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肝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胃口不好不仅仅是脾胃的原因,肝往往也是诱因之一。若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郁结的肝气便会侵犯脾胃,导致脾胃失和。若是想胃口好,肝也应好。

平时有一些朋友跟我说,一生气就不敢吃饭;不是不想吃,是因为吃了之后不消化,肚子胀得鼓鼓的,有时候甚至胀得和一个鼓起来的小皮球一样。也有的朋友对我讲,年轻的时候倒是很容易生气,可是年老了人也能沉住气了,为此和以前相比脾气也温和了很多;脾气是好了,可是脾胃的状况却越来越糟糕了,不消化、没胃口,吃什么都不香。

这些朋友有的是火气比较大,动不动就怒气冲天,情绪经常起伏不定;也有的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睡得比较晚,饮食不规律。从这些症状表现上看他们可能是患上了脾胃不和症。当我为其中的一些朋友检查后,发现了这样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很多胃口不好的患者之所以胃口差、肚子胀,主要原因却不在于脾胃,而在于他们的肝。晚上睡得太晚,伤了肝血;情绪经常抑郁,导致肝气郁结;经常对着电脑,导致肝中的精气透支……上述状况损伤了肝,进而导致脾胃跟着倒霉。

肝生理功能不佳之所以会损伤脾胃是因为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肝木克脾土”。当肝出现问题时,不可避免要波及脾胃,影响脾胃主消化、运化水湿、化生气血的功能。脾胃生理功能失调,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得以顺利消化,也不能将水谷中的精华物质转变为气血津液,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自然不可避免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缺乏、腹胀、不思饮食等诸多脾胃不和的症状。

除了上述显性的不良影响外,还有一些隐性影响一般不会被轻易觉察到,只有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才会日益凸显出来。这就如同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一样,若是缺少养分,一天两天是看不出来什么的,但若是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叶子发黄、生长缓慢。

若是肝克脾,脾胃虚衰长久得不到改善的话,就会影响到脾胃化生气血的功能。长期气血不足,五脏六腑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滋养的话,患者就会出现面色发黄、浑身乏力、全身脏腑机能减退、衰老加速等诸多症状。可见,肝克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鉴于此,调理上不仅仅需要养肝,同时也应健脾。

养肝健脾也是很有讲究的。养肝重在疏肝理气。肝失疏泄则一身气机不循常道,进而侵犯脾胃,才引发了脾胃失和,为此疏肝是改善肝气犯脾的关键。疏肝理气可以用玫瑰花泡水喝,有比较好的疗效。疏肝同时应不忘调理脾胃。对脾胃进行调理有三种方法,即健脾、补脾、运脾。

健脾是针对湿邪困脾而言的。五行中脾胃属土,土喜欢燥而不喜欢湿,为此脾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功能就是运化水湿。如果身体里面的水湿过重,增加了脾运化水湿的压力,水湿不能正常运送出体外,就会导致湿邪困脾。湿邪内停,患者会出现肢体沉重、精神委顿、嗜睡、腹胀等症。对于湿邪困脾,我们在治疗方面就要以祛湿健脾为主。祛湿健脾常用的中药有茯苓、白术、苍术、白豆蔻等,常用的食材有薏米、红豆、冬瓜等,常用的药膳为红豆薏米粥。

红豆薏米粥

红豆100克,薏米100克。将红豆和薏米分别洗净,放到沙锅中,加适量清水,小火熬,熬到上述食材熟烂即可。

别看上述食疗方中的食材简单,但袪湿是非同小可的。食疗方中的薏米是一味药食两用之品,其在中药里称“薏苡仁”,其主要作用即为健脾除湿;和薏米一样,红豆也有利水除湿之功。此外,适当食用红豆还能养心安神。这是因为红豆为赤色,五行中赤色入心入血,可补心、补血,有宁心安神之功。为此,即使并未患上湿邪困脾症,平时也不妨吃点红豆。

湿邪困脾除了注意除湿外,还应注意预防寒湿邪气的入侵,此外还应少食生冷瓜果及其油腻肥甘之物,以免影响除湿效果、加重湿邪困脾症。

如果说健脾的重点是除湿,那么补脾的重点就是补脾气。补脾是针对脾气亏虚而言的。一般而言,脾胃亏虚患者会出现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等症。如果具有上述症状,就应重视补脾气。补脾气可以食用红枣山药炖兔肉。

红枣山药炖兔肉

山药50克,红枣10个,兔肉400克,生姜一小块,精盐适量。兔肉洗净,切块,用开水焯一下;红枣洗净,去核;山药洗净,切块;生姜洗净,切片。将上面准备好的原料一并放到沙锅中,加适量清水,小火炖煮,炖到上述食材熟烂即可食用。

上述食疗方中三味食材均可补脾气,三者合而为汤,相得益彰,能补足脾气,强健脾胃。

可以说现代人已经认识到补的重要性,有病的时候补,身体虚弱的时候补,闲着没事也补。不过,有时候一味地补不但不能强健机体,反倒出现了腹胀、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症,我们老百姓将其称为积食。对此,就应以采取运脾的策略。运脾可饮用苍术茶。苍术是运脾之主药。除了用苍术外,也可以用鸡内金、谷芽、麦芽进行食疗。

苍术茶

苍术10克,绿茶3克。将苍术和绿茶放到茶壶中,用开水冲泡饮用即可。

上面所介绍的均是健脾养肝的食疗法,下面再介绍一种舒肝健脾操。

舒肝健脾操

自然站立,分开两脚,约与肩同宽。两臂平举,掌心向下。将上身缓慢地向左转,深呼吸,保持片刻,恢复到起始动作,吐气。接着反方向做。每次可做5分钟。注意呼吸要均匀,动作要缓慢,以能承受为度。 tC7ijjztbgHNPXhNpBuCiyBRWDty9hn4ek6M5b5An9nTpeXqYSyQAx6rMkFTG7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