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月亮是从哪儿来的?

关于月球的起源曾经有过许多假说:如地球捕获了一颗较大的小行星;原始地球由于离心作用产生碎块;地球与它的这颗卫星是同时产生于环绕年轻的太阳的原行星盘中。

长期以来,这三种猜测先后被提出,但无一真正获得科学界的认同。后两种假说很快就被认定为很不靠谱,因为月球的轨道是倾斜的。再者,第二种说法要求地球的旋转速度极大,而第三种假说则不能够解释为什么月球的月核要比地核小许多。然而,第一种假说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地球很难俘获如此巨大的天体并把它约束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

最近以来,对阿波罗飞船和苏联月球飞船取回的月球岩石样本分析表明,地表和月表的不同原子核含量非常相近。这就很难说明二者是各自单独形成的。因此,1975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也更为复杂的、但比较令人满意的月球起源假说。这种理论的作者声称,在太阳系历史的最初阶段,地球与一颗像火星大小的行星胚胎相撞,从而导致大量物质喷射出来,这些物质迅速凝并构成月球。

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因此成为今天较为令人接受的理论。在发生碰撞期间,地球的大部分铁都集中于地核,而主要来自于地幔的喷出物含铁量较低,这就可以解释月球含铁量较低的原因。而它们都有含量相近的一些原子核,是因为有着共同起源。最后,这种非常偶然的碰撞,可以说明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如此巨大的卫星的内行星。

效果图:一颗与火星体积相同的行星胚胎撞击一颗地球大小的行星,并在其周围喷射出大量的汽化岩石物质(©NASA/JPL-Caltech)

因此这一假说现在获得了科学领域最多人的认可。而近十几年来进行的数字模拟也正是这个模型。这次碰撞应该发生在太阳系形成不久之后不到1亿年的时候。 69bBSv/SPhtomO2kXjitL2OduJ44aqdQw5XqbkqY/VTM7G6RuEj3xueH+5Q84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