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揭旧伤疤:把孩子越推越远的沟通

情景模拟

妈妈:“放暑假了,整天只知道玩,就不能多看看书,多做做练习!”

孩子:“才刚放暑假,你让我休息几天成吗?”

妈妈:“休息?就你的成绩还想休息!刚刚过的期末考试竟然有一门不及格,去年还是倒数第10名!当初你是怎么跟我保证的?说期末考试一定能考好,结果呢!你看看!”

孩子沉默不语。

妈妈:“像你这样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又不求上进的人,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回房间去好好想想,别整天只知道玩。”

孩子:“行行行,我最失败,我最没用,给您丢人了,我走还不成吗?”(“砰”一声关上了房门。)

智慧点拨

家长总揭孩子的旧伤疤,这对于敏感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极有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甚至完全放弃努力,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事实上,如果家长体谅一下孩子的心,和孩子好好沟通,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孩子明白无论他的成绩如何,只要他努力了就好,孩子就会觉得家长是真关心他、理解他、鼓励他,从而信心十足地努力学习。

其实,不光在学习方面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揭孩子的旧伤疤,很多父母只要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就会把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统统拿出来批评一番。父母以为不断的批评可以使孩子加强记忆,促进孩子改正错误,但结果却不会如他们所愿。

同时,有些父母喜欢在他人面前指出孩子的错误,希望别人也能批评孩子,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孩子的错误,促进孩子改正错误。实际上,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要面子”,怕“伤自尊”,父母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增加对父母的仇恨,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下面来看一看一位成功的妈妈是怎样通过交流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的。

有一个男孩,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只是因为后来结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所以学会了偷窃,甚至发展到偷抢超市,结果被拘留了。后来,尽管孩子获得了释放,但是,却被学校开除了。

所有的人,包括孩子的爸爸都放弃了这个孩子,妈妈伤心到了极点,但是,她没有放弃孩子,她相信自己有能力挽救孩子。

妈妈几乎跑遍了整个城市,才给孩子联系到一家愿意接收他的学校。可是,孩子却不愿去,他宁愿与他以前的朋友玩,宁愿和以前一样生活。

妈妈没有训斥孩子,也没有揭旧伤疤,说孩子以前的不是,而是给孩子出了下面一道题。

“有3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 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

B.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1公斤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偶尔喝点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妈妈的两个问题是:

“如果我告诉你,在这3个人中,有一位会成为众人敬仰的伟人,你认为会是谁?”

“猜想一下,这3个人将来各自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对于第一个问题,孩子选择了C。

对于第二个问题,孩子这样回答:A和B将来的命运肯定不妙,要么成为罪犯,要么也是个废物。而C一定会成为一个社会精英。

妈妈把答案给孩子看,孩子看后吃了一惊。

“孩子,你的答案是错的。你的结论只符合一般的判断,这3个人其实是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身残志坚,连任4届美国总统;B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而C的名字是希特勒,一个嗜血如命,杀害无数无辜生命,最后不得善终的法西斯头子。”

孩子呆呆地看着妈妈,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妈妈摸着孩子的脸说:“孩子,你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就算伟人也会有过错。从现在开始,忘记过去,努力做你想做的事情,你终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妈妈的话,改变了孩子的生活态度。他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并且认真学习,过去的事情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后来,这个孩子成了华尔街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他说:“是妈妈让我觉醒,给了我重新开始的自信。”

这位妈妈并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总盯着孩子的过去,揭孩子的旧伤疤,而是让孩子明白:过去并不重要,无论你过去犯了多大的错误,你仍还有机会把握现在和将来。正是这种鼓励,让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要让孩子当众出丑,特别是不能在别人的面前揭孩子的“伤疤”。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出丑,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异常心理。

可见,父母要想鼓励孩子,就要摈弃对孩子的偏见,不要总是揭孩子的旧伤疤,而是要与孩子做好双向沟通。

★ 让孩子倾诉,父母坐下来听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愿意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父母一定要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想方设法诱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向父母吐露内心的秘密。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父母可以这样开始:“现在我们关上房门,我是你的一个大朋友,不是父亲(母亲),我会开导你,会指导你,但是我们的谈话在出门以后会终止,永远成为我们的秘密。”

当孩子放下心理防线之后,家长要说到做到,并且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始终铭记,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他要的是倾诉对象和有意义的指导。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倾诉的机会。

★ 不要总是紧盯住孩子的过去不放

无论孩子以前是什么样子,只要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让孩子明白,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把握现在与未来。要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自身的努力和勤奋上,力争今后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 多看到孩子进步的一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天天都会有进步,只要父母把目光从紧盯“孩子的不足”之处移开,就能看到阳光的一面,这一转变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会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 R5J9qwqb1JHpgA4uFJUJIA4FLFMMHr3xyn27qAZCObXwUWmsx64ExpMqrcn1z1CU



5 怀疑孩子:对立监视般的沟通

情景模拟

妈妈:“你和那个女生是什么关系?”

孩子:“什么什么关系?哪个女生?”

妈妈:“就是给你写情书的那个女生!”

孩子:“情书?你翻我抽屉了?”

妈妈:“你别管我怎么知道的,告诉妈妈,你和那个女生现在是什么关系?没有做什么让妈妈失望的事情吧?”

孩子:“我就觉得最近肯定有人动过我的抽屉,原来是你……”

妈妈:“我怎么了,你是我生的,看看你的抽屉怎么了!”

孩子:“没怎么,你尽管看,以后我的隐私都不会放到抽屉里了!”

智慧点拨

在《北京晚报》上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封学生公开信:

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开学之初自我介绍时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还说:“我教了多年书,你们的心思我早摸透了,别给我玩什么猫腻,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损,有不怕死的就试!”

教育者如果以这种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显然,孩子们是不会喜欢他的,教育孩子自然很难成功。

另一位当了二十几年老师的母亲也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作为妈妈,我一直希望儿子能够顺利地考上大学,但是,儿子总会做一些我认为不太合理的事情,有时候,我经常得像警察一样监督着他,生怕他发生什么意外。

一天,我发现上高中的儿子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显得非常烦闷,我心里非常着急。因为我知道,儿子好像在谈恋爱,可能是遇到什么挫折了,但是,高考在即,他怎么能够这样呢?

不一会儿,儿子出门了。

看到儿子出去了,我赶紧走到儿子的房间,取出儿子的日记本来看。但是,当我翻开日记本的时候,我惊呆了。儿子竟然在日记本中夹了这样一张纸条:“妈妈,我料定您会来偷看我的日记,您为什么不直接问我,而是要采取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我瞧不起您!”

我的脸一下子烫了起来。当了20多年的老师,我还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总像防坏人一样防着孩子,结果却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生理上逐渐成熟,这时很多父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孩子会背着自己做一些错事、坏事,必须监督他才能做对的、好的事情。因此,父母就偷偷地担起了监视孩子的任务。一旦父母开始监视孩子,处处怀疑孩子,亲子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对立面,双方就成了监视者与被监视者。也许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无法感觉到这种不一样,但是,处于被监视地位的孩子却深有体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在孩子们眼里,父母如果老是像防坏人一样防着自己,那么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父母不相信自己;二,自己在父母眼里不是好孩子。

孩子的这种推理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沮丧的情绪,原来自己在父母眼里并不是好孩子,父母根本不信任自己!于是,孩子也开始不喜欢父母,不信任父母。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

孩子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肯定孩子。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鼓励孩子。

★ 父母不要总是禁止孩子

对于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的孩子来说,禁止容易导致逆反,允许则会增进情感。父母在提醒孩子不要做某事时,一定要学会运用柔性的策略,不可一味地用命令来禁止孩子的行为。

★ 父母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也许孩子曾经做过错事、坏事,但并不代表孩子一直会这样。如果父母一直认为孩子不行,孩子自然会破罐子破摔,故意惹父母生气,不仅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而且可能把孩子推向失败的深渊。所以,父母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进步的动力。 R5J9qwqb1JHpgA4uFJUJIA4FLFMMHr3xyn27qAZCObXwUWmsx64ExpMqrcn1z1CU



6 过于迁就孩子:让孩子“永不满足”的沟通

情景模拟

孩子:“妈,我想买双耐克鞋。”

妈妈:“哦,很贵吧,能不能不买……”

孩子:“不贵,我都已经看好了,才500多!”

妈妈:“500多?我们一个月伙食费了……”

孩子:“好多同学都有了,我也想要……不然他们会看不起我的……”

妈妈:“哦……这样啊……”

孩子:“妈,求你了……我以后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妈妈:“好吧,好吧……”

智慧点拨

今天的孩子,得到了长辈们所有的爱护和照顾,家长们更是在努力提高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可是,孩子似乎还不满足,这些“皇帝”“公主”们的要求越来越多,孩子要天上的月亮父母就得去给他摘,否则,孩子就会不依不饶。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攀比的习惯一旦形成,花费就会很大,有时真令父母难以招架。有的父母也会感叹:“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些东西也很满足,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却总是不满足。”

许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会把物质作为一种奖励,甚至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比如他们常会这样对孩子说:“你听话些,我给你买……”“只要你学习成绩好,你要什么我都答应你!”“不就是一件衣服吗?我给你买就是了!谁让我儿子这次奥数得奖了呢!”正是在父母的这些语言下,孩子误以为自己达到一定条件后,想要什么,父母就会给自己买什么。因此,当他发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或者看到他人有什么东西时,就立刻想向父母索要。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虽然看似像大小伙子、大姑娘了,但毕竟还是孩子,孩子的无理要求,常常是看到别的同学有了什么新的东西,因而自己也想要,于是便吵着向父母要;看见别的同学暑假到外地去游览,自己也想去游玩……这种要求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不考虑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如果家庭条件难以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就应该向孩子讲清家庭的困难,说明无法满足的原因。

有些父母认为一时和孩子讲不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愿多讲,常采用一种搪塞的态度:“以后再说!”“以后再给你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避免冲突的好办法,但就养成孩子的自立个性来说,则不然。因为,父母的这种答复只是一种缓冲,一种搪塞,并没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要求的不妥。孩子接下来还会不断地提要求,希望父母同意,最后有可能耍脾气,折腾得父母无法招架。

实际上,当父母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妥时,应向孩子说明父母不能满足他要求的原因。虽然可能会产生冲突,但却能让孩子明白道理,对孩子的要求也有所交代。

过于迁就孩子,就会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而误入歧途。

★ 把自己的理由坦率地告诉孩子

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小了,可以想办法使孩子理解自己的做法、要求,并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是他们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无法满足不合实际的要求。

★ 拒绝孩子要注意方法、策略

父母在拒绝孩子的同时,如果要求合理,可以答应他在家庭条件许可的时候,一定会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但是,父母必须信守诺言,切不可敷衍了事。比如,“你要一个mp3学英语可以,但是,这个月妈妈的钱不够了,如果买了mp3,我们就没钱买菜了。这样吧,下个月妈妈一定给你买,你记着提醒我就是了。”

★ 用威严、有分量的答复来回应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提出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作为父母终究还得用一些威严、有分量的答复来说明不让孩子做某件事的理由。父母不能一味迁就,眼看孩子一错再错。父母在答复孩子提出的要求时,一定要注意语气,并说明理由,比如:“我给你的理由是……”“我不允许你这样,原因是……”等。 R5J9qwqb1JHpgA4uFJUJIA4FLFMMHr3xyn27qAZCObXwUWmsx64ExpMqrcn1z1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