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不娇惯,让独立成为一种习惯

在学校里,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开学的时候,家长到学校来,为孩子报名、找教室、找寝室,并在寝室里帮孩子把行李打开、床铺整理好,孩子则只站在一旁看。中午和下午放学后,许多家长跑很远的路,专程送饭菜到学校,孩子天天心安理得地享用。有的孩子说住集体宿舍不习惯,于是家长就在学校附近专门租房子来陪读……这些现象一方面表现了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这些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强。

哈佛的教育理念非常看重独立性、自主性方面。孩子刚学步的时候,小孩子摔倒了,父母很平静地鼓励他自己站起来。不像一些“慈父慈母”们一边惊叫“我的宝贝”,一边跑过去把他抱起来。长大以后,要上大学了,哈佛青年或者向家长借钱交大学学费,或者先打2年工,赚一部分钱后再上大学。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长,给予孩子的绝不是万贯家财,而是一笔独立自强的精神财富。”

有这样一句谚语:“自力更生胜过上帝的手。”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抚养、社会的哺育、老师的教导。不过,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学会独立才是关键。教会孩子在有利的条件下重视独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拿主意的习惯,父母不必为孩子大包大揽,孩子也因此得到自由发挥的空间。

安妮有一个独特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的关键是注意培养他的性格,而并非培养他的学问。在培养性格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她常常对儿子这么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为什么要父母督促你呢?生存也是你自己的事,父母更是无法替代,今后你背叛父母都没关系,但是千万不能背叛自己,为自己负责是一个男人最起码的责任。”

安妮平时工作很忙,儿子下午5点从幼儿园回家,家里天天是“铁将军把门”,妈妈在哪儿都不知道。可妈妈早就留下指示了:你自己想办法到任何可以去的地方去,无论是吃饭还是求宿,等妈妈回来后会一一去还情的。

儿子进小学了,作为母亲,安妮第一天陪着他一起去学校报到,然后把他送到教室。这样的母子做伴上学堂的经历在儿子的记忆中仅此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当天晚上安妮就认真地对儿子说:“今天你已经认识去学校的路了,从此以后爸爸妈妈再也不会来接送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必要。”安妮说到做到,哪怕是顺路经过儿子学校门口,哪怕是刮风下雨,她都坚持让儿子独自回家。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我们给父母以下的建议。

(1)要尊重孩子

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了解孩子,观察他的愿望、兴趣,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包办代替。

(2)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

可组织孩子开展自我服务、为集体服务的劳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行为的坚持性、克服困难的能力、耐心等品质可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可磨炼出较高的意志水平,养成独立的性格。

孩子现在还没有成年,暂时不需要自己去打工养活自己,但最基本的独立本领就是能够自理,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3)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让孩子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对孩子的事情不要包办代替。这可以从很多小事做起,如,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整理房间等。

(4)采取民主的家庭氛围

对于孩子和家庭的事情,要同孩子一起商量,而不是一切等着父母安排。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孩子都渴望能像父母那样,处理自己的事务,管理好自己。因此,采取民主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父母还应支持孩子正当的活动,如,当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布置自己的房间,和同学一起踢球,参加科技小组时,其主动性和独立性也能增强,如果父母过分担心和怀疑孩子的能力,禁止或限制孩子的这些活动,就会打击孩子独立活动的积极性。

2 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一棵寄生藤紧紧缠绕在大树上,摄取大树的营养,而大树旁的一棵幼苗,历经严寒酷暑,饱受风吹雨打。不久,大树死了,寄生藤的生命也随之终结,但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坚毅地挺立着,实则令人敬佩。

依赖他人的寄生藤死了,而幼苗却活着。生活的延续和结束只因为“独立”二字。然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很少能像幼苗那样独立,自己经历风雨。这其中的原因虽然有来自家长方面的,家长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权利,当然也有来自孩子自身方面的,依赖家长过多,自己的事情总是喜欢让家长帮忙处理。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镜头: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孩子要自己穿衣服,妈妈说:“快来,我帮你穿,妈妈上班快迟到了”;孩子想帮爸爸洗碗,爸爸说:“你先自己去玩儿吧,这儿不用你帮忙,你越帮我越忙”;孩子上学,家长帮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家长帮系好……

这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想法,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这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这成了孩子拥有独立性格的最大障碍。

孩子的不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一些家长。他们希望孩子独立,可是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和自理能力。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1)父母要学会偷懒

作为父母,很多事情要放手让孩子去做,甚至有时候要下狠心,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吃些苦,经受考验和挫折。

哈佛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许多哈佛学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在哈佛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很小时,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是哈佛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2)父母要有耐心

父母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有耐性,不要怕麻烦。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多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少批评指责,更不可苛求和操之过急,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比如,孩子的被子叠不好,可以反复教孩子;孩子不会刷牙,可以反复给孩子示范几次,并适当帮助;孩子洗衣服不干净,可以告诉他要重点洗衣领、袖口、前襟等地方,脏的地方多打肥皂……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做事的耐心和信心。

(3)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

除了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要孩子自理外,还要让他明白,作为家庭的一员,要做一些家务。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使孩子更有责任感。比如可以让孩子帮擦桌子、洗碗筷等。当孩子完成了你交给的任务后,要跟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鼓励:“你真能干!”既尊重孩子,又强化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4)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屋子

作为独立性的一个标志,就是小孩子拥有自己的屋子。如果能很好地教小孩学会认真地整理自己的房间,将对其独立性教育起到十分不错的效果。只要按部就班,让孩子们学会收拾房间并不难。在亲子共同收拾房间的过程中,不仅孩子的自理能力会得到加强,还能增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要走出爱孩子的误区,不要因为家庭环境好就把“溺爱”当成爱。只有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才能培养出自立的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3 学会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老鹰第一次教小鹰飞翔的办法是把小鹰带到一个不算太高的悬崖边,然后把它踹下去;第二次把小鹰带到稍高的悬崖边,再踹下去……一直到把小鹰训练得能在高空中自由地翱翔。

小狮子长大后,母狮子就专门培养它的狩猎能力。母狮子带领小狮子来到小动物出没的地方,当它发现猎物时,母狮子让小狮子去追赶,如果小狮子没有捕到猎物,精疲力尽地回来,母狮子上去就又抓又咬,逼着小狮子再去追赶,直到小狮子捕到猎物为止。

小鹰是被鹰妈妈踹下悬崖的,小狮子是被狮妈妈赶着捕猎的。在动物世界,不论是食肉的,还是食草的,不论是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它们都十分重视培养下一代的生存能力。因为这是动物能够生存,能繁衍后代的唯一途径。生存能力的培养就是注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父母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尝试的时候,只要不是极端危险的和损害别人的,就不要横加指责或制止,而应该鼓励孩子“自己来”。

那么,怎样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1)从孩子的年龄出发,了解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再以后年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学着独立收拾、整理房间,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如:将桌椅抹干净、叠被子、收拾玩具、整理图书,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等。

(2)培养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一般来说,小孩子都有“我自己做”的欲望,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比如,当孩子把左右鞋子穿反了的时候你是怎样对待的呢?是简单训斥“你真笨!”还是干脆包办代替呢?要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主动精神,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欲望彻底毁灭在了萌芽状态如果父母在此时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宝宝会穿鞋了真不错,不过仔细看看你穿得对不对呀?”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鞋穿反了,并鼓励孩子重新穿一遍那么,孩子的自信就会大大地增强。

(3)对孩子“试一试”的行为予以鼓励和帮助

当不会洗碗的孩子总想跃跃欲试时,别对他说:“不行!你会摔坏碗的!”而是给他一个盆,放上几只碗,让他洗个够;当不会扫地的孩子总来抢你的扫把时,别简单地拒绝:“去去去!越帮越忙!”而是给他一个小扫把,让他扫个够,即使他真的把地扫得一团糟,也不必太计较,在赞扬了他“真能干,能扫地了!”之后,再悄悄地把脏地收拾干净;孩子要吃辣椒,不用担心他被辣到,尝试一次后他自然会选择以后还要不要吃;孩子去摸菠萝,用不着告诉他上面有刺,只是在他大喊疼痛的时候对他说:“真能干,发现了菠萝会扎手。”

(4)在孩子失败了的时候给予安慰和支持

孩子试着自己煎鸡蛋,却把大半个鸡蛋掉到了锅的外面,对着沮丧的孩子你应该说:“不错,第一次煎鸡蛋就能把小半个鸡蛋弄进锅里了。”孩子试着自己折飞机,却没办法让飞机飞起来,你可以建议说:“把头弄尖一点试试。”切忌在孩子失败的时候讽刺挖苦,那会熄灭他的探索热情;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那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离开父母的监督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拥有自己幸福的人生!

4 多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机会

渔村口有一条河流经过,这对喜欢玩水的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幸运而幸福的生活环境。然而,有幸福的一面也就有不幸的一面,因为无情的河流有时也会冲走不谙水性的孩子,给父母亲带来无尽的悲伤。

在渔村口的附近有对老夫妇,老来得子,对于这个宝贝儿子,他们保护得无微不至。在孩子6岁时,有一回他来到河边,与其他的大孩子们一起玩水,老夫妇出来找孩子时,看到宝贝儿子居然在河水中玩耍,吓得连忙把儿子拉了上来,并当场打了他一顿以示警戒。

从此,他们紧盯着儿子,并要求他不准踏入水中半步。

每当小男孩看见别的孩子开心地在水中玩耍时,总是羡慕地站在河边。有时候他会忍不住动动双脚,然而在父母严厉的目光下,他只好把双脚又挪回来。不幸的是,就在男孩10岁生日那天,一场大洪水将整个村子都淹没了,其他的孩子在大人们的帮助下,顺利游泳逃生。然而,这个宝贝的小男孩,却在呛了几口浊水之后,沉入了水底,离开了老夫妇。

这对伤心的父母,面对孩子溺水的悲剧,不断地埋怨上天,然而他们始终都没有明白,这个结果是他们过度呵护孩子所造成的。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父母的照顾。随着孩子身心发育的健全,孩子慢慢地学会了爬行、走路、说话,渐渐地,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学会了自己出门……这些都表明,孩子越来越独立,他需要独立地面对社会,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以能够独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做父母的应该多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机会,就像故事中的男孩,既然他喜欢玩水,不如教他游泳,告诉他如何辨别水中的暗沟和漩涡。

哈佛的教育专家告诫家长说:“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创造让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帮助孩子提高做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便主动地去发展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1)父母应把孩子视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独立的人

在医院里,一个6岁左右的小女孩想上厕所,想要爸爸陪,可爸爸却让她自己去,并指点她,不知道厕所在哪里可发挥“嘴的功能”。当小女孩通过几次徘徊、询问并从厕所出来时,爸爸轻声地说:“有没有事情忘做了?”“哎呀,手没洗。”小女孩又笑着跑去洗手。

(2)父母不但要爱孩子,而且要给孩子应有的信任和尊重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通过与孩子的讨论、交谈,让孩子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3)父母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生活细节中的兴趣,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

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父母与孩子之间应有朋友式的讨论和交流的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里,孩子才能够逐步养成基于爱的自信和独立的精神,从而健康地成长。

5 可以不认可,但必须鼓励孩子做决定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斯米茨是在加拿大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奶牛农场里长大的。

那时候她在农场附近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父亲问她为什么哭泣,她断断续续地说道:“我们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完她的哭诉后,没有安慰她,只是微笑地看着她,忽然他说了一句:“我够得着咱们家的天花板。”正在哭泣的索尼亚听到父亲的话,觉得很惊奇,她不知道父亲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反问了一句:“你说什么?”

父亲又重复了一遍:“我够得着咱们家的天花板。”

索尼亚完全停止了哭泣,她仰着头看了看天花板,将近4米高的天花板,父亲能够得着?尽管她当时还小,但她也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看她一脸的不相信,就得意地对她说:“你不信吧?那你也别相信那个女孩子的话,因为有些人说的并不是事实。”

于是,索尼亚在那个时候就明白了,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了什么,要学会独立思考,要自己拿主意。

在她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有些名气的年轻演员。一天,她要去参加一个集会,但经纪人告诉她,只有很少的人参加这次集会,会场的气氛会有些冷淡。经纪人的意思是,索尼亚刚开始出名,应该多参加一些大型的活动以增加自身的知名度。但索尼亚仍坚持参加了这个集会。

所以,不论做什么事情,关键要襟怀坦荡,无愧于心,只要认准了是正确的,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而不应该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和闲言碎语。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哈佛上过学或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导师们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告诉每个人,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把决策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们。哈佛的导师们默契地达成了共识:凡事都要学会有主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只依赖别人永远不会成功。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定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鞋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回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去店里取鞋的时候,里根发现鞋匠给自己做的鞋子一只是方头的,另一只是圆头的。“怎么会这样?”他感到纳闷。

“等了你几天,你都拿不定主意,所以就由我这个做鞋的来做决定了。这是给你一个教训,不要总是让人家来替你做决定。”鞋匠回答。里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犹豫不决,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一旦别人做出糟糕的决定,到时后悔的是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能这样“大胆”点拨我们的鞋匠不多,可是像里根一样遇事犹豫不决的人却不在少数。对于每个人来说,凡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一定要有自己的主意,学会学习、分析和思考。如果不打开自己的心,独立思考,就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人。因此,作为家长,教育孩子不要依赖经典,不要依赖人言,不要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成见,要使自己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劳伦斯一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推荐,小劳伦斯远比同龄人表现出更独立的一面——她很少腻在父母的身上或是依赖电视节目,而是自己安排时间画画、练琴和学习。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欧·亨利的小说比海明威的更好看一些”“我可以自己去参加夏令营”……总之,小劳伦斯有自己的主见,这让她成为了伙伴们中的小领袖,也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劳伦斯的父母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他们大多数的时候会去征求孩子的意见,例如劳伦斯先生问:“宝贝儿,你觉得周末我们去哪里好呢?是去博物馆还是去学滑冰?”然后小劳伦斯会给出答案,“我想去滑冰,爸爸,滑冰看上去很好玩。”其次,他们还会给孩子制订规矩,例如在一段时间内,小劳伦斯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可以做这做那,但是不能打扰父母。一开始,小劳伦斯感到很不适应,总想找父母,但是时间长了,她学会了自己找事做,自娱自乐。

其实,很多小的决定、小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来做,本质上都是在锻炼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是选择去博物馆还是去滑冰这样的小事,孩子也会思考,哪个更适合自己。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却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把孩子彻底变成了父母的附属品。

以下我们列出了一些错误的方式,希望父母们引以为戒。

(1)替孩子做决定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所以必须要大人来做决定,其实这样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判断的能力,也影响孩子的情智开发。

(2)一味批评孩子

孩子自己做了一些事情,或许是错误的,但并不严重,父母却一味地批评甚至谩骂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会被伤害。

(3)只讲“对与错”

孩子问了一些问题或做了一些事情,父母只讲“对与错”,不讲“对错”的原因,其实只是告诉孩子了一个规矩,这和训练动物的方式一样,是错误的。

上面这三条错误的做法,父母应该尽量避免,或许你的孩子还处在幼年时期,信息搜集的数量有限,得出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但是,请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不妨多去鼓励孩子做决定,这样他才会更快地独立起来。独立地思考,是哈佛提倡的教育孩子的黄金法则,相信也是你教育孩子的法则。

6 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为习惯

今年已2岁10个月的哈利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可显得懂事多了。不但生活上已不需要家长时时处处照顾;而且,还学会了别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不能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洗脸、刷牙、洗衣服等。

与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不同的是,哈利的父母凡事都会让哈利亲自动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哈利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家长让哈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因势利导,慢慢地,哈利对大人做的一些事情也有了很高的兴趣,扫地、擦桌子、包饺子等样样能干,较早地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与别的家庭不同的是,哈利的姥姥在外孙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做出了不少努力。她并没有溺爱哈利,而是遵循科学的育儿方法,积极引导宝宝健康地成长。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具备生活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会很强。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的孩子,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磨难,还会逐步滋长自卑心理,以致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我们给父母以下的建议。

(1)父母要端正认识

父母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切不可等到孩子长大后才发现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同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了解孩子,观察他的愿望、兴趣,不要因为孩子小、能力弱,就包办代替。

(2)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家务劳动

可组织孩子开展自我服务、为集体服务的劳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行为的坚持性、克服困难的能力、耐心等品质可以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可磨炼出较高的意志水平,养成独立的性格。适当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对孩子的事情不要包办代替,这可以从很多小事做起,如,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整理房间等。

(3)给孩子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

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使他在种种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孩子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从行动上主动地配合父母的培养,也会使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时不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效果。

(4)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培养

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活动特征,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其自理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

家长可注意选取生活中的某一具体内容编成儿歌、顺口溜,让孩子明白做什么,怎样做。如教孩子系鞋带,家长可以边示范边讲顺口溜:“先打一个结,交叉绕一绕,再变两个圈,鞋带系得牢。”也可以和孩子开展竞赛,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

(5)教给孩子一些应急应变的方法

父母可以经常设想一些特殊情况,向孩子提问,在孩子回答的基础上教给孩子一些特殊处理方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让孩子不必事事依赖家长,还可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发现并明白自立的优势与长处,刺激孩子对自立的需求,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家长们,放开紧抓孩子的手,其实,孩子完全可以超过你的想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7 做好分内的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人的成长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如知识、品质、修养,这些都是需要从幼儿开始培养的,责任心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品质,大家都会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有责任心的孩子将来更能立足社会,获得事业的成功。责任心教育是哈佛学子的必修课。

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快乐产生因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了责任心。当孩子有了责任心,对自己的行为就会更加谨慎,自我控制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但是,儿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家长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订立责任合同

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这样,孩子会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2)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

有位10岁的小女孩,她负责倒家中的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那年,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为了支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夸她能干,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3)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有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达利经常忘记,妈妈让他用本子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达利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可见,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4)让孩子为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

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是家长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当然,父母在家中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负责任,才能让孩子有模仿对象。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职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越俎代庖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替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这是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孩子才能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8 帮孩子成为打理生活的小能手

一位母亲为她23岁的儿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又点点头。

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1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说: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的时候,您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了。

在母亲无微不至的“爱”中,孩子一次次地失去了锻炼机会,最后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丧失了。他今后将怎样面对生活呢?爱孩子,还是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吧。

哈佛的教育理念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照顾自己,再富裕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用自己的双手靠劳动养活自己,哈佛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自己的个人空间,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很多哈佛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来交学费的,孩子成家的时候,父母往往也只送上一份祝福。

这些教育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从孩子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独立睡眠,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如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再大些,可以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帮父母洗菜、做饭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自己挣钱来花等。在整个过程中,父母要对孩子的要求一致,不要产生分歧,这样就有利于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下面这些建议可以供父母们参考。

(1)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如果孩子撒娇,不愿意自己做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让他明白他长大了,以前爸爸妈妈帮他做的事情现在该他自己做了。

(2)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情体验

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孩子只有更多地参与到个人事务的处理中,才能发展他们的个人事务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决策,比如进餐、选衣服、分配看电视和玩玩具的时间、收拾房间等。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成为幕后的把关者。

(3)营造宽松的氛围,学会耐心等待

成长需要时间。孩子们可能拿着筷子却夹不起饭菜;可能想穿衣服却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亲近某个伙伴,却被别人讨厌;再或者想下棋,却乱走一气。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们需要学习的时间。当他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如果遇到早上赶着上班,那么请早点叫孩子起床,给他充足的时间。当他苦恼的时候安慰他、帮助他;当他进步的时候,表扬他、激励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会成长得很好。

(4)要求积少成多,让孩子逐步独立

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难度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个进度表,一样一样地学,逐渐增多。比如可以先学自己用勺吃饭,做到不洒出来;再学自己端饭、添饭,让孩子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合适的量;接着是端汤、使用筷子……这样,孩子就渐渐能独立完成进餐的所有活动。

(5)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

个人事务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裤子就需要先看裤子的前后,坐下来,把腿伸进裤腿里;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别人协商,想办法征得同意,而不能抢;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应的规则。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方法引导是必要的。

9 约束自我,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律

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忍耐15分钟,你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你的孩子会选择哪一盘呢?

这是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与辽宁师范大学合作进行的一场试验,参加试验的是超过百名3~4岁的中国儿童。这项试验被命名为“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考验孩子是否能为得到更大的利益而放弃短期收益。试验的结果是:超过80%的孩子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只有20%的孩子选择了等待。也就是说,只有这20%的孩子具备“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一盘巧克力的诱惑是不足挂齿的,然而对于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巧克力就是全世界。这与大人们所面对的诸多诱惑没什么分别。反过来,我们需要担心的是:这些在童年时代对巧克力失去自制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为了长期目标,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吗?80%的数字是值得家长警惕的。孩子为什么管不住自己?这是因为缺少自律能力。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但社会需要统一的秩序,人类需要一种共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身。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但个体行为要置身于公共准则之下,人需要追求自身的完美,于是,“自律”成为通向自我完善的阶梯。法律的条文是严肃的,也是冰冷的,且往往在事件发生之后才产生效力。自身的约束是感性的,也是充满活力的,它的意义在于使人止于未然。

世上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了能有出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更加迫切。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学习方面,父母也是煞费苦心,但是,孩子不一定就能如你所愿地能够认认真真地学,那又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家长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自律的教育。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不能一味地由着孩子去玩,因为学习对于个体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让你的孩子在自律中学习!

孩子小时候都有爱玩的天性,调皮捣蛋也是常情。但是,不能让孩子一直这样,要教会孩子自律。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不能进行自律,他是成不了大器的,碰到孩子淘气的情况,应该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一些名人的事迹让他明白大多有成就之人都是很规范自己的行为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开始的榜样,所以父母自己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孩子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可以和孩子来个约定,如孩子做到了某一方面的自律,父母也同时坚持做某一件事情,和孩子一起进步。

孩子的发展,不仅需要自学、自理、自护、自强,也需要自律。自律在人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以下的方法家长不妨一试。

(1)把孩子的最大化发展与对他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现在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最大化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比如期望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等。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一些孩子的成绩虽好,但其日常行为却不敢让人恭维,这与缺乏严格的家庭教育直接有关。

(2)不要溺爱孩子

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过分的关注与宠爱,过分顺从孩子的要求,那么孩子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为自己的事情伤脑筋、动脑筋,也不用借助忍耐来获取家庭资源。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自然也就没有“管住自己”的意识了。

(3)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他们自己的行为体验相结合

人的品质的发展过程是做到自律,父母必须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化为孩子内部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的形成要求孩子有亲身体验,比如让孩子想想,买东西时为什么要排队?不排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次体验,使孩子懂得要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必须尊重他人的利益,树立一种对等的权利义务观念。

(4)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成人的以身作则相结合

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大人的一切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要作出表率,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10 自我管理,就要管好自己的每一天

一个会自我管理的人,首先能管好自己的每一天。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富兰克林出身贫寒,只念了1年书,但他学习刻苦,自学数学和四门外语,由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了一个极不普通的人。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自我管理得好。在自我管理时间方面,他有明确的时间表。

清晨:早上5~7点——起床、洗漱、祷告、早餐,规划白天要做的事和下决心晨读及进修。

上午:8~11点——切实执行一天的工作计划。

12点~下午1点——读书或查账、吃午饭。

下午:2~5点——工作,把未完的工作迅速完成,把已经做好的工作细心检查,有错误的地方立即改正。

晚上:6~9点——整理杂物,把用过的东西物归原处。晚餐、听音乐、聊天、娱乐、每天的反省。(每天反省: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

10点——睡眠。

我们父母也应为孩子制订一个详细的作息时间表,把内容写得具体一点,并要孩子坚决执行,而且每天早上把要做的事情计划一下,写在纸条上,晚上检查落实的情况。这样做能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天天心中有数,不至于手忙脚乱,可以有条不紊地学习和生活。

哈佛大学有一名叫做杰西卡的学生,她无疑是老师、同学们公认的多才多艺的好学生。一次,有人问她:“你取得这些成绩费劲吗?”她微笑着回答说:“不是太费劲,我觉得挺充实。”原来,杰西卡是位很会自我管理的同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生活十分有规律:9点半睡觉,5点起床,早上学习2个小时,从来不打疲劳战。②学就真正学,45分钟从不分神,在家里学习也是如此。③学习有毅力,意志坚强。④学习快乐。⑤目标明确。⑥兴趣广泛,乐于助人。

家长朋友们,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吗?你想让孩子拥抱成功吗?您要帮助您的孩子吗?您要帮助孩子寻找到达理想彼岸的横渡之舟吗?您想帮助孩子寻觅到学习成功的捷径吗?那就请您帮助孩子搞好自我管理吧。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普遍是这种现状:早上起床父母不帮忙穿衣服,就起不来床;玩过的玩具丢的到处都是,从不主动收拾;自己的书桌铺满了,有时连作业都没地方写了。造成孩子现在这个状态,做家长的也知道,这是心疼孩子,对孩子放松要求的结果。无原则地心疼孩子,对孩子要求降低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孩子成长造成阻碍。要让他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依赖家长的好习惯,放手并要求让孩子去实践,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积累经验,培养自我生活能力。

(2)管理好自己的学习

可以让孩子从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工具开始。让他们自己整理书包和铅笔,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制作学习用具,让孩子学习自己合理分配学习和业余爱好的时间,家长在一旁指导。

(3)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遇事不如意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顾后果,容易冲动。可以告诉他,事情已经是这样了,你发脾气一点用也没有,反而影响别人,更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同时,安慰他帮他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引导他最终解决问题。

(4)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电视上播放有关于孩子受到伤害,路上遇到影响孩子安全的反面事例时,家长应马上给孩子分析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让孩子知道在未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不能随便跟别人走,即使是熟悉的人也不行,还有单独在家时没有爸妈的通知谁都不能开门。 7AhNWxLiuG5zCdCOjVEnq8rwtLmAKQ00GENZwBAAqdBiF3LZBSKFC81/SnvDf5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