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曰:“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唯有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才能沉下心来致力所求;唯有信念坚定矢志不移,才能安身立命事业有成。”片刻的平静容易得来,自始至终持有一颗平静之心着实不易。平静之心,缘于淡泊的心志,对工作也好,对生活也好,把浮躁沉淀下去,保留一份平淡之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某个小镇上,有一位卖瓜的王老汉,他身怀绝技:无论哪一个瓜,只要他放在手里掂量一番,就能很快说出瓜的重量,分毫不差。为此,他在这个镇上非常有名,谓之瓜神。
小镇上有一座小寺院,里面住着一位老禅师。
有一天,寺院里的老禅师带着一个小徒弟外出办事赶回寺院,经过王老汉的小摊时,便挑了几个瓜准备带回去。王老汉将他们挑拣出的几个瓜掂量几下,便眯着眼睛说:“一共二斤六两。”小徒弟见状,不相信他有如此神技,便拿来秤一称,结果令他咂舌:果真一两不差。
接下来,禅师又挑了一个瓜,并向王老汉说道:“如果你还能准确地估计出这个瓜的重量,那么我便将随身带的一锭银子送给你。”
禅师拿出那锭银子,足有二两重。王老汉看到那么多银子,便爽快地答应了。他小心翼翼地托起瓜,掂了掂,又沉思了一番,没有说话。过了好一会儿,他又掂量一番,还是不语,旁边的人一再催促,最后王老汉咬着牙说是一斤三两,但用秤一称,那个瓜分明是一斤半。
王老汉之所以失手,就在于老禅师的二两银子,区区二两银子,却彻底地扰乱了王老汉的心神,导致他难以发挥所拥有的真正技能。
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被许多杂念困扰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被金钱困扰,有人被权力困扰,还有人被虚名困扰,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想要让自己不受影响,就必须做到看淡那些虚无的东西,不轻易被莫名的事情搞乱了心境,从而高兴或者忧伤,更不要为了高兴而高兴,为了烦闷而心烦。
人的生活理念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多寡,更在于心灵的滋养、心灵的支配,更在于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一切,用冷静的目光去看待人世。
有一天,赵州和尚向他的师父南泉禅师请教道:“师父,什么是道呢?”
“平静心就是道。”南泉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赵州和尚疑惑不解地追问。
“想要达到的话,就会越来越远。”南泉禅师微笑着答道。
刹那间,赵州和尚深感奇怪,莫名其妙地问道:“不想着达到,如何才能知道呢?”
南泉禅师耐心地对其解释道:“‘道’并不在乎你是否知晓。‘知’仅仅是幻觉而已,‘不知’则是稀里糊涂。如果真正达到不再怀疑的道,犹如无尽的虚空一般,至大至极而无所不容,又如何能用是非而妄加评论呢!”
听到他的话语,赵州和尚恍然大悟。
真正的心无杂念是一种境界,难以达到,即使做到瞬间的心无杂念、心无旁骛,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禅语说:“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有三样东西极难叩开,钢铁、钻石以及自己的心扉。认清自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尤其在如今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的年代,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认为的幸福、快乐。大家都不太容易说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大多只能笼统地说想要钱、房子和汽车,还没想清楚有了这些究竟是要达到什么目标。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自己的性格、特点、长处、短处、理想、生存目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憎恶、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生活规律、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交际圈、朋友圈、现在处于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长期或短期目标是什么、最想做的事是什么、自己的苦恼是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自己不能做成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内心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
同时,我们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我们容易夸大自己的才能,并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而实际上,我们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色。由于对自己的错误评估,导致梦想因无法实现而遭受沉重打击。同时,对物质和功利的追逐,也很容易使我们把自己的追求限定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可谓僧多粥少,抢不到的人其挫败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挫折的到来往往造成自信和自尊的崩塌,也就导致了自卑的产生。低估自己的结果,就是认为自己比起其他人来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了一种无助感和无能感,因而变得消极、退缩。
自我认知可以帮我们衡量出,我们自认为拥有的能力和真实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如果现实中的你和理想中的你一样好,那你就具有较好的自我认知。如果你并不如自己理想中的那么好,那可以说,你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只有彻底地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才能接受自己、直面自己、相信自己、依靠自己、锻炼自己、摆脱自己、超越自己。
王居士有一间小书房,那是他最喜欢的天地。某天,他忽然因为书房太小而苦恼起来。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决定在书房四周镶上镜子。
果然,自从镶了镜子,王居士觉得书房开阔起来了。不料没有多长时间,他又觉得书房小了,而且好像越来越小,人待在里面,简直压抑至极。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以前感觉宽敞,现在感觉小起来了呢?王居士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某天,他外出办事回来时偶然遇上了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禅师,便忙不迭地向他诉起苦来。随后,他便带着禅师来到了他的书房。禅师慢慢地踱了几步,然后转过身来对他说道:
“你以前之所以会感觉小,是因为除了眼前的书籍之外什么都看不到;安了镜子之后,你除了书还能看到你自己,所以你会感觉大起来;再后来呢,由于每天都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的事物,所以你又会感觉小起来。”
“正是这样!正是这样!”王居士服气地点点头,“那请大师告诉我怎么办吧,我现在可真是烦透了,连进书房都成了一件让我畏惧的事。”
“你抬头看看世界,少顾盼一下自己,书房自然会大起来,所以,你何不把镜子里的水银拿掉呢?”禅师建议道。
王居士一听大喜,连称妙计,然后立刻安排人把镜子摘去,把临街的墙打掉,换成了落地窗。此后,他每天都会拿出一段时间来观察外面的景象。但是,不想一个月后苦恼又来了。这回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太有诱惑力,以致他每天都无法安心坐在书桌前读书和思考了。没办法,郁闷的王居士只好再次去找禅师。
禅师听后大笑:“你何不给自己的心里装上水银呢?”
王居士的眼里闪过一丝迷茫,显然,他不理解禅师的意思。
于是禅师解释道:“镜子可以帮人看到自己,窗子可以让人看到世界。只看自我,就会坐井观天;只看世界,就会迷失自我。所以说两者都看才是最好的办法。而如何在窗与镜之间转换,关键不是实物,而是你的心。”
听到这里,王居士顿时领悟了。
既不迷失于大千世界,又不苦囿于自身之小,是人生的大境界。而要想将自己自然融于外物之中,自由转换于人我之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心里装上一扇窗子、一面镜子—前者可开可关,后者可向可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