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美丽贵州

1.茅台酒

贵州仁怀赤水河是一条神秘的酒河,河畔酿造的茅台酒更是酒香馥郁,源远流长。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里曾记载过赤水河畔酿酒的故事。公元前130多年,汉武帝刘彻饮用来自夜郎(今黔北地区一带)所产的名酒“枸酱”时,不禁赞曰:“甘美之。”“枸酱”就是当时仁怀赤水河一带用水果加入粮食经发酵酿制的酒。在中国酿酒史上,完全使用粮食经制曲酿造始自唐宋。赤水河畔茅台一带所产的大曲酒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朝廷贡品。当时,茅台的酿酒技术已经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回沙”工艺。清乾隆年间(1736~1795),贵州总督张广泗向朝廷奏请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水入黔,交通的便利促使茅台酒业更加兴隆。1949年10月,茅台酒在开国大典前夜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开国第一宴在北京饭店举行,从厨师到菜单、酒品都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的,主酒就是茅台酒。

茅台酒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更是远销世界各地。茅台酒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洌甘爽、回香持久,而这些特点又得益于它独特的酿造工艺。酿制茅台酒用的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这条河水水质好,入口微甜、无溶解杂质,经过蒸馏后十分甘甜。此外,茅台镇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更为酿造茅台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茅台镇地处贵州高原最低点的盆地,海拔仅440米,远离高原气流,终日云雾笼罩。夏日持续35~39℃的高温期长达5个月,一年有大半时间笼罩在闷热、潮湿的雨雾之中。这种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和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对茅台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的产生、精化、增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于茅台镇酿酒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某年除夕,茅台镇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镇上住有一李姓青年,他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僵卧门口,便将其背进屋中,生火为她取暖,并以自酿米酒给老人取暖,又将床铺让给老妇安寝,自己则躺在炉边地上。睡梦中他忽然听到美妙琴声,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衣,手捧闪闪酒杯,从天边飘来,随即将杯中酒倾向地面,顿时空中弥漫了浓郁的酒香。青年醒来,屋里炉火很旺,水、饭尚温,床上被褥整齐,好似无人睡过一般。推门一看,风雪已经停了,一条晶莹的小河从家门口淌过,河面上飘着阵阵酒香。此后,当地人就用仙女赐予的河水酿酒,并用“飞仙”图案作茅台酒的商标,至今不变。

2.花溪公园

花溪公园素以自然秀丽的景色、恬静优美的山水、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著称,被人们誉为“高原明珠”。花溪的名字是取“繁花似锦、溪水长流”之意。花溪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丰富充沛的水资源与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貌催生了花溪公园山水环绕的自然景观。园内清溪蜿蜒向前,川流不息,群山耸立,绿荫掩映,繁花似锦,是游客休闲消暑的好去处。园内由尚武俱乐部、棋亭、坝上桥、柏山亭、憩园、清晖楼、防空亭、碑亭、麟山飞云阁、平台、黄金大道等主要景点组成。这些景点分布于园内各处,映衬了公园秀美的山水。花溪河上坝上桥、百步桥飞瀑直泻,好似白练;芙蓉洲、放鹤洲溪流缓缓,青渚点缀;群山之中麟山、龟山、蛇山、凤山怪石耸立,古藤缠绕,亭台楼阁时隐时现;松梅园、红枫园、玉兰园、碧桃园、樱花园、桂花园、牡丹园四时繁花,姹紫嫣红。春天百花竞放,夏日荷风习习,金秋桂香四溢,隆冬寒梅傲立。陈毅元帅于1959年游花溪时,就曾赞美道:“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生动逼真地把花溪公园的特点概括了出来。

沿着花溪河向前,流水平缓,云霞应景,树态花姿,紊丝不乱。继续往前,清流被河床上杂乱的石礁吸引,似分若合。由东南向西北,一道天然岩嶂隆起,将河水拆成两部分。瀑流之上,有百余石磴,一磴一步,稍高水面,曲折蜿蜒如龙脊,游人经此鱼贯而行,望水中倒影,好像行走在水上,飘然欲仙。溪水在石磴间自由奔流,无拘无束,偶尔还调皮地从头翻越,最后溅落到下一叠水涧,迸发出颗颗水珠,叮叮咚咚,好像珠落玉盘。花溪水奇妙变幻,野趣十足。在这里有著名作家巴金当年新婚度蜜月时的住处以及历代文人留下的诗词题咏。

3.净山

梵净山之名源自“梵天净土”这一佛教梵语。它位于铜仁地区的印江、江口、松桃三县汇集之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亿~14亿年的历史,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岁月打磨形成了今天的奇特地貌景观:孤峰高耸,悬崖峭壁,沟深谷壑,飞瀑横流,以及老金顶附近的高山石林峰群,如“蘑菇石”“老鹰岩”“万卷书”“将军头”等,可谓鬼斧神工,惟妙惟肖,自然天成。

梵净山老金顶海拔2493米,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此山为三牾山;《汉书·地理志》称其为三山谷,“辰水(即流经铜仁市的锦江河)所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它“一名食山(远眺金顶,恰似农家蒸米饭用的甑子,黔东一带谐音管此山叫饭甑山),在麻阳西八百三十里”;《名胜志》称其为九龙山,“高百余丈,下分九支,铜仁大小两江出焉”,还有月镜山、江头山等名称。老金顶景点群中的石崖奇形怪状,人们称这里为一座奇石大观园。观日台后倚悬崖,面朝东方,是梵净山观看日出的绝佳之地。“万卷书”山崖层层叠叠,像一本本齐天码放的经书。传说这些经书是玄奘和尚自西天取回后深藏于此的。九皇洞是女辟支佛修行的所在,也有传说是李太后成仙得道之所,有“梵净女神之家”的美誉。敕赐碑是明神宗下圣旨敕建的,其明确记录了灵山佛教的发展历史,为灵山佛教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资料。该碑立于1618年,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蘑菇石”是梵净山最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它是由风化、侵蚀后残留的层积岩所形成的。花岗石尤其是黑色的花岗石长期受风化作用,使得其表层岩石逐渐崩裂、破碎、分解,同时也形成新环境下的新矿物岩。岩石遭受风化之后,为风、水、生物等对岩石的破坏提供了条件,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剥蚀,最终形成了蘑菇石。“蘑菇石”之名取自它的形象,上大下小,形似蘑菇。它高约10米,亭亭玉立,远看一碰就倒,实则稳如泰山——它历经10亿年的风霜雨雪矗立不倒,是造物主巧思妙想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作品。

镇国寺是梵净山弥勒道场的主寺庙。镇国寺原名通明殿,因供奉通体光明的弥勒菩萨而得名。后毁于战乱。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神宗皇帝重建时更名为报恩寺。清朝初年,报恩寺更名承恩寺。后又毁于兵灾。清光绪六年(1880),隆参和尚重建时更为镇国寺,沿用至今。镇国寺正殿面阔13.7米,进深9米,石墙厚0.5米,残墙高2米,殿门保存完好,门额阴镌“圣旨敕赐承恩寺”字。两侧配殿8间,只留部分残墙,建筑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明清两朝皇家都敇封它为“古佛道场”的“镇山之印”。

4.镇远古城

镇远位于贵州东南部,长江水系上游,处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会之地,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镇远具有悠久的历史。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开始设县,元代、清代镇远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镇远古镇位于㵲阳河畔,群山环抱。河水曲折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是旧卫城,俯瞰好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存部分城墙和城门。镇远古城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

镇远古城上的复兴巷

镇远古城古巷道狭长、幽深、曲折,其结构错综复杂,主要有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巷、米码头巷、紫宝阁巷、陈家井巷等。这些巷子纵横交错、互相达通,是镇远古城交会之处、交流之地。

镇远古城上的禹门坊(禹门码头)

禹门码头地处镇远最繁华的地段,禹门也叫龙门,据说是专为中第的秀才、举人所建。秀才、举人们从京城返回,大都从㵲阳河乘船至禹门码头登岸,彰显荣耀之身。在军事和商业重镇专门建造一个供秀才、举人出入的码头,显示了地处偏远的古镇对文化的追求、对功名的渴望。

镇远古城上的四方井巷

镇远全镇遍布古井,姿态各异,有的形似猪槽,有清澈见底的自然浅井,还有深达百米的吊井。较有名的有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陈家井、园觉井、南门沟味井等。古井一年四季丰水不涸,而且水质极佳,清冽甘甜。

天后宫

天后宫地处府城西门,北倚石屏山,南接㵲阳河,近百级台阶一直延伸到河岸码头,是古码头石阶最多、最陡的一处。天后宫主要有码头、山门、正殿、厢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现存建筑正殿及抱厦分别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与光绪三年(1877)由福建籍人捐资重建。正殿内供奉的是海神“妈祖”。天后宫建筑年代比较晚,但工艺精巧。正殿重檐翘角和屋脊上,都是凤在上而龙在下,可猜测该建筑年代约是慈禧当政时期。

镇远古城古街道

镇远古街以青石板铺就路面,记录着古镇历史以及千年的沧桑变化。街道两旁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朴大方,典雅别致。

5.少数民族风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49个民族和谐地生活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中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这里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韵味十足,具有神奇的吸引力,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前往贵州旅游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6.少数民族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有1000多个少数民族节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和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等。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追思先祖、怀念英雄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载歌载舞,表达对祖先、英雄的崇敬和凭吊。贵阳、惠水、龙里等地都是欢度“四月八”的场所。传说在布依族中“四月八”即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故“四月八”也称为“牛王节”。荔波一带的布依族群众会在这一天让牛休息,并做黑糯米饭敬“牛王”;罗甸、册亨、安龙、贞丰一带的布依族群众还用枫树叶泡水给牛洗澡。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布依族青年男女,白天在歌场上对唱 ,晚上还到布依村寨里继续对唱,他们以歌传情,以词表爱,互诉衷肠。

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过节,有的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过节。节日期间,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高举火把,到田间驱除害虫。同时还会有燃篝火、开晚会,举行赛歌、摔跤、斗牛、敬酒等节日活动。

水族盛行的最隆重的节日为端节。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期间的 “亥日”,便是过“端”的日子。不同地区轮流过不同亥日的端节。节日那天,各个村寨的亲戚好友都到过“端”的寨子去做客饮酒,欢庆丰收。端节那天,水族群众聚集在端坡上赛马、击铜鼓、吹芦笙等。

瑶族的盘古王节又称达努节、祖娘节、瑶年,是瑶族同胞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纪念创造天地万物的祖先大神弥洛陀,瑶族群众都要杀猪,做糯米饭,全家欢聚一堂,亲朋好友互访做客,吹芦笙、跳舞、唱歌,以示庆贺。

7.喀斯特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有地下暗河、锥形谷、水上森林、天生桥、天坑、溶洞以及溶洞内部的钟乳石、石芽、石笋等,而且由于岩溶发育基础条件和发育过程的差异,喀斯特地貌景观还有很多差异性很大的辅生景观。高低起伏的地表、怪状嶙峋的怪石、幽深的山谷、危立的悬崖和神秘的洞穴,还有潺潺的流水,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旅游,而且对于登山、攀岩、探险、科考、漂流等爱好者来说也是理想之地。

贵州境内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区有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公园、小七孔、荔波樟江、梵净山、杉木河漂流、马玲河峡谷、双河溶洞群等,而这些只是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中的一小部分。

贵州不仅有神秘生动的自然风光,还有古朴浓郁的民族人情。喀斯特地貌山势起伏不断且破碎成片段,是对外来文化进入的天然屏障,这就使生活在贵州的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贵州喀斯特自然生态和独具魅力的喀斯特民族风情,让贵州成为“神奇的喀斯特王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8.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

在长期的社会交流中,贵州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礼俗,他们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理智文明。

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稀客、贵客来到苗寨,主人家请客以后,主人家的兄弟、房族、友邻甚至全寨的人家都会一家接着一家来请,可谓“一家客人全寨亲”。苗家请客一般会有鸡、鸭、鱼、肉和木耳、香菇、豆腐、豆芽,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腌鱼、盐酸菜、香肠、血豆腐等。宴请之中要敬酒劝酒,还要唱古歌、飞歌助兴。

布依族同胞请客一般会有黑糯米饭和丰盛的菜肴,还特别喜欢用猪肉待客。他们认为猪肉预示来年的丰收,以猪肉敬客人,是祝福客人的猪养得大,收成好。

侗族,特别是玉屏朝阳、大湾一带侗家人宴请亲朋好友或贵客时,一定会拿出主家自酿的米酒,而且邀请本村寨德高望重的人来作陪,热闹非凡。“酒满敬人,饭满侮人”是侗家人的讲究。斟酒必须斟满。敬酒劝酒的声音越大越洪亮,表明气氛越好越热烈,宾主越友好。喝酒时,常常以友情、丰收、祝颂为题对唱酒歌。宾主尽欢,散席之前,男女主人还要给大家斟一杯 “团圆酒”,互表敬意,一饮而尽。

水族同胞请客吃饭时喝酒重于吃肉,吸烟重于喝茶,以糯米饭为贵。酒宴上,鸡头、鸭头、猪头都是尊贵的菜肴。款待一般客人时要有酒肉与豆腐,款待上客时需杀鸡宰鸭,款待上上客则要宰杀小猪,宰杀小猪是水族同胞款待客人的最高礼节。

贵州少数民族男女青年择偶、婚嫁习俗各不相同,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 “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都各具特点,风趣十足。仡佬族的婚俗朴实淳厚,迎亲不用车轿,更不必猪羊彩礼,新娘自撑一伞,接亲和送亲者步行送往夫家。不拜天地不拜堂,由迎亲者直接引入洞房。此时,男方家就在洞房外,由长辈亲人依次向送亲者敬酒。酒毕,仪式即完。当晚,好友寨邻特别是青年男女,都会约友聚集到新房载歌载舞,以示祝贺。

9.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

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同胞,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他们的“飞歌”高亢向上、热情奔放,“游方歌”声声委婉、优美抒情,“古歌”“酒歌”质朴庄重,其调式各异,感染力十足。苗族的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动作倜傥,风格朴实,感情细腻,舞姿活泼。

黎平、从江、榕江一带的侗族同胞,年幼的学歌,年轻的唱歌,年老的教歌,世世代代传承。侗歌大多旋律优美,曲调不同,内容丰富,因词选调,歌与词完美融合,独唱有之,亦有合唱。侗族“大歌”一领众和,高、低声部合唱,歌声洪亮,反映出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侗族的芦笙舞,是由舞者边吹边舞,独舞、集体舞都有,不限制参加人数,风格简单淳朴、健康有趣,生活气息深厚。

黔南、黔西南一带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都有押韵,有“无歌不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5字或7字成一句, 4句或6句成一首,朗朗上口,以歌抒情达意。

三都一带的水族更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摆起白米成山丘,唱起歌来似水流”是水族同胞的自我赞誉。水族的民歌又称水歌,内容丰富多样,可分为古歌、生产歌、风物歌、风俗歌、苦歌、酒歌、情歌、丧葬歌、婚嫁歌、迁徙歌等。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也是特色明显。

黔东北一带的土家族也非常喜爱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摆手舞是土家族广为流行的一种集体舞,不分男女老幼集体共欢,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规模大小不同,内容大同小异。

总而言之,贵州每个民族都有代表其风格的歌与舞,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10.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至少有上百种,款式多样,制作精巧,内涵深远,被人们誉为“无字史书”。这些民族服饰不仅是各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体现,更凝结了广大少数民族的智慧和能力。各个民族的服饰各有不同,而且同一民族中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在衣装穿戴上有一定的差异。例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苗族妇女所穿的裙子,就有长裙、短裙、素裙、花裙、青裙、白裙、简裙和百褶裙之分。男装一般都比较简单,而女装则是丰富多彩。女装一般分为便装和盛装,便装较为简单朴素,没有花饰或花饰很少,作为平时穿用。盛装花饰丰富,十分精巧,延续传统的民族色彩,颜色鲜艳,装饰巧妙,只有在新婚、节日、集会、走亲访友时才穿。少数民族妇女特别是苗族妇女盛装的制作是一件非常费工夫的事,一般是先分块挑、绣,之后连缀成套,将已做好的各种图案部件分别贴在各个部位。盛装一般都比较宽大、厚实,几层重叠,以表示创作者的挑、绣等才能。一套衣裙的制作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特别是挑花、绣花盛装,全套配齐往往要七八年。一个女孩从小到出嫁也不过有一两套盛装,有的还要留给下一代女孩子继续穿。以刺绣编织为主的黔东南台江地区的苗族服装;以轻便、简单为特色的黎平、从江、榕江地区的侗族服装;以蜡染编织为主的镇宁扁担山区和以挑花为主的贵阳花溪一带的布依族服饰等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的代表。其他如威宁苗族的毛织服装,以深色编织为主的黔西南的布依族服装,也都表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服饰工艺。 qYCsApehfleN5yaVXIptcX9B/D2NLp8ZJyvZihGQQb8PY84gh6F48rD3xkjbsZk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