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中风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对急性脑血管病或脑血管意外的统称。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青春期以前较少发生。老年人常因脑部血管病损,造成急骤发展的脑部血液循环和功能障碍而发病,因其发病突然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死等。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复杂,变化迅速,许多临床医生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感到棘手和困惑。中风有多种分类方法,历代医家对此众说不一,有内风、外分之分,也有真中风、类中风之说。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则把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四类。近年来,临床上多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型。其中中经络者病情较轻,仅限于血脉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中脏腑者病情较重,常波及多个脏腑,伴有神志不清等症状。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改稿对其做了详细的规定。按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轻度分为中络和中经,其中中络表现为: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中经变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而无神识昏蒙。中度主要是中腑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重度主要为中腑证,临床表现为神昏或昏迷、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不语。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在中风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患者平素多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劳累过度,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养,或阴亏于下,或劳累过度,血随气逆,夹痰夹火,蒙蔽清窍,横窜经络,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不相维系之症。外因包括饮食失宜、外邪侵袭、饮酒过度。其中外邪主要有风、寒、火(暑)、湿四种因素,风邪为主。风为六淫之首,可兼见寒邪或热邪,从口鼻或肌表侵袭人体,直中经络,上犯巅顶,扰动清空而发为真中风;或风犯于外,扰于内,引动内邪而诱使中风发作。寒邪有伤寒、直中之分,若天气骤然变冷,人受其寒,寒凝血滞,瘀血阻滞经络,循经上犯巅顶,发为中风;或大寒直中于头部,扰乱清窍而引起中风。火邪为病,或外感六淫之邪,或外感他邪而郁遏化火,或火邪逆传而内陷于心、肝,循经络上蒙清窍,扰乱清空,发为中风。湿邪外受,阻遏气机之宣发,影响头部气机的布散,也可蒙蔽清空而发病。中风的治疗重在辨证,并且注意生活指导及饮食调理。 N3YLyJh865AxylBdYMustSRs3YdFrIEx45oc98b6sVs0wx+czPtpaVJAFS09OU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