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低等植物及菌类标本采集

制作动植物标本的目的是把生物体的整体或部分保存起来。无论是动物标本还是植物标本,都必须适时采集并及时处理。

一、藻类植物标本采集

(一)浮游藻类的采集

图1-1 浮游生物网

(1)直接取水样沉淀浓缩 在小型池塘、湖泊、河沟,可直接用桶或瓶子将含藻的水采集带回实验室,加入1.5%鲁哥氏碘液,静置24h后,弃上清液,加甲醛使浓度达3%保存即可。

附 鲁哥氏碘液:碘1g,碘化钾1.5g,水25mL。配制时,将1.5g碘化钾先溶于5mL蒸馏水中。完全溶解后加1g碘,并搅动,使碘完全溶解后,加20mL蒸馏水。

(2)用浮游生物网采集 大型湖泊、水库、河流,可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常用的浮游生物网呈圆锥形,口径20cm,长60cm(图1-1)。使用时,将吊绳系在长竹竿头,阀门关紧,手持竿尾,把网放入水中,网口与水面平齐或水面下深约50cm处,作“∞”形循环拖动3~5min后提起,水从绢网四壁滤出后,开启阀门,将浓缩浮游生物标本放入容器内,加1.5%鲁哥氏碘液或4%甲醛溶液固定保存。

(二)其他生境中的藻类的采集

水中、石块上、泥土中、树枝上、树叶上及自由生活水中的各常见种类,如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通常呈草绿色,常半沉于水中,生殖期为黄绿色并漂浮于水面。水绵采集,可到静水池塘边、小河沟、渠采集成堆漂浮着、像丝绵样的绿色植物,用手指摸一摸,有点儿滑腻,丝条较粗,挑起时一丝丝毫不紊乱。如需原色保存,将水绵等藻类先浸泡在下述溶液:2%甲醛溶液100mL、醋酸铜0.5~1g,材料与溶液比为1:5,经3~4周后,移入4%甲醛溶液保存。四胞藻类常为黏质囊状,浮于水面或附着于水中草秆、枝条上。水网藻呈草绿色或黄绿色,浮于水中。以上藻类多于早春出现,可用粗纱布网捞取。丝藻、刚毛藻、基枝藻、鞘藻常附着于水中石块、木桩、木船底及龟背上,草绿色、绒毛状或分支丝状。硅藻常附着于水中石块或潮湿土面上,呈棕色黏滑的皮膜状。采集时可连同附着物或用小刀从基物上刮取。轮藻以基部固着在向阳水塘的底泥沙中,用耙挖取。大型藻类可制腊叶标本保存。

树干、竹篱上呈草绿色的原球藻、绿球藻,可将树枝、竹片取下,风干收藏。湿土表面及墙脚处紫红色的紫球藻,岩洞、古庙墙壁上棕色、绿色、黄色的色球藻,岩石表面黑色茸毛状的双歧藻,可用小刀刮下或连同石块敲下、晾干、收藏或置4%甲醛溶液中保存。湿草地上蓝绿色不规则团块状的地皮菜,采集后风干收藏,观察时用水浸泡。

(三)藻类标本采集记录

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标本编号、采集日期、地点、生态条件、生长情况、外形色泽、采集人姓名等。

二、菌类标本采集

1.黏菌

黏菌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生物。其生活史分:①营养时期,营养体为一团裸露的原生质团,能变形,并吞食细菌、原生动物等固体物质。它们爬行于烂草、树皮缝隙等阴湿处。②生殖时期,迁移至光亮、干燥的基物表面,并形成各种形态、色泽的孢子囊。采集时以采集成熟的孢子囊为主,宜将其与基物一起采下,风干后置盒内保存,盒底部放一软木或泡沫塑料,用大头针将标本固定其上。

2.真菌

真菌种类繁多,按不同生长环境和发育规律采集。如小麦白粉病菌4月、5月间于湿度大、种植密的麦田采集,小麦黑穗病菌在麦类抽穗期有小麦秆锈病冬孢子堆(黑色),麦子快收割时容易采集得到,橙色的夏孢子堆可早些时间采集,玉米黑粉病菌于开花结实后最易采到。以上均可把植株发病部位一起采回。5月、6月温暖潮湿季节,在土壤表面或腐木上常可采到各种类型的真菌子实体。木质或革质的子实体,如灵芝等常年可采。采集时要作好记录。采回的标本可干制法(风干或30~40℃烘干)、压制法(同腊叶标本)及浸制法(4%~5%甲醛溶液)保存。

三、地衣植物标本采集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有机体,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一般生于高山森林空气清新处,大城市仅生长蜈蚣衣、黄烛衣、茶渍衣等耐污染种类。地衣的色泽有灰白色、黄色、蓝绿色、黑色、橙色等。

1.壳状地衣

壳状地衣的原植体,以髓层菌丝牢固紧贴基物,难以采下,如文字衣、茶渍衣、鸡皮衣等,可借助小刀和锤子把树皮、岩石一起采回。粗糙树皮不易取得完整标本,可分块取下,将碎块拼合保存。

2.叶状地衣

叶状地衣常以假根或脐固着在基物上,结合不紧密,较易采下,如梅衣、肺衣、蜈蚣衣等。干燥的叶状地衣易破碎,剥取时宜先喷水或用湿手帕覆盖片刻,使其湿润软化后剥取。

3.枝状地衣

如长在树干、枝上的松萝、树花与基质结合不紧密,易从树上剥下,亦可同树枝一起采下。土壤上生长的石蕊更易采集。

采集时要注意作好记录,与标本一起放入纸包带回,置干燥通风处晾干,清理存放。①纸盒盛放法:过厚的石块标本,用纸盒盛放。②牛皮纸包装法:将干燥的地衣标本放在贴有标签的牛皮纸包中。纸包大小视标本而定,通常为14cm×10cm,其折叠方法如图1-2所示。贴上标签,装入标本保存。③上台纸法:参照腊叶植物标本制作。

图1-2 纸包折叠方法及标签

四、苔藓植物标本采集

苔藓植物是由水生生活过渡到陆生生活的中间类型。种类多样,生态习性各异。土生种类如苔类的地钱、石地钱、紫背苔、裂萼苔,藓类中的葫芦藓、立碗藓、青藓、小金发藓等,常生长在人们的周围;角苔、泽藓往往分布在水沟边的湿润泥土上;泥炭藓、湿原藓为沼泽中的主要藓类;白发藓、鞭苔长于酸性土壤上;青藓、绢藓、羽藓、提灯藓长在中性土壤上;墙藓、净口藓、小石藓、扭口藓常分布在含钙质较多的墙脚、砖缝或阴湿墙壁上;葫芦藓、银叶真藓常见于含氮丰富的土壤上;钟帽藓、碎米藓、附干藓紧贴树干,为行道树干上常见的树生藓类;悬藓、蔓藓、垂藓常悬附于山林树干、枝上。采集苔藓植物标本时要掌握合适的时期,尽量选择纯一的标本装入同一纸包,有孢子体的需把配子体和孢子体同时采下,雌雄异株的应采两种性别的植株。采集时要作好记录,标本采回晾干。含水较多的用草纸吸干。保存方法:①牛皮纸包装法,同地衣;②上台纸法,同腊叶标本;③浸制法,先用饱和硫酸铜水溶液浸24h,水洗,移入5%福尔马林保存。

1.葫芦藓

生长于潮湿、背阴路旁、宅旁、林边泥土上,其配子体矮小,高1~2cm,茎直立,叶为单层细胞,极薄,植物体易得水和失水,不易腐烂。采集时用小刀或小铲成片地连生长基质一同采起,轻轻剔除多余的基质(泥土、草屑等),尽量不损坏植株,作好记录,晾干,装入纸袋保存。实验前清水浸泡。春季采集的标本,可观察配子体假根、茎、叶及雌雄同株异枝。夏、秋季能采集到有颈卵器、精子器及孢蒴的标本。

2.地钱

生长环境同葫芦藓,为雌雄异株,其配子体是扁平叶状体。叶状体腹面有假根和鳞片等构造,春、夏、秋季都可采到。采集时连基质一并采起,小心剔除多余的基质,保持植株完整。6~7月常可采到长有雌托或雄托的植株。作好记录,标本放入纸包带回,立即晒干或置烘箱(45℃、45min)烘干,也可用5%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干制的,观察前用清水浸泡片刻,即可复挺如初。

五、蕨类植物标本采集

蕨类好温喜湿,大都生长在林下、草丛、溪谷、沼泽、房屋前后或阴湿的墙上,也有少数生活在水里,还有少数生长在阳坡、田埂、河堤或渠道边。

1.蕨类孢子体

采集时带上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及铲、剪等工具。实践中通常见到的蕨类植物是它的孢子体,采集时要注意保持植株完整,要有地下茎、不定根、叶、幼叶和孢子囊群,茎上如有鳞片、毛或其他附属物,应保持完好无损。有的具营养叶和孢子叶,需采两种叶齐全的标本,如凤尾蕨、紫萁等。植株高度不足30cm的要挖取全株;植株超过30cm的可分三段采集。第一段是地下部分连同近地表叶的一部分,第二段剪取地上叶中段,第三段是叶的最上部分,拼成完整植株。植株细长的也可挖取全株,折成N形压制标本。夏季中午气温高,蒸腾强,枝叶易枯萎;雨天过湿,植株含水量高,采回易发霉,这两个时间段不宜采集。若采集时正值植株营养期,应在夏末秋初补充采集具孢子囊群的叶片,纳入原营养体标本中。同一标本采2~3份,并作好采集记录。

2.蕨类配子体

石松、松叶蕨、瓶尔小草等配子体,常埋于土中,难以发现。在其生长处找到幼小孢子体后,用铲子向下挖取,可把连在孢子体基部的块状配子体挖出。真蕨类多数具绿色心脏形配子体,如采集凤尾蕨、贯众等的配子体时,翻看孢子体基部或附近石块、砖缝、石隙,常能找到细小的片状配子体。在花房堆放盆栽蕨类的墙角、地上、花盆外,都可能找到其配子体。采集后将其放在湿纱布中,外套塑料袋带回。

3.保存

可用:①制成腊叶标本保存;②浸制保存法,小型蕨类,如满江红、槐叶萍置5%~10%甲醛溶液中;③烘烤保存法,如槐叶萍等亦可平铺盘内置烘烤箱45℃3h,使其干而不脆,保持绿色,用不透水的纸包装后存放,实验前用清水浸泡片刻即可。 0b/qaBJLtXr0AeULX0IMQK2MvPZEGjrF4OQPjopa9fiLWdhgO6NRd9PNtFhd3e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