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6岁孩子的敏感信号

3岁以后, 孩子有了最初的社会化发展需求,同时孩子的安全感也基本建立好了,并慢慢学习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良行为。俗话说, 3岁看大, 7岁看老,个体的很多性格特点在学前期这个阶段基本可看出端倪。同样地,这个阶段也是父母修正孩子问题的关键时期。

成长信号:情绪反复,出尔反尔

出现时间:3岁左右

发展需求:该是重点培养自制力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的小朋友知道遵守游戏规则,但却不够有耐心。有时候很乖很守规矩,有时却又似乎在刻意破坏规则。

具体分析,此时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很强了,并且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他们一方面仰慕成人,迫切地渴望长大成人,也知道了成人都要按规矩办事,但是他们却又很讨厌被规矩束缚。因此矛盾的他们经常做出反复无常的行动,比如知道吃饭前要洗手,但有时就会哭着闹着坚持不洗手就吃。

在此阶段,父母过多说教,甚至严厉责骂并不起作用。我们应该做的:

第一,是保持一致的态度,温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是坚定地执行规则。孩子也许会表现出各种撒娇、倔强等等,这些情绪变化都很正常,他们调整情绪的能力也是在逐渐发展的。此时,来自父母的共情、理解最重要。

第二,是多教孩子一些简单明了的方法。比如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你可以引导孩子:尝试好好说话,主动表达出来,看看是否有变通的余地呢?或者是不是可以独自静一静,而非倒地打滚撒泼甚至打人呢?还比如:虽然我很想要别人手里的玩具,但是不能抢,我可以通过“协商”的方法,提出“轮流”玩、“交换”玩等办法。孩子的自制能力、规则意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妈妈这样做:

妈妈大都温柔些,但也会更容易偏于啰唆,或者出于担心去强迫孩子。所以在孩子习得自制力、内化规则的过程中,妈妈应该多尝试做的是:避免唠叨,并且相信孩子。

比如独立吃饭这件事。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常常吃几口就跑开了。这时候妈妈要避免唠叨的说教,最多跟着喂两口,然后跟孩子确认,是不是吃饱了。孩子若确认,父母就收起饭,同时记得告诉孩子要饿了的话,就只能等到下一顿饭了(这个规则你当然得提前跟孩子约定好)。在下一顿饭前,不要再给孩子任何零食。

这样下来的整个过程,父母没有批评,没有说“不”,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并让孩子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这样孩子会逐渐将规则内化,遇到类似情况努力控制自己。

爸爸这样做:

在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爸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爸爸训练孩子自制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做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会明白,规则并非总是面目可憎的,而是有趣的。有规则,才有自由和乐趣。

有些爸爸比较严厉,游戏中表现得太较真。其实这个也没必要。孩子若有违反规则的地方,爸爸用幽默化解、转移注意力,下次再做尝试即可。在有简单规则的小游戏中,陪孩子玩到开怀大笑,孩子就会在一种非常愉悦的氛围中,尝试去等待、遵从一些规则,并能把规则与快乐画上等号。

成长信号:好奇心强VS.注意力不集中

出现时间:3~4岁

发展需求:孩子的智力在飞速发展,需要父母更多支持

孩子进入幼儿园,很多父母就会陆续开始从老师那里听到对孩子的评价:“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这仿佛已经成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个普遍问题。

其实,注意力不集中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当老师评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的时候,很多父母会焦虑,“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最终结果证明,很多父母是被“吓到”了。

这个时期,孩子的智力其实正在飞速发展,对外界的好奇心也日趋强烈。所以,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区分孩子只是好奇心太强,还是真的注意力有缺陷。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看孩子是否对所有的事都无法专注。

如果孩子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画画、玩拼图等等能够专心一段时间,那么孩子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表现出强烈的兴奋,只能说明孩子的好奇心强。面对孩子因为好奇心过强而无法排除各种分心刺激、无法专注于一件你想要他专注做的事情的时候,父母还是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的。

妈妈这样做:

要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首先是在孩子专心玩的时候,不要打扰他。总是打断沉浸在自己所喜欢活动中的孩子,很容易注意力被“训练”得很短。

其次就是鼓励孩子把事情做完。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可能是完成把积木搭成大楼的任务),却因无法抵御来自周围的新鲜刺激或遇到困难而要中途放弃的时候,妈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他继续完成。孩子因为个人能力问题玩不成而生气、想要放弃,妈妈就可以陪伴、提供支持、演示给孩子的正确方法。在孩子完成后,再给以及时肯定。

爸爸这样做:

对于生性好动、无法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的孩子,爸爸们与其强迫孩子安静地坐下来,不如多带孩子去做更多的户外游戏,增加他们的运动量,消耗他们过剩的精力。当需要他进行一些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动时,先从短时间开始,然后逐渐延长时间。

还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较安静,但是也会出现走神、玩手、开小差等情况。对于这样的孩子,爸爸可以将事情分阶段让孩子完成,在孩子走神时给予提醒。另外,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亲子阅读、玩一些手工游戏或拼图、搭积木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促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

成长信号:和其他小朋友打架,起冲突

出现时间:4~5岁

发展需求:孩子在努力学习社会化技巧,父母减少干预,恰当引导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喜欢跟小伙伴玩。有些孩子甚至把之前所钟爱的电子玩具和故事书都打入冷宫,整天都想去找小朋友一起玩。家长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会为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的事情感到头疼,无论是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还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心里总是不痛快的。究竟该怎么看待孩子之间的这种“冲突”呢?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冲突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冲突的方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影响。若父母能够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冲突,并恰当处理冲突,将会有助于孩子在今后的竞争、谈判、合作、分享等人际互动中始终保持好的心态。如认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所说:“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

孩子是通过观察来学习的。尤其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冲突是最直接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种人际问题,是最直观的观察和学习的机会。比如,我看别人挨打了,我就会更加小心;我看别人烫伤,我自己也该注意。孩子必须亲身体验这种冲突,并主动去思考和分析冲突的原因、会造成的后果、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次如何更好地避免冲突。

妈妈这样做:

做妈妈的尤其容易心疼孩子,所以更倾向于护着自家的娃。我的建议是,遇到孩子们起冲突,首先看孩子的情绪是否受到了影响。如果只是小朋友之间偶尔的肢体接触,双方都没有情绪变化,该怎么玩还怎么玩,妈妈就没有必要介入,没有必要非给孩子输入“欺负”“吃亏”之类的概念。

如果孩子之间真的发生了不愉快,那么妈妈可以适当介入。发生冲突的两个孩子无论谁对谁错,双方情绪都不会好。妈妈首先不要让孩子把坏情绪压抑到心底。情绪压抑只会让孩子变得习惯性屈服,或者愤怒积压最终导致更大的爆发。所以可以先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帮助孩子梳理清楚刚刚发生的事情。在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后,妈妈不要着急为孩子出主意,可以启发式地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因为孩子间的问题,最好还是让他们学会自己面对和想办法解决。

爸爸这样做:

在孩子心里,爸爸应该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当孩子感到自己受了欺负,去求助爸爸的时候,爸爸不要指责孩子“窝囊”,教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啊”。这样会让孩子养成“受气包”性格,觉得自己挨打很没出息,并产生自卑的心理。也不要一时头脑发热,急着为孩子“出气”,马上去“教训”那个欺负自己孩子的小朋友。这样给孩子错误的引导,会让孩子认为,只有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推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引导孩子不要畏惧和逃避。遇到打人的小朋友,要能勇敢质问对方“为什么打人!不许打人!”在对方的攻击行为还要继续的情况下,可以反击。二是可以观察一下这个欺负人的小朋友,看他的行为是否是经常性的。如果这个孩子确实有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不妨与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成长信号:爱问古怪问题,烦人

出现时间:5岁左右

发展需求:孩子的思维能力在快速发展

2、3岁的孩子其实已经开始会问为什么了。不过那个时候的问题,可能有点不着边际,而5岁左右的孩子,说话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性,好奇心强,问题特别多,尤其是各种追根究底的“为什么”。父母常常被孩子从早到晚这类稀奇古怪的问题搞得很头疼,一开始可能还会耐心讲解,但到后来就真的有些烦了。而且很多问题真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

问问题是孩子们探索、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你面对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时,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孩子进入了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孩子有这些发展的需求,满足他们是做父母的责任。若我们在这个时候能充分给予孩子各种条件、各种刺激、各种知识,孩子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将会是惊人的。孩子思维发展能力,实际上在探求“为什么”的过程中正在完成。

妈妈这样做:

妈妈首先要尊重孩子。不管孩子问什么样的问题,都不要不耐烦,态度尽量真诚、耐心。孩子问的一些问题有时候是超出他的认知水平的,妈妈可以做一些简短的回答,不必用各种专业术语从头到尾详细解释。如果遇到妈妈也并不了解的一些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查阅资料找答案。这个时候,一套好的百科全书,会是亲子共读、查找答案的好工具。

爸爸这样做:

比起妈妈,很多孩子更喜欢问爸爸问题。在孩子心里,似乎爸爸懂得的更多,或者爸爸的答案更有趣。孩子有时候的提问充满了想象力,爸爸也可以做一些创意式的回答。5岁的孩子,想象力、语言能力和幽默感都处于旺盛的发展阶段。跟爸爸的互动可以促进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发展。

还有一些时候,爸爸也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想一想问题的答案。首先对孩子发问的行为表示赞赏,比如跟孩子说:“我觉得你的问题特别好,那么你觉得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呢?”如此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通过自己的小脑瓜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激发孩子思考的一种方式。

3~6岁孩子教

详细内容请扫我 Q5wjSBGVKNmaq7BRKEwIim0c3UOeGhU9WLbGqHgsqmv+9/iQrWtRzi8lESVgfu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