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申城曾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城市,三国时期更名为华亭,唐代设立华亭县。从晚清开始的100余年是上海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鸦片战争被迫开埠的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的冒险乐园,各种风格的欧式建筑纷纷在黄埔江边建起,上海也因此成为远东第一都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为全国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改革开放后更是加快发展速度,各种摩天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上海成为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大都会。
春秋时上海为姬姓诸侯国吴国所在,战国时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的封邑,并修建了上海地区最早的城市——申城。
秦灭楚后在申城设立海盐县,到三国时期海盐县北部华亭镇逐渐繁华,成为原先申城所在地区新的重镇。
唐天宝十年(751),吴郡刺史赵居贞上书设置华亭县(今松江)。
华亭县在宋代已成为重要盐场,商业日益发达,宋熙宁年间(1068~1077)华亭县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浦,并逐渐取代青龙镇,由曾经的渔村发展成为华亭县规模最大的繁华市镇,得名上海镇。
元至元年(1264~1294),在上海镇设立了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格为府,翌年更名为松江府,并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设立上海县,县治位于现今黄浦区。
明宣德年间(1426~1435),上海县划归松江府管辖,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有“苏松税赋半天下”之说,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已超过松江府治所在的华亭县,同时设苏松道驻上海县,之后在乾隆年间(1736~1795)又改道名为苏松太道,或称苏松太仓道,因驻地在上海县并兼理江海关,又简称为上海道、沪道、江海关道、关道。
《中英南京条约》将上海辟为清朝5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美国、法国陆续在上海设立居留地。(英国又在租界内设江海北关办理向外轮征收关税等事,由江苏省苏松太道兼管)。
上海设立自治机构工部局,形成两个租界与中国地方政府分割管理上海的局面。开埠后的上海迅速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都市”“魔都”。
民国三年(1914),设沪海道,民国十六年(1927),撤销沪海道,设立上海特别市。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今黄浦区兴业路76号召开,(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别召开“中共二大”和“中共四大”)。
上海闸北发生“四一二”政变,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国共开始分裂。
国民党政府调动约70万中国军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最终国军战败,日军占领上海除租界外的全部地区。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之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重要战略物资,对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美英两国在重庆与国民政府签订条约,放弃在华租界。同年7月30日,汪伪政府收回法租界,并改称第八区,历时近百年的租界历史宣告结束。
上海光复,由国民政府接管统治。
上海解放,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