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内治古方

1.安宫牛黄丸

【出处】 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 牛黄十两(30g),黄芩十两(30g),黄连十两(30g),山栀十两(30g),郁金十两(30g),珍珠三两(9g),雄黄十两(30g),犀角十两(30g),冰片三两(9g),麝香三两(9g)。

【功效】 息风开窍,化痰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风痰阻络证。症见头晕目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烦闷燥扰,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等肝风夹痰夹热横窜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之象。

【用法】 共为细末,炼密为丸,每丸3g,金箔为衣,每次半丸,凉开水溶化后口服或鼻饲,每日2次,疗程3~5日。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以牛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息风止痉;犀角咸寒,清营凉血,安神定惊;麝香芳香,通达经络,开窍醒神,共为主药。辅以黄芩、黄连、栀子(山栀)苦寒泄降、泻火解毒以助牛黄、犀角清泄心包之热;雄黄解毒豁痰;冰片、郁金通窍醒神,化痰开郁;朱砂、珍珠、金箔清心镇静安神,息风止痉定惊,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收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效,为治疗高热神昏、中风痰迷的要药。诸药合用,药证相合,故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②临床疗效:信宜市中医院罗清运医生治疗急性中风患者32例,基本痊愈3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0%。

【处方来源】 罗清运.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中风32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39(4):45-46.

2.大承气汤

【出处】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大黄五两(15g),芒硝七两(21g),厚朴五两(15g),枳实五两(15g)。

【功效】 峻下热结,荡涤胃肠积滞。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症见神昏谵妄,牙关紧闭,面红气粗,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有力等内风旋转、气火俱浮,破血上涌之象。

【用法】 芒硝冲服,其余三味药水煎至200ml,早晚各100ml,口服或鼻饲。

【注意事项】 停药指标:服药后病人排出恶臭秽浊积粪呈团状,多为深褐色,有时伴有黄白色黏液或为溏稀积粪,排便后病人顿觉舒适或意识转清,中病即止。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大黄泻下为君药;厚朴、枳实理气,芒硝软坚散结,四药组合共奏峻下热结、荡涤胃肠积滞之效。主要用于邪热入里,充斥肠胃与糟粕相结,壅遏气机,造成腹气不通,进而伤津耗液之阳明腑实证。

②临床疗效:大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赵敬东采用大承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中治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处方来源】 赵敬东.大承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1):57.

3.镇肝熄风汤

【出处】 张锡纯《医学衷中西参录》

【组成】 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轧细)一两[30g],川楝子(捣碎)两钱[6g],生龙骨(捣碎)五钱[15g],生牡蛎(捣碎)五钱[15g],生龟甲(捣碎)五钱[15g],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各15g],生麦芽、茵陈各二钱[各6g],甘草一钱半[4.5g]。

【功效】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阴虚风动证。症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五心烦热,肢体麻木,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等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虚风上扰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重用牛膝、赭石为君。牛膝最善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于上。赭石色赤而入血,石体质重而下行,善于平定上逆之夹血肝风。两药相伍,一刚一柔,主治血逆之标实。龙骨、牡蛎、龟甲三药,最善滋阴潜阳,此皆水中之物,而入药皆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杭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玄参、天冬善养阴而清热,六药共用为臣。方中川楝子、麦芽、茵陈三药疏肝,故用为佐药。生甘草调和为使。

②临床疗效:王丽萍医生用镇肝熄风汤联合脉络宁治疗中风阴风内动证患者55例,治疗中未发现药物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痊愈31例,显效12例,进步7例,无效3例,恶化2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90.91%。

【处方来源】 王丽萍.镇肝熄风汤联合脉络宁治疗中风阴风内动证55例[J].河南中医,2012,32(2):213-215.

4.复元活血汤

【出处】 李杲《医学发明》

【组成】 大黄、芒硝、天花粉各五两(15g),柴胡五两(15g),桃仁三两(9g),炒穿山甲、红花各三两(9g),当归五两(15g),甘草三两(9g)。

【功效】 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血瘀证。症见神清或神昏,半身不遂,语言不利,面色无华,舌暗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等血瘀内停,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500ml,大黄另包后下,芒硝兑服,分2次早晚口服或鼻饲。

【处方总结】 方解:复元活血汤重用大黄,苦寒导滞泻热、凉血行瘀,大剂量能通腑泻热,小剂量能凉血活血,是方中主药;配以芒硝通腑作用迅速,当归养血活血,炒穿山甲破血通络;桃仁、红花祛瘀生新;柴胡疏肝胆之气;天花粉养阴散血。

【处方来源】 宋国平.复元活血汤治疗中风[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9):38.

5.凉膈散

【出处】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生大黄七两(21g),芒硝、生甘草各三两(9g),连翘八两(24g),黄芩五两(15g),栀子四两(12g),薄荷三两(9g)。

【功效】 通畅腑气,祛瘀通络,调畅气血。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症见:神昏谵妄,牙关紧闭,面红气粗,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有力等内风旋转、气火俱浮,破血上涌之象。

【用法】 每日1剂,加水1000ml,浸泡30min,大黄后下,煎取400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200ml。连续治疗14天为1疗程。

【注意事项】 临床中本方不可久用,得效后中病即止,免伤正气。另外,嘱患者忌食辛辣煎炸燥热之物,多饮水多进食清淡、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防止便秘的再次发生。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大黄、芒硝荡涤中焦实热,连翘、薄荷轻宣于上,栀子、竹叶清于内渗于下,黄芩清热而散结,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化痰热、通腑气,釜底抽薪,适用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型便秘:一可通畅腑气,祛瘀通络,调畅气血,使半身不遂等症状进一步好转;二可清除阻滞于胃肠的痰热积滞,使浊邪不得上扰神明,气血逆乱得以纠正,达到防闭防脱的目的;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

②临证加减运用:痰多者加菖蒲10g,半夏10g;热重者再加栀子12g;阴亏者,加麦冬、沙参各15g等;肝风躁动者,加石决明30g等。

③临床疗效:河南省焦作市刘海波医生用凉膈散加减治疗急性中风并发便秘症患者61例,痊愈17例,显效3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4%。

【处方来源】 刘海波.凉膈散加减治疗急性中风并发便秘症6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34-35.

6.羚羊角汤

【出处】 赵佶《圣济总录》

【组成】 羚羊角一两(3g),菊花三两(9g),蝉蜕二两(6g),生地黄五两(15g),牡丹皮三两(15g),石膏十两(30g),黄芩三两(9g),大黄二两(6g),石菖蒲三两(9g),远志三两(9g),甘草二两(6g)。

【功效】 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痰火闭窍证。症见高热而无恶寒、神昏而无汗、面红目赤、口气秽臭、大便秘结、鼻鼾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数滑等肝风夹痰夹火横窜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之象。

【用法】 每剂用水煎取汁300ml,每隔8h分3次鼻饲,每次100ml,连服2剂,其中羚羊角冲服,每次1g。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羚羊角为主药,配合菊花、蝉蜕以清肝息风;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石膏、黄芩、大黄清热泻火,其中大黄兼能泻下以通腑;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涤痰、醒神开窍之功。

②临床疗效:殷力涛医生用羚羊角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继发中枢性高热42例,痊愈20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1%。

【处方来源】 殷力涛.羚羊角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继发中枢性高热4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48-49.

7.生脉散

【出处】 张元素《医学启源》

【组成】 人参三两(9g),麦冬五两(15g),五味子二两(6g)。

【功效】 益气生津,敛阴补虚。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阴虚风动证。症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五心烦热,肢体麻木,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等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虚风上扰之象。

【用法】 每日1剂,分早、晚2次煎,温服。对吞咽困难者可以鼻饲。每日1次,治疗10~15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人参为君药,补元气,生津液。臣以麦冬清热养阴除烦,佐以五味子酸温、敛阴生津,可聚耗散之气,两者配伍,具酸甘化阴之功。诸药合用,奏益气、清热、敛阴之效,使气复津回,阳潜阴存。

②临证加减运用:阴虚重者加枸杞子15g,当归、生麦芽各6g。

③临床疗效: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李惠玲医生用生脉散治疗30例阴虚型中风患者,治愈18例,好转12例,有效率达100%。

【处方来源】 李惠玲.生脉散治疗阴虚型中风30例[J].陕西中医,2004,25(7):605.

8.天麻钩藤饮

【出处】 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 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黄芩9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

【功效】 平肝潜阳,泻火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肝阳暴亢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头晕胀痛,失眠多梦,面红目赤,烦闷躁扰,舌红,苔薄黄,脉弦等阳亢化风,夹痰走窜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坚持服药半年。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天麻、钩藤具有平肝息风之效,用以为君。石决明性味咸平,功能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息风之力;牛膝引血下行,共为臣药。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均为佐药。合而用之,共成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②临证加减运用:若痰浊者加制半夏15g,茯苓30g;失语者加远志15g,石菖蒲10g;苔腻者加薏苡仁20g,豆卷25g;食少者加谷芽30g,白蔻仁8g;小便黄者加石韦20g,滑石30g;便秘者加玄参30g,生地黄20g,火麻仁30g,郁李仁30g;病在下肢者加桑枝20g;潮热者加地骨皮20g,银柴胡25g;身痛者加秦艽10g,威灵仙12g;口干者加芦根20g。

③临床疗效: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医院张松等医生用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100例,痊愈25例,占25%;好转70例,占70%;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④注意事项:同时嘱患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并配合中医的针灸、康复治疗。

【处方来源】 张松,聂恒浩.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中风急性期10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5):80-81.

9.犀角地黄汤

【出处】 王焘《外台秘要》

【组成】 水牛角粉十两(30g),生地黄四两(12g),牡丹皮五两(15g),赤芍四两(12g)。

【功效】 凉血化瘀。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阴虚血热证。症见神昏谵语,言语不利,五心烦热,肢体麻木,舌红绛,脉数等热扰心神,血瘀内停,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 水煎200ml,每日1剂,水牛角粉冲服,早晚餐后温服,每次100ml。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犀牛角由水牛角代替,具有凉血清心的作用,作为君药。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赤芍兼有凉血活血作用,且和营清热,牡丹皮具有凉血散瘀的作用,可泻血中伏热,三药相互协同,作为臣药,以助君药凉血化瘀之功效。

②临证加减运用:肝阳上亢者加天麻12g,钩藤30g,石决明20g;痰热内盛者加胆南星12g,竹茹15g;积滞内结者加大黄9g,栀子12g;水湿内停者加车前子15g,泽泻15g;痰热蒙窍者加石菖蒲10g,郁金10g。

③临床疗效:本溪市中医院孟晓平副主任中医师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30例,基本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3.33%。

【处方来源】 孟晓平.犀角地黄汤加味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4,34(12):2325-2326.

10.桃仁承气汤

【出处】 方贤《奇效良方》

【组成】 桃仁四两(12g),生大黄二两(6g),桂枝二两(6g),芒硝二两(6g),甘草二两(6g)。

【功效】 清热凉血,通腑化瘀。

【主治】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瘀热互结证。症见烦躁谵语,神志如狂,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舌暗红,苔黄腻,脉沉实而涩等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其中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分2次服,2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以桃仁为君,活血祛瘀;桂枝温经活血,相助桃仁,以大黄及芒硝涤腑去实,甘草调和诸药。组方严谨,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凉血、通腑化瘀之效,效用甚著。

②临证加减运用:痰热较重者去桂枝、加胆南星、瓜蒌、黄芩、竹茹;瘀血较重加地龙、丹参、红花、水蛭;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生龙骨;上肢不遂者加桑枝、姜黄;下肢不遂者加怀牛膝、川续断;肢体僵强疼痛者加白芍、木瓜;语言謇涩不利者加全蝎、郁金、石菖蒲;神志恍惚者加石菖蒲、远志、天竺黄。

③临床疗效:高州市中医院王辛坤等医生用桃仁承气汤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40例,治疗后疗效显著,其中基本治愈11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

【处方来源】 王辛坤,黄艳,廖锡意.桃仁承气汤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23(71):23-25.

11.真方白丸子

【出处】 穆苏《瑞竹堂方》

【组成】 半夏五两(15g),白附子四两(12g),天南星四两(12g),川乌二两(6g),天麻四两(12g),全蝎三两(9g),木香三两(9g),枳壳三两(9g),甘草二两(6g)。

【功效】 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风痰阻络证。症见头晕目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烦闷躁扰,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等肝风夹痰夹热横窜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之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化痰,天麻、全蝎祛风通络,配合川乌助长温经通络之力,枳壳、木香行气以助通络。诸药合用,具有较强的祛风化痰通络功效。同时对症加减的桃仁、红花、丹参更有助于活血化瘀。

②临证加减运用:语言不清者,再加石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③临床疗效:安徽省脑病科徐兵等医师用真方白丸子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入络型患者30例,治疗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中痊愈12例,显效10例,进步7例,无效1例,恶化0例,有效率96.6%。

【处方来源】 徐兵,陈伟,刘磊.真方白丸子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入络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9):905-907. QlRk/8Kq3kE18w+bPxvpJ5E+TPcWhwIIKdffLwAAJTLfAZpwAzRLzMBIQUwQ2L1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