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中有一集叫做《压岁钱》,那一集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新年到了,小新听说小朋友们都会在这个时候收到压岁钱,就回家向妈妈要压岁钱。妈妈知道小新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是压岁钱,就给了他一个乒乓球敷衍了事。故事在博人一笑之余,也引人思考——这样“忽悠”孩子对吗?孩子不认识钱,不了解钱是什么,为什么不抓紧机会鼓励孩子去大胆地认识,进一步了解呢?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岁之前,头脑里是一片净土,还没有形成金钱的功能意识,在他们的眼中,钱和很多花花绿绿的纸张一样,不过是一种玩具而已;当孩子长到五岁左右,便开始产生了朦胧的金钱意识,可以隐约地知道这些叫做钱的纸张可以给自己换来零食和玩具,进而提出“妈妈,我要买这个……”“爸爸,我要买那个……”的要求;当孩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他们对一些简单的购物活动乐此不疲,上车想要自己买票,超市结账总是抢着“我来我来”,对金钱的兴趣与日俱增;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长到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关注一些时尚物品了,比如名牌的书包、明星的照片等,由此会产生一些额外的费用,零花钱便开始“吃紧”。总的来说,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逐渐显现的,要想孩子了解钱是什么,正确认识金钱,对待金钱,家长就必须清楚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钱的看法,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当孩子长到5岁左右时,就知道“钱”是用来买东西的。此时,就可以开始教他们认识各种硬币和纸币了。
硬币主要有一元、五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家长可以先把所有的硬币收集起来,再教孩子根据颜色、大小、图案和重量来区分不同的钱币,比如元币比分币都要重且大。不同面值的硬币会有不同的图案,这便是区分它们的最明显的标志。同时,家长还可以借机教孩子1~10的数字,以及“元、角、分”这几个汉字,甚至可以教他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有一个这样的真实的故事: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有一次,他不小心掉了一枚一分钱的硬币,他看了看,因为只是一分钱,就没有理会,转身要走。这时一个五六岁的中国小男孩很有礼貌地叫住他:“对不起,叔叔,请您把钱捡起来。”
外国人笑着说:“为什么?”
男孩认真地说:“因为这上面有我们国家的国徽。”
孩子怎么会知道硬币上的国徽以及它的意义?一定是家长曾经告诉过他!在教孩子认识硬币的时候,不妨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他会明白这硬币背面的图案是我们国家的国徽,它是中国的象征,有着神圣的地位,同时还可以教育孩子,每一分钱都是很珍贵的,不能浪费。
孩子熟悉硬币之后,可以让他开始认识纸币了!纸币主要有一元、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壹佰元,父母可以找出所有面额的纸币,逐一根据纸币的颜色和图案来教孩子辨别这些纸币,可适当地告诉孩子这些纸币制造的时间和来历,以及结合这些纸币,给孩子讲些和纸币有联系的故事,这样就能加深孩子对纸币的认知度。在教孩子认识了各种面值的纸币之后,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小游戏——找出与人民币面额对应的背面图案,来考察孩子对纸币的了解。
①1元纸币 a.布达拉宫
②2元纸币 b.人民大会堂
③5元纸币 c.南天一柱
④10元纸币 d.长江三峡
⑤20元纸币 e.万里长城
⑥50元纸币 f.桂林山水
⑦100元纸币 g.泰山日出
七八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充分了解钱的作用了,所以他们开始对简单的购物活动兴趣大增,这时候,家长带孩子一起做“购物游戏”,让孩子在购物活动中进一步了解“钱”。
家长可以将家中的日常用品和孩子的文具,比如牙膏、毛巾、铅笔等拿出来,布置一个小卖场,在每件商品上标上价格,家长和孩子可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始标价应从整数开始,如3元,5角等,慢慢可标上零头,教孩子进行元角分的换算。
比如“顾客”(父母)向“售货员”(孩子)询问:“这支笔多少钱?”
“售货员”口头报价:“1元。”
这时,父母可拿出钱交给孩子,一开始可以给正好的1元,慢慢可以给孩子5元、10元,让孩子找零。通过反复买卖的游戏,孩子可以认识具体商品的价值,进一步了解“钱”。这里需要家长注意的是,有些家长为了图方便,用一些纸牌、废旧磁卡上面标上数字来充当“钱”,这是不提倡的,孩子既然认识了纸币,那么就最好用真实的纸币来做游戏,这样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当孩子长到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钱是“好东西”了,这时候就应该抓住时机开始教孩子一些理财技巧,比如说如何用最少的钱买到更合适的物品,如何分配自己的零花钱,如何储蓄等。
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时期一定要以身作则,千万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要知道,父母的言行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理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