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水的特性 |
|
水分子,化学式为H 2 O,确切的表示应当是(H 2 O) n , n 代表水溶液中水分子之间的缔合程度。H-O-H的夹角为104.5°,属于极性分子。质子不能单独存在,与水分子结合成H 3 O + ,其中的三个质子是等价的,O-H距离为0.102nm,H-H距离为0.172nm,H-O-H夹角115°,结构与NH 3 类似。
图1-5中,一个质子碰到左上侧的水分子,由于三个质子都是等效的,其中每一个质子都具有相同的离开该氧离子的概率,假如是右侧的质子离开,那么在表观上来看就是质子实现了一个水分子距离的扩散,离开的质子与另一个水分子缔合,如此循环从而实现了质子的扩散,这就是为什么质子的扩散速度比其它带电粒子快的原因。氢氧根的情况类似。
图1-5 质子在水溶液中的传输
带电粒子进入水溶液后,由于带电粒子周围的强电场以及水分子的偶极特性,一些水分子会在带电粒子周围重排,甚至会随着带电粒子一起移动。这就是带电粒子的溶剂化(此时的溶剂是水)。此外,每种带电粒子吸引相反电荷的离子,这个由相反电荷的离子构成的局部有序的中心对称结构,称为离子氛,离子氛中的带电粒子同时遵循热运动和静电作用。这样,中心离子的运动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在电场中,离子氛的反向运动会引起弛豫效应,溶剂化导致真实移动的离子大于中心离子。中心离子参与电极反应之前需要从离子氛中逃出来,要失去水合的溶剂分子,这个过程需要克服相应的活化能,导致其反应活性低于自由离子的反应活性,在电化学中,这种偏差是由活度系数来矫正的。
还有观点认为应当是[H 2 n +1 O n ] + 的形式,与质子缔合的水分子不只一个。
离子的溶剂化,对于电化学体系来说,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以锂离子为例,如果溶剂化程度比较低,那么就会导致锂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偏低,进而导致溶液的离子导电性偏低,这无疑会增大电池工作时的欧姆极化,增大电池的内阻。如果溶剂化程度偏高,那么,虽然可以提高锂盐的溶解度(随之电解液的离子导电性也有所增大),但是对锂离子的迁移数是不利的。对于电池应用,既要保证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足够大,又要保证活性粒子的迁移数尽可能地大。前者决定欧姆极化大小,后者决定浓差极化大小。一般来说,阳离子的溶剂化程度大于原子序数与其接近的等价的阴离子。在锂离子电池体系中,几乎所有的锂盐都具有阴离子尺寸远大于阳离子的特征,使得有机溶剂中阴离子的溶剂化程度远小于阳离子(也就是锂离子),因此,一般情况下锂离子的迁移数都比较低,在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