管你现在的营养观念是否合适,也不管你现在的饮食行为是否合理,只要你现在开始关注营养健康的话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那么,你实际上已经在通往合适和合理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营养首先要均衡

营养少了不行,多了更不行,太多太少都不对,营养要均衡、全面和适量。具体可参考“每天饮食一至七”:一个水果,两盘蔬菜,三勺素油,四碗粗饭,五份蛋白质食物,六种调味品,七杯白开水。

握手的力量反映你的营养水平

握力,是重要的肌力测定指标,可反映人体肌肉状况。欧洲的研究提示:握力与整体营养水平相关。使用专业握力计,成年男性握力应达45(千克)以上,女性应达30(千克)以上。临床上,当身边没有握力计时,大夫常嘱患者用“握手”动作来大致判断其握力状况。

哪些情况应看营养门诊?

营养不足;部分慢性病(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痛风、肾疾病、骨质疏松等);大手术后营养支持;恶性肿瘤营养障碍;厌食症;部分消化道疾病;日常进食不规律或生活方式不合理;老年性营养障碍;妊娠糖尿病;部分遗传病(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等)等。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是否“有效”,关键看其是否真正改善了患者临床结局(outcome),包括降低各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等。

我是营养迷

我是营养迷。

下班堵了一路终于到家,吃到老婆烧的蘑菇,特香!我是蘑菇迷、酸奶迷、西蓝花迷、土豆丝迷、清蒸鱼迷、番茄迷、紫甘蓝迷、苦瓜迷……还是炒粉迷、肠粉迷、切鸡迷、叉烧迷、烧鹅迷……粤菜迷(不会被各位说是吃货吧)……常常在办公室跟同事说“我是营养迷”,同事们会说“赶紧迷去”,哈哈哈……

给营养一个科学定位

从事临床营养工作越久,看过的病人越多,越懂得给营养一个科学定位是多么重要。不夸大,不贬低,不迷信,不盲从,既遵循研究证据,更注重临床实践。病人是最好的老师,对临床医生如此,对营养(医)师更是如此。我坚信:只有亲自做过,才有发言权。任何纯文献的,背书的,抄书的,生搬硬套的,大多是没生命力的。

讲营养大家要具备火眼金睛

不论什么观点,都要放在医学证据体系中评价:有没有证据?如果有,是高强度还是低强度证据?有没有完整收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在证据面前,没有迷信,没有权威,这才是科学客观的态度。

轻信盲从不如独立思考

生搬硬套不如活学活用,较真细节不如把握方向,迷信权威不如相信证据,轻信盲从不如独立思考,死读书本不如看看微博。

如何成为营养医师?

简单回答很多人提的问题:如何成为营养医师?

答:1.医科大学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或更高医学学位。2.在医院营养科从事临床营养工作。3.获医师执业资格,获处方权。4.通过卫生部临床营养医师系列职称晋升考试(中级或高级)。同时具备上述四项条件者即可成为营养医师。

我们的营养师职业教育要走得更远

在美国,“营养师”从大学学习、研究生学习、毕业、见习、实习、考试、注册、工作、继续教育、再考试,有一套国家层面上的完整、严格、系统的管理制度。想获得“营养师”的称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营养师在临床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其拥有的地位是相匹配的。

把营养知识转化为健康何其重要

把营养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从实验到临床,从科研到实践,从学术殿堂到惠及大众,从提高疗效到节约成本,从一种文化到多种文化,所有都要转化,都能转化,都在转化。

值得庆幸和可以有一点骄傲的是:我正在其中慢慢领悟和实践。

甚至,微博或许也能在“转化”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吧。

方向要正确,轻松过生活

食品,无论“健康、不健康或是垃圾(注:这种所谓‘分类’不见得科学合理,为说明问题,姑且用之)”,其作用,无论是“好、不好或坏”,都有一个“量”的基础。偶尔一次“健康的”,你健康不了,不小心“垃圾食品”了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谁能次次安全、正确、平衡?还是那句话:大方向要正确,轻轻松松生活。

关于健康的四大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2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召开的国际心脏健康会议上发表宣言:“……健康金桥有四大基石,它们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我想,今天,至少还应该再增加两块石头:安全环境、充足睡眠……各位,拥有充足的睡眠吧,祝好梦!

YOU ARE WHAT YOU EAT

国外有一种说法是——“YOU ARE WHAT YOU EAT”,即“你就是你吃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的一生的健康与否,除了遗传基因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食物所塑造的结果。

也许这么说有些人不能理解,那么从极端一点的例子来讲,一个几十年都在吃素的人,和一个几十年都在吃肉的人,不仅是健康状况不一样,连性格都可能有巨大的差别。

由此看来,食物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我们一辈子都要善待食物,要跟食物打好交道。

我营养 我快乐

我提倡“快乐营养,轻松饮食”:

1.食物种类越多越好,不仅使生活有滋有味,更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

2.吃什么都别贪多。少吃一口,不影响生活质量,却可能在坚持相当时间后带来健康益处(如减肥等)。

3.食物组合远比单一的所谓健康/垃圾食物重要。

4.不论吃啥,一两次都不会改变什么,关键看累积,看趋势。

是该了解营养门诊的时候了

哪些人需要看营养门诊

1.已确诊的疾病患者,特别是肥胖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肾脏病患者(包括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各类透析患者等)、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冠心病)患者、外科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营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痛风患者、消瘦(营养不足)患者和神经性厌食患者等;

2.虽然没有明确诊断,但处于所谓的“亚健康”状态者,包括超重、进食不规律者,生活方式不合理者和身处特殊工作环境者(比如在高温下工作的人);

3.特殊生理状况的人群,包括婴幼儿、孕产妇、乳母、高考学生和老年人等。

这些人群,如果想要获得更加有针对性的营养和饮食的建议,应该去看营养门诊。

营养门诊怎么看

看营养门诊时,营养医师需要了解您的身高、体重(近期体重变化)、进食习惯(进食食物种类和食物量)、活动状况、健康查体结果(如某些化验结果)和家族疾病状况等。

营养医师根据问诊情况,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同时为患者制订个体化营养处方,并监测营养治疗效果,复诊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根据个人情况1~3个月进行复诊。

把看营养门诊当成一种时尚

我建议,如果你真的属于知道又做不到,需要有人来监督的那种有点懒的人,那么,就把看营养门诊当成一种时尚吧,这不仅能帮你杜绝那些不靠谱的营养误区,还能监督你确实做到把营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

关于体脂和体型

正常人体脂的含量因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中老年男性的体脂超过体重的25%,中老年女性的体脂超过体重的30%,则被认为属于肥胖,需要减肥,特别是减少体内脂肪。

腰围,臀围,以及由腰围除以臀围计算出的“腰臀围比值”,根据这3个指标可以判定自己的体型状况。

1.腰围测量:站立,用软尺在肚脐处绕腹部一周,单位:厘米。

2.臀围测量:站立,用软尺在臀部最突出处绕臀部一周,单位:厘米。

3.腰臀比:腰围(厘米)÷臀围(厘米)。

判定:中老年男性,如果腰围大于90厘米,或腰臀比大于0.9,则需要减少腹部脂肪;中老年女性,如果大于0.8,则需要减少腹部脂肪。

小贴士

什么是营养

说到营养,很多人觉得它就是一个简单的吃的问题,认为,现在生活好了,拣有营养的东西吃呗,营养还怕多吗?认为只要吃得多,吃得好,营养就充足,身体就棒。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误区。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位居世界之首,高血压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位居世界第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世界的1/5,这都是吃得不当、不科学造成的。我们说某种食物有营养,指的是食物中的营养素,也就是这种食物中包含了哪些营养素。营养是指营养素吸收的过程。

你被这些错误观念忽悠了吗?

各种“长寿食谱”一定正确吗?

某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人健康长寿食谱”这样说:六两粮食四两肉,六两蔬菜一两油,一两鸡蛋二两鱼,半斤水果一斤奶。

1.“六两粮食四两肉(都指‘生重’)”作为公共推荐量,够大!反正我吃了这么多。

2.“六两蔬菜一两油”,菜少,一斤更合适;油多,减半还差不多。

3.“一两鸡蛋二两鱼”,再加上前面的“四两肉”,蛋白质不超标也难。

4.“半斤水果一斤奶”,结合前面提的蛋白质,改为“一袋奶”似更好。这个营养指南有点“老”?

不吃洋快餐就一定合理吗?

我本人极少吃洋快餐,这里面有营养考虑,但主要还是不喜欢其口味。

我想说的是,确实不提倡常吃、多吃洋快餐,但偶尔吃一两次也无大碍。不吃洋快餐就一定合理了?也未必。将薯条换成油条,结果差不多。关键是搞清合理营养的基本道理,结合自身习惯和口味,进行适当调节。

食物是给人提供营养的,药物才是给人治病的

忽视食物对人的营养健康作用,与夸大食物有等同于药物的治疗作用,都是错误的。

食物是食物,药物是药物。

营养是营养,治疗是治疗。

饮食不是药,不要动辄就“食治”

饮食不是药,没有治疗作用,不要动辄就“食治”。对“营养治疗”提法也应非常慎重。实际上,很多时候不是治疗,而是补充或支持。对部分疾病、在某些阶段,营养可能有治疗意义,但这需要证据,不是光靠谁说的。

治病不能简单食疗

“吃南瓜治糖尿病”不知道已经伤害了多少糖尿病患者!“绿豆汤治癌症”大家都明白是欺骗群众。心血管疾病何等复杂,又岂是萝卜、马铃薯(土豆)就能对付得了的。诸如“××食物可以治疗××疾病”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无知,更是害人害己!

关于食品的错误观念何其多

以下说法,我认为都不靠谱:“××食品排毒、××食品抗衰老、××食品降血糖、××食品治疗癌症、吃什么补什么、想吃什么了就表明身体里缺什么了、××食物和××食物相克、喝骨头汤补钙……”

水果什么时候吃都一样

水果,上午、下午、晚上吃均可(两餐之间)。那种所谓“什么时间吃是金、银、铜……”的说法,基本上是教条,不靠谱,不用理会。类似这样的无稽之谈太多太多,本不足怪。但这样的无稽之谈还在被广泛传播,实在令人遗憾。你批判一万遍,照样有人传、有人信。

营养不是象形文字

“××食物排毒”、“××食物和××食物相克”、“以形补形”、“吃什么补什么”、“想吃什么就说明缺什么了”……之类,在我的知识字典里是没有的,从营养学角度根本讲不通。

再强调“有钱难买老来瘦”的老理儿是错的

老年人体重指数(BMI)维持在22~24比维持在19~21(或更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对更低。当然,体重过重,危险度同样升高。BMI与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关的U形曲线在老年人表现得更突出。留心看看老爹、老妈的食谱食量,是否太素太少了?

食物酸碱没道理

1.按“酸碱”划分食物是不对的。2.食物根本不可能改变人体不同组织的酸碱性。3.人体不同部位或组织的酸碱性不同(如胃液、阴道等均呈酸性),但不应将人划分为酸性个体或碱性个体。4.增加蔬菜水果等对健康有益,但这不是所谓的碱性决定的。5.癌症组织及其周围组织呈酸性,与所谓的酸性体质完全不是一回事。

防辐射食品真的有效吗?

现在流行一种“久坐电脑前的人必吃的9种防辐射食品”的观念,实际上没有一种(包括绿茶)获得确切的人体研究证据支持,很多是理论推导,有的是动物实验。最好的办法是变“久坐”为“不久坐”。其好处不仅仅是减少辐射,还能减少发胖。

睡前一杯红酒能促眠吗?

睡前一杯红酒,很多人借此“助睡眠”。我对此不提倡。以前说过,现在再说:这样做可能有助于“快速入睡”,这里有两大隐患:1.假象。入睡快,但易醒。醒了更难睡。2.成瘾。今天一杯,年底半瓶。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某食物助睡眠。即便是睡前喝牛奶也无确定效果。因此,解决失眠还是要靠其他方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等,还是请教睡眠专家吧。

抑癌蔬菜排行不可信

蔬菜能“抑癌”,甚至有具体“排行”,还言之凿凿有数据者,太神了,神大了,神透了。能得出这些“神数”,真神仙也!不足以让凡人信。

睡前喝牛奶能促进睡眠吗?

睡前喝牛奶,是选择之一,但非唯一。饮用牛奶并无最佳或不最佳时间,实际上,只要不空腹饮用,牛奶补钙效果并无大的差异。至于牛奶“助睡眠”,证据不足。实践中,很多人饮用牛奶后,感觉对睡眠并无帮助。理论上,牛奶促进“褪黑素”分泌?不可靠。研究上没有这种证据。

指甲月牙我不懂

看到一些朋友常纠结指甲上月牙的有无、多少,从营养健康角度,没根据。其心理负担影响才是真的!

海参累了

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只要带个“参(shen)”字,就容易被迷信。海参“被”保健了太多太多功效:“提高××力、增强××力、抗××癌……”,要真有证据也行呀,可惜,海参累了,也该歇歇了。海参的蛋白质和脂肪比例为10∶1,而且含有一些海参多糖。至于其他的优点还没有找到根据。

当然应该喝牛奶

对于“现在你还喝牛奶?!”的疑问,有人说不好回答,我说非常简单:认为该喝、想喝、又敢喝的,就喝;认为不该喝、不想喝、不敢喝的,就不喝。我自己认为该喝、又想喝、又敢喝,故而我喝。回答完毕。

食物组合又遇伪科学?

对于一些朋友提出的问题,再说一遍:所谓“牛奶和鸡蛋不能一起吃”、所谓“豆浆和鸡蛋不能一起吃”、所谓“牛奶和豆浆不能一起喝”,还有什么“组合”不能吃?诸如此类,都是缺乏依据的,别信。以前已有很多专家反复批判过这些伪说法,各位都能找到。在此不赘言。

爱吃米就吃米,爱吃面就吃面

米和面,在能量、营养素含量、升血糖能力以及人体消化吸收率等方面没有大差异。面粉含维生素B 1 略高,但以吃米为主的人只要合理搭配副食也不会缺少维生素B 1 。不存在“吃米易得糖尿病,吃面容易发胖”等问题,也不存在“吃面长得高大,吃米长得秀气”等。

早上喝淡盐水没根据

早上为什么要喝淡盐水?我一直不明白。是为了“进一步增高血压”?还是“加重高渗性脱水,令人更加口干”?还是“加重(孩子的)肾脏负担”(因为有人主张给孩子喝)?还是因为早上“缺盐”?还是为了“清洁口腔”(那也只能漱口,别咽下去呀)?搞不懂。

早上喝淡蜂蜜水仅仅是可以

早上喝淡蜂蜜水是可以的。但蜂蜜水究竟能不能缓解便秘?我看到的很多病例:有的能,但相当多的是不能。如果不为缓解便秘,喝蜂蜜水还有什么其他好处吗?我还真的不知道。

该怎么吃就怎么吃,“食物相克”不可信

对林林总总“食物相克”之说,我是不信的。什么“牛奶豆浆不能一起喝”“黄瓜番茄(番茄)不能一起吃”等,都没有科学依据。那些所谓的“相克理论”在严肃的营养学家看来都是不科学的。一些科学家和学术组织的严谨研究早已推翻了所谓的“食物相克”说。今后听到这种“相克”论调,一笑了之罢了。该怎么吃就踏踏实实地吃吧。

看到“某食物增强免疫力”这样的说法,要特别小心

免疫力绝不是越强越好。更何况,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功能和免疫调节过程极其复杂,想借助“食物”、“保健品”或“补品”之类的来“增强”,往往是徒劳的,甚至是有风险的。

实际上,定时定量吃好饭,不偏食不挑食,适量运动,保证睡眠,平衡心理,生活方式合理,才是维持人体免疫力的正道。

汤的营养在“渣”里

关于煲汤“营养”,我从不敢恭维。那些关于汤里“精华”的说法,也没有站得住脚的证据。

爱喝汤,没问题。常喝汤,没问题。但靠汤“补”营养(如所谓“骨头汤补钙”之类)实在不靠谱。单纯喝汤而不吃或少吃固体食物,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汤的营养在“渣”(煲汤原料)里。

因此,喝汤要吃渣。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避免食用浓肉汤。

吃水果越多越健康的说法不科学

虽然常将“蔬菜水果”放在一起说,但二者并不等同。水果的安全性低于蔬菜。水果的糖分(包括果糖等)含量相对高一些,大量进食水果不合适,用水果替代蔬菜不合适,每餐只吃水果不合适。一般而言,每日1~2个水果足矣。那种以为只吃水果就健康,吃水果越多越健康的说法不科学。

怕得癌症而吃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从来坚持:“荤素搭配,以素为主。”强调“纯素”可能导致营养不平衡。以为“纯素”才健康,以为“纯素”就不会得高脂血症、恶性肿瘤,则更是误解。

保健食品不是药

对“保健食品”,各国官方文件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三点是相同且必须明确的,即:保健食品必须是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定义和要求的食品;保健食品必须具备至少一种可被整体实验所验证的保健功能,并以此与普通食品区分开;保健食品必须与药品区分开。保健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应定位于“调理”和“预防”,而非“治疗”。

为长肌肉超量进食蛋白质不可取

常听一些朋友说,练健美、长肌肉要“每天吃N个鸡蛋、X两牛肉、Y勺蛋白粉……”我说,锻炼的目的是为健康,仅仅为“长肌肉”就超量进食蛋白质,即便真的有助于“长肌肉”,但对健康究竟是加分还是减分呢?其长期的影响和结果又将如何呢?各位自有见地吧。

讲求食物多样性,是合理营养的首要基础

有朋友提出“人生最重要的10大健康食物”的说法,这10种食物都不错。但说是“最重要的健康食物”则不全面。人生重要的食物太多太多,绝不是几个“10大”就能概括的。人生重要的食物组合太复杂,绝不是“健康或垃圾”之类就能定义的。总之还是一句话:讲求食物多样性,是合理营养的首要基础。

喝汤滋补不靠谱

喝汤“补”什么?

我的回答:补不了什么。补不了钙,也补不了什么所谓“精华”。

如果大量喝汤,影响了其他食物摄入,会导致营养不良。这已被很多调查研究所证实。大量食用浓肉汤,还会摄入一定量的嘌呤和油脂。因此,还是分成两句话:1.喝汤尝美味,没问题。2.喝汤“补营养”,不靠谱。

吃饭是最重要的那点事儿

吃饭是一天里最重要的事儿

看到一些朋友总不在乎吃饭,似乎什么事都比吃饭重要。别的都不能耽误,唯吃饭可随意延迟、凑合,甚或不吃。工作可无限放大,吃饭时间则一再压缩或取消,有时仅为完成“吃饭”这个任务或程序,随便吃两口了事,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会付出惨重代价。

少吃一口,命长几年

在林林总总的饮食原则中,我认为先从控制进食总量入手,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即“少吃一口”、“每餐七分饱”让自己每餐后有轻度饥饿感。这是我们该做也能做到的。从动物实验到人体研究,大量证据说明,适当控制进食总量,有助于降低慢性病风险,有助于寿命延长。而这样做又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和乐趣。

真正健康的人,是内心开始纯净起来的人

我想说:1.真正健康的人,应该是内心开始纯净起来的人。

2.内心纯净起来的人,是追求和实践健康生活方式的人。

3.真正的健康源于在科学的基础上身与心纯净而完整的统一。

4.群体上是这样,个例上虽有例外,但从根本上讲,也是如此。这是追求健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三个层次。

健康不要本末倒置

不去想减少油炸食品,而是想吃了以后再怎么“清肠刮油”;不去想戒酒或少饮,而是想喝了以后再怎么“解酒醒酒”;不去想戒烟,而是想吸了以后再怎么“降毒去毒”……这统统都是本末倒置。很多东西,进去容易出来难,甚至根本出不来。因此,还是不进去为妙。

平平淡淡吃饭,从从容容运动, 踏踏实实睡觉,轻轻松松生活

别轻信“保健品、补品”的广告词,别轻易替“保健品、补品”做宣传,别轻易为“保健品、补品”花冤枉钱,别轻易做“保健品、补品”的实验品。就这么简单。

对吃饭那点事,要重视,但别太纠结

只要平衡膳食的大方向没有错,就没啥大不了。吃口肥肉没关系,天天纯素也会营养不足,心情好很重要。凡事别走极端。谁也不能天天计算着吃饭,“想吃你就多吃点(注意是‘点’,不是‘些’)”,另外,别忘了运动!天天算计食物,但不运动,还是“不良于行”。

健康握在你手里

从营养到运动,我们可以掌握50%~70%的决定权,来决定你的健康走向。我们说营养,是建立在饮食安全的基础上的。在这里,特别希望读者朋友学会自己鉴别什么对自己才是更重要的,是杀灭寄生虫还是损失点维生素?不能本末倒置。不能看到别人生吃自己就生吃,理性判断最重要。

营养干预不是减少进食的代名词

很多人被告知是患了“富贵病”或者“营养过度”了,仿佛这些慢性病都是“营养”惹的祸。因此,营养干预就成为“限制营养,减少进食”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观念误区。

关于吃饭的“坏8条”

1.吃汤泡饭。2.吃盖浇饭。3.米饭倒到剩菜里,连汤带汁一起和着吃。4.炒菜后,用米饭擦锅,吃擦锅饭。5.吃烧煳了或烤焦了的饭。6.吃剩饭。7.吃过烫的饭。8.吃过硬的饭。

以上这8条,时间长了,总归不好。

提倡母乳

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给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因而提倡人们要广泛食用多种食物。

了解食物的5大类

第1类,谷薯类:如米、面、玉米、红薯等,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是人体最经济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第2类,蔬菜水果类: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第3类,动物性食物:如肉、蛋、鱼、禽、奶等,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第4类,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腐干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第5类,纯能量食物:如食糖、酒、油脂等,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

每餐少吃一点点

我坚持认为,对一个健康成年人而言,不论吃什么,都应少吃一点儿。这是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饮食原则。我就是这么做的。

健康饮食七原则

美国农业部(USDA)更新的膳食指南网站 www.choosemyplate.gov 可进行个体化营养计算。说来道去,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1.食物多样化;2.每餐七分饱;3.蔬菜水果占总量一半;4.饮用低脂或脱脂奶;5.适量肉类和豆类;6.减少含糖饮料、甜食、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及盐分摄入;7.吃动两平衡。

做到每口都平衡不容易

“营养均衡”并不以一顿饭来衡量,一天甚至几天之内做到全面均衡就可以。流行病学调查中对食谱进行分类,经常以1周为时间单位来计算。上顿大吃红烧肉,下面几顿多吃蔬菜,也是可以实现合理搭配的!想要每餐都平衡?甚至每口都平衡?不可能做到,那种把营养搭配落实到谁和谁一起炒的程度,的确是没有太多价值。

对希腊饮食,可有很多期待

我原本知道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海鱼(富含n-3脂肪酸)。我现在又了解了经典菲达(Feta)奶酪和皮塔(Pita)面包。我期待体验“海鱼+蔬菜+奶酪+全麦面包+橄榄油+红酒”的完美组合。这也算是经典的“地中海饮食”吧。自然、新鲜、营养、美味,更加风情,在这里健康与美味真的可以统一了。

吃饭,偶尔也能放纵一下

只要有广东炒粉,早餐我就不再吃别的了。这是20多年前大学时代就形成的最爱。有点油?很单调?不健康?此刻我统统不管。它能让我在倍加满足的感觉中再品尝当年大学的味道,能让我重温当初和同宿舍好友一起早起去食堂“抢购”的日子,足矣。在接下来的早餐时间内,让我心无旁骛地吃吧。

营养是为了快乐,快乐才能健康

参加朋友生日聚餐,大家客气地说在我面前“不敢点菜”,我想一顿饭对健康的影响毕竟有限,而一次生日聚会却可能留下长久的记忆。营养是为了快乐,快乐才能健康。因此,这一餐的第一要务是让“寿星”快乐,让大家开心,至于营养吗,吃吧,吃多了就走回家吧。

洋快餐很危险

洋快餐让中国人面临重大健康风险,美国福布斯网站文章,原题:美国快餐让中国人面临重大健康风险(《环球时报》转载)。据统计,在中国每100名死亡者中,有85人(即85%)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美国该比例为70%。全球范围为63%……

要留心烹调方法

有些素食,原本低脂,但烹调方法和食物搭配,可能使其成为“吸油器”。因此,吃的时候还是要稍稍留心。如:红烧茄子、鱼香茄子、鱼香豆腐煲、素炒苦瓜、红烧肉大白菜、地三鲜等。

拒绝油炸、过甜、饮料和肥腻的食物,利大于弊

对油炸、甜食、饮料、肥腻等食物而言,不吃是原则,少吃是技巧。如果你掌握不了技巧,索性永远坚持原则……

合理饮食别被绑架

合理饮食其实不难,别的不说,先做到:1.定时定量规律吃饭,别被工作、情绪绑架;2.尽量减少外出吃饭,别被应酬绑架;3.每餐吃完感觉“欠一口”,别被撑饱绑架;4.尽量不吃油炸、烧烤、腌制、熏制、膨化等有潜在风险的食物,别被诱惑绑架。做到这4条,难吗?一点都不难。我行,你也行。

每餐七分饱有益健康长寿

从动物实验到人体研究,大量证据得出近似结论:适当节食(每餐七分饱)对健康长寿有益。

每餐七分饱可以减少慢性疾病发病率

对诸多饮食原则,我最推崇的是:每餐七分饱,适当减少进食量,经常保持轻度饥饿感。“大胃”(进食量大)是很多慢性病基础。大胃者往往越吃越多,越多则胃越大……大胃其实是可以变小胃的,这需要一个过程,要有耐心。试试,七分饱吃法比撑到嗓子眼吃法舒服得多,轻松得多,安全得多,并不影响生活质量。

不吃晚饭危害大

有些朋友为了减肥不吃晚饭,或者不吃主食,或者偏食,这些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不吃晚饭减肥损害大!可导致夜里出现低血糖,增加胃溃疡和胆囊疾病风险,影响睡眠质量。短期内似“有效”,但往往难以有效减少体内脂肪组织,且难持久,更易反弹。丧失蛋白质,缺乏必需脂肪酸,缺铁,总体营养恶化。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减肥”其危害性远大于肥胖本身。以损害健康为代价实在得不偿失。没有任何减肥指南推荐不吃晚饭。减肥原理是能量负平衡,关键是限制进食总量且多运动,而非不吃某顿饭 。

肉,该怎么吃?

还有一些朋友不吃肉,说这样可以防癌。我对吃肉的看法是:1.每日1~2两瘦肉。不可完全吃素,否则维生素B 12 、铁、锌等可能不足。2.以白肉为主,限制红肉,隔日1两红肉,每周不超过3两,以补充铁质等。3.鱼肉为首选。海鱼、河鱼均可,海鱼更好,每周3~4次,每次3~4两。4.尽量不吃加工肉类制品,如腌肉、腊肉等。

回家吃饭

尽量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如何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就看各位的自控力和烹饪技术了。

免麦胶食物的出现,真是一个大的进步

在美国看到“免麦胶(gliadin-free)”蛋糕,尝尝口感不错。在食品店看到专门标识,在饭店听到侍者上点心时特别告知……所有这些,一方面使得对麦胶过敏者避免不耐受(如腹泻等),另一方面使喜欢面食者继续享受口味……与“禁食一切含有麦类及其制品”相比,免麦胶食物的出现,真是一个大的进步。

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北方人与南方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饭前喝汤还是饭后喝汤,南方人习惯饭前喝汤,苗条又健康;北方人喜欢饭后喝汤,俗称:溜溜缝。其实饭后喝汤容易发胖。

最好的饮食顺序就是:先喝一碗汤,再把蔬菜尝,主食后面再鱼虾,最后少吃一点肉。

小贴士

健康的烹饪方法很关键

在烹饪的过程中,蔬菜中的营养也会流失。有些人认为菜生着吃会营养更加丰富,但是也有人认为菜要熟吃,那么究竟哪种好呢?

比如十字花科的蔬菜,卷心菜、西蓝花、菜花、甘蓝……虽然说抗氧化能力很强,但是其中有种阻碍甲状腺素合成和代谢的一种物质,可以阻止甲状腺对碘吸收以后合成甲状腺素,生吃会形成甲状腺肿,也就是大脖子病。所以这就需要把十字花科的蔬菜加热,把其中的抗甲状腺素的物质破坏掉。不过十字花科蔬菜生着凉拌少吃一点没有关系,但是不宜大量生吃。

不能生吃的蔬菜不只是十字花科,还有根茎类的也不行。比如土豆、山药、红薯等,这些生吃后,其中的淀粉不易吸收、不易消化。而适合生吃的蔬菜有黄瓜、番茄、萝卜等。

另外在烹饪蔬菜的时候,有些人会认为茄子可以吸油,做熟吃不好,最好生着吃,这样可以到肠胃里面吸油。但是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茄子本身是个好东西,但是茄子在烹饪的时候吸油和吃到肚子后的吸油是不一样的。人体内的脂肪堆积和吸收是要先将食物转变成营养素,生茄子到肠胃里还是会被分解,并不会到肠胃里面吸油。

另外,买菜要买新鲜的,而做菜的时候则要先洗再切。如果将菜先切再洗的话,那么菜的暴露面就大了,这样营养的流失也就更多了。另外就是有些菜可以掰或者撕的话暴露面小,比切要更容易保存营养。虽然说切的菜口感更好,但是撕或者掰这样少用刀子的处理方法更好。

还有就是在洗蔬菜的时候,在洗蔬菜的水里放入一点醋,可以防止氧化。而且不单是菜,很多食物比如饺子,其中做好的汤喝一点会更好,这也是原汤化原食的说法,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最后在烹饪菜的时候,最好用大火短时间出锅,尤其是绿叶菜,快炒的方式更容易保存维生素。但是对于老年朋友,菜还是煮烂一下更好,这样虽然说维生素C丢失了,但是膳食纤维还是存在,而且可以润肠通便。还有就是在煮菜的时候,可以在水里放一点油,这样可以更好地保存菜中的营养。 A6gcype22l6BioRC3YYDepQ7RJzRxPu0ospcv8h1W2GWt0y5OSDNq9lpXRtAgu2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