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不足而又感受外邪所致的表证。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治疗上需扶正祛邪,双管齐下。在药物配伍上此类方多解表药和补益气、血、阴、阳药物同用。代表方有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等。

1.败毒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组成用量】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炒 人参各一两(各6克) 甘草半两(3克)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症见憎寒壮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按之无力。

【组方特点】本方以解表为主,佐以益气,扶正以助祛邪,祛邪而不伤正。

2.参苏饮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
气虚外感此方宜。

【组成用量】人参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茯苓去皮,各三分(各9克)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 木香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半两(各6克)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组方特点】本方发散风寒药配伍益气健脾药,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且化痰药与理气药同用,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鉴别】参苏饮与败毒散皆佐入人参,治气虚外感风寒之证。然败毒散以羌活、独活等为主以治风寒夹湿之表证;而参苏饮以苏叶、葛根配半夏、陈皮等治外感风寒而有痰湿之证。

3.再造散 ☆ 《伤寒六书》

再造散用参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
阳虚无汗法当谙。

【组成用量】黄芪(6克) 人参(3克) 桂枝(3克) 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细辛(2克) 羌活(3克) 防风(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组方特点】本方解表药与益气助阳药同用,助阳益气,助正达邪,且汗不伤正,补不碍邪。

4.麻黄细辛附子汤 ☆ 《伤寒论》

麻黄细辛附子汤,
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
少阴反热曷能康。

【组成用量】麻黄去节,二两(6克)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克) 细辛二两(3克)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症见发热,恶寒甚剧,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组方特点】本方以散寒解表与温里助阳合法,辛温并用,散不伤正,助阳解表。

【鉴别】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均用附子、细辛,皆能助阳解表,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表证。但麻黄细辛附子汤药仅三味,主治阳虚感寒、太少两感之证;再造散不用麻黄,取羌、防、桂、辛及参、芪、附等助阳益气之品相合,散寒解表与助阳益气兼顾,兼具调和营卫之功,故用治阳虚气弱、复感风寒之证。

5.加减葳蕤汤 ☆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加减葳蕤用白薇,
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
滋阴发汗此方魁。

【组成用量】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克)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6克) 桔梗一钱至钱半(4.5克) 东白薇五分至二钱(3克)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12克)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4.5克) 炙甘草五分(1.5克) 红枣二枚。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组方特点】本方辛凉解表与甘平养阴合法,汗不伤阴,滋不碍邪。

6.葱白七味饮 ☆ 《外台秘要》

葱白七味外台方,
新豉葛根与生姜,

麦冬生地千扬水,
血虚外感最相当。

【组成用量】葱白连根切,一升(9克) 干葛切,六合(9克) 新豉一合(6克) 生姜切,二合(6克) 生麦门冬去心,六合(9克) 干地黄六合(9克) 劳水八升,以勺扬之一千遍。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复感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组方特点】本方发散解表与滋阴养血合法,邪正兼顾,汗不伤血。

【使用注意】服法中有服药后“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复之”,意为不可温覆过早,以免汗出过多。

【鉴别】葱白七味饮与加减葳蕤汤均系滋阴养血药与解表散邪药同用之方。葱白七味饮系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为治血虚外感风寒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舌淡苔白、脉虚缓,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而加减葳蕤汤是补阴药与辛凉解表药合用,为治阴虚外感风热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心烦口渴、舌红脉数为用方指征。 tYHTs0mzOPVCouahwZWDiOhTCeJUC9Z30+H69/5UVVfankxo1M4Ai30Nico5hf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