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肝脏弥漫性病变

一、肝硬化

肝硬化按病因分类为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和寄生虫肝硬化等。

(一)声像图表现

1.肝硬化早期肝脏大小可正常或轻度肿大,形态正常,表现尚光滑。后期肝脏失去正常形态,多表现为左右叶比例失调。

2.早期肝包膜尚光滑,后期肝表面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在肝脏前有腹水时则更易显示(见图3-2),肝光点增粗,结构欠清晰,实质回声欠均匀,血管纹理基本正常。

图3-2 肝硬化合并肝前腹水

3.常伴脾肿大、脾静脉增宽及腹水[见图3-3(a)、图3-3(b)]。

(a)肝硬化合并腹水

(b)肝硬化合并脾肿大、脾静脉增宽

图3-3

4.胆囊腔明显缩小,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征”(见图3-4)。

图3-4 肝硬化合并胆囊壁增厚

(二)鉴别诊断

1.肝癌:与弥漫性肝癌的主要鉴别点为弥漫性肝癌甲胎蛋白值增高,且多并发门静脉及其分支内癌栓。

2.弥漫性肝实质性病变:鉴别诊断主要靠肝穿刺活检。

二、脂肪肝

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约占肝脏重量的5%,如脂肪含量超过40%~50%时称为脂肪肝,大多数脂肪肝具有可逆性。

(一)声像图表现

肝脏大小可正常,或轻中度增大,光点细密,结构欠清晰,比脾、肾回声增强。肝区回声分布不均匀,近场增强,远场衰减,肝内血管明显减少,纹理不清,整个肝脏透声性差。非均匀脂肪肝可见正常残留的肝脏组织,可见正常管道结构在其内走行,常分布于胆囊旁、门静脉分叉等处(见图3-5)。

图3-5 非均匀脂肪肝可见正常肝组织残留,常分布于胆囊旁、门静脉分叉等处

(二)鉴别诊断

非均匀脂肪肝内的低回声区应与肝癌鉴别,前者多无包膜、无立体感。

三、肝淤血

肝脏淤血性肿大多是由右心功能不全后肝静脉充血性改变造成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右心衰竭的症状,如肝肿大、右上腹不适、胀痛及胃肠道淤血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等。

肝淤血声像图表现为肝脏增大,肝实质回声比正常略显粗糙,三支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径均增宽,严重者肝静脉内径可达1.5cm以上。肝淤血发生肝硬化后,表现为肝脏缩小,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脾大,腹水等(见图3-6)。

图3-6 淤血肝声像图,三支肝静脉增宽

四、肝血吸虫病

肝血吸虫病声像图表现如下。

1.急性期:肝脏增大,肝表面尚光滑,肝内回声增高、增强,粗糙且分布不均匀。少数可见散在的小低回声区,边界模糊不清。

2.慢性期:肝内回声增粗、增高,形成高回声网络样改变,肝实质被网络样高回声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区,呈“地图样”改变。该征象为慢性血吸虫病肝脏实质回声的特征性改变。如合并肝硬化,则出现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的相应表现。 AZK8Ooqan/PS8xHAId8zCaHKxJx9owQZQv64QqJGJltpUSj57X90Mxr/uYGMQX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