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样反复发作的剧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症状,又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第Ⅴ对脑神经,是一对粗大的混合神经,包括躯体感觉纤维和躯体运动纤维。三叉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支,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颅,穿行于面部各腔、窝中。运动纤维仅含于下颌神经中,支配咀嚼肌和与吞咽运动有关的肌肉;感觉纤维除分布于面深部的各种结构外,还形成皮支,自面颅的孔洞中穿出,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主要分支如下。
(1)眶上神经为眼神经的末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上孔穿出至皮下,分布于额前部的皮肤。
(2)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末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下孔穿出,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3)颏神经为下颌神经的末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颏孔穿出,分布于下唇及颏部的皮肤。
(4)耳颞神经为下颌神经的分支,由腮腺上缘穿出,在外耳门前方上行,与颞浅动、静脉伴行,分布于颞部皮肤,并分出小支分布于腮腺。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是卡马西平。
(1)作用机制: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及丘脑中央内侧核部位的突触传导有显著抑制作用。用药达到有效治疗量后,多数患者于24h内发作性疼痛即消失或明显减轻。此药需长期服用才能维持疗效,多数患者停药后疼痛再现。不少患者服药后疗效有时会逐渐下降,需加大剂量。
(2)不良反应
①神经系统损害,长期服用可出现嗜睡、眩晕、耳鸣、头痛、面部麻木和疼痛、视物模糊、复视、眼肌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运动障碍、感觉异常、排尿困难、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模糊、抑郁、幻觉和睡眠障碍等。以上神经症状可能与中脑网状结构和小脑急性受损有关。多数患者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可以消失或减轻。
②造血系统损害:可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故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血象。
③肝肾损害:可出现急性胆管炎、阻塞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重型肝炎。肾脏损害少见,有血尿、蛋白尿、糖尿、高血压和眩晕等。故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一般停药后上述不良反应可改善。
④胃肠道症状:常见有胃部饱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口干等症状。
⑤皮肤损害:以湿疹多见,另有红斑、紫癜、荨麻疹、感光性皮炎、皮肌炎等。另外,可影响卟啉代谢、钠代谢、心肺功能等。
(1)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为卡马西平,开始剂量为0.1g,2次/天,以后每天增加0.1g,直到疼痛消失,然后再逐渐减量,最小有效维持剂量为0.6~0.8g/d。其次可选用苯妥英钠、氯硝西泮、氟哌啶醇。轻者亦可复用解热镇痛药。
(2)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治疗:采用射频电凝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有效,可缓解疼痛数月至数年。但可致面部感觉异常、角膜炎、复视、咀嚼无力等并发症。
(3)封闭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三叉神经纯乙醇或甘油封闭。
(4)手术治疗:以上治疗长达数年仍无效且又能耐受开颅手术者可考虑三叉神经终末支或半月神经节内感觉支切断术,或行微血管减压术。
(1)避免诱因:由于本病为突然、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患者非常痛苦,加之咀嚼、哈欠和讲话均可能诱发,患者常不敢洗脸、刷牙、进食和大声说话等,故表现为面色憔悴、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应指导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规律、合理休息、适度娱乐;选择清淡无刺激的饮食,严重者可进食流食;帮助患者尽可能减少刺激因素,如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因周围环境因素而产生焦虑情绪,以致诱发或加重疼痛。
(2)疼痛护理: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了解疼痛的原因和诱因;与患者讨论减轻疼痛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患者运用指导式想象、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以达到精神放松,减轻疼痛。
(3)用药护理: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用止痛药,并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卡马西平可致头痛、嗜睡、口干、恶心、步态不稳等,告知患者不要随便更换药物或自行停药,护士应观察、记录和及时报告医生。
(1)利用疼痛发作后的间歇期,清洁颜面、口腔,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其他疾病发生。
(2)用温水洗脸和刷牙,避免冷水刺激。
(3)注意气候变化,避免风吹和寒冷气候对颜面部的刺激。
(4)外出时戴口罩或头巾。
(5)戒烟、酒,少吃辛辣食物,避免化学刺激诱发疼痛。
(6)吃质软、易嚼食物,避免硬物刺激。
(7)尽可能避免诱发疼痛的机械动作。
(8)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急躁、焦虑等情绪诱发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