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岁孩子的6个成长信号

人生中从来没有哪个阶段像0~1岁孩子发展、变化得这么快,这个阶段完全可以用“飞速”变化来形容。拿新生儿与周岁的宝宝相比,短短一年时间,简直判若两人:1岁时婴儿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1岁时的婴儿已经能通过与照顾者咿咿呀呀地“说话”或者丰富的身体语言完美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到1岁时,他们已经能够借助东西自己站立,甚至颤颤巍巍地走上几步了。难怪有人说婴儿期的孩子用短短一年的时间演绎了从爬行动物到直立行走的人转变的几十亿年的变化,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每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

成长信号:吃手

出现时间:3个月左右开始,会持续到2岁

发展需求:注意力发展萌芽

宝宝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就是嘴。刚一出生,宝宝就会吸吮妈妈的乳头。在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宝宝也积极用嘴来探索周边的世界。宝宝3个月的时候,是口的敏感期表现最显著的时候。此阶段,妈妈们会发现,孩子好像都在吃手,或者扳着脚丫子吃得津津有味,并且吃的时候表情特别愉悦、特别享受。同时,会把一切可以抓到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尝一尝。

对小宝宝来说,当嘴巴吸吮到手,口对手的感觉和手对口的感觉被大脑统合起来。宝宝会慢慢知道吸吮手指的感觉和吸吮妈妈乳头的感觉是不同的,会慢慢感知到吃手时,“嘴”里吸吮的那个东西是自己的“手”,而“手”也感觉到那个正在吸吮的是“嘴”。

儿童心理学上管这种认知叫“跨通道认知”。对于小宝宝来讲这种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吃手,他们还会学习用手去抓看到的喜欢的物品,然后送进嘴里品尝,在一次次练习中,慢慢做到让大脑自然地进行跨通道统合。

妈妈这样做:

在做好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允许宝宝吃手,并尽量放手让宝宝用“嘴”探索周围世界。“吃手”这个行为出现后,宝宝智力进入飞速发展期。

如果在口的敏感期,吃手行为被阻,口的行为欲望就会被压抑下来。不但可能会在宝宝长大一点后出现“吃手”的复潮,甚至会导致宝宝成年后出现“口唇期固着”的问题。很多成年人抽烟、不停嚼口香糖、爱吃零食等问题都和口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有关。

当然,若孩子2岁以后仍然吃手,就需要考虑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缺失、情绪上的压抑等心理因素。

爸爸这样做:

除了不要粗暴阻止宝宝的吃手行为以外,可以给宝宝提供别的一些可以吮吸的东西,比如把胡萝卜或者其他稍微硬一点的东西削一个合适的形状让宝宝吮吸。

另外,爸爸可以陪孩子说话、唱歌、做一些游戏等等,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让宝宝长时间处于无聊的状态。一般来说,孩子口的敏感期如果安全度过,通过吮吸的安全感和心理满足达到的话,吃手的情况在1岁半到2岁会自然消失。

成长信号:拍打、抠掐等手部动作

出现时间:6~8个月左右,持续到3岁,最长持续整个童年期

发展需求:整个智力进入快速发展期

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与孩子的心智发育水平是息息相关的。4~5月的时候,宝宝可以两手互换东西了。在摆弄物体过程中,孩子会逐步提高对事物大小、长短、轻重的感知能力。6~7个月,孩子的手变得更加灵活,能伸开手指,主动地放下或扔掉手中的物体。8~9个月,孩子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细小的东西了。此时的孩子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就是伸出食指抠东西、伸出手掌拍打。他可能会抠桌面、抠墙壁、拍手,甚至拍打你的脸。

宝贝的这些新本领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困扰,比如他可能出现一系列所谓的破坏行为:不好好吃饭,反而用手玩食物;不好好玩玩具,反而热衷于使劲儿拍打、揉搓;把妈妈放在抽屉里的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一件一件都抻出来……

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宝宝用手探索世界的方式,是宝宝智力,尤其是注意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因为手部动作增多,宝宝这个阶段的注意力发展由较为被动的视听注意转向了动觉注意。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抠抠掐掐、拍拍打打,或者弄乱你准备好的食物、搞乱你叠好的衣衫时,请收敛一下怒气,这些让你气愤的行为正说明宝贝的智力在同步快速发展呢!

妈妈这样做:

给宝宝用手探索周边世界的自由。妈妈可以有意识地给宝宝提供不同质地的可以抓握的玩具,以丰富宝宝探索的内容。对此时期的宝宝来说,最喜欢质地黏的物品。像彩泥、香蕉、面团等,原本是一种形状,但经过宝宝小手的揉捏就会变成另一种形状,这会满足宝宝手的探索欲望,也会让宝宝感觉很有成就感。

但是,妈妈需要注意的是,宝宝虽然进入手敏感时期,但是口的敏感往往依然存在。在发现新物品时,宝宝往往会首先用自己比较熟悉的用嘴咬的方式来对新物品进行探索。因此,妈妈提供给宝宝探索的物品的卫生和安全性依然十分重要。

爸爸这样做:

除了不要粗暴呵斥宝宝的拍打、抠掐行为以外,爸爸可以跟宝宝一起捏捏彩泥、玩玩面团等等,进行各种不同的手部触觉探索。另外,给宝宝的手心、手背、手指做做抚触也是促进宝宝手部发育,给孩子提供丰富触觉体验的很好的活动。

成长信号:陌生人焦虑

出现时间:7个月左右

发展需求:安全感建构中

安全感是孩子0~3岁这头三年最重要的课题。而孩子的“陌生人焦虑”更像是一次安全感的实验,宝宝的这种信号,会让父母清楚看到宝宝内在的安全感需求。所以给孩子足够的关注,让他知道,你一直在他身边,爱他,不会抛弃他,很重要。

“陌生人焦虑”之前,宝宝一般都是坦率、可爱的,而且和你相处得非常好;但到了这个时候,他也许会变得紧张执著,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表现出警惕或害怕的样子,急于寻找妈妈的庇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陌生人焦虑”,或者说“认生”。这是因为,孩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学会了区别陌生人与熟悉的人。这时宝宝的焦虑情绪是他与你亲密关系健康的证据。

“陌生人焦虑”其实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在他看到陌生人时,他意识到家人和陌生人是不同的个体,他会害怕这个陌生个体给他带来伤害,因此,就以敏感闪躲,甚至大声哭闹的激烈方式来向家人传递自己害怕的情绪,以此得到家人的保护。

妈妈这样做:

宝宝出生第一年的家庭环境一定要是比较单一和稳定的。妈妈可以带宝宝出门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和陌生的人,但是不要让家中总是有陌生人存在。家中总是有陌生人,宝宝就会变得比较焦虑。另外,特别刻意地去引导,甚至强迫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也是不可取的,这只会让宝宝的焦虑更加严重,更加对陌生人产生抵触。

爸爸这样做:

“陌生人焦虑”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如果宝宝对爸爸的接近也有所抗拒或不安,那爸爸可能要反省一下是否照料或陪伴宝宝太少了。不要让“宝宝只要妈妈不要我”作为你将照料宝宝的责任完全扔给妈妈的理由。简单地换尿布、喂奶,甚至只是默默地注视和陪伴,也是你跟宝宝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行为。

另外,爸爸不要将宝宝的“认生”和胆小、内向等性格特点挂钩。这是宝宝安全感在发展的一个表现。一般来说,随着宝宝的成长,到1岁半左右,“认生”的情况就会好转了。

成长信号:爬

出现时间:8个月左右

发展需求: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身体进行绝大部分的大动作的基础,是孩子体能发展的基础。0~2岁是宝宝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中爬这个大动作,对小宝宝来说尤为重要。爬行是宝宝由静到动的大运动发展,也是宝宝随着身体移动注意力扩展的关键一步。爬行需要头部、肢体各部位的力量支撑,需要身体平衡协调的能力。

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好像并不是一下子就顺利学会爬的。有的孩子向后倒着爬,有的孩子原地打转,还有的是匍匐向前,这都是爬的一个过程。等宝宝的四肢协调得非常好以后,他就可以立起来手膝爬了:头颈抬起,胸腹部离开床面,在床上爬来爬去。

妈妈这样做:

孩子学爬行是一个发展过程,不是一个点。一般来说,8到9个月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就会爬了。但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孩子会晚一些也属正常。妈妈平时要注意不要限制孩子的身体和手,多给孩子一些动作刺激。比如在宝宝的前面放喜欢的玩具来逗引他,在后面轻推孩子的双脚,让孩子感受往前爬的动作。这样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孩子应该很快就会向前爬了。

爸爸这样做:

在训练宝宝爬行时,爸爸可以在旁边一边鼓励宝宝,一边陪着宝宝一起爬,宝宝会模仿你的样子很快学会爬行。另外,爸爸可以跟宝宝一起做一些爬行的游戏。比如爸爸膝盖着地,手撑着地,搭成一个山洞。在爸爸身体的一侧堆放一些玩具,鼓励宝宝钻过山洞,向前爬拿到玩具。妈妈在一旁积极鼓励,会给宝宝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成长信号:分离焦虑

出现时间:9个月左右

发展需求:安全感建构中

第一次分离焦虑大都出现在妈妈结束产假去上班的时候。你可能发现宝宝对妈妈特别依恋。妈妈的短暂离开可能都会让宝宝表现出有些难受,这是“分离焦虑”的表现。

正如孩子开始认识到每一个物体都是独特而永恒的,他也会发现只有一个妈妈。当妈妈走出他的视野时,他知道妈妈在某个地方,但没有与他在一起,这样导致他更加紧张。因为他几乎没有时间概念,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或会不会回来。这种“分离焦虑”通常在10到18个月期间达到高峰,在1岁半以后慢慢消失。

孩子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正说明父母跟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那么什么样的表现说明您跟孩子的亲子依恋是安全型的呢?大部分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但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静。但如果孩子对妈妈的离开和回来没有任何反应,或是有矛盾和抗拒的反应,那么说明妈妈与宝宝的亲子依恋关系出现了问题,宝宝的安全感建立出现了问题。

妈妈这样做:

在结束产假的前一个月,妈妈不妨开始有铺垫地给宝宝进行一些短暂的分离练习。可以从分开10分钟开始,慢慢延长到半小时、1小时、小半天……逐渐让宝宝适应和妈妈分离的状态。在每次和宝宝分离时,一定要有一个“分离仪式”。

悄悄出门以防宝宝哭闹的方法是十分不可取的。妈妈要认真、愉快、果断地和宝宝告别,告诉宝宝妈妈去干什么,去多久,何时回来,然后按时回家。如果妈妈产假时间较短,没有计划较长时间全职在家的话,不妨从宝宝较小时,就适当让妈妈上班后准备照看宝宝的看护人参与到日常育儿生活中来。这对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也有一定帮助。

爸爸这样做:

妈妈怀胎十月,在宝宝出生后又承担着主要的喂养和照料任务,所以说妈妈与宝宝形成的依恋关系是天然的、共生的。而相对于妈妈而言,爸爸与宝宝依恋关系的形成则需要爸爸有意识地主动做更多努力去进入角色。

有的宝宝过于“黏妈妈”,不能忍受哪怕片刻与妈妈的分离。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卷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增进宝宝与爸爸的亲子关系的同时能够对宝宝与妈妈稍作隔离,让妈妈与宝宝的依恋关系“亲密而有间”。这样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和发展更加有利。

成长信号:扔东西

出现时间:13~15个月左右

发展需求:思维能力萌芽

几乎每个宝宝都会有一段时间热衷一项“破坏”行为,就是乐此不疲地扔东西。最初的时候,宝宝认为周边一切都和自己是一体的,连妈妈和他也是同一个人,是一体的。随着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宝宝开始意识到有些东西不是自己的。同时,他的手部动作已经发育到可以做“扔”的动作,他可能就会喜欢扔的动作。当他将东西扔到桌上或地板上,他发现会发出响声,这也会促使宝宝一次一次去反复扔一件物品。

同样,在他踢床垫时,可能会感到婴儿床在摇晃,或者在他打击或摇动铃铛时,会认识到可以发出声音。一旦他知道是自己弄出这些有趣的东西时,他就会继续尝试其他东西,观察出现的结果。

妈妈这样做:

宝宝扔东西的过程其实是孩子学习因果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影响环境的重要时期,也是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能发出响声的经摔玩具,如响铃、内带铃铛的小球等等。如果担心宝宝摔坏物品,可以把易碎易摔坏的物品放到宝宝不能拿到的地方。

爸爸这样做:

除了不要粗暴地阻止或责备宝宝以外,爸爸甚至可以在地垫上陪宝宝一起玩“扔东西”的游戏,或者可以把宝宝放在软地垫上,让他自己把玩具扔出去后,再鼓励他爬着或走过去把玩具捡回来。不要立即去捡他扔掉的东西,更不能发脾气,若每次他扔你捡并伴随阵发性情绪,孩子就会发现这也是个戏弄大人的好游戏,会扔得更起劲。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乱扔某些东西,也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制止他。 9e/0/wjWK5MvMEgU7omwTGrGB/sJda+9lZ2IH4lxhahiR82sH6Npxtdh1PimnX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