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安徽十大历史人物

1 庄子

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上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庄子的代表作品《庄子》,名篇《逍遥游》《齐物论》等为我们所熟知。

2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东汉中平元年(184)曹操于镇压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关中李傕、徐州吕布、淮南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屯田,对恢复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曹操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大的造诣,其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书法方面,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汉末章草五大家之一。

3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

周瑜年轻的时候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扶持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人尽皆知,但在历史上,两人实际并无过节,也无正面交锋。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是否与周瑜见过面尚未可知。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年仅36岁。正史上说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

4 华佗

华佗(约145~208),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千百年来,人们传说的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华佗行医足迹遍及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一生悬壶济世。

华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西安的李当之,皆闻名于世。为了将医学经验留传于后世,华佗晚年精心于医书的撰写,著有《青囊经》《枕中灸刺经》等多部著作,可惜失传。

5 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包拯考取进士,天长(今安徽滁州天长市)、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等地为官。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

人们认识包拯,几乎都是从包拯断案的故事开始的。其实包拯断案的故事,后人演绎的成分较多,宋史记载的只有这么一件事:包拯任天长知县时,有人盗割牛舌,牛主人来衙门告状。包拯告诉他,回去后把牛杀了卖掉吧!当时私杀耕牛是违法行为,果然,牛主人杀牛后,很快有人前来揭发。包拯当即喝问对方“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见自己的伎俩已被识破,不由得十分惊服。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时流传开了,事实上,除了“牛舌案”,史书再无包拯断案的其他记载,他的政绩也并不在断案上。

但是千百年来,包公成了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历代文人还写了不少颂扬包拯的诗词,以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

6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困,曾为地主放牛。元至正四年(1344),朱元璋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之后,朱元璋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7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进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24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并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之后李鸿章大展宏图,官运亨通,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8 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肥西)人。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任台湾第一任巡抚期间,虽然远离清朝军事政治权力中心,但对祖国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甚感不安。他买了许多西方书籍和报刊的中文译本仔细阅读,还经常往来于上海、南京间,结交洋务派人士和改良主义知识分子陈宝琛、徐润、薛福成等人,思虑中国富强之道。

9 胡雪岩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

胡雪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钱庄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曾拥有的万贯家财,都没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基业。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

10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896年陈独秀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那时起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918年12月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其后在“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中共四大”“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可以说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负责人,“中共一大”至“中共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IX7RiKKK3BqQju0q5x636tqW9kiJ8mQy0WvzWaPmm5dJz9qgWrbXN6U6kUxIWC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