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乙型病毒性肝炎

1. 西医识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其传染源主要是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和急慢性乙肝病人,传染性的强弱主要与病毒复制指标如血清乙肝e抗原(HBeAg)、脱氧核糖核酸乙肝病毒(HBV-DNA)和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DNA聚合酶)是否阳性有关。

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通过血液途径传播是注射(打针),包括预防注射、药物注射、输血及血液制品,意外被污染针头刺伤、针刺、采血、文身、注射毒品等。其余如牙刷、刮脸刀片(剃须刀)、口腔科操作过程中带有微量血液的飞沫以及其他手术及接触血液等,均有传播本病的可能。

由于患者的唾液、精液、乳汁、汗液、血性分泌物均可检测出乙肝s抗原(HBsAg),故生活上的密切接触,包括餐饮和性生活,也是乙肝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亦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其中仅有小部分(5%~15%)是通过胎盘传播的宫内感染,而大部分是在分娩过程中被感染的。故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注射乙肝疫苗是非常必要的,以后隔1个月和第6个月再接种乙肝疫苗,则预防发病。

此外,对昆虫叮咬传播乙肝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毒学证据。

目前国内外乙肝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为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

2. 中医识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将乙型病毒性肝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热毒内伏,治宜解毒祛邪、清热利湿、凉血活血、利胆理气、芳香化浊,重用解毒祛邪之品。常用综合方药,可选茵陈、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土茯苓、虎杖、板蓝根、大黄、蒲公英、灵芝、女贞子、五味子、生地黄、菟丝子、柴胡、黄芪、丹参、甘草等。

(2)毒热蕴结、肝郁脾虚所致的胁痛、腹胀、乏力、便干、尿黄,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健脾。可用大黄、贯众、柴胡、茵陈、白芍、黄芪、甘草等组成的方剂或成药(如乙肝灵丸 [典] 、颗粒、片剂)。

(3)肝胆湿热所致的肝区热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可用贯众、土茯苓、黄芩、胡黄连、黄柏、草河车、黑矾组成的方剂或成药(如乙肝解毒胶囊 [典][保乙] )。若兼有黄疸或无黄疸、发热或低热、口干或苦、口黏臭、厌油、胃肠不适、舌红苔厚腻等,可用虎杖、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北豆根、拳参、茵陈、土茯苓、白茅根、茜草、蚕沙、淫羊藿、橘红、甘草组成的方剂或成药(如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胶囊、片) [典][保乙]

(4)脾胃虚弱、血瘀阻络、湿热毒蕴所致胁痛、腹胀、乏力、尿黄者,宜用黄芪、丹参、茵陈、党参、白术、金钱草、制何首乌、白芍、茯苓、牡丹皮、川楝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组成的方剂或成药(如乙肝灵颗粒) [典][保乙]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还可选用乙肝养阴活血颗粒 [保乙] 等。

(5)尚有乙肝属肝蕴湿热型(疫毒内侵)、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之说。

3. 临床表现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潜伏期为30~160天,多为60~90天,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或HBV慢性携带者。乙肝病人均有HBV感染史。

(1)急性乙型肝炎 根据临床有无黄疸,可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

①急性黄疸型肝炎。在黄疸前期,患者可表现为发热,一般持续3~7天,伴有全身高度乏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易被误诊为“感冒”。黄疸前期一般延续数日至2周。随后进入黄疸期,其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样,巩膜及皮肤发黄。部分病人大便颜色变浅,淤胆者更显著,可有皮肤瘙痒,黄疸出现后,发热多已消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症状逐渐减轻;肝大至肋下1~2厘米,可有脾轻度肿大,黄疸期约持续2~6周。进入恢复期后,黄疸逐渐消退,症状消失。肝、脾肿大逐渐回缩,可恢复正常,整个病程为2~4个月。

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与黄疸型乙肝相似,但症状较轻,不易被早期诊断,病情迁延者可以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症状呈多样性,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出现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全身乏力和黄疸等。可有肝脾肿大、肝病面容、肝掌和蜘蛛痣,可有出血倾向、内分泌紊乱等。肝功能检查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球蛋白、胆红素反复或持续升高,A/G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少数病人可伴有全身性疾病,如肾炎、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等。

(3)重型肝炎 多见迅速加深的黄疸,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40%),可有肝性脑病,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临床较多见,起病类似黄疸型肝炎,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大便色浅,皮肤明显瘙痒,黄疸较重,尿色呈深茶色。尿胆红素强阳性,而尿胆原和尿胆素却减少和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升高,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正常。B超显示肝内、外胆管不扩张,无胆囊肿大。病程多在3周以上。

(5)慢性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 常无自觉症状,无肝脏及脾脏肿大,肝功能正常(或仅有转氨酶轻度升高)。

(6)乙型肝炎“二对半”(“三对”)与临床病型及传染性的关系 参见表2。

表3 乙型肝炎“二对半”与临床病型及传染性的关系

其他以下实验室检查(有条件时)项目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指导防治工作:①常规检查;②肝功能检查;③血清HBV标志物的检测(见表3);④血清HBV-DNA的检测;⑤肝组织学检查;⑥影像学检查等。

表3 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病型

4. 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西药

(1)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可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不能进食者,可给予输注葡萄糖注射液;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和黄疸者,可静脉输注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 [保乙] (强力宁)80~120毫升/天,或甘草酸二铵注射液(甘利欣) [保乙] 150毫克/天,对减轻症状、改善肝功能和消除黄疸有较好疗效。乙肝一线抗病毒药为替诺福韦 [保乙] 和思替卡韦 [保乙]

(2)慢性病毒性肝炎用西药

①抗病毒药。目前应用于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已批准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核苷类似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已用于临床的尚有恩替卡韦和L-脱氧胸腺嘧啶(LdT)。

干扰素 [典] 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的调节和控制,涉及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用于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内的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一次肌内或皮下注射30~50微克,隔日1次,疗程为4~6个月;或重组人干扰素α2a,一次皮下注射500万单位,一周3次,共用6个月;或重组人干扰素α2b,其用法与α2a相同;或重组干扰素β,一次皮下注射300万~600万单位,疗程遵医嘱。

拉米夫定 [典][保乙] (贺普丁) 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慢性肝炎,成人口服100毫克,1次/天。HBeAg阴性慢性的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HBV-DNA转阴率在39%~65%(PCR法),60%的病人有肝组织学的改善。但90%的病人在停药后出现复发。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病人,再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HBeAg血清转换率仍可达18%。临床已观察到乙肝病毒对拉米夫定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ALT易反跳(升高)。

替比夫定 [保乙] 用于乙肝病毒活动复制期伴转氨酶升高,成人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16岁以上每日口服1次0.6g,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可3~4日服1次。

阿德福韦 [典][保乙] 又名贺维力代丁。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成人口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一日1次口服10毫克。治疗48周后,肝组织改善率达64%。停药后也有引起HBV-DNA反跳及病情加重者。有建议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隔日交替口服),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是否停用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 [保乙] 又名博路定。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ALT持续升高或肝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成人慢性乙肝病人的治疗。口服,每天1次,每次服0.5毫克。拉米夫定治疗时发生病毒血症或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病人,推荐剂量为每天1次,每次服用1毫克,空腹时服用。恩替卡韦血清HBV-DNA转阴率高于拉米夫定,但停药后也可出现HBV-DNA和ALT反跳,只是发生率比拉米夫定组低。

替诺福韦(韦瑞德,替诺福韦酯) [保乙] 用于慢性乙肝和HIV-r感染。12岁及以上(体重35kg或以上)者每日口服1次300mg,治疗48周或遵医嘱。

此外,临床抗乙肝病毒的新药还有L-脱氧胸腺嘧啶、依曲西他平、克拉夫定、 β -L-氟-4-脱氧胞嘧啶等,均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总结和观察。前述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无论是单用或联用,其远期疗效均相对有限。在决定治疗之前,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或生理状态、肝病的严重程度等,权衡利弊。后述的中医药治疗,在护肝和控制乙肝病情、稳定病情等方面,与西药治疗可能有互补性。

②肝病辅助治疗用西药。比较公认的有谷氨酸 [保甲] 、联苯双酯 [保甲] 、促肝细胞生长素 [保乙] 、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力、肝得健) [保乙] 、还原型谷胱甘肽 [保乙] 、苦参素(苦参总碱) [保乙] 、硫普罗宁 [保乙] 、门冬氨酸鸟氨酸 [保乙] 、葡醛内酯(肝泰乐) [保乙] 、乳果糖 [保乙] 、水飞蓟宾 [保乙] 、甲硫氨酸维B 1 [保乙] 、齐墩果酸 [保乙] 、亮菌口服液 [保乙] 以及托尼萘酸、香菇多糖 [保乙] 等。现将临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辅助治疗用西药举例如下。

苦参素(苦参总碱) [保乙] 有抑制乙肝HBeAg复制的作用,尚有利尿、退黄疸、清热解毒、降低转氨酶、改善肝炎症状之效。临床以150毫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缓慢静脉滴注。滴速过快可产生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孕妇不宜用。

多烯磷脂酰胆碱(必需磷脂、易善复、易善力、肝得健) [保乙] 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脂肪肝、急慢性肝炎,包括肝硬化、肝性脑病及继发性肝功能失调。可口服和静脉注射,用法用量须遵医嘱。

此外,具护肝、改善肝功能的药物还有马洛替酯、辅酶A等,可对症选用。

5. 乙型病毒性肝炎用中药

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胶囊、片) [典][保乙] 其药物组成为虎杖、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北豆根、拳参、茵陈、土茯苓、白茅根、茜草、蚕沙、淫羊藿、橘红、甘草。功能:清肝,利胆,解毒。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因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黄疸或无黄疸、发热或低热、口干苦或黏臭、厌油、胃肠不适、舌红苔厚腻、脉弦滑数。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2袋(20克);或胶囊剂,口服,一次6粒(共2.4克),一日3次;或片剂,一次口服4~8片(1.2~2.4克),一日3次。

乙肝解毒胶囊 [典] 本品由贯众、土茯苓、黄芩、胡黄连、黄柏、大黄、草河车、黑矾等中草药精制而成。功能: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用于乙型肝炎因肝胆湿热所致的肝区热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成人一次口服4粒(1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乙肝宁颗粒 [典][保乙] 其药物组成为黄芪、丹参、茵陈、党参、白术、金钱草、制何首乌、白芍、茯苓、牡丹皮、川楝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功能: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用于慢性肝炎属脾气虚弱、血瘀阻络、湿热毒蕴证,症见胁痛、腹胀、乏力、尿黄等。一般用开水冲服,一次1袋(17克),一日3次;小儿剂量酌减。治疗慢性肝炎,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

乙肝灵丸 [典] 其药物组成:大黄、贯众、柴胡、茵陈、白芍、黄芪、人参、甘草。功能:清热解毒,疏肝健脾。用于毒热蕴结、肝郁脾虚所致乙型病毒性肝炎,症见胁痛、腹胀、乏力、便干、尿黄。成人一次口服2克,一日3次;小儿酌减。温开水送服。20~50天为一个疗程。

此外,尚可对症选用乙肝养阴活血颗粒 [保乙] 、龙胆泻肝丸(颗粒、胶囊、片) [保甲] 、茵栀黄注射液 [保甲] 、苦黄颗粒 [保乙] 等,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咨询医药专业人员后方可使用。 Zvjb83mXuOrchHLP+nPPt/Sq34aLeYyrwu9BswR2OKk/kk/QGW03TYHsZ557kj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