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下面左图和右图的夕阳效果对比,这是蚂蚁在同样的时间和场景用同样的相机拍的,但最后的效果差异却很大,左图的效果明显更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这就是蚂蚁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测光模式的种类和选择。
什么叫测光呢?顾名思义就是相机对光线强度的侦测。我们平时拍照大部分时间用自动挡,只需按快门就可以了,拍出的照片既不会太亮也不会太暗,主体的亮度正常,这就叫合理曝光(不知道啥叫合理曝光的,翻开第20页查看光圈、快门和ISO的关系)。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相机设计之初,厂家会寻找由职业摄影师拍摄的上万幅不同场景的照片做“配方”,然后将这些曝光数据输入相机中。当相机拍某个场景时,相机就会自动把要拍的这张图去和那上万幅图片的数据做比较,辨识出类似的图片,最后相机将这张类似图片的参数运用到你要拍的这个场景中。这一点非常类似现在很多停车场采用的自动抄牌系统,当你的车辆进入停车场,车牌会被拍摄下来,然后电脑会扫描,获取你的车牌,比如是鲁Y-12345。那么当你车辆离开时,拍摄系统拍摄并辨识出你的车牌是鲁Y-12345,电脑结合计费软件,给收费员显示一个需要收费的金额。
测光系统有多种工作模式,而且不同品牌的相机对测光模式的叫法还不一样,蚂蚁以佳能为例给大家讲一下最常用的测光模式:评价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和点测光。测光已经是偏专业的摄影知识,大家要集中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既然测光系统是用来侦测光线情况的,在讲解测光之前,我们先假定用数字1~10表示光线的强弱,见下图。
评价测光(其他品牌相机也有叫矩阵测光,都一回事),简单讲就是把相机的取景画面等分成多个区域,然后对不同区域的光线强度取平均值的测光方式(实际情况比这个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取平均值,只是蚂蚁为了大家好理解简单举个例子)。
为了好理解,我们假设相机把取景画面分成了4个区域(见右图),四个区域的光线强度分别是如图所示,最后测光系统测出的光线强度就是:(5+7+6+6)/4=6,也就是相机认为现在的光线强度是6,然后再根据这个值决定照片该如何曝光(即亮暗情况)。
大多数的相机品牌都把评价测光当成默认的测光方式,也就是说评价测光适用于我们生活中80%以上场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测光模式,如果你不懂测光,果断选择评价测光是最稳妥的,基本上拍出的照片明暗度都比较准确,如果有差异,也不会错得离谱。
见图下中风景照和集体照都是用的评价测光,均衡考虑了整个画面的光线情况决定最后的画面曝光。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是将取景画面中央部分的亮度重点考虑,而中央之外区域的亮度只做辅助考虑,也就是说中央部分的光线情况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看右图,假设中央部分光线强度是6,其他部分是2,假设中央重点考虑80%,其他部分考虑20%,那最后测光系统测出的光线亮度就是6×80%+2×20%=5.2,最后相机根据5.2来决定照片该如何曝光。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主要考虑很多人拍照的时候喜欢把主体放到画面中央,所以先重点保证中央位置的主体曝光正常。左图就是用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拍摄的。
点测光只侦测取景画面当中1%~4%区域内的光线情况,并把它作为决定整张照片最后的曝光的依据。由于这个区域的面积太小了,我们可以把它近似看成一个点,所以这种测光方式就叫点测光了。
比如右图中的测光区域占整个画面的3%,这个区域的亮度值为6,相机会根据6这个光线情况来决定照片最后的曝光。
点测光主要在什么时候用呢?
点测光主要用于拍摄构图时,主体位于照片正中央的夕阳、月亮、逆光人像等题材。这些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画面中不同区域的光线强度对比很大(即亮暗差异很大)。
如右图人物背对着阳光,脸部的光线强度就很低,而人后面的光线强度很高,如果用评价测光,相机会认为画面整体的亮度还是蛮高的,最后曝光的结果就是人物后面的亮度正常,但是人脸就很暗了。
逆光下/评价测光拍摄
如果换成点测光,测光点放在人脸上,因为人脸部的光线很弱,相机就会认为画面光线强度很差啊,所以会自动增加整个画面的亮度来调节和均衡,于是,人脸亮度正常了,但是人后面的部分就过亮了,都发白了。但是我们拍人物要先保证人脸亮度合适,所以此时应该用点测光而不是评价测光。
逆光下/点测光拍摄
可能对大部分新手来说点测光最难的地方在于: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用点测光,那么点测光一般应用在什么场景呢?
其实当你发现你想表达的主体用评价测光来拍的时候不是过亮就是过暗时,那就可以用点测光试试了,用法也很简单:如果对着亮处测光,那么画面整体会变暗;如果你对着暗处测光,那么画面整体会变亮,你学会了吗?很简单吧。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应该基本了解了这3种不同的测光模式了。
1 评价测光适用于绝大部分情况,如果测光模式掌握得不好,默认用这种模式是最安全的。
2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适用于把拍摄主体放到画面中间的情况。
3 点测光主要用于拍摄主体在正中央的夕阳、逆光人物等光线强度差异很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