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岁孩子的“叛逆”信号

人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我曾感叹,发展心理学都快跟不上如今孩子的成长脚步了。教科书里一般都会说,孩子在3、4岁会进入逆反期,但是我在实践中看到的,却是1岁多点的小宝宝们,就已经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脾气了。

这对父母而言,是最为头疼的一段日子,但对孩子而言,却是一段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行为上,常常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反对的态度;语言上,则开始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这是孩子从意识上最早开始的与父母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感受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优秀的个人品质。

成长信号:说“不”

出现时间:1.5岁左右起

发展需求:“我长大了,需要更多尊重”

爸爸妈妈也许会发现,宝宝最近最喜欢说的就是“不”。这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宝宝有独立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是想和你分开,并反抗你,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对于你给他的命令及各种限制在语言上和行为上表示不接受。这是因为孩子最初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从而进入了人生第一个逆反期。这是由于心智的发展超过了身体的发展,身心不平衡所引发的。

研究发现,在第一逆反期有反抗、执拗行为的宝宝,长大后更容易成为具有独立性格、自信气质和坚强毅力的人,而那些因过度压制表示出顺从成人意愿的宝宝,长大后更趋于柔弱寡断,或固执纠缠的人格特征。

妈妈这样做:

孩子开始说“不”:

第一,请妈妈高兴,因为你的孩子心理发展正常,一个心理健康的宝宝开始有了一个自我的概念。

第二,给孩子尊重,听一听他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如果无伤大雅,顺从他就好了。比如,小区里有两条路可以回家,你想走一条更近的,孩子非要走另一条。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听从他。

第三,学会给孩子做选择题,不要总是问“好不好”“行不行”“吃不吃饭”“喝不喝水”,你如此问他大都会回答“不要”“不行”“不吃。”不如说“你吃米饭还是面条,喝水还是喝果汁”,给出的选项都经过你筛选,同时又给孩子留出了做决定、去感受自我力量的空间,孩子很容易会顺着你的引导做选择。

爸爸这样做:

认识到第一个逆反期对于孩子的意义。爸爸更要注意自己不要用反面的、说教的语言对待孩子,尽量少说“你不要……”“你不能……”。同时,与妈妈相比,爸爸也许有着更多的幽默感和创造力,可以跟孩子玩一些有趣的游戏,适时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不肯刷牙,你可以装成不会刷牙的小兔子请他帮忙示范。比如,孩子不肯穿衣服,你可以跟孩子一起比赛,趁机让妈妈赶快帮忙。总之,让孩子体会自主的意志和快乐的情绪很重要。我们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让孩子在游戏中“听话”。

成长信号:万事“求同”

出现时间:1.5岁左右起

发展需求:“我在通过重复认识这个世界,别说我古怪”

这个时候给孩子讲故事不再像过去那样由妈妈定,而是变成了孩子点播。爸爸妈妈会发现,孩子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反复听同一个故事。这还不算,如果故事讲的和原来不一样,可能还会遭到孩子的批评:“不对,上次你说的小熊布迪,不是乌迪。”“小熊是去找小老虎玩,不是去找小狐狸。”

孩子有时候还可能做一些让你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开车回家后下车时通常是妈妈开车门,如果某一次爸爸开了车门孩子就不干了,非要让把车门关上,让妈妈重新开一次。或者看到家里的遥控器没放在平时的位置上,或椅子摆歪了,孩子都会敏感地发现并表现出激烈地反应。

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突出的特点是“求同性”,他们的认知正好处于忆旧恋熟的阶段,喜欢每天的事情都一样,愿意每天听同样的故事。这种现象要等宝宝接近3岁时才会消失。

妈妈这样做:

不要因孩子的“执着行为”而给他贴上“古怪”的标签。可利用孩子这个认知特点,借机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秩序感。如顺势引导孩子玩玩具后收拾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固定好睡前的先后程序:洗漱——上床——讲故事——亲亲——说晚安——睡着。

爸爸这样做:

爸爸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给孩子建立秩序感,培养秩序意识。比如带着孩子搭积木。这个游戏对于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和专注力、想象力发展都有好处。因为男性的空间抽象思维是比较发达的,而且他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会比妈妈更好。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在用积木搭建各种各样的房子的时候,爸爸能够用各种不一样的玩法,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秩序概念和空间概念。

成长信号:“我的,我的”,自我中心

出现时间:1.5岁左右起

发展需求:“我在捍卫自己的物品所有权,请不要强制要求我分享”

常有爸爸妈妈因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抢别人玩具”或“不肯跟别人分享玩具”的“自私行为”而感到忧虑。担心孩子今后变成“自私鬼”,纠结于怎样管教这样的小家伙。

其实对于1.5岁的孩子而言,他们并没有“分享”的概念。他们开始与同伴交往,进行互动游戏,但还不会合作。如果别的小伙伴对自己的玩具感兴趣,想拿自己的玩具,他们常会通过一些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的所有权,还会经常对别人抓、打或狂呼乱叫。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的想法也是别人的想法。他应该得到所有的关注、所有的玩具和所有的好吃的。这是宝宝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也是极具攻击性的一个阶段,言语和身体攻击都会出现。

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和独占自己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宝宝有独立意识,保护自己权利的一种表现。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了“我”“我的”“我自己”等概念。宝宝开始保护自己的物品在社会性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发展。

妈妈这样做:

对于不跟别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这个问题,家长不要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而自作主张或强迫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享。要顾及宝宝的心理和情绪,允许他保护自己的物品。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宝宝逐步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如果别人想玩他的玩具,须征得他的同意;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也须征得对方同意。当宝宝想拿其他宝宝玩具时,及时告诉他:“你征得别人同意了吗?”当其他孩子来抢宝宝的东西时,可以告诉对方:“你征得我们家宝宝同意了吗?”同时告诉宝宝:“这是你的,你有处置权力,你同意给他玩吗?” 帮孩子最终建立正确的物权观,即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同时又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这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化,必须要学会的一课。

另外,在很多绘本故事中,都会有分享、合作的故事情节。妈妈可以适时利用故事人物的榜样力量,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这比空讲大道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理解。

爸爸这样做:

除了尊重孩子这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可以引导孩子先与家人做“分享”。比如孩子在吃零食的时候,跟孩子说“给爸爸尝一下好不好?”,如果孩子做到了,及时夸赞做正强化。不要要求孩子分享了又假装说“爸爸逗你的,你自己吃吧。”孩子以后会不知所措。

另外,可以平日增加与孩子一起玩耍、合作游戏的体验。让孩子享受“一起玩儿”“轮流玩儿”的乐趣。当别的小朋友做出与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食物等的行为时,可以适时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你开心吗?若孩子认可,可以进一步告诉他,如果你也能学着分享,小朋友也会很开心的。不用太刻意,简单提示即可。

成长信号:总说“我来,我来”,爱“添乱”

出现时间:2岁左右起

发展需求:“我在通过模仿获得独立自主能力,别嫌我捣乱”

孩子越来越喜欢自己动手了。这时的宝宝,有极强的模仿力,也有极强的模仿欲望,妈妈要干什么,他就要干什么。2岁前的模仿大多是后滞的,或许几个小时后,或许几天后才开始模仿妈妈的动作。现在不是这样了,马上就要行动。如果妈妈拿着墩布拖地,宝宝马上就要抢过来干。

随着孩子身体各系统功能的日趋成熟,他们开始有了独立的意识,喜欢尝试自己做事,乐意动手为自己服务。孩子会常常抢着自己吃饭、自己洗脸、自己剥糖果…甚至尝试着努力大人做的事儿,比如擦桌子、洗衣服……真是活脱脱的“小鬼想当家”!

妈妈这样做:

这是培养宝宝自理能力的最佳时期。不要怕孩子耽误时间,不要怕孩子弄脏地方、摔坏东西。如果你多注意培养,多鼓励、帮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自理能力会很快提高,还会更加自信、快乐!

大部分2岁的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虽然会弄得到处都是饭菜。妈妈可以鼓励他自己吃,不要因为怕弄得到处都是而喂饭。如果能用筷子进餐就再好不过了,用筷子进餐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另外,洗脸洗手、穿衣服穿鞋,也是宝贝可以做的事情了。虽然不太会系纽扣儿,或者即使系上纽扣了,也常常对不齐;也可能穿袜子、穿鞋弄错了左右。但这些都没关系,鼓励孩子的尝试,告诉他正确做法就好了。

爸爸这样做:

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爸爸还可以主动地给孩子提供更多模仿和动手的机会。比如,跟孩子一起养一株植物,给它浇水、松土;带着孩子一起修理桌椅板凳、一起制作小储物盒。总之,要迎合孩子积极模仿、积极动手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足够的条件和丰富的活动,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成长信号:话多,是个“小叨叨”

出现时间:1.5~2岁左右起

发展需求:“我的语言能力进入高速发展期,多陪我说说话吧”

孩子的语言能力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听和说的积极性都很高,喜欢和人进行言语交流,爱听故事、念儿歌,并能记住一些主要的故事情节。语言的概括性也在不断增长,如“汽车”,可能并非指的是某一辆汽车,而是指他所见到的所有汽车。

到了23个月,有一半的宝宝会使用200~300个词汇,能说出3~5个字组成的句子,多数宝宝会用三个字组合的句子表达他自己所见所闻或感受,比如“宝宝睡”、“他哭了”等。宝宝开始单一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而不再总是借助肢体动作。宝宝学到了足以让他表达日常生活的词句。

有一些孩子可能说话较晚。家长不要太过焦急,排除听力或发音器官问题后,可以通过多跟孩子交流或其他技巧帮助和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

还一些孩子在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口吃”或“减省”等现象。长一点的语句说不完整,就会闹笑话。比如,妈妈说“扔到垃圾桶里”,孩子马上说“拉桶”。这都是由于孩子在学说话或词汇还不丰富的时候,说话过急过快,语言和思维发生脱节而导致的。

妈妈这样做:

给孩子提供尽量丰富的语言环境,多跟宝宝交流沟通。可以启发式地问宝宝问题,但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宽泛,尽量具体一些让宝宝容易回答。当孩子说出简短回答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说完整的句子,比如孩子说“水”,妈妈可以用完整的句子重复孩子的话“宝宝要喝水”。

孩子刚开始会说话时常会说些单音重复的话,如“饭饭”“灯灯”,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儿语。儿语是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语言能力低的一种表现。有一些妈妈喜欢用儿语来同孩子说话,但建议还是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帮助宝宝更快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爸爸这样做:

爸爸可以跟孩子玩一些游戏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比如一起唱儿歌、做“打电话”游戏等等。爸爸扮演小动物,用玩具电话跟宝宝说:“我是小猫,小熊在家吗?”

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偶尔“口吃”的现象,爸爸不要急于纠正,更不要威吓或嘲笑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情绪紧张。要耐心一些,对孩子说慢一些,话语清晰简洁,引导孩子说话也慢下来。口吃现象一般很快就能过去。

成长信号:“我找小朋友一起玩”“我不想回家”

出现时间:3岁左右起

发展需求:“同伴交往需求开始了,我要走向更大的世界”

如果说孩子之前的同伴交往行为更多的处于彼此“各玩各”的平行游戏。那么从3岁以后,孩子真正可以共同进行合作和互动游戏了。

从现在开始,宝宝不再只喜欢和父母沟通,而是对同龄人开始产生兴趣,并愿意与他们建立友谊、分享玩具。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妈妈这样做:

常常会遇到一些妈妈过于谨慎,害怕孩子会受伤、会弄脏自己等,而刻意“制造”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隔离。这样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希望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人际交往中的情商更高,一定要关注到孩子对同伴的渴求。

现在一个宝宝的家庭居多,应该为宝宝创造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时间,而且最好有一两个比较恒定的小朋友,并在此基础上,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与他年龄相仿和年龄差异比较大的宝宝。长期的伙伴关系能够让宝宝更好地建立起友谊。这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

另外,如果孩子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与同伴们的游戏中,妈妈可以先带着孩子一起,引导孩子学会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技巧。比如询问:“我可以加入你们一起玩儿吗?”或者“我们一起玩这个玩具好吗?”慢慢帮助宝宝学会沟通、协商等交往技巧。

爸爸这样做:

爸爸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启发儿童更多地进行亲社会行为,从而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多他人的鼓励和支持。

另外,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爸爸妈妈。平时父母有更多友好互助合作的行为,孩子自然就会观察、模仿。

1~3岁孩子

详细内容请扫我 VnnaDNV3J8guhIe0lSDxq/0TBYLrpJ9HNw3gNJPzJLbADt/+mw99eaAgvD5IRf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