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内治经验方

1.三化复遂汤

【组成】 生大黄10g,炒枳壳10g,厚朴10g,羌活10g,全瓜蒌20g,制半夏10g,桃仁泥10g,防风10g,钩藤20g,玄明粉6g(冲)。

【功效】 通腑化痰,祛风活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风痰阻络证。症见头晕目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烦闷躁扰,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等肝风夹痰夹热横窜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保持大便每日1次或2次为宜。

【处方总结】

①方解:在三化汤基础上加入化痰降浊、活瘀通络之品,加强祛风之力形成独特的“三化复遂汤”。方中大黄通腑气下瘀热、走血分,枳壳行气除痞、走气分,共为主药;厚朴、半夏行气化痰,和中除满,羌活化湿搜风共为辅药;全瓜蒌降气化痰,桃仁泥润燥通便,钩藤、防风祛风舒筋、通经活络共为佐药;玄明粉软坚通肠泄热为使药。

②临证加减运用:上肢重者加桑枝20g,片姜黄10g,桂枝10g,草红花10g;下肢重者加桑寄生30g,怀牛膝12g,川续断15g;舌苔厚腻者加苍术12g,藿香12g,佩兰12g,陈皮12g;言语不利者加全蝎6g,石菖蒲10g,远志10g。

③临床疗效:2006~2008年以来河南省登封市中医院应用焦树德教授三化复遂汤加减治疗脑卒中100例,基本痊愈28例,显著进步54例,进步12例,无变化6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94%。

【处方来源】 张建伟.焦树德教授三化复遂汤治疗脑卒中10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14.

2.豨莶至阳汤

【组成】 九制豨莶草50g,黄芪15g,天南星10g,白附子10,川附片10g(先煎),川芎5g,红花5g,细辛2.5g,防风10g,牛膝10g,僵蚕5g,苏木10g。

【功效】 辛温开窍。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阴阳离决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软瘫,手撒肢冷,舌体痿软,脉微欲绝等脏腑精气衰竭,阴阳离决之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九制豨莶草合芪附汤扶先天之阳气为主,再以细辛领天南星、白附子、防风、僵蚕行气分以息风,川芎引红花、苏木、牛膝行血分以息风,则使三阴三阳诸经气血调畅,故收捷效。

②验案:严某,男,56岁,于1975年11月9日就诊。先觉头昏,继而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经县医院救治,呈半昏迷状态,口眼歪斜,四肢不温,左半身瘫痪,临床诊断为脑溢血。诊其脉细而弦,舌淡苔薄。阳虚诸证颇著,而有偏于左半身,遂断其为元阳虚损,盛阴闭塞清窍。先以辛温开窍法,用细辛50g煎汤化开苏合香丸50g,灌服,3h内灌服2次,下午3时许,神志转清醒,有饥饿感,遂用豨莶至阳汤加重川附片为15g、红花为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1剂,为时半月余,基本恢复,行动时仅存左半身有不适之感。

【处方来源】 任廷革.任应秋临床经验撷英[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4):211.

3.豨莶至阴汤

【组成】 制豨莶草50g,干地黄15g,盐知母20g,当归15g,枸杞子15g,炒赤芍20g,龟甲10g,牛膝10g,甘菊花15g,郁金15g,丹参15g,黄柏10g。

【功效】 滋阴息风,养血通脉。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阴虚风动证。症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五心烦热,肢体麻木,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等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虚风上扰之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总结】

①方解:豨莶草合大补阴丸以补养肾之阴精为主,并以当归、枸杞子、牛膝温养阴经之气,赤芍、郁金、丹参、甘菊花以治血平肝,共奏阴精复、阳气固、火以宁、风以息之功,其患得愈。

②验案:陈某,男,50岁,于1973年2月4日初诊。于20多天前,睡醒后欲翻身即觉手足不灵活,勉强从右侧翻过,再想翻回即未能如愿,其左半身正常,右半身呈弛缓性瘫痪。曾去某铁路医院诊治,临床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半月余疗效不著。症见胸闷心烦,咽干恶饮,小便色深,脉弦细而数,舌质红苔薄少津。此乃阴虚阳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即投以豨莶至阴汤方减去当归5g,去黄柏,加入连翘15g、栀子15g、天花粉15g。进药3剂,烦热退,语言转清,口鼻歪斜见减。是其心经之势已退,而经筋之中所滞之血尚未全清。复于方中去连翘、栀子、加入橘络10g、广地龙5g。水煎服,每日1剂。用药7剂,右侧瘫痪已恢复,唯见舌质尚红,脉仍弦细,此乃阴虚尚待继续滋养。又改六味地黄丸方,投药10剂,诸症皆除,康复如常。

【处方来源】 任廷革.任应秋临床经验撷英[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4):211.

4.祛痰化瘀复遂汤

【组成】 牛膝15g,大黄3~6g,川芎6g,地龙10g,赤芍12g,石菖蒲10g,郁金6g,水蛭粉3g,降香粉1.5g。

【功效】 祛痰息风,活血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水蛭、地龙破瘀通畅脉络,大黄行瘀、畅通腑气,配石菖蒲开窍涤痰,牛膝引风阳下行,兼益肝肾起痿遂,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郁金舒郁化风,降香配水蛭辛温咸寒并用以纠其偏,立方选药之旨意在于化瘀而不伤新血,祛瘀行水而不致阴凝,益气而不助风阳。

②临床应用加减:结合证候的痰、风、瘀、虚之偏而加味变化。肝风内动、神志昏蒙者加钩藤20g,牡蛎15g;痰盛者加天麻10g,竹茹10g;风痰盛者加僵蚕10g,重用石菖蒲至15g;瘀血显著者加三七6g,穿山甲6g;气虚血滞明显者加黄芪50g,去大黄;大便结、口臭重加大黄至12g(后下);肝肾阴虚者加制何首乌10g;脾虚生痰者加茯苓10g,半夏10g;血脂偏高者加姜黄10g。

③临床疗效:广西潘源浩等医生用祛痰化瘀复遂汤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78例。其中基本治愈18例,占,23.1%;显著进步33例,占42.3%;进步13例,占16.6%;无变化14例,占17.9%。

【处方来源】 潘源浩,郑天飞,韦月梅.祛痰化瘀复遂汤治疗急性脑梗塞78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4):26-27.

5.星蒌承气汤

【组成】 大黄(后下)、瓜蒌各15g,芒硝20g(冲服),胆南星10g。

【功效】 清热化痰通腑。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症见神昏谵妄,牙关紧闭,面红气粗,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有力等内风旋转、气火俱浮,破血上涌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ml,分2次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大黄通腑泻热,荡除肠胃积热为君药;芒硝软坚通便,助君药急下通腑为臣药;瓜蒌化痰通便为佐药,胆南星清热除痰为使药,取其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则肺气调,痰热自除之意。临证加减中,配菊花、钩藤加强平肝潜阳;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新。全方共奏排除肠道毒素、清降除自由基、改善循环之功,有急下存阴,使痰热之邪不致伤津传变为坏症。

②临证加减运用:痰热甚者加栀子、黄芩;头目眩晕,面赤烦躁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牛膝;瘀血之象,加桃红、红花、水蛭;年老体弱气虚者加黄芪;津亏者加麦冬、玄参;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

③临床疗效:广东省阳江市中西结合医院王子坪医生等用星蒌承气汤治疗90例患者,显效62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处方来源】 王子坪,龚建华.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90例[J].陕西中医,2003,26(11):1157-1158.

6.益气活血通络方

【组成】 黄芪30~180g,丹参30g,当归15g,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地龙10g,枸杞子15g,水蛭粉1g(冲服)。

【功效】 益气活血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口服。

【使用注意】 应掌握好黄芪的用量及其配伍,如血压偏高,可同时加用怀牛膝、钩藤、菊花、生石决明之类药物。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借其力专性走,周行全身,使气旺血行,瘀除络通,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药。川芎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当归、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水蛭养血活血、破血逐瘀。地龙熄风通络。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补血。诸药合用,以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由于气虚与中风密切相关,故黄芪用量宜大,即使血压偏高,仍可使用。

②临证加减运用:气虚甚者加大黄芪用量;痰浊瘀阻型加胆南星、白附子(先煎)、半夏、橘红、白芥子;阴虚风动型加白芍、生地黄、女贞子、天麻、石决明、菊花、钩藤;血虚者加熟地黄、阿胶、鸡血藤;阳虚偏寒者加桂枝;兼痰热便干者加黄芩、大黄、天竺黄;口眼歪斜者加牵正散;失语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年老肾虚者加制何首乌、山茱萸;呕吐者加枳实、旋覆花;病情顽固者加全蝎、白花蛇、穿山甲等。

③临床疗效:北京邮电总医院张景德医生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72例脑梗塞病人,基本治愈30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17例,无变化4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94.44%。

【处方来源】 张德景.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脑梗塞72例疗效观察[J].中医研究,1996,9(3):19-20.

7.活血通脉散

【组成】 水蛭、生大黄、女贞子各10g,丹参20g,生黄芪30g。

【功效】 调补阴阳气血,活血逐瘀通脉。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14天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隔2~3天。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水蛭破血逐瘀以通血脉、治病之标实为君。辅以大黄活血去瘀、泻热攻积;丹参养血活血以化瘀血,共为臣。黄芪益气行血,配丹参补益气血,与水蛭相伍可益气推动血液运行,助破血行瘀;黄芪平用为补、重用为通,本方重用至30~60g,加大其气推血行之力,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配黄芪之益气行血,治该病之本,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调补阴阳气血、活血逐瘀通脉之功效。

②临证加减运用

a.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兼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加龙胆15g,栀子、天麻各12g,钩藤(后下)20g,以清肝泻火、息风通络。

b.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兼见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加入半夏12g、胆南星6g、制白附子(先煎)6g,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c.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见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加胆南星6g、全瓜蒌30g、芒硝(分冲)10g,以清热化痰、通腑泻浊。

d.气虚血痪型:兼见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再加生黄芪30g,另加桃仁、红花各10g,以益气活血。

e.阴虚风动型:兼见烦躁失眠、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加龟甲、生地黄各15g,生牡蛎30g,以育阴潜阳、息风通络。

③临床疗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屈凤林等医生用自拟活血通脉散治疗16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服药2个疗程后大多数取得较好疗效。其中基本痊愈42例,显效85例,有效32例,无效9例,愈显率75.60%,总有效率为94.64%。

【处方来源】 屈凤林,王光月.自拟活血通脉散治疗缺血性中风16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11):667-669.

8.化痰祛瘀方

【组成】 丹参30g,陈皮、当归、白术、川芎各10g,茯苓、半夏、红花、桃仁各15g。

【功效】 活血祛瘀,化痰除浊。

【主治】 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组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 用水煎服,每日1剂,于早晚服用,疗程为10天。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丹参活血养血、祛瘀生新;川芎能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祛瘀;白术健脾胃;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陈皮燥湿健脾祛痰;半夏配茯苓和胃化痰、宁心安神。

②临床疗效:武汉市东湖医院光谷分院康复科赵洪君医生用化痰祛瘀方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患者50例,痊愈16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处方来源】 赵洪君.化痰祛瘀方治疗缺血性脑中风50例临床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3):154-156.

9.化痰消栓方

【组成】 半夏10g,天麻10g,水蛭10g,地龙9g,白术10g,胆南星6g,三七9g,黄芪30g,酒大黄3g。

【功效】 逐痰通络,益气活血化瘀。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风痰瘀组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1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归脾、胃、肺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历代医家更有“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之说,在本方中主治风痰上扰清阳之府所导致的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口眼歪斜、偏身感觉障碍、瘫痪等症;天麻主入肝经,息风止痉,且味甘质润,药性平和,既息肝风又平肝阳、祛外风,通经止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古有“眼黑头晕,风虚内动,非天麻不能除”之说,临床多用于治疗风痰内生、风虚内动所致的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等症,故半夏、天麻两者共为君药。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咸苦入血不伤血;地龙品性走窜,清热息风止痉,善于化痰通行经络,共为臣药。黄芪甘温入脾,利尿消肿,善补中气以行血,通络除痹;白术甘苦性温,益气健脾,燥湿利水,与黄芪相使为用可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共奏化痰祛湿、健脾益气之功;胆南星性温而燥,入肝经,通经络,与天麻相伍善祛风痰而止痉厥;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六者共为佐助药。酒大黄活血祛瘀,引药下行,导湿热,畅通阳明腑脏之气而为使药。全方逐痰通络、破血逐瘀且攻补兼施,药物相互配伍,从而使全方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之效。

②临床疗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属痰瘀阻络证患者30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痊愈6例(占20.0%),显效13例(占43.3%),有效8例(占26.7%),无效3例(占10.0%),总有效率90.0%。

【处方来源】 王爱军.化痰消栓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4):82-84.

10.补气行血汤

【组成】 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0g,三七10g,红花10g,甘草6g。

【功效】 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2周。

【处方总结】

①方解:补气行血汤是由理血剂名方补阳还五汤化裁而生。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具有补益元气之功,气旺则血行,血行则瘀去络通。臣以党参、当归,党参补气养血,既可助黄芪补气之力,又可合当归养血之功,祛瘀不伤正。佐以赤芍、川芎、三七、红花,可助当归活血祛瘀。甘草为使,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因此,全方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

②临床疗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育轩等医生用自拟补气行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观察患者服药前后脑血管最小血流速度,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血管最小血流速度由(6.02±1.77)cm/s升高到(11.03±1.96)cm/s。

【处方来源】 马育轩,马端鑫,滕林,郭蕊珠,周海纯.自拟补气行血汤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5,32(4):85-87.

11.化痰通络汤

【组成】 胆南星6g,半夏、天竺黄、香附各9g,白术、天麻、生大黄、红花、桃仁各10g,茯苓、丹参、赤芍各15g。

【功效】 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 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组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200ml。早晚各服用1次,疗程14天。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茯苓、半夏及白术具有健脾燥湿之效,能从根本上治疗痰液滋生,天竺黄与胆南星具有清热化痰之效,天麻能够平肝息风,而香附可疏肝理气并调畅气机,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能够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兼活血逐瘀之效。全方紧扣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病机,诸药合用共奏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②临床疗效: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熊勋波等医生用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脑梗死风痰瘀阻证患者39例,治疗1个疗程后效果显著。其中基本痊愈20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1%。

【处方来源】 熊勋波,成祥林,向明清,汪华.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脑梗死风痰瘀阻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207):1202-1204.

12.醒神汤

【组成】 生大黄15g,水蛭12g,石菖蒲15g,桃仁12g,丹参12g,黄芪45g,牛膝12g,茯苓15g,泽兰12g,泽泻12g。

【功效】 活血利水,开窍醒神。

【主治】 急性脑出血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口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醒神汤以生大黄活血破瘀、利水攻积为君;水蛭破血逐瘀,石菖蒲开窍宁神,共为臣药,助大黄祛瘀生新醒神;黄芪益气以行离经之血归于脉络,桃仁、丹参活血通络以逐瘀血,牛膝补肾活血利尿,茯苓、泽兰、泽泻健脾利湿、活血行水,共为佐药,更结合辨证论治,可收活血利水、开窍醒神之效。

②临证加减运用:高热、昏迷者加麝香(冲服)2g,冰片(冲服)2g,栀子15g;头晕、头痛者加川芎12g,延胡索12g;大汗、脉微者加人参30g,制附子(先煎)9,干姜9。每日1剂,水煎200ml,分2次温服,意识障碍较重者鼻饲。

③临床疗效:张志立医生用自拟醒神汤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45例,治疗后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其中基本痊愈19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9例,无效3例,恶化2例,死亡1例。

【处方来源】 张志立.自拟醒神汤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6):95-96.

13.化瘀通络汤

【组成】 丹参、黄芪各15g,红花、川芎、桃仁、当归、地龙各10g,水蛭5g。

【功效】 化瘀通脉,益气活血。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瘀血属于主要的致病因素,而中风患者病情常迁延日久,基于“久病必虚”之理,临床治疗应以活血通络兼以健脾益气为法,使正气得复,气血旺盛,经脉得以通畅,筋肉得以濡养,肢体功能才能逐渐恢复,故方中丹参补血活血祛瘀;红花、川芎、桃仁、水蛭、地龙、当归等也均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黄芪可益气活血,诸药合用,共奏化瘀通脉、益气活血的作用。

②临床疗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缪峰用化瘀通脉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114例,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60例,进步29,无变化或恶化18例。

【处方来源】 缪峰.化瘀通脉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114例[J].陕西中医,2007,28(10):1311-1312.

14.中经2号方

【组成】 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胆南星6g,丹参30g,香附15g,酒大黄5g。

【功效】 化痰息风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风痰阻络证。症见头晕目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烦闷躁扰,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等肝风夹痰夹热横窜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疗程1个月。

【处方总结】 方解:方中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可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天麻平肝息风,两者合用,为治风痰上扰清窍之要药。白术为臣,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加强祛湿化痰之力。胆南星燥湿化痰息风;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功效;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性平不寒,芳香走窜,为理气之良药,使气机通畅,痰湿自除,助气血运行;酒制大黄缓和苦寒之性,缓和泻下作用,免伤脾胃,以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功能为主。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化痰息风、活血通窍之功效。

【处方来源】 廖美容,周义杰,苏丹.自拟中经2号方治疗中风急性期的疗效评价[J].右江医学,2013,41(4):573-575.

15.通栓汤

【组成】 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水蛭3g,草决明15g,何首乌20g,泽泻10g,炙甘草6g。

【功效】 平肝息风,化痰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风痰阻络证。症见头晕目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烦闷躁扰,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等肝风夹痰夹热横窜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00ml,分早、晚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以黄芪益气升阳为主药,可推动血液运行;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水蛭二虫活血化瘀通畅脉络,地龙还可以引血下行,水蛭活血可降低血黏度;草决明具有平肝潜阳、祛风湿、益肾明目等功能,何首乌滋阴柔肝,泽泻坚肾利尿降浊,三药可降低血脂,改变血液黏度,具有降脂祛痰化浊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益气活血、祛痰通络之功效。

②临证加减运用:口角歪斜者加僵蚕10g,蜈蚣3g;语言謇涩者加石菖蒲15g,郁金15g,远志10g;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15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丝瓜络10g;痰湿阻滞者加法半夏10g,白术15g,胆南星10g;腑气不通者加大黄15g,槟榔10g;血压偏高者,去黄芪,加黄芩10g、莱菔子10g、石决明20g、夏枯草10g;肝风内动者加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20g。

③临床疗效:广东乐昌市人民医院韦桂梅用自拟通栓汤结合赛百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42例,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

【处方来源】 韦桂梅.自拟通栓汤结合赛百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分析[J].右江医学,2014,29(6):1275-1276.

16.清热凉血通瘀方

【组成】 大黄10g,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黄30g,白茅根30g,牡丹皮10g,苦参15g,赤芍15g,三七10g,黄芩15g,生石膏30g,川芎15g,血竭15g,僵蚕10g,车前草30g,大青叶15g,徐长卿15g。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主治】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瘀热互结证。症见烦躁谵语,神志如狂,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舌暗红,苔黄腻,脉沉实而涩等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水煎200ml,分早、晚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水牛角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的功效,两者联合为君药,起到清热凉血并行的效果。生地黄、牡丹皮、三七、赤芍为臣药,可达热清血自凉,血凉热自清之目的。其中生地黄作用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牡丹皮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功效;赤芍味苦、微寒,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

②临床疗效:杭州市中医院方芳等医生用自拟清热凉血通瘀方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患者92例,痊愈30例,显效35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恶化0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90.22%。

【处方来源】 方芳,蔡玲.自拟清热凉血通瘀方加减在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6):1296-1298.

17.通腑醒神汤

【组成】 生大黄10g,胆南星12g,玄参15g,何首乌30g,沉香10g,生牡蛎30g,盐黄柏10g,石菖蒲12g,天麻10g。

【功效】 通腑利血脉,祛痰醒神。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症见神昏谵妄,牙关紧闭,面红气粗,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有力等内风旋转、气火俱浮,破血上涌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400ml,分2次口服,每次150~200ml。神昏者予以鼻饲。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生大黄为君,苦寒沉降、通腑泻热、祛瘀利水;玄参、何首乌、生牡蛎滋阴润肠,助大黄通下利血脉;天麻、胆南星、石菖蒲息风化痰、醒神健脑;沉香通调气机。

②临证加减运用:高热神昏或痰热内闭心窍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水化鼻饲;神昏抽搐者加钩藤30g入煎剂,羚羊角粉3g兑入煎剂鼻饲;痰盛者,用鲜竹沥水20~40ml鼻饲。服药期间,病人大便通畅,一般一大便日行1~2次,多者3~4次,小便量亦明显增多,说明本方有通利二便之功能,有类似甘露醇之作用。1周后,腑通神清者减少大黄用量。如出现舌淡、脉弱去大黄,配补阳还五汤加水蛭10g、蜈蚣2条以益气活血通脉,有利于偏瘫肢体的恢复。

③临床疗效:吕少起等医生应用通腑醒神汤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50例,取得良好疗效,其中痊愈28例,占56%;显效11例,显效率为22%。

【处方来源】 吕少起,刘传华,王桂荣.通腑醒神汤治疗中风急性期5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12-13.

18.化痰通腑汤

【组成】 胆南星10g,全瓜蒌30g,芒硝(冲服)6~9g,生大黄(后下)10g。

【功效】 化痰热,通腑气。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症见神昏谵妄,牙关紧闭,面红气粗,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有力等内风旋转、气火俱浮,破血上涌之象。

【用法】 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处方总结】

①方解:化痰通腑法是治疗痰热腑实证的常用方法,基本方为化痰通腑汤,有学者研究发现,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可增加胃肠蠕动,排出毒素,改善人体新陈代谢,降低机体应激状态,稳定血压,降低颅内压,增加脑供氧,改善微循环,调整血管通透性,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预防和减轻应激性溃疡,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减轻神志障碍。方中胆南星息风化痰清热;全瓜蒌清热化痰,理气散结;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通腑导滞;生大黄峻下热结,荡涤胃肠积滞,通腑化浊;四药相配,起到化痰热、通腑气而不伤正的效果。

②临证加减运用:热象明显者加栀子12g,黄芩12g,牡丹皮10g;头痛、项强、球结膜水肿,即现代医学称“脑水肿”,则常选用牛膝15g、泽兰15g、益母草15g;瘀血征象较重者加桃仁10g,丹参15g,川芎10g,鸡血藤30g;神志不清者加用安宫牛黄丸;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黄15g,麦冬15g;肝阳上亢者加钩藤30g,豨莶草15g,石决明12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语言不利者加全蝎6g,石菖蒲12g;大便通畅后可减去芒硝,去芒硝后大便正常,可适量减大黄用量。

③临床疗效:心脑科医生杜来福用化痰通腑汤治疗39例中风急性期患者,其中治愈15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恶化0例。

【处方来源】 杜来福.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7):1374-1375.

19.活血化浊汤

【组成】 天麻、半夏各20g,白术、茯苓、桃仁、橘红各15g,红花、三棱、莪术、川芎各12g,胆南星、蔓荆子、葛根、白芷各10g,甘草5g。

【功效】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涤浊。

【主治】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瘀热互结证。症见烦躁谵语,神志如狂,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舌暗红,苔黄腻,脉沉实而涩等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之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处方总结】

①方解: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偏瘫”等疾病的范畴,在体衰、肾精不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人群中比较多见,其病理表现在心脑,病根在肝肾。起居不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使气血上冲入头,横窜经络,瘀阻脉络,进而导致神窍闭阻,最终发展为中风。方中半夏主要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橘红可以理气化痰,茯苓能够健脾燥湿,天麻具有平肝定眩的作用,川芎可以达到活血逐瘀的效果,三棱和莪术具有行气破血、祛风化浊的功效,白芷和蔓荆子具有疏风明目的功效,葛根可以解热生津。诸药共奏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涤浊之效。

②临床疗效:四川省崇州市中医院医生杨华丽用活血化浊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45例,其中13例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8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

【处方来源】 杨华丽.活血化浊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24-25.

20.活血通脑汤

【组成】 川芎15g,丹参20g,鸡血藤20g,赤芍10g,钩藤15g,路路通20g,伸筋草20g,乌梢蛇10g,土鳖虫10g,僵蚕10g,地龙10g,冰片0.6g。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主治】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血瘀证。症见神清或神昏,半身不遂,语言不利,面色无华,舌暗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等血瘀内停,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其中冰片冲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活血通脑汤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法为主要组方原则。组方以血中之气药川芎为君,活血行气,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配伍丹参、鸡血藤、伸筋草、路路通为臣增强活血化瘀、疏通脑脉经络,钩藤、僵蚕、地龙、赤芍、乌梢蛇、土鳖虫为佐增强搜风祛风通络效果。冰片为使,芳香走窜,引药上行直达病所,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有率领群药的作用,从而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全方共奏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之效。

②临证加减运用:伴有言语障碍者加白芥子10g,僵蚕10g;伴有呃逆者加柿蒂10g,半夏10g;半身不遂伴偏身出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0g,浮小麦15g;神疲气虚者加黄芪20g,山茱萸10g;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3g,火麻仁10g。

③临床疗效:湖南省脑科医院医生李振光、湖南省邵阳正骨医院医生刘绪银等用活血通脑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例,其中基本痊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

【处方来源】 周小华,李振光,刘绪银.活血通脑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84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3):154-156.

21.通络汤

【组成】 黄芪30g,水蛭5g,全蝎1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5g,牛膝15g,生山楂15g,甘草5g。

【功效】 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其病机以气滞血瘀为主。通络汤由黄芪、水蛭、全蝎、赤芍、川芎、红花、牛膝、桂枝、生山楂、甘草组成。方中黄芪益气行气,赤芍、川芎、红花、牛膝、桂枝活血通络,水蛭、全蝎破血逐瘀,生山楂消食化滞,甘草调合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

②临床疗效: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医生曹晶、张海蕾用加服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治疗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中基本痊愈24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10例,无变化3例。

【处方来源】 曹晶、张海蕾.加服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149-150.

22.搜风通络方

【组成】 全蝎6g,天麻2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丹参20g,地龙10g,鸡血藤20g,石菖蒲10g,法半夏10g,甘草10g。

【功效】 活血化瘀,化痰,息风,平肝潜阳,补肾气。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处方总结】

①方解:搜风通络方的基础方中主要包括全蝎、天麻、赤芍、川芎、红花、丹参、地龙、鸡血藤、石菖蒲、法半夏、甘草。天麻善治一切风证,赤芍、川芎、红花、丹参、鸡血藤等药均为活血化瘀之药;石菖蒲用于化湿豁痰、开窍醒神;法半夏乃燥湿化痰第一要药。

②临证加减运用

a.风痰瘀血、入络痹阻,症见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谵语,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治以祛风化痰通络,方予基本方加用制南星10g、白附子(先煎)10g。

b.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瘀阻脉络,症见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大热汗出,心烦易怒,尿赤便干涩痛,舌绛红,苔黄,脉洪大有力,治以平肝息风潜阳,方予基本方加用珍珠母20g、石决明25g。

c.阴虚风动,症见头晕,腰膝酸软,五心潮热,舌红绛,无舌苔,脉细弦,治以养阴息风,基本方加麦冬30g、龟甲15g。

d.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症见心烦易怒,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腹胀便秘,舌质暗红,苔腻,脉弦滑,治以清热泻火、镇静安神。肝火热盛用黄芩10g,枳实10g,龙胆10g;热结便秘加大黄15g;痰多加胆南星15g,竹茹20g,贝母10g;心烦失眠加酸枣仁30g,夜交藤25g等。

③临床疗效:中医科医生方履斌用加减搜风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53例,其中基本恢复19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9例,稍进步5例,无变化6例,恶化0例。

【处方来源】 方履斌.加减搜风通络方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作用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4):357-358.

23.凉血通瘀方

【组成】 熟大黄10g,水牛角30g,生地黄20g,赤芍15g,牡丹皮10g,石菖蒲10g。

【功效】 清热凉血,散瘀通络,通腑开窍。

【主治】 急性缺血性中风,瘀热互结证。症见烦躁谵语,神志如狂,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舌暗红,苔黄腻,脉沉实而涩等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之象。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其中水牛角先煎。病重者每日3次,必要时鼻饲。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大黄苦寒清热泻火、凉血逐瘀,对于中风急性期之邪实窍闭证,无论有无腑实证候,均可应用,剂量因病情而定,以下为度。水牛角性味甘凉,功类犀角,专主清热凉血。两药共为君药,清热凉血并行,可达热清血自凉、血凉热自清的功效,正如张景岳所言:“治热必从血分,甚则用苦寒,微者用甘凉。”生地黄最善清热凉血,“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本草新编》),又能滋阴养血、去积聚而补阴,故用为臣药,以治瘀热相搏所致之伤阴耗血。佐以赤芍、牡丹皮凉血活血散瘀,既可阻断血中之热煎熬成瘀,又可防瘀热生风化痰。使以石菖蒲,芳香走窜,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引药上行以达巅顶。全方共奏清热泻火、通腑泻热、凉血活血、开窍通络之功。

②临证加减运用:若大便秘结熟大黄改为生大黄6~10g(后下)。

③临床疗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张兰坤、过伟峰等医生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73例,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基本恢复15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16例,稍进步17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

【处方来源】 张兰坤,过伟峰等.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73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1):28-30.

24.羚茅汤

【组成】 羚羊角粉1.2g,珍珠粉0.6g,三七粉1.5g,白茅根60g,生石决明、钩藤各30g,牛膝15g,石菖蒲、泽泻各10g,胆南星6g。

【功效】 镇肝息风,化痰清热,醒神开窍。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肝阳暴亢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头晕胀痛,失眠多梦,面红目赤,烦闷躁扰,舌红,苔薄黄,脉弦等阳亢化风,夹痰走窜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其中羚羊角粉、珍珠粉、三七粉冲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中风本为阴阳偏胜,气血逆乱、瘀血内阻,形成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急性出血性中风主要临床表现为昏迷、意识不清,故镇肝息风、清热化痰、凉血止血、醒神开窍成为主要治疗原则。方中生石决明、羚羊角粉、珍珠粉、钩藤等药材能够发挥镇肝息风、清热定惊之功效,胆南星、石菖蒲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三七粉则能够起到凉血、止血、祛瘀之作用,白茅根、泽泻清热、凉血、利尿,牛膝则可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可共奏镇肝息风、化痰清热、醒神开窍功效。

②临证加减运用:出血量较多者,加三七粉(冲服)2g;神志不清者,加郁金10g;痰热腑实、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抽搐不止者,加僵蚕10g、全蝎6g;痰热腑实、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10g,可有效减轻脑水肿程度并对血脑屏障起到保护作用。

【处方来源】 胡仕强,许冬瑞.羚茅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75例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5):43-44.

25.破瘀豁痰汤

【组成】 桃仁30g,全瓜蒌30g,红花15g,川芎15g,当归15g,胆南星10g,法半夏10g,陈皮15g,生大黄10g,水蛭、地龙各12g,白芍12g,甘草10g。

【功效】 活血破瘀,豁痰祛浊,通经活络兼滋阴息风。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两次各取汁150ml,其中生大黄后下,混合后分2次口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血瘀和痰证是中风两大主要病理因素,两者常相兼为患,并贯穿于病变发展的始终,尤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与机体痰瘀痹阻脉络密切相关,故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应以活血破瘀、豁痰祛浊、通经活络兼滋阴息风为原则,自拟破瘀豁痰汤正是秉承这一原则。方中桃仁活血破瘀,全瓜蒌豁痰理气散结,两者同为君药。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胆南星化痰息风,与全瓜蒌相配增强其豁痰清浊之功;法半夏化痰散结,为燥湿化痰之要药;陈皮化痰理气,六者同为臣药。大黄破瘀通经络;水蛭、地龙破瘀通经活络,白芍滋阴柔肝息风,四者互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以上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活血破瘀、豁痰祛浊、通经活络兼滋阴息风之功。

②临床疗效: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医生贾满仓用破瘀豁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9例,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治愈11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6例。

【处方来源】 贾满仓.破瘀豁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705-706.

26.通腑逐瘀汤

【组成】 水蛭10g,大黄20g,丹参15g,川芎19g,当归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厚朴15g,枳实15g,大枣6枚。

【功效】 活血逐瘀,通腑利水消肿。

【主治】 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总结】

①方解:脑出血急性期络破血溢,瘀血内停,水津外渗,造成水瘀互结于脑的水瘀证,治疗宜活血化瘀结合利水。通腑逐瘀汤是在三化汤加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水蛭破瘀散结、通经利水、活血而不伤正气;大黄具有清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丹参祛瘀生新、凉血安神;桃仁、红花活血通经、祛除瘀滞;赤芍通顺血脉、行血中瘀滞,与桃仁、红花合用于瘀滞重者最为相宜;川芎行气活血,乃血中之气药,可加强行气散瘀作用;枳实、厚朴下气导滞、除满消胀,与大黄合用有协同作用;大枣补益脾胃,缓和方中其他药物辛香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逐瘀、通腑利水消肿之功。

②临床疗效:河南省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任金生医生运用通腑逐瘀汤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患者75例,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痊愈(生活完全可以自理)50例,基本痊愈(生活大部分自理)25例。

【处方来源】 任金生.通腑逐瘀汤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7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538-539.

27.通脉舒络汤

【组成】 黄芪45g,太子参20g,川芎9g,当归9g,天麻10g,红花7g,山楂10g,丹参12g,钩藤12g,全蝎4g,干地龙10g。

【功效】 行气,通经络,活血化瘀。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服用。

【处方总结】

①方解:在中医辨证理论中,缺血性中风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就是肝肾及气血亏虚,风痰湿浊阻滞清窍,造成机体形成上实下虚,气血混乱,清窍失用。通脉舒络汤中以太子参、生地黄、黄芪、当归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药物,黄芪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有效清除自由基及老化坏死细胞,在化瘀的同时不伤正气;地龙、全蝎等药物具有走窜性,能够入骨搜风、通活经络,内入脏腑达至经络;天麻、钩藤可平肝息风;丹参、川芎、红花及山楂具有行气、通经络和活血化瘀功能。

②临床疗效:叶广平等医生运用通脉舒络汤辨证加减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患者65例,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治愈33例,有效8例,好转15例,无效9例。

【处方来源】 叶广平,张运东,周晓云,刘秋芳.通脉舒络汤辨证加减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7):1471-1472.

28.通窍健步汤

【组成】 黄芪60g,当归10g,丹参15g,川芎10g,红花12g,桃仁12g,天麻10g,鸡血藤30g,赤芍15g,水蛭6g,地龙12g,炙甘草5g。

【功效】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处方总结】

①方解:该方重用黄芪以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当归能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正,两味气分血分之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补气活血之效,是为君药。丹参、川芎、红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为臣药。天麻平肝息风,鸡血藤强筋骨利关节、通络除痹,合水蛭、地龙通经活络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以上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络畅通,脑髓得养,诸症渐愈,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

②临床疗效:湖南衡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9医院医生王君胜等运用通窍健步汤对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40例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23例,无效3例。

【处方来源】 王君胜,汤学宇,周国和.通窍健步汤对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对超敏C反应蛋白、过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2,4(3):13-15.

29.硝黄温胆汤

【组成】 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各15g,芒硝、酒大黄各10g,云苓12g,生姜、甘草、大枣各6g。

【功效】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症见头晕目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烦闷躁扰,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等肝风夹痰夹热横窜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频频灌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本方由温胆汤化裁而成。温胆汤确系治痰之祖方,可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加入芒硝、大黄增强泻下之力,使邪从下而去;大枣、甘草、生姜补益脾胃、温补中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

②临证加减运用:兼见心烦易怒,嗜睡或谵语者加黄连、栀子;口干口苦较甚者加黄芩;见年老体弱,阴津亏损者加生地黄、麦冬、玄参;兼有肝风内动,时有抽搐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兼有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脉细者,加党参、太子参等;兼舌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者加丹参、三七、莪术、水蛭等。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川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强壮筋骨。

③临床疗效: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易海志等医生运用硝黄温胆汤治疗中风急性期30例病人,治疗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

【处方来源】 易海志,奚树良.硝黄温胆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768-1769.

30.三芪汤

【组成】 黄芪50g,三七10g,当归20g,天麻10g,地龙10g。

【功效】 补气,活血,息风。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脑梗死急性期多辨证为肝风、痰火、瘀血等实证为主,后期以气血亏虚为主。笔者多年临床发现,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较多见。患者气虚行血无力,瘀血阻络,发为中风。治疗上予以益气活血,取得较好疗效。方中黄芪健脾益气行血,三七活血化瘀,为本方主要组成部分,共为君药。当归活血养血为臣药。佐以天麻、地龙息风通经活络。本方以补气药为主,与活血、息风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能较好地改善中风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②临床疗效: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医生彭仲祥等治疗35例,其中基本治愈11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

【处方来源】 彭仲祥,张保国,温淑端.三芪汤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5(44):44-45.

31.通腑清窍汤

【组成】 杏仁10g,生大黄10g,厚朴10g,胆南星10g,郁金10g,全瓜蒌10g,枳实10g,炙甘草6g,石菖蒲6g。

【功效】 通腑清窍。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症见神昏谵妄,牙关紧闭,面红气粗,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有力等内风旋转、气火俱浮,破血上涌之象。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主要是由于脏腑衰退,气血逆乱,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毒邪内生,肝、肾、脾功能不良,产生瘀血、火热、痰浊,阻滞脑脉,神机失用从而引发中风。通腑清窍汤方中的大黄寒、苦,有通腑活血、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及逐瘀通经的作用;胆南星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中风急性期所导致的半身不遂、眩晕、手脚麻木等临床症状;石菖蒲可以化痰开窍醒神、祛风利痹、宁心安神、消肿止痛,药方中的几种药物相互作用、互相促进,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

②临床疗效:天津海洋石油总医院曹婧等医生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65例,经过2周治疗后,痊愈40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

【处方来源】 许玉娜,郭军辉,曹丽微等.通腑清窍汤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6):41-42.

32.麝香四黄汤

【组成】 牛黄1g,麝香1g,羚羊角0.6g,大黄6g,天竺黄10g,胆南星10g,黄连10g,黄芩10g,栀子10g,郁金10g,钩藤15g,珍珠粉1g,冰片0.5g。

【功效】 化痰开窍,通腑泻热。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症见神昏谵妄,牙关紧闭,面红气粗,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有力等内风旋转、气火俱浮,迫血上涌之象。

【用法】 水煎服,其中牛黄、麝香、羚羊角、珍珠粉和冰片冲服。口服或鼻饲,早晚各1次,连服5天。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牛黄、羚羊角、麝香为君药。牛黄性凉,能清热解毒、豁痰开窍,能清心及肝脏之热、透达包络之邪。羚羊角性寒,主清心肝实火,能解心包热邪,并能入营血而解血中热毒。麝香芳香开窍、通达经脉。三味君药配伍具有开窍、醒脑、清心、通脉之功效。大黄苦寒,能泻热通便、凉血解毒、活血逐瘀、利尿退黄、止血消肿、利肺平喘;天竺黄甘寒,能清热化痰;胆南星为牛胆汁天南星拌制而成,味苦、微辛,性凉,归肝、胆经,息风定惊、清化燥痰,三者共为臣药。黄连、黄芩、栀子同为方中佐药,黄连清心火,黄芩清上焦火,栀子泻心肺之邪热,并能清三焦火热,故黄连、黄芩、栀子配伍可用治三焦火盛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郁金味辛、苦,性寒,能活血行气、清心解郁。钩藤性味甘凉,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之功效。珍珠粉味咸,其得太阴之精而通神明,能定惊安神。使药冰片性味辛苦、偏寒凉,与麝香相须为用,气味芳香、开窍醒神,又可为引经药,使诸药上达脑窍。

②临床疗效:唐文静应用本方治疗3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基本痊愈0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14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3.3%。

【处方来源】 唐文静.麝香四黄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26. jarwACHZAEayEDeWptZTk/0YxJvGB1T8v7zQfis2qb5fhUyqqSufDZIlt3LpeT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